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論的造假與鑒賞

歷史文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見證物,被人們視為珍寶,受到重視,成為國家和個人的收藏對象。文物被視為珍寶,代表著財富,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商品社會裡它會不斷的增值,成為價值連城的商品,甚至是無價之寶。以牟利為目的及滿足收藏家的要求,古今中外都存在著偽造、仿製古物珍寶的現象。何謂偽造仿製?就是把前代的器物,按其形狀、紋飾、底款、記號製造出來的器物就叫偽造。仿製品統稱「贗品」。

在商品社會裡,贗品製造者總是依靠收藏家及經營者的貪心、貪婪心態而得逞。據史書記載:我國最早的贗品出現在西漢年代所偽造的「玉杯和周鼎」,以後的各朝各代都出現仿造前朝各式各樣的器物。陶瓷器的仿造贗品就更為複雜,不僅有私家仿造,還有官家仿造。特別是官家的作偽,明、清二代的官窯,朝庭在不計錢財、人力、物力的情況下,不惜資本傾全力模仿各類器型的瓷器,製作精美,水平高。這一類仿造的瓷器應視為精品,千萬不可輕易視為贗品,畢竟它們還有其真實年代而且出自官窯仿製。即使是當時的民窯仿官器,也有著一百至五百年的歷史,也有一定程度的收藏價值。民國瓷和劉少奇瓷(五十年代仿造的瓷器,非常精細)如能藏入,也有較高的價值。

解放後,國內的廠家只有仿製少量的官窯、名窯器,七十年代後期,開始出現少量的宋五大名窯器、元青花、釉里紅器、唐三彩、龍泉窯器、明、清官窯器等都是由國營企業的廠家仿造。八、九十年代開始,由於市場的需求和迎合當時海內外收藏家們的口味,出現了更大規模的國營企業、私家企業、個體企業的偽造仿製高潮,其規模是空前絕後的。克隆仿製的品種是包括了歷代的陶瓷器,不論名窯、官窯、民窯凡有記載著窯口器物都出現在古玩市場上。甚至連解放後的「中南海瓷」(毛瓷)、「文革瓷」也大量仿製。而在古玩市場上出現得最多的就是「宋五大名窯、元青花、釉里紅、明、清各朝的官窯器」,應有盡有。更有甚者,連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器物也在古玩市場上出現,而且大受「收藏家」的歡迎。例如:現時古玩市場上有一種「古銅釉雕瓷,凡開光的地方都繪有各種紋飾(以花卉、西洋人物為主)的粉彩,琺琅彩器,底有乾隆款的各種器型瓷(這種瓷器全部是機制注漿,用貼花工藝),這種瓷器歷史資料未見報道,國家、各省博物館也未見有,但就偏偏有很多收藏家愛好這些稀奇古怪而又漂亮的器物(這種器物是2002年底才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場空前絕後的偽造、仿製、克隆高潮呢?1、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內外收藏家們的收藏需求,如無收藏者們的胃口大,克隆仿製生產出來的贗品就無法消化,製造者就必須積壓,無銷路的商品還有誰或哪個廠家敢去生產?2、科技的進步;用電腦分析胎釉,紋飾等工序,用電力、煤氣按升溫的比例燒制,投入資金少,產品出窯快,無損耗,回報率也就大了。因此,導致私家作坊在全國遍地開花(據說江西景德鎮是一戶一窯的家庭作坊)。3、由於用上電氣化燒窯(一天可澆幾窯產品),銷路廣,大一些的廠家(例如:景德鎮、潮安市楓溪鎮的部份廠家)可以批量生產,其產品大部份是機制注漿、倒模(這類產品現時在古玩市場上佔60%以上的比例),紋飾用電腦繪飾、貼花、上釉後燒制而成,這類產品在古玩市場上比比皆是。

