錢幣書法藝術漫談
我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歷代古錢幣上所鑄的精美文字,則是書法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我國古錢幣上的文字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書體,所書文字皆出於書法名家或達官顯貴之手,彌足珍貴。縱觀錢幣書法演變,堪稱一部中國文字書法藝術的發展史。
春秋戰國時期,錢幣均為素背(錢幣背面無文字),正面只有簡單的文字。而且,各國都使用本國文字,錢幣書法不能統一。這一時期的錢幣主要為刀幣、布幣、環錢等,此時錢文大多是大篆,字畫複雜,文字較難辨識。但筆劃鋒勁,俊灑不駕,字體結構飄逸,書文質樸凝重,字無定法,書無定勢,反映出遠古時期書法藝術啟蒙階段的發展形態,呈現出了原始美。代表為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及「共」、「垣」(見圖一)字等圜錢。
圖一:
秦始皇兼并天下後,宰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秦同時統一了貨幣,形製為「天圓地方」的方孔圓幣,成為綿延數千年造幣的規範模式。所鑄錢幣上的小篆「半兩」 (見圖一)二字,即為宰相李斯所書,錢文字端莊秀麗,字體雄勁挺秀,穩健剛毅。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而錢幣上的文字,堪稱開創錢幣書法的先河。其後才有了隸書、草書、楷書的出現,各具風格的文字都真實而詳盡地記錄在古錢幣上,構成了氣象萬千的錢幣書法藝術風格。
西漢及南北朝時期,將錢幣上小篆字體發展到了一種新的藝術高度。這一時期的小篆已有多種變體,如懸針篆、玉筋篆、韭葉篆等,它標誌著篆書向著美體字、圖案化方向發展。「懸針篆」的特徵為豎筆下端出現鋒芒,彷彿懸掛著的針尖,故名「懸針篆」。西漢王莽先後對鑄幣業進行四次大的改變,幾乎導致整個貨幣的崩潰。但是,他幾次鑄造的幣形態各異,錢文多用「懸針篆」。如公元14年所鑄的「貨布」,字體狹長,筆畫纖細工整,狀若懸針,顯得方潤古雅而又奇特。「玉筋篆」筆畫纖柔勻稱、結構工整、字形特別優美典雅。如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 (見圖二)錢,錢文均採用「王筋篆」,筆畫渾厚有力,婉圓流暢,被稱為「篆法絕工,六朝之冠」。「韭葉篆」字體修長,依勢所書,形似韭葉,飄逸俊美,典型代表為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 454 年)至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 年)所鑄「孝建四銖」錢。此外,南朝書法家徐弦書寫了篆書「開元通寶」,字體細長巧麗,渾重工整。
圖二:
隸書正式登上錢幣歷史舞台時為漢代。隸書是由小篆進一步簡化而變得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其筆勢由圓轉變方折、改象形為筆畫。當初是官府衙門文書──隸進行記錄的文字,遂稱之「隸書」。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 年)劉備在蜀鑄「直百五銖」 (見圖三)。「五銖」為篆書,「直百」二字即為隸書。三國早期蜀鑄「太平百錢」有篆、隸兩種,三國中期蜀鑄「定平一百」全為隸書,錢體一改舊時纖細秀美之風,變得粗壯有力。十六國成漢隸書「漢興」、「大夏真興」錢,書勢沉著自然,平實中見工緻,可稱當時代表。
圖三:
唐朝是隸書最輝煌的時期。唐代幣文書法藝術百花齊放,行草隸篆,各領風騷,但在錢文上最多的還是隸書。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年)始鑄「開元通寶」 (見圖三),幣文為盛唐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筆力勁險嚴整,俊秀飄逸。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寫得一手好隸書。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人們讚美他的字「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開元通寶」雍容華貴,典雅大方,是這個偉大的朝代的象徵之一,也是後世「通寶」、「元寶」的起源,對後世影響深遠。「開元通寶」被廣泛鑄造,歷時三百年。
錢文書法藝術的最高峰在兩宋。兩宋時期,宋王朝先後與遼、金、西夏、蒙古對峙三個世紀。這三個世紀是經濟、文化、技術空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安定富足,藝術思想、審美情趣空前活躍,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北宋100多年的歷史中,錢文書法更是獨樹一幟。北宋錢文上,真、草、隸、篆、行、瘦金等體無所不有。這個時期的錢幣書法藝術正是當時社會的縮影。雖然從書法史上看宋朝取得的書法藝術成就遠遜於唐代,但錢文書法藝術是唐代所無法比擬的。宋代幣文書法繁華,字體多樣,爭奇鬥豔,各領風騷。隸書如「宋元通寶」、「太平通寶」等,不僅延續了唐風遺韻,而且發展到了極致。「紹聖元寶」文字工穩獨到、風致抑揚,「政和」重和樣則有特別引人注目的美感。「聖宋」鐵錢、隸書「熙寧」,隸書中還含有篆意,莊重中帶有嫵媚。「景佑元寶」、「嘉佑通寶」、「熙寧元寶」,或楷篆並用,或隸篆並用,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皇宋通寶」九疊篆久負盛名,筆畫摺疊堆砌,均勻對稱,堪稱一絕。
