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記憶
文若塵—天津霞客
這裡,宛若仙境,你去了就分不清天在湖裡還是湖在天上,更會分不清身在人間還是身在天堂。
十幾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無人知曉的小鎮,雖然離最近的麗江只有二百多公里,卻因為山高路遠而鮮有人問津。摩梭人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平靜、祥和地過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成為世界上至今唯一留存的女兒國—它就坐落在瀘沽湖畔,上帝創造的最後一片凈土,是連神明都貪戀的地方。瀘沽湖藍色的水,格姆女神多情的淚,早已淚雨成詩,幻化成了神奇的美。納西族的支系-摩梭人,成為身份證上唯一沒有顯示民族,而被標明為「摩梭人」的人。
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神奇、古樸,無論是成丁禮、阿夏婚、母系家庭、喪葬儀式,都是絕無僅有的。每個禮儀,每種風俗,都是一個個優美動人的故事,一支支悠揚動聽的牧歌,無不充滿幾分神秘與浪漫,幾分詩情與畫意,從而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與思憶。
而這裡,也只接待真心嚮往的人,從麗江古城出發,長達八小時的車程,不斷的轉車、被暴雨沖刷過的顛簸的石子路、坡陡彎多,一路的舟車勞頓已經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我轉山轉水,翻遍十萬大山,歷盡艱辛來到這裡,無關風月,只為了赴這場相約,只為了能在途中遇見你。
當皮膚黝黑的摩梭導遊提示前面就是"高原明珠」瀘沽湖時,車子剛剛停穩在高架橋邊,車裡一群九零後的年輕人就迫不及待地雀躍著奔向了橋頭。我也似乎忘記了年齡,緊隨其後,居高臨下遠眺前方那片心之嚮往的湖水。眼前的瀘沽湖是一種朦朧般的藍,山巒環繞,白雲飄渺,洲灣堤島,或隱或現。湖岸曲折婀娜,逶迤伸展。緩緩滑行於碧波之上的豬槽船和一座座綠色的島嶼,使其更增添幾分古樸、幾分寧靜,好一個遠離囂市,未被污染的處女湖。
坐上瀘沽湖裡古老的豬槽船,泛舟湖上,極目望去,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水因陽光的折射作用,呈現出深淺不一的藍色,而眼前的湖水則是澄澈的碧藍。清澈見底的湖水深達幾十米,能見度可達12米,一種白色的小花隱約地漂浮著,花漂浮在水面上其他部分則全在水下,因為水質清澈根莖完全可以一見到底。據說這種花在有陽光的時候才將花露出水面,沒有陽光的時候花都潛在水裡,「水性楊花」因故得名,這種白色的小花也是摩梭人飯桌上的佳肴呢。細小的花蕊沾著瀘沽湖的水珠,凝艷欲滴,惹人憐愛。那天陽光甚好,一片片的白花隨波飄散著,為神秘的瀘沽湖增添了些許意趣。
搖漿的摩梭女衣著鮮艷,頭上的圍巾在輕風的吹拂下顯得更加耀眼。被瀘沽湖的風整日吹曬的臉龐健康、紅潤,一條船上坐滿了十人,而她一個人搖起槳櫓卻毫不費力。她說昨天瀘沽湖還是風雨交加,遊人根本無法上船,你們今天能坐在船上欣賞到瀘沽湖的美景,真是幸運。
我們讓摩梭女放下船槳,任船隻順水漂流而下。遠處一條條的豬槽船劃開萬頃碧波,悠悠蕩蕩飄向遠方。搖漿的都是清一色的摩梭女,一樣的衣著艷麗,她們置身在這山光水色之間,與碧藍的湖水、飄蕩的小船、四周蔥蘢的群山融為一體,悠遠的歌聲貼著水面飄了過來,那麼深沉、纏綿,浸透了母性的涼蔭。白雲繚繞的里務比島,林木蒼翠,恍若仙境,不愧為「蓬萊三島」之一。群山、藍天、白雲、小船,置身其中,不由得令人嘖嘖讚歎。
掬一捧瀘沽湖的水,輕輕拍打在臉上,清涼透底。摩梭女說瀘沽湖的水可以直接飲用,於是再捧起一捧湖水喝進嘴裡,果然清冽甘甜。在湛藍天空和碧藍湖水包圍下,每個人都彷彿像個嬰兒般安靜的躺在母親的懷抱里,無憂無慮。這份逍遙自在,心醉了,人也醉了……
位於瀘沽湖西北部的里格半島,三面環水,有著最淳樸的摩梭人家和最原始的自然風光,是背包客的最愛。來瀘沽湖的路上有專門的觀景台可以拍到里格半島的全貌,伸向湖心的一部分,把瀘沽湖形象地分成了心形。站在觀景台的最高處,將相機舉過頭頂,這樣選對了角度,就可以拍出絕無僅有的心形湖泊。
在瀘沽湖的北岸,巍然屹立著一座秀麗的「格姆」山,摩梭人把她視為女神的化身。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被賦予女性形象的神話,成為當代名副其實的「女兒國」。而轉山節就是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山的節日。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屆時,摩梭人身著盛裝去朝拜瀘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圍著女神廟轉三圈,一邊轉一邊撒五穀,再插上竹桿,綁上金幡佛像,敬獻供品,祈求女神福佑。從山頭到山腳,轉山的隊伍形成一條條色彩絢麗的長龍,「女神歌」響徹雲天。中國名山成十上百,格姆女神山以「天人合一」別具風采。這天是摩梭人最虔誠的一天,也是瀘沽湖畔的情人節,許多的愛情故事都是在這天發生。
格姆女神山下的小落水村是雲南境內瀘沽湖邊的最後一個村寨,雲南和四川的交界線就在村口,它是摩梭部落最古老的村寨之一。古老的民居建築,原生態摩梭民風民俗,至今保存完整。
在瀘沽湖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人們的飲食文化也被染上了濃濃的自然、古樸的特點。時至今日,摩梭人的飲食無論主食還是副食,仍是以山間泉水、芳草、果仁、五穀雜糧作佐料,人工自釀、自腌、自烤、自煮後置於壇里,放於火上,而後數日、數月直至數年才開啟供已食用,供遠方來客品嘗。走進神秘的木楞房,坐在長條的矮凳上,品嘗著瀘沽湖有名的豬膘肉、烤乳豬、蘇里瑪酒、酸魚、烤魚乾、牛頭飯、豬腸血米、烤土豆等。好客的摩梭人用走婚時招待客人的禮儀熱情地款待著我們。滿桌的美食佳肴,令人目不暇接,大快朵頤。
