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閱讀西方六本

《文匯讀書周報》第1585號第七版

(2015年10月12日隨《文匯報》發行)

閱讀西方

悅讀·政治

《基辛格:1923-1968:理想主義者》

Kissinger:1923-1968:TheIdealistNiall FergusonPenguin Press(2015年9月版)

  基辛格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毫不陌生,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開始接觸時,他就成為了中美政壇上的重要人物。當然,他的影響力絕不僅限於中美關係。自擔任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以來,他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和戰略一直有著重要的影響。

  大多數寫基辛格的作品,包括他本人的回憶錄在內,都聚焦在他「風光」之後的經歷:1968年尼克松上台,他成為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從此進入美國和世界歷史的舞台。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尼爾·弗格森的這本傳記則更全面,共兩卷。在這兩大卷的傳記中,他不僅使用了基辛格從未示人的私人文件(2003年,基辛格授權弗格森查看他的所有白宮日記、信件和文檔),還查閱了全世界超過一百份歷史文獻,來證明他對基辛格的判斷:所謂無情的現實主義者是對基辛格的深刻誤讀。

  此次出版的第一卷,寫的是基辛格「成名」前:1923年出生至1968年成為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

  基辛格前半生的生活一直被簡略地描述為一個典型的美國式成功故事:一個從希特勒治下的德國逃亡出來的猶太難民通過奮鬥最終成為白宮高層。但在弗格森看來,基辛格成為尼克松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之前所獲得的成就,已是驚人的程度。

  來到紐約後,還是少年的他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埋頭苦讀。被選入美國步兵團後,他曾參與美國二戰中遭遇的最血腥之戰——突出部之役,還曾解放過集中營,軍隊生涯的最後任務是審問納粹。基辛格在哈佛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他沉浸於康德的哲學和梅特涅的外交謀略中,因為「有限核戰爭」辯護而一舉成名。肯尼迪隨之邀他入殿。但他的上升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媒體夾擊和洛克菲勒的失利,他也曾一度無處施展,但越南之旅改變了一切。

  弗格森在歷史界以鼓勵學生尋找反傳統的角度聞名,電影《歷史系男生》中的男孩老師即以他為原型。這樣一位學者,寫基辛格這樣一位故事性和爭議性都極強的人物,或許會真如耶魯大學約翰·劉易斯·加迪斯教授所說,「徹底改變基辛格研究的軌跡」。 (石 葉)

悅讀·音樂

《M列車》

M TrainPatti SmithKnopf(2015年10月版)

  時隔五年,曾憑藉《只是孩子》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傳奇搖滾詩人帕蒂·史密斯再推新作,敘述的是她曾在全球各地駐紮過的咖啡館和常去的地點。作者將這本書描述成「我一生的行走地圖」。

  《M列車》始於格林威治村的小咖啡館。史密斯曾在每個早晨去那裡喝一杯黑咖啡,注視並思索這個世界呈現出來的樣貌和這個世界曾經的面目,並將之記錄在她的筆記本里。史密斯用自己流動於夢境和現實、過去和現在之間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了一片由創意靈感和抱負織就的平原。我們從墨西哥弗里達·卡洛的藍房子走到北極探險家協會在柏林的一次會議;從颶風桑迪襲擊前她在紐約法羅卡韋買下的搖搖欲墜的海邊小屋,走到熱內、普拉斯、蘭波和三島由紀夫的墓地。在這十八個人生站點中,我們得以窺見這名「朋克教母」更多的內心生活。故事裡也穿插著作者創作生涯的斑駁痕迹,以及她對四十四歲那年去世的丈夫,MC5樂隊吉他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的思念,後者的過世成了她無法彌補的遺憾。

  「我講述的不只是一段搖滾人生,充斥著性、毒品和搖滾故事。」這是一段夾雜著旅行、偵探表演、文學和咖啡香氣的冥想,一本有著強烈感染力的、動人至深的作品。 (楊懿晶)

悅讀·時尚

《亞歷山大·麥昆:膚下之血》

Alexander McQueen:Blood Beneath the Skin  Andrew Wilson  Scribner  (2015年9月版)

  這是英國著名時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的第一部權威傳記,探索其黑暗系作品和更黑暗的個人生活之間的聯繫。

  2010年2月,四十歲的亞歷山大·麥昆在倫敦梅費爾區自己的別墅里自殺身亡,全世界都為之震驚,並哀悼他的過世。麥昆從東倫敦一個計程車司機的兒子攀上時尚界的巔峰,坐擁名聲、財富和耀眼的光芒。他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性和皇室成員設計服裝,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凱特王妃,她在自己的結婚典禮上選擇了一襲麥昆婚紗。他創造了一個價值上億的奢飾品帝國,他的擁躉中不乏凱特·莫斯和內奧米·坎貝爾這樣的時尚界名流。

  但在那副高傲、自信、壞小子的表象背後,隱藏著一個敏感、脆弱的靈魂,掙扎在時尚界無情的世界裡。隨著工作壓力的不斷加劇,麥昆越來越多地依賴於毒品,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同時,私下裡,他無法維持一段長期關係,這一現實只能加深他的恐懼和絕望。最終,那些黑暗的秘密開始侵擾他的睡眠……

