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來自佛教的常用成語五類一百條

來自佛教的常用成語五類一百條

前 言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隨著佛經的翻譯流傳,反映佛教概念的成語也大量進入漢語,使漢語辭彙豐富了起來。漢語成語中,來自佛教的成語,數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六朝尤其是唐以後的文學作品,其中源於佛教的成語,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國佛教學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說:「如果徹底掘棄佛教文化,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佛教成語的來歷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來自佛教日常用語。即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如「半路出家」,就源自佛教日常用語。佛教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幼年離開家庭,削髮受戒,稱為「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後才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作為成語,「半路出家」現在常比喻本來不從事這一行,後來才改行的情況。

第二種類型來自佛教典故。如「天花亂墜」來自梁代的一則佛教典故。《梁高僧傳》中說,雲光法師講說佛經極為透闢、生動,以至於出現了「天花亂墜」的情景。從此,「天花亂墜」用來形容口才好,說話動聽。現在多為貶義,指言語誇大其辭,不切實際。

第三種類型來自禪宗公案。這類成語很多,如「呵佛罵祖」「當頭棒喝」「雪上加霜」等。比如「葉落歸根」源於慧能大師的公案故事。《五燈會元》載:慧能晚年要回故鄉新州,弟子們極力挽留。但弟子見他去意堅決,只好說:「師從此去,早晚卻回。」慧能卻說:「葉落歸根,來時無日。」意思是,樹葉落到樹根上,不可能再長回樹枝,自己此去就沒有再回來的日子了。慧能回到新州不久,就在國恩寺坐化了。「葉落歸根」的原意表示事物有一定歸宿,現多用來比喻客居他鄉的人終究要回到故鄉本土。

第四類成語來自佛經。如「現身說法」「曇花一現」「不二法門」等。「不二法門」來自於《維摩詰經》:「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人不二法門。」作為一條成語,「不二法門」用來表示獨一無二的方法。

第五類來自佛教宗派。隋唐時期,漢地佛教完成了對以前各種學說的概括和總結,自成體系的佛教僧團相繼而起,各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先後建立。與佛教宗派相關的成語也不斷出現,如「衣缽相傳」「開山祖師」「清規戒律」等。「衣缽相傳」是來自於禪宗的成語。衣指僧人所穿的法衣,即袈裟;缽是僧人吃飯用的食器,多為陶制或鐵制,扁圓形,平底,沿口向內收,不用時裝在缽袋裡。「衣缽」代表了一個僧人的全部所有。如果把「衣缽」傳給弟子,作為這個弟子得到繼承地位的標誌。作為一條成語,「衣缽相傳」用來泛指思想、學問、技術等方面的師徒相傳。

這些來自佛教經典、公案、佛教宗派的成語,以其生動形象的表現力,融入中國本土辭彙中,成了漢語文學的必不可少的辭彙。這些成語很多已經失去所代表的佛教內涵,被賦予了新意,擴大了中國的漢語辭彙內涵,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成為漢民族語彙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編選本資料的目的,既可藉此普及有關佛教知識,又可增進漢語成語學養,特別是某些成語的歷史演變,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視野,豐富我們的思維天地。

漢語成語中究竟有多少來自佛教?說法不一,有說達五六百條的,也有說有兩百多條的。本資料參考了有關資料,輯錄了來自佛教而今天仍然常用的成語100條,加以簡明的解釋,力求反映成語與佛教的淵源,成語在歷史上的演進和漢化,盡量引用佛教經典出處,並對今天的通用意義作出準確的說明。所選成語按漢語拼音順序排列。由於時間倉促,資料欠缺,水平有限,編選和解說有不當之處,敬請僧俗各界人士提出寶貴的意見。

1.安身立命:《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云: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作為成語,今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託。

2.八風不動:佛教所謂「八風」是指譏(當面詈罵)、毀(背後毀謗)、稱(當面讚美)、譽(背後讚美)、利(順利)、衰(失敗)、苦(痛苦)、樂(快樂)。佛家認為一個人應當修養到遇到八風中任何一風時情緒都不為所動。今指立場堅定、不動搖,不為外界壓力或引誘所動。