宋代幣文書法不僅繁華多樣,而且有一些大書法家參與,其墨寶被鑄在錢幣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這一時期的錢幣書法藝術達到歷史的巔峰。如隸書「元豐通寶」、行書「元佑通寶」是書法史上宋「四大名家」之一的蘇軾所書,字體豐潤自如,飄逸豪放,氣勢貫通,可謂神品。隸書「熙寧」傳為宰相蔡京所書,文體結構樸實嚴謹,筆勢自然,莊重大方。篆書「元佑通寶」傳為司馬光手筆,「皇宋通寶」由富弼題寫。「泰和重寶」 篆書由金朝書法名家党懷英書寫,精美非凡,令人愛不釋手。「至正通寶」則是元代著名書法家周伯琦留墨,端莊穩重,玉潤可愛。其時,錢文不光有書法家的參與,更有皇帝御筆親書。如「淳化元寶」、「至道元寶」由宋太宗趙光義御書,有楷、行、草三體,世稱「御書三錢」,其字大氣磅礴,透出一代天子之驕氣,為人稱道。「景德元寶」、「祥符元寶」由宋真宗趙恆書寫,「元豐通寶」行書由宋神宗趙頊所書。「崇寧通寶」、「大觀通寶」 (見圖四)是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字體鐵線銀鉤,輕快利落,出神入化,在方寸之內游刃自如,於雋秀俊逸之中顯出從容不迫之感,令人嘆為觀止。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趙佶雖然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藝術上卻極為聰穎。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他是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精於書畫,又是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他廣泛收集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書畫,命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等。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號稱「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筆若游龍,舒展勁挺。他的幣文書法藝術可謂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令後來者難以逾越。後世的古錢學家贊曰:「風流天子書大觀,鐵劃銀鉤字字端」!至今徽宗所書宋錢仍為錢幣學家和書法家所珍愛。徽宗時期的錢幣是我國方孔錢中製作最精美的,在書法藝術上也表現出很高的水平。
圖四:
可惜自南宋紹熙後,百花「凋零」,「一枝」獨放,幣文均為楷書,實用性高於藝術性,此種局面一直延續了九百餘年。清乾隆帝酷愛書法,到處題畫作詩,而在錢幣上卻沒留下他的墨寶。只是到了咸豐年間,幣文稍有起色,「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寶泉局錢由書法名家戴熙所書,咸豐大錢寶河局由太史周容齋所書,但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幣面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是由當時主持中央財政經濟工作的董必武題寫的。董老自幼對柳體情有獨鍾,他以楷書題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剛健俊潔、筆勢精悍、骨力遒勁、結構嚴謹而開張,深受書法界好評。第二套及以後的第三、第四套人民幣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是由當時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的馬文蔚用隸書所寫。馬文蔚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力足豐潤,被譽為漢隸與魏碑的變體,典雅和諧,剛柔並濟。198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外匯兌換券上的「中國銀行」出自郭沫若的手筆。「中國銀行」四個字極富變化,粗筆不臃腫,堅實如柱,細筆不柔弱,瘦勁神通,字字精道,看上去確有大氣磅礴、力重千鈞之勢。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而錢幣上的書法更是書法藝術中的精粹。錢幣書法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在方寸之間筆走龍蛇,氣象萬千,風采淋漓盡顯,藝術造詣頗高。書法藝術在錢幣上的體現,使得錢幣除了充當等價物外,還具有了很高的欣賞價值。細細把玩每一枚古幣,不僅會為古代精湛的鑄造技術所折服,也會沉醉在錢幣書法藝術的大觀園之中。
推薦閱讀:
※犍陀羅藝術形式與中國佛像雕塑演變
※古典詩詞常用的36種藝術手法,你知道幾種?
※追求虛靜空靈[藝術境界]--張師曾繪畫藝術作品
※藝術家走上講台居然2小時不說話,「行為演講」看呆所有師生
※理論工作需要開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