這些文物贗品在技術上存在翻版,再版的性質,因此只能稱它為工藝品。它們是批量生產的,通過批發渠道,部份出口海外,部份就進入了國內各地的古玩市場,由專營瓷器的經銷商再零批給各商鋪或擺地攤的小販,每件的價格從幾元至千元左右(收藏者應明白真貨真價,假貨假價的道理,不可心存貪念,否則會上當)。而商鋪、地攤的經營者,為了牟利,根據各自掌握的收藏者心態,把瓷器再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進行造假,直至收藏者認為「這一件才是真東西」,掏錢買入該器為止。而真正的文物真品,卻具有「不可再生」的價值,絕對不是這些克隆仿製贗品所能比較得上的。

直接銷售者的造假手法:

一、用砂輪、油石、砂紙打磨器物的胎腳及釉面,使其現出曾使用過的痕迹。

二、用、「氫氟酸」、「高猛酸鉀」把器物內外塗勻(釉上彩器不適用,因酸會把釉上彩去掉),約10—60分鐘(視瓷器的釉而定)擦乾後用火烤乾器物的內外,洗凈後在釉面上塗上動物油(這樣做舊後的痕迹連草酸水都很難洗掉)。經上述做舊後的瓷器,釉面有脂光,有舊感,但只要有經驗的收藏者,就會發現其舊感是人為的,脂光不自然的,如果經驗不足者,就肯定會上當。

三、用很尖的鋼錐,在釉面上拷打,使釉面留下密密麻麻、大小不一、深淺不一的小坑,再把膠水塗在小坑裡(用502膠或農具膠),然後灑上紅黃土的泥粉,待膠水干後,用細砂紙磨平,形成出土器的跡象。

四、把器物打破重補,冒充舊器,把贗品的名窯器打碎,把碎片用「氫氟酸」、「高猛酸鉀」浸泡幾天,再用火烤乾或塗上泥漿冒充高檔出土瓷片進行銷售。

五、還有兩種真假各半的贗品,它們從出窯時就已形成了。其中一種是用舊器(晚清、民國釉上彩器),去掉彩後,重新繪飾、加款、上釉後重燒,冒充官窯器。一種是把從舊窯址中出土的器底、口部重新接坯繪畫、上釉燒成。這樣就形成了半真半假器,現時古玩市場上最多的這種器物是底款,正德、嘉靖、萬曆、康熙的青花、五彩器。

六、銷售者對付收藏者最高明的一招就是講故事給收藏者聽,而故事的主要目的是誘使收藏者上當:一說其祖上是哪個朝代的大官,才會有這樣的名貴器物;二說這些器物是從哪個大墓中偷挖出來的;三說這件器物如果在拍賣會上可值幾百萬元,因你是識貨的人,又有鑒定水平,我們才會來給你看貨,現因什麼原故,錢緊才會幾十萬元賣給你,大有利可圖。你如果不買,明天香港或台灣的某先生就要來買走了,你可別後悔;四說這件貨物已經某某大專家鑒定了,貨包真品,如假我把貨吃下去等等。總之賣者奉承恭維的話會使買者聽之舒服,故事的情節會使收藏家頭腦發熱、上當、中招。

由於有利可圖,造假者為了牟利會不擇手段的造假去迎合收藏者的心態。這種狀況也就應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成語。凡踏入收藏這一行列的人,不論出於何種目的,只要踏入都會上隱(如同賭賂、吸毒一樣),見到自認為好的器物,都會「夜難入眠」,非買上手不可。但如果沒有一定的鑒定水準,往往只會買到贗品,特別是追求「名窯、官窯器」的同行們,因為這些高檔瓷器存世畢竟稀少。何謂「官窯」?就是由皇宮直接設置控制經營,專門為皇宮生產的機構,它是非商品的窯口,宮裡要時就燒制,不要時就停燒,而且燒制的產品必須進行嚴格挑選方能進官,凡不合格的產品必須打碎埋掉,絕不允許流入民間。由於這些高檔瓷的數量少,其價值才會在海內外的拍賣會上出現「天價」。如市面上隨便「撿漏」就能撿到官窯器、名窯器,那麼海內外的拍賣會就不可能出現「天價」了。

