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新湘在線

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唐春元2014-03-26 10:44:45  來源:(2013年第21期)發表評論

毛澤東巡視黃河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各項建設事業都百廢待舉的時候,毛澤東作為偉大的戰略家,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在第一次巡視黃河時,接見了河南省委黨政主要領導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雲等人。河南省委的主要領導向毛澤東介紹說,這位叫王化雲,現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毛澤東聽後,幽默地說,你這個水利委員會主任的名字好啊,很吉利。雨水多了,化雲就開晴;逢到乾旱,化雲就下雨。我看咱們中國有了你,老百姓吃飯可以不發愁啦。毛澤東一席風趣的話語,引得大家都笑了起來。接著,毛澤東又問,化雲同志,你對黃河缺水問題有什麼想法?王化雲彙報了治黃規劃及設想後強調說:「如果將來黃河水不夠用,可以從長江流域引水入黃河。我們的勘測隊實際測量了長江的水量、地形情況,準備從通天河引長江水入黃河,以補濟西北、華北水源不足的問題。」「好!這個主意好!」毛澤東風趣地說,「你們的雄心不小啊!通天河那個地方豬八戒去過,但他掉進去了,你們可要小心啊!」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毛澤東認真地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一次談話,毛澤東雖然只是破題,提出「借水」的問題,但實際上表明他已經在開始考慮南水北調這一重大問題了。從此,「借水」問題成了毛澤東終生思考的大事情。1953年2月16日,毛澤東到南方巡視時,又專門把王化雲請上專列。他笑著問王化雲:「通天河引水問題怎麼樣了?」王化雲回答:「根據查勘的結果,引水100億立方米是可能的。不過,需要打100公里山洞,還要同時在通天河上建築一座高壩,水就可以從通天河經過色吾曲、卡日曲進入黃河。」毛澤東皺了一下眉頭:「多大工程量?得多少年完成?」王化雲:「約需10萬人,加上機械化,10年可以完成。」毛澤東不滿足地說:「引100億太少了,能從長江引1000億立方米水就好了,你們可以研究一下。」接著,毛澤東又就三門峽水庫建設的時間、庫區移民問題、黃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調等問題與王化雲進行了探討。毛澤東在了解有關情況後,高興地說,革命成功了,事情好辦了,治黃問題過去不能解決,只有現在才能解決。三天後,毛澤東巡視長江,與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林一山在軍艦上又探討了南水北調問題。對此,林一山後來是這樣回憶的:1953年2月,我隨毛主席乘「長江」艦由武漢去南京。在艦上毛主席問我:「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調一部分到北方?」我回答說:「可以。」主席又問:「這個問題你想過沒有?」我說:「想過。」主席問:「你研究過沒有?」我說:「沒有。」主席問為什麼?我說我不敢這麼想。於是毛主席就在我帶去的一本地圖上,用鉛筆指著白龍江說:「這裡的水能不能調到北方?」我說:「不行。」主席說:「為什麼?」我說:「秦嶺以南的水,由西北向東南流入四川盆地,越往下游水量越大,但地勢低了,引水工程既不經濟,且不可能。越往上游工程越小,但水量也小,引水價值不大。」主席覺得我言之有理,也就再沒有往下問。但是主席又將鉛筆指向嘉陵江幹流上游的西漢水說:「這裡行不行?」我說:「不行。」他問:「為什麼?」我用白龍江不能引水的同樣道理做了說明。接著,主席指著漢江問:「漢江行不行?」我回答說:「漢江有可能。」他問:「為什麼?」我說:「漢江與黃河、渭河隔著秦嶺平行向東流水,越往東地勢越低,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規模卻越小。」這時,主席用鉛筆在漢江上游至下游畫了許多杠杠,每畫一個杠杠他都要問:「這裡行不行?」我說,這些地方都有可能性,但要研究哪個方案最好。當主席指向丹江口一帶時,我說,這裡可能最好。主席即問:「這是為什麼?」我說,河流再往下即轉向南北,河谷變寬,沒有高山,缺少興建高壩的條件,所以也不具備向北引水的有利條件。我為什麼只說丹江口一帶可能最好呢?因為,當時我們只是認為丹江口工程是漢江幹流最理想的防洪工程方案,是否可以作為南水北調的引水方案未曾做過研究工作。毛澤東聽到丹江口一帶可能有條件興建引水工程時,立即說:「你回去以後立即派人察勘,一有資料就即刻給我寫信。」林一山回單位後,立即組織人馬進行南水北調的勘察和研究,出成果後,他就立即給毛澤東寫信。毛澤東親自閱讀了林一山的信,得知引漢水北調的引水線路找到了,非常高興。1958年3月14日,在成都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打開通天河、白龍江,借長江水濟黃,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同北京連起來。」毛澤東提出的「丹江口引漢濟黃、引黃濟衛、同北京連起來。」儘管只有十幾字,但字字千鈞。同時也留下千古不解之謎,為什麼毛澤東不提沿京廣線走向的中線方案呢?難道他已經看出:京廣線以西為適合建水庫的山區,所以京廣線附近的城鎮供水有保障?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在《關於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除了各地區進行的規劃工作外,全國範圍的較長遠的水利規劃,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長江水系)北調為主要目的地,即將江、淮、河、漢、海各流域聯繫為統一的水利系統規劃」。這是「南水北調」一詞第一次見之於中共中央正式文獻。南水北調工程,從毛澤東第一次視察黃河提出「借水」說到2010年,已經歷了50多年,這反映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關係民生問題的北方缺水極為關懷。50多年來,這一浩大工程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有步驟、分階段進行。目前已初見成效。東線從長江下游江蘇省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上,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經隧洞穿黃河,流經山東、河北至天津。輸水主幹線長1156公里;一路向東,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輸水線路長701公里。2010年3月25日,南水北調東線穿黃河隧洞全線貫通,至此,用於調引長江水的南水北調東線輸水線路在山東境內黃河河底成功穿越。中線從長江中游北岸支流漢江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總幹線全長1267公里。截至2009年12月4日,南水北調中線穿黃隧洞下游線進入黃河水面主河道掘進施工地段,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已進入到攻堅階段。西線通過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補充黃河水資源的不足,主要解決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南水北調這項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調水工程,經過幾代人50多年的奮鬥,到2009年已完成投資345.9億元。毛澤東第一次視察黃河時提出的設想和願望,正在一步一步成為現實。(《新湘評論》2013年第21期)
推薦閱讀:

品江南水鄉
江南水鄉
茶壺裡的風暴——劉邦那次不成功的廢太子(一)下 ——江南水
莫非這是一個假的內蒙古,森林深處竟然藏著一個江南水鄉
曾經震驚世界的"新世紀四大工程"都有哪些?有哪些亮點?

TAG:南水北調 | 第一次 | 設想 | 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