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 專家:能吃藥別輸液
「孩子常輸液,血管有玻璃碴」——昨天,一則媒體的相關報道讓眾多孩子家長「心驚膽戰」,家長們競相詢問,這是真的嗎?輸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對此,專家說,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不過,專家也提醒大家,能吃藥就不要輸液,畢竟長期大量地輸液對血管確實有刺激作用。
輸液中會有微粒帶入血液
3歲的女兒一感冒,陳先生就習慣帶她去輸液,「醫生說,輸液好得快」。而這種現象,在許多家長身上普遍存在。
走訪各大醫院兒科發現,每到感冒高發季,兒科輸液門診都是人滿為患。不過,這種現象卻潛藏著一定風險。
鄭州大學藥學院副院長張振中說,靜脈給葯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雖在治療方面有其特定優勢,但其滲透壓、藥物微粒等誘發不良反應的因素也多於、易於其他給葯途徑。
在張振中看來,即使在最嚴格的操作環境下,輸液中也會有微粒帶入血液。如果是正規廠家的藥品,微粒的大小會符合國家要求,但是如果使用的藥物不合格,藥液中的微粒會比較大,一旦超過4微米,那麼這些微粒會蓄積在心、肺、肝、腎、肌肉、皮膚等毛細血管中,造成微血管血栓等。
與此同時,靜脈輸液還會帶來不良反應,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字顯示,自從鄭州市建立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後,嚴重不良反應報告中,每年的靜脈給葯都在八成以上。
能吃藥就不要輸液
昨天,對於「孩子常輸液,血管有玻璃碴」的說法,記者採訪了相關醫學專家。
「這種說法有點誇張。」省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內分泌博士王偉說,如果長期大量輸液確實會對血管有刺激,造成血管彈性降低,血管硬化等。不過,因為血管都有自我修復功能,所以,短期或者偶爾的靜脈輸液治療不會對血管造成什麼危害,家長不用過於恐慌。
那麼孩子生病後,該怎麼用藥?
王偉認為能用口服的不用注射的,能用注射的不用輸液的。口服用藥藥效會慢一些,但卻是最安全、最方便的一種方式。
對於這一點,河南中醫一附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博士任獻青也很贊同,他說,兒童由於臟器還沒發育完善,所以,有時一種葯對大人沒有副作用,對小孩可能就會有副作用,因此,他認為,作為孩子,一旦生病,能不吃藥時就不吃藥,確實要吃藥時要盡量減少給葯時間。
推薦閱讀:
※冰棒的5種高能吃法,這個夏天讓你涼爽讓你飛
※牛肉這麼有營養,寶寶多大才能吃?
※得了脂肪肝還能吃肉嗎?
※為什麼佛門不讓人吃肉?也不能吃酒蔥蒜韭菜?
※你見過最能吃的人一頓能吃多少?曬一下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