3.百尺竿頭:竿頭,高竿的頂端。《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鍊提高。後亦常與「更進一步」連用,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爭取更大的進步。

4.半路出家:出家是指離開家庭到廟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半路出家是指不是從小出家,而是成年以後才離開家庭,出家受戒。作為成語,現在多比喻中途改行。

5.辯才無礙:辯才:好口才;礙:滯礙。本指菩薩講法,道理圓通,言辭流利,無所滯礙。《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後泛指能言善辯。《三國演義》里誇獎英才時經常使用這個詞。

6.不二法門:《維摩詰經》:「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法門,修行佛法的門徑。不二法門,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現多用來表示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門徑。

7.不即不離:佛教謂真相與妄相有區別,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顯現,即不離。《圓覺經》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現多指對人的關係或態度,既不親近,也不疏遠。

8.不看僧面看佛面:韋陀是佛的護法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護持佛法。傳說韋陀除惡揚善比較嚴厲,有些有悔過的人也被懲處,與佛家教義相違。於是佛祖就將韋陀放在他的面前,要他在施法時看一下如來。這就是「不看僧面看佛面」,意思是放人一馬,留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後用來比喻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幫助或寬恕某一個人。

9.晨鐘暮鼓:佛寺中早撞鐘、晚擊鼓,以報時間。《釋氏要覽》載,比丘在佈道時,眾人不按時集會,佛說打犍椎(鐘的音譯)或打鼓等而召集。因而晨昏撞鐘擊鼓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後也用以形容寺院的孤寂生活或歲月推移,循環不已。

10.痴心妄想:痴是佛教所說的三毒(貪、嗔、痴)之一。痴又作無明講,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教認為,正因為有痴心、妄心、貪心,眾生才會有痛苦產生。現形容一個人不切實際的想法。

11.此中三昧:三昧,佛教名詞,梵文的音譯,意為排除雜念,使心神平靜,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智度論》卷七:「善心一處不動,是為三昧。」此詞後來引為對某事深藏的訣竅、奧妙能悟解,謂之「深得個中三昧」。

12.打成一片:《五燈會元》卷二十:「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意思是把各種感情和遭遇看作是一回事。佛教主張消弭心境、人我、理事、苦樂等差別和對立,融通無礙,謂之「打成一片」,是道行較高的表現。後用以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為整體,亦指思想、感情和生活等融為一體,密切無間。如我們常說幹部要和群眾打成一片。

13.大徹大悟:徹:明白;悟:領會。最徹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覺悟。佛教和道教指識破本來面目。

14.大千世界:佛教謂世界的千倍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為大千世界。《景德傳燈錄》卷九:「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後用以指廣闊無邊的世界。

15.單刀直入: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不依經論文字,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卷十二:「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後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接了當,不繞彎子。

16.當頭棒喝: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來學佛的人,常一言不發地先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要對方立即回答問題,藉以考驗對方對佛教的虔誠和領悟程度。後比喻用強烈的手段促人猛醒,或給人以嚴重警告。

17.刀山劍樹: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或最兇險的環境。《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又說「刀山火海」。

18.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指佛家修行的工夫。魔,指一切擾亂身心、破壞修行的事物。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誡修行者警惕外界誘惑。後也比喻取得一定的成功後,前進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礙。有時也表示總有壓倒對手的辦法,或正義勢力終將戰勝邪惡勢力。

19.電光石火:在佛經上,「電光」常比喻世間事物生滅變幻,無常迅速。《五燈會元》卷一:「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宋朱熹《答張欽夫》:「高明之意,大抵在於施為,運用處求之,正禪家所謂石火電光底消息也。」禪宗好用「電光石火」比喻機鋒敏捷,忽然觸發,有所悟入。現多形容事物像閃電和石火一樣倏忽出現,瞬間消逝。

20.頂禮膜拜: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兩手加額,跪下叩頭。形容虔誠地跪拜。現多比喻對人特別崇拜。今多為貶義。

21.法力無邊: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後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沒有邊際。比喻力量極大而不可估量。

