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儘管一些人對中國崛起的戰略意圖略感不安,但整體而言,中國的上升勢頭在東亞和東南亞受到了廣泛的接納和認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更鄰近中國的國家和地區,感受到中國崛起的民眾比例自然更高, 但是認可中國崛起的比例反而較低。
/ 政見觀察員
在不同人眼中,中國在經濟發展與國際影響等方面日趨強勁的表現,具有完全不同的意涵。最近,朱雲漢等研究者利用跨國調查數據,系統分析了東亞和東南亞民眾對中國崛起的看法。研究發現,儘管一些人對中國崛起的戰略意圖略感不安,但整體而言,中國的上升勢頭在東亞和東南亞受到了廣泛的接納和認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更鄰近中國的國家和地區,感受到中國崛起的民眾比例自然更高,但是認可中國崛起的比例反而較低。
朱雲漢與合作者所使用的數據,是通過第三輪亞洲民主動態調查 (Asian Barometer Survey) 收集的。這次調查於 2010 年 1 月到 2012 年 2 月之間開展,覆蓋了東亞和東南亞的 13 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數據進行比較,研究者發現,地理距離和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在東亞,認為「中國對亞洲事務最具影響力」的民眾比例,遠高於將美國視為「對亞洲事務最具影響力」的比例。然而,在與中國距離相對遠的東南亞地區,更多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才是對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國家。
越南和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的例外。在這兩個國家中,分別有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亞洲比美國更具影響力。其中,越南有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亞洲的影響力最強,而僅有一成半左右的受訪者看好美國。研究者認為,出現上述例外的原因,在於越南從地理位置上與中國毗鄰。新加坡雖然距離中國遙遠,但由於該國華人比例很高,在文化背景與現實聯繫等方面都與中國關係密切,因此民眾也更能感受到中國的崛起。
研究者還發現,在所有東亞和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中,絕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中國在未來十年中會進一步崛起,從而在亞洲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韓國、台灣、新加坡、蒙古、越南、日本、中國大陸和泰國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將會是「十年後對亞洲事務最有影響力的國家」,而只有不到三成受訪者對美國持此觀點。此外,在馬來西亞和柬埔寨,認為中國將是「十年後對亞洲事務最具影響力國家」的受訪者,也遠多於對美國持此觀點者。在印度尼西亞,分別有接近三成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和美國將是「十年後對亞洲事務最具影響力的國家」。
菲律賓是個例外。在那裡,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美國在十年後仍會在亞洲享有最強的影響力。研究者認為,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與菲律賓曾長期作為美國殖民地而與美國保持密切聯繫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眾對今後一段時間內本國崛起的形勢相對審慎。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受訪者完全認同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但有 36% 的受訪者將美國視為中國進一步發展所應借鑒的範本。另有 21% 和 9% 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應該學習新加坡和日本的發展模式。
感受到中國崛起的東亞和東南亞民眾,又在多大程度上歡迎中國崛起呢?研究者發現,在調查所覆蓋的全部東南亞國家以及除日本與蒙古之外的東亞,均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對中國目前發揮的國際影響持積極態度。其中,距離中國較遠的東南亞國家,持上述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明顯更高。例如,在新加坡,有八成以上受訪者積極評價中國的國際影響。同時,在菲律賓、柬埔寨和泰國,持類似觀點的受訪者比例也超過了三分之二。
在距離中國更近的東亞地區,受訪者對於中國國際影響的評價則要複雜許多。在韓國,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積極看待中國崛起,而在蒙古則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持此觀點。大多數日本民眾則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心存芥蒂,僅有不到二成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國際影響給予了積極評價。
研究者指出,上述發現需要政策制定者認真反思國家間經濟互動的政治影響。在中國與日本之間,經濟聯繫的加強並沒有帶來政治關係的緩和。從長期來看,「政冷經熱」的雙邊關係未必總能穩定。同時,蒙古對中國經濟的高度依賴不僅沒有讓該國民眾在心理上更接納中國,反而促發了恐華情緒。
地理距離遠近與對中國崛起的認可度的反向聯繫,也體現在受訪者對中國崛起怎樣影響本國的判斷上。在調查覆蓋的所有東南亞國家中,都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對本國發揮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在東亞地區,即便是對中國崛起評價最為積極的韓國,也僅有不到半數的受訪者肯定中國對韓國的作用。
在對於中國崛起普遍持保留態度的蒙古和日本,分別僅有 28% 和 23% 的民眾正面評價中國對本國的影響。可見在東亞地區,即便是一些認為中國崛起在整體上具有積極意義的民眾,也會在衡量本國利益時對日趨強大的中國流露出擔憂。這種擔憂背後,既可能是由於本國經濟越來越依賴中國而產生的焦慮,也可能反映出鄰國民眾對中國戰略意圖和發展模式的疑惑。
研究者還分析了影響民眾看待中國崛起的個人因素。人們對於中國崛起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與自身的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那些擁有工作、對自身收入和所在國家經濟發展比較滿意的受訪者,往往更積極地評價中國崛起。反之,那些處於失業狀態或者對自身收入及所在國家經濟狀況不滿的受訪者,則往往對中國崛起持負面態度。
人們對於政治和社會問題的看法,往往也會影響他們對中國崛起的看法。那些更支持傳統社會價值和自由貿易的受訪者,往往更加積極地看待中國崛起。認為自己國家遠比中國更民主,或是抱有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受訪者,則往往認為中國崛起弊大於利。同時,在控制住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年紀較長、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往往更容易將中國崛起視為威脅而非機會。
朱雲漢與合作者完成的這項研究,既清楚地說明中國崛起已經成為東亞和東南亞民眾廣泛接受的事實,也展現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審視中國崛起時的複雜心態。需要指出的是,在這項調查進行的過程中,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在 2008 年危機後出現了好轉,歐元區債務問題尚未全面惡化,而且中國與他國在東海、南海的領土糾紛尚未激化。隨著國際及區域層面上的宏觀形勢持續變化,東亞和東南亞民眾看待中國崛起的態度有無改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Chu, Y. H., Kang, L., & Huang, M. H. (2014). How East Asians View the Rise of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ahead-of-print), 1-23.
推薦閱讀:
※黃文治:中國蘇維埃革命的民眾動員之路——鄂豫皖蘇區史論析(1920※泰女警手持鮮花送給示威民眾(組圖)|抗議|下台※缺乏全局意識 台灣諸多政策惹民眾頻上街頭※【組圖】韓民眾舉行第四輪大規模燭光集會要求朴槿惠下台,韓國民眾舉行集會要求朴槿惠下台※甲午之前日本民眾起義抵抗徵兵
TAG:中國 | 亞洲 | 民眾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