文物遭遇厄運是歷朝歷代的戰爭對其造成的破壞。但解放後的六、七十年代卻是文物的悲哀期。文革期間的「破四舊、立四新運動」,對古文物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在當時「四舊」二字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壓力,只有「破」之方能入眠。七、八十年代因廣東毗鄰香港、澳門,當時的「廣東省文物總站」在省內(特別是潮汕地區)設點收購古舊文物出口(在國家政策的許可下),導致全國各地的文物販子都涌到了廣東省這個大市場(全國最早形成的文物交易市場是廣州市清平路的「天光圩」)。廣東在古代是一邊遠的地區,沒有太多的文物,但自明清二代開始由於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及香港、澳門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的新興地區。由於舊時代的種種原因,使廣東沿海各地擁有了大量的僑胞及海外關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地區、興梅地區,由於人多地少,生活貧困,人們為了生存,只有漂洋過海外出謀生。因而形成了世界各地都有潮汕人,客家人(廣東有句俗語「無潮不成市、無客不成圩」之說)。六、七十年代,潮、梅地區的群眾手頭上有錢(華僑匯款),特別是潮汕地區的群眾有錢可買入賣出(國內的走私活動也由此而生)的販賣、收藏古舊物品,這在當時也是名聞全國的。而廣州歷來又是全國最早最大的文物集散地(歷來的文物走私,大部份都從廣東出境),吸引了海內外的文物販子前來交易。在這十幾年的過程中,除被文化革命的「破四舊運動」中所破壞的 、再經廣東省文物總站合法出境、走私份子的非法出境,存餘下來的一部份文物就在省文物總站各市級文物店及廣東一些收藏家的手中了。再加上八、九十年代這十幾年的時間的合法出境和非法出境,再被國內各地的收藏家收藏入手。現在的古舊文物已是所剩無幾,連國內很多省、市級文物商店都是空空如也,就是有也只有民窯器了。事實上,現在古玩市場上的「真品」即使是民窯器所佔的比例也只有千分之一(在此是按整個古玩市場的數量而言,有的古玩店上千件貨連一件真的民窯器都沒有),如果說官窯器的「真品」在十萬件中也難找到一件。這一點絕不是危言聳聽,從中央電視二台創辦「投資藝術品欄目」二年多來,公開向社會徵集藏品展出,至今還未見報導一件「官窯器」的真品(中央二台每周徵集5000件相片,每月2萬件,2年多來徵集了近50萬件,卻無一件是官窯器或宋代五大名窯器),由此證明這些珍貴品種並非是易得的。

由於以上的歷史原因,造成了現時的全國性古陶瓷資源的枯渴(畢竟出土的陶瓷器是有限的)現今已形成了古瓷北歸的局面(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收藏家都到廣東各地購舊貨返北方),因北方(實際上應該說除廣東之外的各省)在六、七、八十年代近30年里的古舊文物90%以上都流入了廣東或是直接由海內走私份子走私出境了。

其實,作為一名真正的收藏者,其收藏目的應「求真、求精、求不可再生品」,如果是贗品(七十年代後的仿品),在當今的社會中只能作為工藝品(大師級的作品除外),因其存在著翻版、再版的性質,而且可以批量生產,因而不存在收藏的價值。民間收藏是一項群眾性活動,收藏者應在這項活動中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同時必須記住「學無止境」,這樣方能學有所成。哪一個有名望的專家、收藏家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而成「家」的?在收藏的過程中多加研究、求證,逐步鞏固自身的鑒賞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急功近利,自以為是時,必須將「折戈沉沙」誤入岐途而不能自拔,屆時將追悔莫及。研究應站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缺一不可),爭取做到能舉一反三,《古物都有年限(如同樹有年輪),年限長短所留下的「老化」狀況,在任何古文物上都會反映出來的》。

由於造假已用上高科技術,使得傳統鑒定已變得不大可靠了,收藏者必須以自身的鑒賞水平,綜合請教有經驗的老前輩和專家的看法,再求證於科學鑒定,這樣才能知曉自己的水平在什麼程度上!在此本人談一談對陶瓷器鑒賞的一點心得。