2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是佛教勸人改惡從善的話。佛教認為殺生為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迴,直至成佛。《五燈會元》卷十九:「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颺下屠刀,立地成佛。」《朱子語類》卷三十:「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3.功德無量:《景德傳燈錄·南陽慧忠國師》:「功德無量,非口所説,非意所陳。」佛家泛稱念佛、誦經、布施等一切善事為功德。功德無量指功德極多,數量難以計算。現多用來稱讚人的功勞、恩德很大,或做了某件大有益於民眾的事情。

24.呵佛罵祖:佛家語,原指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後也用來形容無所顧慮,敢做敢為。《景德傳燈錄》卷十五:「是子將來有把茅蓋頭,呵佛罵祖去在。」

25.哼哈二將:哼哈二將,佛教守護廟門的兩個金剛力士。後比喻有權勢者手下的幹將,含貶義。

26.恆河沙數:恆河,南亞大河,流經印度和孟加拉國。比喻數目多得無法計算。《金剛經》:「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也作「恆河之沙」。

27.胡說八道:古代中國人把從西域來的傳教僧人稱為胡僧,胡僧到中國弘揚佛法,講述八正道。有人問:「胡僧今天講什麼經?」有人答:「胡僧今天講八正道。」中國人聽不懂外來語,就把胡僧講八正道說成「胡說八道」。今指信口開河,亂說一通。

28.灰飛煙滅:形容極短時間內消失乾淨,或事物完全消亡。。《圓覺經》卷上:「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29.極樂世界:佛教指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佛教認為最清凈快樂的地方,又稱「凈土」。《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後泛指幸福安樂的地方。30.家賊難防:《五燈會元》:「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按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指內六賊,謂六根以其內在的貪慾,追逐聲色,劫掠人性中的善法,故稱「家賊難防」。後因指家裡人作賊難以防範。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壞人不容易防範。

31.見風使舵:也作「看風使帆」「順風轉舵」等。原為禪語,意為隨緣,對機。《五燈會元》卷十六:「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截斷眾流,未免依前滲漏。」後比喻看勢頭隨時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言行。一般含貶義。

32.將錯就錯:既然錯了,乾脆再順著錯誤錯下去。《聯燈會要·道楷禪師》:「祖師已是錯傳,山僧已是錯說,今日不免將錯就錯,曲為今時。」

33.皆大歡喜: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雲。」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後,都感到身心愉悅。後泛指大家都很高興。

34.劫後餘生:「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古印度婆羅門教認為宇宙經歷若干萬年會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一生一滅的周期叫做一「劫」。後來「劫」泛指災難,例如我國稱發生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為「十年浩劫」。「劫後餘生」指經歷災難以後倖存下來的生命。

35.借花獻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於佛,使我生死不失此願。」後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去做人情。

36.金剛怒目:金剛,印度古代密教徒所用的金剛杵及執杵的力士。通常稱佛寺山門內所塑造的四個天王像為四大金剛。形容面目嚴厲威猛。

37.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佛塔。為死去的人造塔,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

38.聚沙成塔:《妙法蓮華經》:「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於小孩子做遊戲,也能聚沙為佛塔。象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註定將成就佛果。後比喻積少成多,常與「集腋成裘」合用。

39.開山祖師:開山,佛教用語,指最初在某座名山建立寺院。祖師,佛教、道教創立宗派的人。比喻在文化學術上創立學派的人或某項事業的創始人。

40.空中樓閣:《百喻經》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面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呀!」富翁急忙說:「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層!」引來眾人的嘲笑。佛教用來說明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虛幻的東西或空想。

41.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迴」中,遭受著種種「苦報」,這些痛苦和磨難像大海一樣茫茫無邊。但只要皈依佛法,徹底覺悟,就能獲得超度。後也比喻犯罪者如墮入苦海,只要改悔,就有出路。常用來勸人去惡向善或棄暗投明。