  安德魯·威爾遜將希臘悲劇般的黑暗視角滲入一個當代童話的內核,講述了麥昆短暫人生中的點滴細節,並收錄了不少此前從未披露過的照片。那些曾站在最接近設計師的地方的人——他的家人、朋友,還有愛人——首度提起他們記憶中的那個男人,一個四分五裂的個體,一個迷失的男孩,曾竭盡全力尋求進入那個終將摧毀他的世界的通道。

  「每層皮膚下都有鮮血的存在,」麥昆曾這樣說。在這本書里,威爾遜不斷使用「李」這個名字,那是麥昆最親近的人會叫他的名字,而非這個世界所知的「亞歷山大·麥昆」這個符號。威爾遜渴望用更真切的方式來書寫麥昆的人生,而不僅僅是被可怕的抑鬱纏繞著的陰暗精神世界。 (四 月)

悅讀·城市

《曾經的偉大城市:底特律的故事》

Once in a Great City:A Detroit StoryDavid MaranissSimon & Schuster(2015年9月版)

  1963年,底特律站在了世界之巔。這座城市的領導者是美國最有遠見的一群人:第一位福特的孫子、亨利·福特二世、工人領袖沃爾特·魯瑟、摩城唱片公司的創始人貝里·戈迪、C·L·富蘭克林牧師和他的女兒艾瑞莎·富蘭克林、馬丁·路德·金等等。這是美國汽車製造業的黃金年代;音樂和政治的變革正在孕育。

  那個時代曾經充滿機遇。汽車工業的銷售量比以往都要高,還創造了福特「野馬」。摩城唱片憑藉這些神奇的藝術家吸引了整個世界的注意。激進的工人運動發起於底特律的汽車工人聯盟。馬丁·路德·金髮表了他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

  《曾經的偉大城市:底特律的故事》中揭示:這座城市崩潰的陰影在當時就如此明顯,甚至早於可怕的暴亂,也早於數十年的城市腐敗,以及白人外遷。各種工業衰退的不利因素——從嚴酷的天氣到高昂的勞動成本,還有來自國外的競爭——人們能看到一個城市破產的種種跡象。處於頂峰時期的底特律受到了來自自身設計的威脅。它被整個新世界所拋棄。 (宋 玲)

悅讀·歷史

《刺殺里根:改變總統任期的暴力刺殺》

Killing Reagan:The Violent Assault That Changed a Presidency  BillO"Reilly,Martin Dugard  Henry Holt and Co.  (2015年9月版)

  暢銷組合比爾·奧萊利和馬丁·杜加德推出了新書《刺殺里根》,一部令人不忍釋手的史詩,講述了羅納德·里根總統的職業生涯,描述了讓他攀上權力巔峰以及最終摧毀他的邪惡力量。

  里根總統剛上任兩個月時,就幾乎喪命於一次槍擊,子彈距離心臟僅僅數英寸。不過他的恢復情況幾乎驚人——至少表面如此。他能否悄然克服傷情,同時又履行最高權力者的職責?

  書中回顧了里根在好萊塢的黃金歲月。當時里根在好萊塢名聲鵲起,同時也黯然心碎。刺殺事件促成了里根總統的英雄形象。兩位作者將讀者帶到幕後,創造了一個在艱難時期升起來的難以磨滅的形象。

  比爾·奧萊利曾經與馬丁·杜加德一起完成了作品《殺死林肯:永遠改變美國的驚人刺殺》以及《殺死肯尼迪:卡米洛特的終結》。 (峻 嶺)

悅讀·攝影

《人在紐約故事集》

Humans of New York:StoriesBrandon StantonSt.Martin"s Press(2015年10月版)

  2010年夏天,攝影師布蘭登·斯坦頓開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工作:獨自一人用相機完成對紐約城的「人口普查」。他將自己拍攝的照片和進行的採訪登載在自己的「人在紐約」博客上。在這三年里,他每年休息不到十天,每天拍攝六到八小時,堅持不懈地更新。他的讀者從幾百個穩步增長到現在的一千五百萬。2013年,他出版了圖文書《人在紐約》,該書迅速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列。

  這本《人在紐約故事集》算是第一本的升級版。隨著拍攝的範圍越來越廣,他和拍攝對象的交流變得更深入,也更有趣,他用照片打動人的功力也更為深厚。新書里呈現的是一群新的紐約人,通過一如既往精彩的照片和大約是上一本書十倍的文字,傳遞給讀者更多的驚喜和感動。

  有些「街拍」攝影師,會像狗仔隊一樣躲在暗處,希望抓拍到所謂的真實。但布蘭登不是,他希望獲得被拍對象的認可,起初也許會有尷尬的時刻,但那種尷尬以及之後卸掉心防的交流,才是他作品的動人之處。當然,他本人對攝影和採訪的那種不評價、只記錄的態度,也是他的作品容易被人接受的原因。 (音 希)

  本版特約主持:黃昱寧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韓非子(1)
雙語閱讀:金融危機過後,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蕭紅 《生死場》讀後感
2014年4月閱讀時間網最熱門20篇文章
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的六個階段

TAG:閱讀 | 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