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鵝技術

養鵝技術

鵝是雜食性家禽,對青草粗纖維消化率可達40%~50%,所以有青草換肥鵝之稱。從鵝的生物學角度看,鵝的肌胃壓力比鴨大0.5倍,比雞大1倍,能有效地裂解植物細胞壁,易於消化。另外鵝消化道比體長長10倍,而雞僅為7倍,加上鵝小腸中鹼性環境,能使纖維溶解,因而鵝從牧草中吸收營養的能力特彆強。牧草營養價值高,加上配合飼料的補飼,營養全面,使發展種草養鵝成為投資少、周期短、收效高、農民致富的一條好途徑。  (一) 雛鵝舍的準備  1. 清潔和消毒。選擇保溫性能好的房屋作為育雛室。將雛鵝舍的地面、牆壁、門、窗等處打掃乾淨,用熱石灰水粉刷牆壁,把洗凈的用具放入育雛室,用0.2%的百毒殺噴洒1次後,再按每立方米容積福爾馬林液30毫升加15克高錳酸鉀混合,關好門窗密閉後熏蒸24小時以上。  2. 墊料及保溫。進鵝苗前2天,在鵝舍鋪好細木刨花、碎新鮮稻草等墊料。準備好250瓦的紅外線燈、煤爐等取暖設備,並檢查舍內有無賊風進口,在牆壁上安裝抽風機以便換氣。  3. 備好水盤、料盤。水盤和料盤按5羽雛鵝配1個均勻擺放,調好高度。  4. 調節溫度。在雛鵝進舍前幾小時,預開取暖設施,使地面與雛鵝背部等高處的溫度達28~30℃,並保持恆溫。  (二) 雛鵝的飼養管理  1. 育雛密度及濕度。為有效利用鵝舍設施,一般雛鵝的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25隻,最好用高為35厘米的圍欄將雛鵝分群,舍內濕度控制在60%~65%,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雛鵝的體質下降,影響生長,所以應勤添墊草,換氣排濕,降低濕度。  2. 挑選雛鵝。挑選健壯的鵝苗,健鵝苗的特徵是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完全,腹部鬆軟,腿部粗壯有力,體重適中,精神活潑,眼睛有神,用力一抓感到其掙扎有力,有彈性。如發現卵黃吸收不完全,可用25瓦燈泡放在雛鵝腹部烘5~10分鐘,促進卵黃吸收。  3. 雛鵝的飲水和開食。水盤中備好2%的葡萄糖水,0.03%高錳酸鉀水溶液和複合維生素水溶液,為緩解運輸過程中帶來的應激,可在水中加入抗菌素、恩諾沙星等。鵝苗進舍後,1~2小時內應先飲水,身體弱不會飲水的,應人工馴飲;2小時後,把準備好的小鵝專用飼料、切碎的嫩黑麥草、苦蕒菜放入料槽,任其採食,對個別不會食料的雛鵝,人工馴食1~2次。  4. 飼餵方法。雛鵝的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體積較小,雛鵝從食入到排出經過消化道的時間為2小時左右。因此飼餵雛鵝要做到少食多餐。1周齡前,每天可喂8~10次,其中2~3次在晚上喂,這是提高育雛成活率的關鍵;2周齡時每天可喂6~8次,其中晚上一定要喂1~2次;3周齡起鵝舍內放入砂盤,保健砂礫以綠豆大小為宜。  5. 飼料和牧草。根據雛鵝的生理特點,應選用優質小鵝專用飼料(特殊情況下可用小雞料代替),這樣不僅可以滿足雛鵝的生長需要,而且可以提高育雛成活率,從而增加養鵝的經濟效益。牧草可選用嫩黑麥草、苦蕒菜等多汁青綠飼料,切碎後與精料拌和飼餵,供雛鵝自由採食,育雛期精料和牧草的比例為12。  6. 光照和溫度。觀察雛鵝的叫聲和在舍內分布情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適當調整溫度和光照。1周齡前要保持全天光照,舍溫28~30℃;2周齡保持晚間光照,舍溫24~28℃,以後逐步調低舍溫;4周齡前舍溫保持在20℃以上,晚上喂料時使用燈光照明。  7. 分群、衛生及通風。隨著鵝體的長大,1周齡後每平方米養雛鵝20隻,2周齡後每平方米養雛鵝15隻,隨後視天氣情況,如果適宜可大圈飼養,但每群最好不超過200隻。雛鵝在生長過程中,每天從身上抖落的皮屑、羽毛較多,可在每天中午溫度較高時抽風換氣,沒有條件的可短時間開窗開門換氣。勤掃欄舍,清除糞便,勤換墊料,保證舍內空氣新鮮,同時搞好環境清潔衛生。  8. 定期消毒育雛舍。每天打掃鵝舍,經常清洗飼料槽、水槽,每隔5~7天用0.2%的百毒殺噴洒1次。  9. 嚴格執行免疫計劃。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免疫程序,及時、正確地進行免疫,加強雛鵝對疫病的抵抗力。  (三) 生長鵝的飼養  1. 鵝生長至4~10周齡,應離開育雛舍,轉入生長鵝舍。  2. 一般每日飼餵4~5次,其中晚上加喂1次。喂料時可把牧草切碎和精料拌和後放在食槽內,精料和牧草的比例為14,精料可用自配料,其配方(%)為:玉米粉粒45,米糠15,麩皮10,豆粕22,魚粉4,骨粉 1. 5,貝殼粉1.6,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添加劑0.5,食鹽0.4。  3. 配合料用量應隨著飼養日齡逐日增加,牧草可切成1~2厘米長餵鵝。如果沒有水上運動場,飲水器內要不斷清水,每天清洗2次。生長鵝舍每天打掃1次,勤換墊草,遇晴天,可在運動場上加喂牧草,吃完了就添加,保持環境清潔、衛生、安全,讓鵝充分生長。  4. 適當調整鵝群,將體弱幼小的鵝集中在一起,單獨特殊照顧飼養。對鵝群抽樣稱重,分析鵝生長情況 。若生長過慢,要找出原因。飼養期28~60日齡為生長高峰期,60日齡以後,生長開始減慢,70日齡可將群鵝出售上市。  5. 飼養員必須加強巡欄,注意觀察鵝只狀態,發現早期病鵝及時隔離和治療。檢查和發現病鵝的最適時間是每天早晨天剛亮、中午、深夜及兩次喂料之間,此時鵝群正處於休息、睡眠中,病鵝容易表現出各種異常狀態,易於發現剛病或有輕微病症的鵝。  6. 在飲水中加入抗菌藥物,如氟哌酸、恩諾沙星等,從1日齡開始,連用1~3天。能有效地控制慢性呼吸道病、大腸桿菌病等。  7. 仔鵝25日齡用吡喹酮10毫克/公斤體重驅絛蟲。如果仔鵝水草食得多,應全群服用驅蟲葯1次。  8.做好消毒工作,減少禽出敗、黃曲霉菌病的發生。一旦發現病鵝應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雛鵝飼養技術要點