42.冷暖自知:又作冷熱自知。水之冷與暖,唯有飲者自知,而無法說明。比喻悟之境界唯有悟者自身領受而無法告知他人。《景德傳燈錄卷》:「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後引喻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43.臨時抱佛腳:燒香禮佛是佛門的早晚常課,是平時積德修行的具體表現。如果平時恣意妄為,一到大難臨頭,匆忙求佛,自然難以解脫了。也說「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比喻平時沒有準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補救。

44.六根清凈: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認為六根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相接,就會產生種種罪惡,因此主張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干擾,以達到遠離塵世煩惱的境界。《法華經》:「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凈。」形容不受外界干擾,禁絕任何慾念。

45.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皂帛難分,龍蛇混雜。」

46.泥牛入海:《景德傳燈錄》卷八:「我見兩個泥牛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以泥牛入於大海之中即全然溶化,失其形狀,比喻絕蹤跡、斷消息,即一去不返、杳無音信。郭沫若《滿江紅》:「桀犬吠堯堪笑止,泥牛入海無消息。」

47.牛鬼蛇神:牛頭鬼,蛇身神。佛教說的是地獄中的怪異醜陋的鬼卒,後比喻邪惡醜陋之物、形形色色的壞人。在「文革」中,「牛鬼蛇神」成了各種「階級敵人」(實為無辜受害者)的統稱。

48.拋磚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作品。常作謙詞。《景德傳燈錄》卷十:「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稔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墼:沒有燒的磚坯。)

49.普度眾生:佛教用語,指佛家以慈悲為懷,施宏大法力,普遍超度一切人以及一切生物脫離苦海,登上彼岸。語本《佛說無量壽經》。

50.敲骨吸髓:禪家用語,指為了求道而不惜自殘。《景德傳燈錄》卷三:「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濟肌。」後多比喻極殘酷的剝削。

51.青燈黃卷:青燈:指油燈,燈光呈青黃色。黃卷:指書籍。古代紙張多用黃色的料劑塗染,以防蟲蛀。形容生活清貧仍不輟攻讀。也用來形容佛教徒的孤寂生活。

52. 清規戒律:原指佛寺禪院里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戒律。後泛指規章制度。現也用以比喻過於繁瑣的、束縛人的規章或慣例。

53. 群魔亂舞:傳說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太子喬答摩·悉達多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魔佛波旬率眾魔來到這裡,千方百計地搗亂。悉達多目不斜視,端坐在菩提樹下,不為美色所惑,不為暴力所懼。波旬無計可施,只得率領眾魔悄然而退。今多用來形容各種邪惡勢力的猖獗活動。

54.三生有幸: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來生。形容非常幸運。現也比喻有特別的緣分,或在一種偶然的機會或特殊的環境與朋友相識,成為知己並且得到對方很大幫助的,就以「三生有幸」來稱譽。

55.三頭六臂:原指佛的法相有三個頭、六條臂。《景德傳燈錄》卷十三:「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鍾。」後形容神通廣大,本領非凡。

56.三災八難:佛教指水災、火災、風災為大三災;刀兵、饑饉、疫癘為小三災。八難指影響見佛求道的八種障礙。三災八難形容多災多難,極不順利;也形容小孩生來多病。

57.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續燈錄》卷十一:「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後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原指參禪過程中所遇到的進退無路、左右為難的困境。後也用來形容一個人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58.捨身求法:求法:尋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經。後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59.伸手不見五指:這句禪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實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後來形容黑夜或洞穴中全無光亮,一片漆黑。

60. 神通廣大:神通,原指無所不能的法術,後也指高明奇妙的本領。神通廣大,指法術廣大無邊,本領極其高妙。《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師曰:『你神通廣大,去必無妨。』」

61.十字街頭:即縱橫交叉的熱鬧街道。語本《五燈會元》卷十九:「大眾須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頭與人相逢,卻在千峰頂上握手;向千峰頂上相逢,卻在十字街頭握手。」在禪宗那裡,「十字街頭」一般指世間,事相等。與「千峰頂上」所指的出世間、理體等相對而言。

62. 水月鏡花:亦作「鏡花水月」。《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後來人們多解作鏡中花,水中月,用來比喻詩文中空靈的境界,也比喻不切實際的虛幻的夢想。

