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馬鼎盛的博客講:「中國官應學習近平讀世界文學,不會貪污腐敗。習近平在索契同俄羅斯媒體分享說「讀書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讀書會不會貪污,我說不準,因為讀書人常常被人鄙視為迂腐成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理由,所以能把讀書視為生活方式的確是難能可貴。在西方國家裡,社區的公共開放圖書館多,學校的開放實驗室多,西方人養成讀書是生活的方式,學校的實驗是實踐的方式。而中國人剛好相反,視讀書為實踐方式,實驗為生產方式,一句話,讀為所求,書為所用。讀書是生活方式與讀書是實踐方式的性質區別在於,前者是精神生活,後者是物質生活。我覺察到人類進化到智人,其實是不存在純粹的物質生活的,卻有著純粹的精神生活,正是因為存在著像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之流的純粹精神生活,才會把人類引導向精神文明的進化。後來學者之所以劃分出這精神與物質兩種生活,主要是考察人在生活中思想意識所關注內容是健康精神還是物慾追求罷了。所謂物慾追求就是不健康的精神生活,人們評論中國人缺乏精神生活,追求物質生活,其實際是在講中國人過著不健康的精神生活,例如在春晚里,馮鞏..等的表演,竟然是選用表演者的長相缺點作為取樂材料,反映出人的那種不擇手段取悅於民的扭曲快樂觀,這種庸俗不堪精神享受,的確是以精神垃圾為享受,當然不是說馮鞏..等演員是垃圾,而是說用這種投其所好的東西作為精神鴉片是垃圾。那麼什麼是健康的精神生活呢?精神生活當然不可能在生活內容上加以定義,人的生活應該屬於自由,精神也屬於自由意志,康德的三大批評文獻就是一部健康的精神生活理論,從生活形式上看,經常能做到讀書為樂,當然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中國以讀書為樂的生活方式是沒有市場的,是遭到別人抗拒的事情,還會被視弱者的表現,原因很簡單,讀書不能當飯吃,吃飯還得靠關係,會讀書不如會霸權,利益來自佔有,並非來自勞動。也就是說,在中國,只要當勞動代替權力成為中國人真正利益來源時,讀書必然會成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為什麼讀書?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讀書能使人放棄依賴別人來過精神生活,讀書更使人提升精神生活的質量。
推薦閱讀:
※我掏錢買你飯,你卻嫌我丑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歡樂頌2:女孩的貞操,從不放在雙腿間
※如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20歲出頭的女生背什麼包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