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與道德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狹義講,一個人的思想言行是真,是善,是美,還是假,是惡,是丑,可以用道德與不道德標準去評判。廣義講,道德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行為規範的準則。它以待人接物、處理事情中所表現的善與惡,公與私,廉與貪,正與邪,誠與詐等作為評價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行業的標準。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其宗旨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無私」的基本道德規範,努力提高人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一位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由此可見,加強道德建設,對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宗教也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正統宗教都是以道德作為立教、闡教之本。如佛教講修行,修行就要修德,修正自己不良的思想、言行。儒家的綱要更是構成中華民族道德倫理的核心,所謂「子曰成仁,孟曰取義」。道教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都含有深厚的道德底蘊。老子在《道德經》中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下面再聯繫道教的一些實際,談談道教戒律與道德之間的密切關係。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道教則有它嚴格的戒律。國家的法規,道教的戒律都是為了道德建設,故而道德成為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和社會力量。道德表現為人性、人道、良心、良知、道心、慈愛心等。人們對世間中有道德之人總給予尊重、頌揚、樹碑立傳、修祠建廟,使他們的風範與精神長存,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對那些不道德之人,則給以批判、譴責、口誅筆伐,使他們臭名昭著,警示人們引以為戒。

  道教是止惡揚善的宗教。老君的五戒,即是一切戒律的基礎和根本。因為一切惡中殺、盜、妄、酒、淫者,在社會裡都會受到嚴懲。在國家《刑法》中,治重罪的也不外是殺人、放火、搶劫、偷盜、姦淫、詐騙以及禍國殃民,嚴重破壞社會秩序者。在教內,犯五戒者就不能更好的一心向道。

  

  老君五戒在維持社會道德方面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和普遍性。道教「五戒」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所有的道德戒律。道教在制定戒律時,不是消極的防範,而是重於積極的正面引導。如「十善十惡」,「中極三百大戒」,「天仙大戒」等,其中「中極三百大戒」是老君明示的道德大戒。包括了世人道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內外之士可以視為公共道德守則。道教沒有嚴格的戒律,就不會有良好的道風,在浩瀚的三洞四輔中包含了《戒經》。祖師言「欲做天仙,要做一千三百善」之功德,而這一千三百的功德都要靠戒律來保證,因為它是保障道眾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先決條件,也是生靜、開慧、與時俱進、成就道業的首要條件。唯有戒律能使道眾做到身、口、意的清靜,所以,無論修持哪個宗派,戒律都是公共課及必修課。


推薦閱讀:

魔佛的法寶——三千威儀下的戒律
戒律很重要-2
和尚不吃肉是因為不殺生,那為什麼也不喝酒呢?
佛門戒律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

TAG:道德 | 戒律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