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二十四節氣·驚蟄
驚蟄,是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古人認為此時春雷的響聲會將冬眠的動物驚醒。實際上,到驚蟄節氣,氣溫回升很快,冬眠動物本能地感受到地下溫度的升高,體溫開始回升,新陳代謝逐漸正常,肚子餓了,於是起來尋覓食物。天文學規定,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黃經345度時為驚蟄,時間在每年公曆的3月5日或6日。2017年,驚蟄交節時刻是3月5日17時33分。
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桃花先開花,後長葉。驚蟄節氣,桃花盛開,「桃紅柳綠」便成為明媚春日裡最具代表性的景緻。
二候「倉庚鳴」。倉庚,即黃鸝鳥,鳴聲婉轉,又可觀賞。進入驚蟄節氣之後,林間到處可以聽到黃鸝鳥的鳴叫聲。
三候「鷹化為鳩」。此時,原本活躍的鷹躲起來繁殖後代,人們不太能見到它們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斑鳩,常常可聞可見。
驚蟄詩詞欣賞
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驚蟄民俗
1.驚蟄吃梨
我國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民諺云:「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也有人說「梨」諧音「離」,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能保一年好收成。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仍然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有清熱養陰、利咽生津、潤喉化痰的功效,且含豐富維生素,特別適合這一季節食用。食用時可採取生梨去核去皮後榨汁、生梨去核後蒸熟、生梨切片與冰糖及銀耳一起煮水等方式。但因梨性寒涼,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脾胃虛寒或血糖偏高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2.祭白虎
我國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日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以廣東一帶有驚蟄日祭白虎以化解是非的習俗。儀式祭拜的是用紙繪製的黃色黑斑紋老虎,其口角畫有一對獠牙。還有些地方的人們是祭拜老虎的圖騰雕塑,祭祀後,用豬油塗抹老虎的牙齒,使之充滿油水,不能開口傷人(說人是非)。
3.祭雷神
民間認為驚蟄節氣神是雷神。雷神作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客家民諺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這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的尊貴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的重要神祇。在我國台灣,人們以「雷公」為驚蟄節氣神。相傳「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鎚,就是它用鐵鎚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
4.炒驚蟄
炒驚蟄的習俗舊時流行於廣東大埔等地。當地有一種黃蟻,凡居民家中有糖果之類的東西,就會招來很多黃蟻,令人厭惡黃蟻。每年驚蟄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黃豆或麥粒,炒完舂後又炒,反覆多次,邊做邊說:「炒炒炒,炒去黃蟻爪;舂舂舂,舂死黃蟻公。」人們以為這樣做能減少黃蟻危害,並可保當年家中螻蟻皆無。與「炒驚蟄」習俗相近的是陝、甘、蘇、魯等地的「炒雜蟲、爆龍眼」習俗:人們把黃豆放在鍋里翻炒,炒得噼啪作響,謂之「爆龍眼」,然後男女老少搶著吃炒熟的黃豆,謂之「吃蟲」,認為這樣可以保證人畜無病無災、莊稼不生害蟲。在山東一些地區,人們在驚蟄日要在院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熏燎害蟲。
驚蟄養生保健
驚蟄時節,氣溫上升,春風微拂,大地一片生機,春意盎然。飲食方面,驚蟄節氣是傳染病多發的時節,要預防疾病,應多吃清淡食物,如新鮮蔬菜以及糯米、芝麻、蜂蜜、豆腐、甘蔗等。衣著方面,此時北方冷空氣仍較強,早晚與中午溫差很大,不宜過早脫去禦寒的衣物,須知感冒往往是在氣溫上升或出汗時脫去過多的衣服導致突然著涼而引發的。起居和運動方面,「春雷響,萬物長」,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還有意猶未盡的小夥伴兒
更多的二十四節氣知識
推薦閱讀:
※寒露:蕭蕭秋意,暖暖養生
※24節氣食療養生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養生
※節氣灸
※【在線讀書】《24節氣減齡瑜伽》第四章 秋季瑜伽
TAG: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