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特利奇哲學史》看哲學史編纂學的進展

由馮俊教授擔任中文翻譯總主編的《勞特利奇哲學史》(10卷本)中文版歷時15年全部出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不久前推出全10卷「典藏版」,共計540萬字。該書是西方世界在走向21世紀時出版的一部代表當今世界西方哲學史研究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著作。中文翻譯本的問世也是我國西方哲學研究領域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性成果。

馮俊教授在「《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發行暨西方哲學的翻譯、研究與寫作研討會」上提出了哲學史編纂學的四個問題:「哲學史編寫是應該厚古薄今還是應該厚今薄古?」「編寫哲學史是否必須要有一個邏輯體系?」「哲學是不是僅等同於本體論和認識論、哲學史是不是僅僅描述本體論或認識論的發展史?」「在文獻資料浩如煙海的時代,能否憑一人之力寫出或翻譯出具有全球視野的哲學史?」看看《勞特利奇哲學史》,不難對這些問題給出回答。《勞特利奇哲學史》的編撰反映出哲學史編纂者對哲學史編纂學的理解,如下三個特點既體現出《勞特利奇哲學史》一書的特點,也反映出西方哲學史編纂學一些新的進展。

第一,理性重構與歷史重構相結合。對文本的詮釋與批評歷來是哲學史編纂的基礎工作,但哲學史作為既是哲學又是歷史的一項工作,它是應該更側重於哲學還是更偏重於歷史?前者表現為理性重構,後者表現為歷史重構。《勞特利奇哲學史》試圖在這兩者之間達到一種平衡。正如英文原版總主編英國學者帕金森和加拿大學者杉克爾在總序中所言:「我們發現我們自己非常像神話故事中的『激進的翻譯家』,對現代哲學家們如此著迷,力圖用作者自己的文化眼光,同時也以我們自己的眼光來理解作者的思想。這可能是一項令人驚嘆的任務,在歷史的嘗試中我們多次失敗,因為我們的哲學興趣是如此強烈;或者是忽視了後者,因為我們是如此的著迷於前者。」在《勞特利奇哲學史》中,理性重構的眼光體現在對一些重要哲學家進行描述的側重點選擇上,對一些較小人物的選取上,以及對一些重要哲學思潮的早期發端的挖掘上。這暗示著一種現代人的眼光,一種隱性的邏輯線索,仍然希望古代哲學家們能夠與現代人進行對話。歷史重構的眼光體現在,由眾多專家學者負責的各章之間只是維持了一種鬆散的時間線索,並沒有遵循嚴格的邏輯線索或形成某種理論體系,對每一位哲學家的描述也盡量在當時的背景下進行描述與評估。

第二,純粹哲學與交叉哲學相結合。這裡借用葉秀山先生的「純粹哲學」概念,「純粹」是指「不雜經驗」或「與經驗無關」的意思,但又全面、具體而有用。在亞里士多德那裡「第一哲學」也就是「形而上學」,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是關於「第一因」的研究,包括對上帝的研究和對作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到18世紀,唯理論者認為心身關係、靈魂不朽、意志自由也是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沃爾夫將形而上學概括為普遍的形而上學和特殊的形而上學,前者即存在論,後者包括理性心理學、宇宙論和自然神學。但對哲學史編纂而言,心身關係可以延展到心靈哲學,靈魂不死可以延展到宗教哲學,意志自由可以延展到倫理學。自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爭論以降,認識論逐漸成為西方哲學中探討的重要內容甚至是主體部分。20世紀的哲學史尤其是我國國內編寫的哲學史大多是以這種擴大了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為核心框架。進入21世紀以來,哲學史編纂開始自覺地總結20世紀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對應用哲學和一些交叉性哲學研究領域成果的總結,而《勞特利奇哲學史》在這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在《勞特利奇哲學史》中,交叉哲學大體可以區分為兩類,一類是某些學科的元理論層面,如數學哲學、生物學哲學、物理學哲學、法哲學等,一類是對某些社會實踐領域的哲學反思,如應用倫理學,女性主義哲學等。但無論是元哲學,還是應用哲學都有著具體的領域指向,相對而言都不那麼「純粹」了。

第三,哲學內史與哲學外史相結合。20世紀30年代,科學史研究出現了從內史向外史的轉向,科學內史指科學本身的獨立發展史,科學外史則重視外部社會因素對科學發展的影響,主張將科學的發展置於複雜的社會背景中加以研究,科學社會學由此發端。同樣,哲學固然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但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學、藝術活動和政治事件對哲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哲學史編纂的慣例是在介紹哲學的發展之前先交代當時的社會背景,對兩者的具體關係不再做過多的解釋。《勞特利奇哲學史》每一分卷都包含一份該卷所涉時間跨度內哲學、科學技術和文化政治事件的大事年表。但更重要的是,《勞特利奇哲學史》花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每個時代哲學與其他社會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哲學與各門科學的最新發展之間的關係,比如19世紀心理學和哲學的分離,20世紀的行為科學、控制論與哲學的關係等。

《勞特利奇哲學史》的總主編在其序言中說:「這部哲學史不僅是寫給專家看的,而且也是寫給普通讀者看的」。然而每一位讀者在翻閱這套叢書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當翻閱某些章節時,我們會為對某個哲學家的準確描述所折服,也會為找到最新話題的早期發端所欣喜;當翻閱某些章節時,我們會疑惑這還是不是一部哲學史,因為它在非常具體地討論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旋而我們也會釋然,它的確是一部哲學史,因為它總是保持著哲學的興趣。

(作者:鮑建竹,繫上海大學哲學系講師)


推薦閱讀:

【盤點】近期抑鬱症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急性肺栓塞的診治進展(下)
痤瘡的口服治療藥物現狀及進展
阿加曲班臨床應用的進展
中藥防治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研究進展

TAG:哲學 | 哲學史 | 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