在養鵝過程中,雛鵝(指28日齡以內鵝的統稱)培育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鵝的生長發育和養鵝的經濟效益。

一、育雛前的準備,為雛鵝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1、房舍和場地用具的準備消毒:鵝一般以平養為主,進雛鵝前要對房舍和飼養場地進行徹底消毒,雛鵝進棚前半個月,用福爾馬林密封薰蒸房舍,雛鵝進棚前2-3天再對房舍場地用消毒威噴洒徹底消毒一次,棚舍門口處應設消毒池。

2、溫度、濕度:出殼後的雛鵝因絨毛短,調節體溫能力差,一旦外界溫度不適,會影響成活率,棚舍內的濕度要與溫度相對均衡。育雛的適宜溫度和濕度為:1-2日齡28-29℃相對濕度60-65%;3-6日齡26-28℃;相對濕度60-65%;7-14日齡23-25℃,相對濕度65%左右;15-20日齡19-22℃;相對濕度65-70%;21日齡後適應15℃的常溫,在恢復常溫時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漸降溫。

3、飼養密度:每群雛鵝以500羽為宜,應根據雛鵝的體形大小和生長情況,不斷高速飼養密度。一般中、小型鵝7日齡以內每平方米飼養18——25羽,7-15日齡每平方米12-15羽,15-21日齡7-10羽,以後隨著鵝的不斷生長,降低每平方米的飼養羽數。