一、先輩、專家們出版的文章,發表的無私經驗、心得、理論,在當今的文物古玩市場上,已有一部分不太適應了,但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依據。因現在的仿製已用上了高科技,電腦分析配胎釉繪紋飾,各種各樣的造形、紋飾、尺寸、底款等都可仿製達到「惟妙惟肖」的境界,作為收藏者,就必須多加研究、求證、否則就不會進步。

二、確定器物是否舊器?首先應從陶瓷器的胎釉入手:①舊器:釉比較厚,分布不勻,有包漿狀,釉面呈脂光(如玉的光澤內含),器的胎釉整體自然,並伴有長年累月滌洗、磨擦,使用過的痕迹,胎壞都是手拉坯製作,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覺,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旋紋會留在器物的內壁,竹刀修胎的痕迹會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邊胎的地方會留下「竹刀紋」。②新器(贗品):釉薄光滑,呈賊光,無包漿狀,即使用「氫氟酸」處理過的器物,其光澤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狀,贗品的胎有人工和機制二種:人工拉坯的胎沒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鐵刀修胎),機制胎的連手拉坯旋紋都看不見,而且胎土緊密,含粉狀,無含砂粒的感覺,呈「軟、濕」的狀況。③舊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乾燥狀胎釉形成一體的感覺。新器無釉露胎的地方呈「濕」狀,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視覺,即使經特別做舊處理過的器物,也無法呈現胎釉連成一體的視覺。④同樣大小、厚薄相同的品物,舊器因經幾百千年的時間風化,比較乾燥變輕,而且拷打時器物聲音發啞。新器因無年限的風化較重,拷打時聲音較響。⑤舊器的胎腳因年代的風化,不同程度上會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體呈現出一片自然、乾燥、統一的色澤。新器的胎濕現剛出爐狀,或因化學物的造假,變得太黑,太舊的狀況,整體無法統一,呈現胎釉分開的「濕」感覺。

三、大多數的舊器由於釉厚(釉下彩器),繪在瓷器上的紋飾,看上去有沉在釉下面的感覺,繪畫手法隨意自然,有動感,在紋飾的筆劃中能看到有深有淺的顏色。新器釉薄(個別除外),釉面光滑,呈賊光,紋飾看上去都浮在釉面上(高仿器除外),繪畫手法呆板,不自然,無動感,紋飾的筆劃平流死水,顏色無深淺之分。

四、舊器是用木柴、煤炭燒造,由於窯內升溫不均勻,會造成大多數器物釉層的流動,形成釉面會出現厚薄凹凸不平的地方,釉面的汽泡比較少,而且分布不勻,但汽泡卻有層次(即二層、三層),凡墊燒的器物,胎腳處或多或少沾有窯砂。新器是用電氣燒造,升溫快,而且釉薄,形成釉內的汽泡大中小密密麻麻,分布極勻,無層次(呈一層狀),釉表光滑平整,因是機械窯燒制,胎腳無沾窯砂的跡象。

五、①出土器有明顯特徵:大多數的器物在地下受到幾百一千年的各種化學物質的侵襲,輕的會在釉下形成一層很自然的泥漿狀(用20倍以上的放大鏡可看見泥漿狀分布在釉內氣泡的上面),重的會把釉面局部或全部腐食掉,在器物的釉面形成自然的條狀,塊狀的附著物(大多呈褐黃色,黃白色),這些附著物用鋼刀都無法割掉。有一種假出土器是用泥漿或泥粉加膠水沾上去的,一割即掉。還有一種假出土器是用泥漿塗在已燒好的器物釉表上,待其干後再上釉第二次入窯燒成(行里話叫「復燒器」),這種器物如用肉眼看100%是出土器,但如果用20倍以上的放大鏡看,那些泥漿狀都在氣泡的下面,只能見到氣泡,而無法看到泥漿狀。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第二次上釉,釉在高溫中又形成滾沸產生氣泡,而塗上的泥漿又變成沉在氣泡下面了。舊出土器經水打溫後,用鼻嗅之,有泥土香味。②出水器的特徵:從海中打澇的器物(從唐代到清代,我國的外貿瓷器大都由海路向世界各國出口,而當時的船隻設備差,很多無法經受海中風浪的衝擊,因此沉入海底的船隻多不勝數),呈現二種狀況:好的釉面光潔如新,有脂光;差的光澤全無,如同脫去了一層皮。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釉好的器物,一沉下去時即被海底沙泥所覆蓋,從未被移動過,釉差的器物,一沉下去即被海流在海底的沙泥上長年類月的淘來淘去,把釉的表層全部或局部磨掉。在海中出水的器物都會不同程度的沾上貝殼(俗話叫「寄生」),貝殼的附著自然而又牢固,假的出水器,貝殼是用膠水沾上去的,呈不自然狀,並在貝殼的邊沿可見到膠水的痕迹。真器在海水中浸泡了幾百一千年時間,由於年限及海水的風化,形成了乾燥狀,胎釉連成一體的狀況,用放大鏡可看到器的釉、胎表面形成均勻自然的下凹黑點狀。新仿假器絕對無此特徵。