63. 水漲船高:《景德傳燈錄》:「水長船高,泥多佛大。」原意為修福、修慧的功力越深厚,則悟境越高,成就越大。現多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藉事物的提高而提高。

64. 順水推舟:原為禪語。《續燈錄》卷七:「到這裡喚著順水放船。」順水放船在禪宗那裡比喻隨順眾生的機緣,開示說法。後多寫作「順水推舟」,比喻順應某種形勢辦事。

65. 四大皆空: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把地、水、火、風分別具有的堅、濕、暖、動的性能,也稱為「四大」。四大皆空,指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一般用來表示塵念俱消,無所牽掛。

66. 曇花一現:曇花,梵語優曇缽花的簡稱。曇花開放時間很短。原比喻事物難得出現,現多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一出現就很快消失。《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67. 醍醐灌頂:醍醐是從牛乳中提煉出來的酥油。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最高的佛法,最高的智慧。灌頂原是古印度新王登基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徵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治權力。後多比喻灌輸智慧,除卻疑慮,或聽到某種高明的見解,受到很大的啟發,也可形容心清氣爽的感覺。

68. 天花亂墜:據《高僧傳》,梁武帝時雲光法師講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的花紛紛降落下來。《五燈會元》:「聚徒一千二千,說法如雲如雨,聽得天華(花)亂墜,只成個邪說爭競是非。」後比喻文辭華麗動聽,或不切實際的過分誇張,用甜言蜜語騙人。

69. 天女散花:原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後多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景象。

70. 頭頭是道:原是禪語,指處處都存在著道。《續傳燈錄》:「方知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後形容說話、做事很有條理,或理由十分充足。

71. 拖泥帶水:指雨天行路不利索。禪宗反對在語言文字上糾纏不休,主張依靠自力去頓悟解脫,稱為「單刀直入」、「斬釘截鐵」;相反,不直截了當,喜歡在事相、文字上繞來繞去,不能直探本源的,謂之「拖泥帶水」。後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幹脆。

72. 頑石點頭:《蓮社高僧傳》記載,晉朝和尚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後用來形容道理講得透徹,使人心悅誠服。

73.萬劫不復:佛經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一個過程為一劫,萬劫即萬世、永遠的意思。《景德傳燈錄》卷十九:「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佛教稱世界有六道輪迴,人道屬於其中之一,現世一旦失去人身,再得的機會非常渺茫。現指永遠不可能恢復的巨大災難。

74. 唯我獨尊:《大唐西域記》記載,釋迦牟尼誕生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原是推崇釋迦牟尼最為崇高偉大的意思。現形容目空一切,極端狂妄自大。

75. 味同嚼臘:《楞嚴經》卷八:「於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今指文章、說話枯燥無味。

76.無事不登三寶殿: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三寶殿即三寶所在之殿。無事不登三寶殿,是說佛教寺廟中有禮拜、供養等法事方入佛殿,無事不得隨便在此走動吵嚷。後引申為沒有事情不上門。

77.五體投地:原指佛教徒最虔誠的禮拜方式。後比喻敬佩、崇拜到了極點。《楞嚴經》卷一:「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78.現身說法:《愣嚴經》卷六:「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佛家謂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身形,向眾生宣揚佛法。現指以親身經歷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79.降龍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南朝梁《高僧傳》卷十:「(涉公)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續高僧傳》:「(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震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80.想入非非:佛教所說的「非非」指非一般認識力所能達到的玄虛境界。意為想到非常玄妙虛幻的地方去了。後形容完全脫離現實地胡思亂想。

81.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凈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剎。」《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後來多用「心花怒放」形容異常興奮喜悅。

82.心心相印:語本《黃檗傳心法要》卷上:「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原指傳授佛法不藉助文字,而以心互相印證。現多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83.心猿意馬:《維摩詰經講經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宋道潛《贈賢上人》:「心猿意馬就羈束,肯逐萬境爭馳驅。」後多形容心思、慾念控制不住。

