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錚:辛亥革命前張之洞其實早就獨立了
2012年04月13日 17:16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陳曉勤
字型大小:T|T
1人參與 0條評論 列印 轉發
核心提示:這跟張之洞辦新式工業有關,加上兩湖搞了稅制改革,再加上張之洞其實老早就獨立了,你比如說在八國聯軍來的時候,張之洞就聯合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搞《東南互保條約》,在某種程度上宣布東南這幾個省,是清朝沒有辦法直接控制的地方。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報》2011年5月19日RB16版,作者:陳曉勤,原題:《朱維錚:清末政治革命從思想激變開始》
1936年出生,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專門史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曾主持編輯《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中國文化史叢書》、《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等。1987年以來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為德國漢堡大學榮譽哲學博士。著作有《走出中世紀》初、二集、《音調未定的傳統》、《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壺裡春秋》、《中國經學史十講》等。編注有明清學術史原典數十種。
「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龍的傳人》唱的不是辛亥革命,但此時此刻,用它來提括彼時彼刻,卻是再合適不過。百年前的武昌,以及之前、之後的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百年來眾說紛紜,當局者不清,旁觀者更不明。但歷史不容許不清不明,同時正因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個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霧,廓清、袪魅、還原。百年彈指,殷鑒不遠,讓我們聽聽,歷史會告訴我們些什麼……
革命之前的思想激蕩
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挨了槍子還得簽下《辛丑和約》,舉國上下都受到恥辱的刺激,革命思潮才旺盛起來,這直接引發了戊戌變法;而戊戌變法的失敗更加證明了清政府不可救藥。所以當時的思潮轉變為推翻清朝———也就是說,辛亥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戊戌變法有關。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我們知道,晚清國運飄搖,自上而下的變革,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而晚清思想變革史,也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這次我們做「百年辛亥」的訪談,希望能從你這裡了解到,百年前,在這場影響中國命運的革命前後,國人的思想經歷了怎麼樣的變化?
朱維錚:我認為,與辛亥革命思想史更有直接聯繫的是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是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激起來的改革運動。因為被歐洲人打敗,1840年已經歷過了;可是被一個向中國學習了一千年的國家———日本打敗,這是很多人沒有料到的。很多人認為,中國在海軍上投入了那麼多,建設了那麼多年,居然還被打敗,尤其是被日本打敗。這讓知識分子痛心之餘,也引起了他們的思想悸動,於是有了戊戌變法。這從後來「戊戌六君子」特別是譚嗣同的言論便可以看到這一點。
南都:可之前有人說是洋務運動作了開端?
朱維錚:對這個說法我一直不支持。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共有十二年,是研究晚清思潮十分重要的時期。正好這十二年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研究分析最少。李澤厚《告別革命》的觀點是說革命者不給其他溫和的改革者機會嘗試,他的理由就是洋務派要改革、慈禧太后也要立憲。但洋務運動老早失敗,不需要戊戌變法來證明,而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挨了槍子還得簽下《馬關條約》,舉國上下都受到恥辱的刺激,革命思潮才旺盛起來,這直接引發了戊戌變法;而戊戌變法的失敗,緊接著慈禧政權就煽動義和團「扶清滅洋」,結果導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更加證明了清政府不可救藥,所以當時的思潮轉變為推翻清朝。
南都:戊戌變法中,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知識分子提出什麼救國良策?康梁還有哪些代表思想?他們師生之間有什麼異同之處?
朱維錚: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總是首先覺悟的。康有為的代表思想便是中國非改革不可,並且認為改革只有走彼得大帝或者日本明治維新的道路。所以他給光緒帝獻的書便是《俄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政考》和《波蘭分滅記》。晚年康有為自己篡改了很多奏稿。現在有人將康有為捧得很高,不符合歷史,他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梁啟超當時認為中國的根本問題在於體制問題,他希望能夠君主立憲,把君許可權制到最小。所以,戊戌變法之後康、梁兩人已經開始觀點不同了。
.an{background-image:url(http://y0.ifengimg.com/mappa/2012/02/06/e0c01b424fb570ce579c01db6e0acadf.jpg);}
|
1 2 3 4 |
|
相關新聞:
·戊戌變法後的「假光緒」案:張之洞將罪犯斬立決·張之洞在廢帝問題上態度曖昧 與日本政府暗通消息·張之洞致張佩綸未刊書札·張之洞致張佩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