二、科學的飼養管理

1、開食:當雛鵝聽到響聲即站起來,頭頸伸長、開始啄食,即可開食(一般在雛鵝出殼後20-25小時內)。開食時先給飲水,首次飲水用0.1%高錳酸鉀溶液以促排胎糞,飲水後及時用新鮮米飯經清水浸泡後除去粘性,撒到乾淨草席或塑料布上讓鵝自食,用切細的鮮嫩菜葉放在手中誘食,開食當天每隔2小時左右喂一次,每次只喂八九成飽。

2、飼餵:自開食第2天起至10日齡可用新鮮米飯和切碎黑麥草,菜葉拌和飼餵,每日6-9次(其中夜間2次);11-20日齡,以補料為主,放牧採食為輔,精青比例1:4-8,日喂5-6次(其中夜間2次),21日齡以後以放牧為主,補實為輔,日喂4次,夜間2次。

三、做好一些常見疫病的防治工作

1、小鵝瘟:(1)最有效的方法是小鵝出殼後20小時之內,雛鵝尚未開口,就採用小鵝瘟血清預防注射,每羽0.5ml。

(2)種鵝產蛋前15-20天,用小鵝瘟疫苗4倍劑量,每羽種鵝注射1ml。

2、禽出敗:25-30日齡每羽肌注禽出敗菌苗1.5ml。

3、大腸桿菌:病鵝肌注硫酸慶大黴素2肆IU/羽,每日2次,連用2天,飼料中拌入氯黴素原粉配合治療連用4天。

4、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利用分離毒製備的高免血清對雛鵝預防注射,能起到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5、絛蟲病:用丙硫咪10—20mg/kg體重一次口服治療。

1、保溫:初出殼的雛鵝絨毛稀少,調節體溫機能較弱,難以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因此要做好保溫育雛。雛鵝第一周舍內溫度為30~28攝氏度,以後每周下降2攝氏度,至16攝氏度為止。 2、防濕:育雛室潮濕影響雛鵝生長易發病,還能降低舍內溫度。第一周舍內相對溫度為55-60%,以後隨著呼吸和排糞增加,墊料含水量也增加,宜保持相對濕度為60-65%。 3、密度:雛鵝飼養要有一定的空間,稀疏適宜有利雛鵝正常生長發育。第一周每平方米放養25隻,以後每周減少5隻,至10隻為止。要將強雛、弱雛、大雛、小雛、健雛、病雛分開飼養,使雛鵝生長均勻一致。 4、開食:雛鵝出殼24小時以後,先飲水後開食。飲水前鋪一塊塑料布,四周稍高,喂少量的溫開水加少許葡萄糖或維生素,有利清理腸胃,排除胎糞,開食的飼料喂半生半熟的大米飯,用冷開水洗凈米飯粘性,青飼料要切成細絲,撒在準備好的塑料布上,讓其自由啄食。第一次吃食許多雛鵝不會吃,要敲擊平面引誘雛鵝吃食,經過幾次調教,多數雛鵝就學會吃食了。3天後就可以喂配合飼料,日糧粗蛋白質水平為20-22%,代謝能為2700-2800kcal/kg。 5、放牧:雛鵝養到2周齡後就可以放牧了。要選擇晴天無風無雨時,在附近飼養場的草地上放牧、啄食青草、晒晒太陽,適應外界環境。每次放牧以1小時為宜,隨著月齡的增加,以後逐漸延長放牧時間。 6、防疫:如果母鵝未注射過小鵝瘟疫苗,所產的雛鵝易患小鵝瘟,因此必須進行防疫。初出殼的雛鵝每隻注射一次抗小鵝瘟免疫血清0.5毫升,以預防小鵝瘟的發生。此外還防治小鵝流感的仔鵝副傷寒等病。

節草節糧型養鵝技術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國家對糧食政策的調整,把有限的耕地改種牧草養鵝,對農民來講,是不太現實的。積極發展節草、節糧型養鵝業是畜牧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方向。現介紹以下幾種節約型養鵝技術。