六、舊器撫摸時手感舒服,釉聚處有明顯凹凸感,並有一種繼續開片紋的狀況(這是因歲月的老化所形成的),這種開片是在釉層由里往外開的「冰片紋」。新的假器都有化學品造假處理的,凡用化學物質處理過的器物用鼻嗅其內部,都會有一種「異味刺鼻」的感覺。瓷器入藏時,可用0.5%比例的「草酸水」浸泡24小時,舊器的年代風化絕對不會洗去,但假器物偽造上去的狀況卻被「草酸水」在浸泡中洗掉,浸泡過的器物再用1%的洗衣粉水浸泡24小時,洗乾淨後的器物可回歸其舊貌。

七、必須多方面綜合、調查、研究方能確定器物的真假及自身的鑒賞水平,絕不能憑「有脂光、手感舒服、紫口鐵腳、有火石紅、鐵鏽斑、開片紋等的一、二點感覺,就武斷下結論。因古陶瓷是人工製作的坯件及刻制繪畫紋飾的,不可能每器都一模一樣(畢竟不是機制可以印出來的),而且在幾十米長的窯內燒制,用木柴煤炭作燃料,要加溫到1200度以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由於升溫慢,在窯中無法保持均勻的火力,因此,會造成器物的生燒、變形、胎釉變樣、紋飾發色差異不同的狀況。絕對不是現代克隆贗品瓷,用高科技燒制那麼簡單,全部的產品都能燒出一模一樣的水平。

在此,再帶上一句話,奉勸收藏者們千萬別帶「版圖,放大鏡」去買「古董」,因「按圖索驥」只會買到假貨,絕對買不到真貨,而放大鏡不是一放到器物上就能分出真假的設備,反而收藏者一到行家或經營者處,只要你一伸手,人家就知你的水平了。如果你用「版圖、放大鏡」對贗品進行對照,觀察時,只要你問價,賣家就會把你引上成功交易的道上,事後損失的只是你自己。實際上版圖的器物只是供我們參考其造型、神態、紋飾等,絕不是「按圖索驥」對上號就是「真品」,因古代的瓷器生產制坯胎一人,修胎一人,畫、刻紋飾一人,上釉一人、寫款一人、各司其職。因此世上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器物,除非是偽造品或現代的「克隆贗品」,放大鏡是在研究時才能用的,其作用只是看氣泡的狀況,紋片及出土的跡象,不是一放到器物上就能分辯真假,就能成為專家。

真正要求證藏品的真實性,本人認為最後還必須去做科學鑒定,因科學鑒定分析出來的數據是無可爭議的(傳統鑒定如由三名專家鑒定會得到三種結論)。在此,向廣大收藏者推薦「北京華廈物證古陶瓷鑒定技術研究所」,該所是國內最具權威的鑒定機構,收費標準:①專家傳統鑒定300元/件;②釉質老化鑒定(科學鑒定)500元/件;③物質元素測定(科學鑒定)800元/件,該所並出具鑒定報告證書。


推薦閱讀:

中國陶瓷:工藝篇. 玲瓏
上海市博物館 陶瓷器之清代
如何掌握中國古陶瓷的鑒定方法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中國古代陶瓷器賞析 ★ 瓷器款識

TAG:造假 | 陶瓷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