84.雪上加霜:比喻連續遭受災禍,已很困窘又碰到新的打擊。《景德傳燈錄》卷八:「師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顧後。』伊云:『雪上更加霜。』」

85.葉落歸根:來源於慧能大師的公案故事。《五燈會元》:慧能晚年要回故鄉新州,弟子們極力挽留。但弟子見他去意堅決,只好說:「師從此去,早晚卻回。」慧能卻說:「葉落歸根,來時無日。」意思是,樹葉落到樹根上,不可能再長回樹枝,自己此去就沒有再回來的日子了。果然,慧能回到新州不久,就在國恩寺坐化了。成語原意表示事物有一定歸宿,現多用來比喻客居他鄉的人終究要回到故鄉本土。

86.一塵不染:佛教把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並認為「六塵」產生於「六根」,因此把「六根清凈」叫做「一塵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要排除物慾,保持身心純潔,不受塵俗干擾。後用以形容環境非常潔凈,或品性高潔,為官清廉,不沾染一點壞習氣。

87.一動不如一靜:沒有把握或無益的事,還是不做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據南宋張端義《貴耳集》:有一次,南宋孝宗皇帝到天竺寺和靈隱寺禮佛,途中經過飛來峰,皇帝問凈輝和尚:「既是飛來,為什麼不飛去?」凈輝說:「一動不如一靜。」

88.一絲不掛:佛教語。本指釣竿不系絲線,比喻沒有任何塵俗的牽累。《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宋黃庭堅《寄航禪師》:「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後形容人赤身裸體。

89.一廂情願:也作「一相情願」。典出《譬喻經》:一個青年田夫去京城玩,看見了美麗的公主,回到家中,晝夜思念,相思病折磨得他日益消瘦下去,親友們知道後就假裝派人去京城跟國王提親,他信以為真,病倒慢慢好了起來。這個成語在佛法中比喻一些修行人,僅修了一點點功德,就驕傲自滿,認為自己離生命的完全自由解放不遠了。這個成語現在指僅是單方面的意願。

90.衣缽相傳:衣缽,特指僧尼穿的袈裟和盛飯的器具。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舊唐書·神秀傳》:「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雲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後來用來泛指思想、學問、技術等方面的師徒相傳。

91.因風吹火:順著風勢吹火,比喻乘便行事,並不費力。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92.鸚鵡學舌:《景德傳燈錄.葯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 』」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余唾。後因以「鸚鵡學舌」比喻人云亦云,沒有自已的見解。

93.遊山玩水:遊覽、玩賞山水景物。《景德傳燈錄》卷十九:「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遊山玩水去。』」林語堂說:「佛教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欣賞名山大川秀麗風景的機會,因為大多數的佛教寺廟都建築在風景優美的高山之上。這是中國人能使自己擺脫平時單調無聊的生活而獲得的一點小小的歡樂。」(《中國人》)

94.有口皆碑:形容對突出的好人好事,引起人們普遍讚美。碑,指紀功碑。語本《五燈會元》卷十七:「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95.冤冤相報:佛家語,認為冤讎終會報應。也指仇人互相報復。《眾經撰雜譬喻》卷下:「古德云:『冤冤相報何時了?』」

96.芸芸眾生:芸芸,眾多的樣子;眾生,梵語指一切生靈。原為佛家語,指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後多用以指一大群普普通通或無知無識的人。

97.斬釘截鐵:佛教禪宗比喻截斷妄想。《景德傳燈錄》卷十七:「師謂眾曰:『學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時。』」後用來比喻說話、辦事堅決果斷。

98.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原為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關係。語本《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後比喻做什麼樣的事情就有什麼樣的結果。

99.自作自受:自己做的事情帶來的後果自己承擔。《五燈會元》卷三十一:「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師曰:『老僧。』曰:『自作自受。』」

100.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原義是說要當好一天和尚,就要撞好一天鐘,暗含每日精進之意。後世比喻消極應付工作,得過且過地混日子。成語則由褒而貶。

(陳林森輯錄)


推薦閱讀:

常用成語中的佛教典故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愛和慈悲的理由
和尚如何控制性的慾望?

TAG:佛教 |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