  1 邊隙地養鵝    鵝屬草食型家禽,其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青綠飼料和部分粗飼料,青綠飼料是其營養的主要來源,因此,可利用丘陵、山坡、草地、田邊地角、溝、渠、道旁的零星草地,以及小麥、水稻等收割後的茬地來進行放牧,這些地方生長著鵝可以利用的野生牧草,如水稗草、苦蕒菜、蒲公英、雞眼草、灰菜等等,這些野草不但有較高的營養成分,而且很少被污染,還能達到節糧的目的。養鵝戶在春夏季買鵝苗,1周齡後視氣溫情況,開始放牧,晚上補飼,於秋冬季出售,每隻鵝僅耗配合飼料4~5kg,可獲利15元以上。筆者所在地區有一部分養鵝戶(每批500隻)利用邊隙地和河灘雜草及河中野生蒿瓜、麵粉廠的麥灰料、癟稻等養鵝,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 麥田養鵝

  鵝在麥田適當採食麥葉、雜草,對小麥的生長無不良影響,同時為鵝提供充足的飼料,達到糧禽共增、共同發展的目的。每畝麥田養鵝40~60隻,可獲益600~900元左右。具體要點如下:

  2.1 選擇適宜的鵝、麥品種:鵝種以耐粗飼、生長快的四季鵝、隆昌鵝、揚州鵝等優良品種為主,麥種選用適合本地氣候和土壤結構的小麥種子。

  2.2 適期播種:麥田養鵝的小麥種,播種期宜提早7~10天,為了提供充足的麥葉,每畝的播種量應比常規量多1.5~2.0kg。

  2.3 適當增施肥料:一般在12月20日前後和元月20日前後每畝增施8kg尿素,促使小麥冬前早發壯苗,放牧期間應補施促苗肥。2月下旬以後,小麥拔節時應停止放牧,重施拔節肥,孕穗肥,每畝增施10kg尿素。並做好後期麥苗恢復管理工作,真正達到雙增的目的。

  2.4 放牧管理:苗鵝一般在12月中上旬按每畝麥田50隻左右購進,室內飼養20天以後,逐步放牧於麥田,直到2月底出售。放牧期間應由專人管理,把麥田劃分為若干小區域,進行輪牧,放牧時應使鵝呈"一"字形隊伍,橫向排開,鵝糞使土壤得到改良。需要注意的是麥田放牧與牧草地放牧不同,須對鵝進行調教,以免四處亂跑,最好利用"頭鵝"領牧,效果較好。如果全天放牧,夜間須給鵝加喂一次配合飼料,一般以糠麩和穀物為主,還應補給1.5%骨粉、2%貝殼粉和0.3%食鹽,以促使骨骼正常生長,防止軟骨病和發育不良。

  3 林園養鵝

  這種模式是在不佔用耕地的前提下,利用果園或林下草地養鵝,是一種無公害生態養鵝模式,由於鵝在放牧時只採食林間的雜草,而不採食樹葉、樹皮,對果、林特別是幼林,不會造成危害。林園養鵝一般有三種形式:

  3.1 落葉林(果林)養鵝:在落葉林中養鵝可在每年的秋季樹葉稀疏時,在林間空地播種黑麥草,至來年3月份開始養鵝,實行輪牧制,當黑麥草季節過後,林間雜草又可作為鵝的飼料,鵝糞可提高土壤肥力。如此循環,四季皆可養鵝。

  3.2 常綠林養鵝:在常綠林中養鵝主要以野生雜草為主,可適當播種一些耐蔭牧草如白三葉等,以補充野雜草的不足,一般採用放牧的方式。

  3.3 幼林養鵝:在幼林中養鵝可利用樹木小,林間空地陽光充足的特點,種植牧草如黑麥草、菊苣、紅三葉、白三葉等養鵝,待樹木粗大後再利用上述兩種方法養鵝。

  無論何種形式的林園養鵝都應注意要適當補充精料,以滿足鵝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同時在果樹施藥期間,應停止放養一段時間。對於樹木和林地面積較大的林園還可將鵝棚搭建在林中,既減少土地的佔用,又方便管理。

  4 秸稈處理養鵝

  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農作物秸稈如玉米秸、山芋藤等,通過鍘短揉碎後進行青貯,或利用花生藤及農作物的莖、莢、殼等加工成草粉配以部分精料用來養鵝。

  總之,應用何種方式養鵝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當地的生產方式,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推薦閱讀:

淺談水稻機插秧節本增產育苗技術
散手道紫帶技術及實戰應用
治蟲不需農藥,看中華智慧碾壓轉基因技術!
小龍蝦「蝦稻共生」養殖技術
冬天怎麼穿裙子好看又不冷?|時尚技術流

TAG: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