瀘沽湖是女兒國,也是歌舞的王國。吃罷豐盛的晚餐,我們貪戀著夕陽下的瀘沽湖美景,又被歌聲吸引到寨子里的篝火晚會上,天涯各處原本素不相識的遊客,在摩梭兒女的相伴下,手拉著手圍著熊熊的篝火載歌載舞,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在瀘沽湖畔的小木樓里,頭枕著瀘沽湖的波濤,沉沉地睡去。瀘沽湖的夜,靜謐、安詳。
清晨的瀘沽湖,在濛濛細雨中顯得更加寧靜。走進摩梭人的家裡,那座用於走婚的花樓,斑駁的印跡依然清晰可見。熱戀中的摩梭兒女,多少年來用這種奇特的方式,追求著自己心目中聖潔的愛情。神秘的摩梭人,在我們面前一點點揭開了面紗。
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由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
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瀘沽湖卻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夏」婚姻形態,其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於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係為「走婚」。
摩梭人婚姻獨特,風俗獨特,家家之主,皆為女性,其家庭成員血緣,均為母系血統。如家庭成員中,祖輩只有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輩只有母親、舅舅和姨母。 走婚所生的孩子一律隨母而居,跟隨母姓,由家庭中的母親、舅舅和姨母等共同撫養。子女成年後,對這些老人承擔贍養義務。男阿夏不是女阿夏的家庭成員,也無撫養孩子的法定義務,但在生產勞動和物質生活方面要給予必要的照顧,有了孩子要經常看望和幫助,自覺承擔一定的撫養義務。所以對摩梭男子而言,他的相當一部分精力是與自己的姊妹一道共同撫養外甥,同時還要拿出一部分精力來幫助女阿夏撫養自己的親生子女。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稱為「祖母屋」,祖母屋由兩根木柱支撐,分別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祖母屋中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脈,因此不能熄滅。家中所有重要儀式和聚會都要在火塘前進行。
在這個母系家庭中,外祖母是最受尊重的長者,雖然她們年邁體弱,但是她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她們深入簡出,子女孝敬的錢物都用在了白天經常要去朝拜的女神廟。她們每天虔誠地膜拜,祈禱格姆女神保佑一家人生活平安、風調雨順。
這裡原本沒有醫院,家庭成員生病採取的治療方法都來自土方,山間、林邊就是天然的中草藥廠,生小孩也都是在自家的夾壁內進行,且是採用最傳統的蹲式。摩梭人死后土葬,在她們的心裡,既生於自然也要魂歸自然。
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自己的花房裡編織少女的夢,實現著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聖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憂傷和煩惱。她們不奢求不屬於自己的一切;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湖光山色中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熱烈、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歌唱,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甘甜。
摩梭人不喜與外族人交往,都市文化帶來現代文明的衝擊,讓她們接觸到外面新奇多彩的世界。但都市人身上的諸多陋習還是讓他們心裡本能地排斥甚至拒絕。在瀘沽湖被開發旅遊的今天她們還是固守著原有的生活習俗,用於接待的民居、旅店仍然都是由摩梭人自己經營。有資格可以接待家訪的摩梭女,她們最大的心愿是可以帶上自己的家人到北京天安門,去瞻仰偉大領袖的遺容,純樸的心愿令人為之一震。
從小落水村的摩梭人家出來,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繼續環湖前行,進入到四川境內的瀘沽湖。雨霧飄渺中的瀘沽湖更加朦朧、安詳,三兩隻的小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一叢叢金色的蘆葦簇擁著小船,像極了一幅靜謐的水墨畫。瀘沽湖,彩雲之南神往已久的這片藍,為了揭開東方女兒國的神秘面紗,往返六千公里,旅途中幾次心悸,總算見到了最美的你。記憶中的瀘沽湖,神秘的摩梭人,相信不久後的將來還會與你再次相遇。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散文吧微信
推薦閱讀:
※記憶 ≠ 客觀事實的回憶
※清風徐來,輕掀塵封的記憶
※80後的遊戲記憶
※童年記憶中的北海民俗(之六)
※中國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文獻遺產
TAG: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