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與《唐詩三百首》的緣分

我與《唐詩三百首》的緣分作者:列瓦雷士 提交日期:2012-6-20 13:05:00

| 分類: | 訪問量:3651   

    絕大多數人認為《唐詩三百首》不過是青少年的啟蒙讀物,特別是一些所謂的「知識裏手」更是對之不屑一顧,覺得有了大學問,實在羞於來讀這類小兒科的東西。  我則以為,此類皮相之見實在大謬不然。  我接觸《唐詩三百首》是在初一的時候。毛時代的出版物非常貧乏,古典的東西就更是少之又少。我雖然早就知道有這麼一部膾炙人口的古典文學讀物,但在書店是買不到的,至於學校圖書室就更找不到它的蹤影了,再說,學校是根本不提倡讀這些東西的。可我是個古典文學迷,對傳統文化有著一種近似本能的熱愛。所以非常熱中於古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尤其是古詩,更是我的最愛。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望能夠找到這本書的緣故了。  有一天,我看到同桌張永恆拿著一本發黃的線裝書在看。他也是個古典文學迷。這頓時引起我的好奇,馬上湊過去,想瞧個究竟。他將身子一躲,急忙把書藏到書桌里,提防地盯著我問:「你想幹什麼?」經過耐心地解釋,他終於允許我看看它的「寶貝」了。原來這是本石印板的《唐詩三百首》!我立刻央求他借給我看看。他說他也是借一個親戚的,已經約定了歸還的日期,絕對不可能再借給我看。怎麼辦?我也是絕對不能放過這一難得的機會的。經過協商,我們倆個決定在課餘時間共同將書中的文字抄下來。於是,我們來了個一頓狂抄。即使如此,還沒等我們抄完,書就被人索要回去。  也許是出於對自己勞動的珍惜吧,由此就更加拉近了我和唐詩之間的感情,從這以後,每日背詩就成了我必修的功課。大概是詩背的多了,我的作文也越來越出色,尤其是我們的語文老師雷中鐸先生,他特別賞識我在作文中經常恰當引用些詩句,以此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為此他常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我幾句,弄得我熱血沸騰,躊躇滿志,從此我對古典文學的學習就更來勁了!  

  我真正接觸到今天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是在舅舅家裡。當時上高中的表哥買到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詩三百首》。我記得很清楚,那本書的封面很漂亮,古香古色的綢緞紋,瀟瀟洒灑的行楷題籤,在題籤的左側豎印著兩行字:[清]蘅塘退士選 陳婉俊注。我馬上將書借回家閱讀。但單憑我這個初中生的水平,讀陳的注釋比讀詩文還難,因為她的注文全是引用詩中典故的出處。可這也提醒我,這本書必須自己有,必須自己耐心深入的鑽研。於是,我很快將這本書還給表哥,自己到書店買了一本。  這本書對我的幫助太大了。  首先,我學會了作詩。過去,覺得作古詩比登天還難,認為那是大文豪的事情。然而,蘅塘退士卻告訴讀者「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事情果然如此嗎?經過反覆的演練,我在中學時代也能夠有模有樣地寫出古詩來,可見蘅塘退士找到了作詩的獨得之密。  此外,陳婉俊的特殊注釋方法,讓我克服了閱讀古文的諸多困難,使我在閱讀古典文獻時漸入佳境,以至於後來成為這方面的研究者。  最大的收穫則在於我的眼界由此而逐漸擴大了。這麼多詩人,這麼多好詩,他們的生平究竟怎樣,他們的全部著作又寫些什麼,有更出類拔萃的東西嗎?這些問題無不促使我認真追究下去。後來我讀了很多詩人的文集:從初唐的陳子昂、盧、駱、王、楊,盛唐的李、杜,到中唐的韓、柳,乃至於晚唐的皮日休、杜荀鶴、羅隱、司空曙之流,無不遍覽之,甚至還買來了全唐詩。但直到今天,反觀唐人的詩作,其精華之所在,也就濃縮在小小的一冊《唐詩三百首》之中,所以作為一個唐詩的業餘愛好者,將《唐詩三百首》爛熟於胸也就相當不錯了。可惜得很,即使今天我們大學的文科學生仍然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水平!  這本《唐詩三百首》成為我的最愛之一,到我參加工作後,它仍然是我最親近的精神夥伴。它被翻爛了,翻碎了,補了又補,粘了又粘,最後毀於「文革」的抄家中!  

  1980年,我到吉林大學讀研究生,我的專業並非中文,可我首先想到的是去弄本《唐詩三百首》,以供消遣之用。別人抽煙是消遣,我讀唐詩也是消遣,而且是他人難以領悟的一種消遣,或曰習慣。而這一習慣直可追溯到我的初中時代。  去年,我搬家時清理書籍,足足淘汰了一手推車的舊書。在我保留的書籍中,自然要有《唐詩三百首》。然而它已經潰不成冊了。妻子說:別要了,再買一本吧。我有點捨不得,那上面到處寫著我讀後的心得!我說:還是留著吧。妻子說:到海南再買本新的。我覺得也好。  沒有想到,來到海南,跑遍了書店,也沒有找到《唐詩三百首》這本小冊子。這也難怪,這個僻處中國南陲的旅遊城市,幾年前街上連個紅綠燈還沒有呢,你卻要在這處文化沙漠中尋找古代文明的精華,豈不可笑。  在三亞,平日伴我的惟有一部隨身攜帶的《莊子》,成為「天天讀」的精神食糧。我常想:倘若案頭再有一冊《唐詩三百首》,以供我不時之需,那我的三亞生活就更妙不可言了。  這次回到哈爾濱,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書店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以便今年秋天把它「空運」到三亞這處文化沙漠中去。  有人肯定會問我:《唐詩三百首》究竟好在哪裡?  我認為這確實是個值得回答的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公認:「詩必盛唐」。也就是說,詩歌藝術到了唐代已經臻於顛峰狀態,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於宋元明清逐次而下,則是日薄西山、每況愈下了。而到了今天,詩歌創作可以說是進入墳墓之中,不僅無人問津,而且避之惟恐不及,假如今天有人自詡說自己是詩人,恐怕上帝都要笑了。  唐詩好在哪裡?一言以蔽之:美!  

  這是一種原生態的藝術美。  惟有大唐盛世那種思想自由的文化氛圍才能夠孕育出這種原生態的藝術美。  因為惟有無拘無束的心靈才能夠創作出原生態的藝術美。  唐詩美不可言,但唐詩浩如煙海。我相信,即使是專業人員窮其畢生也未見得能夠讀遍唐詩,更何況一般的詩歌愛好者了。因此,人們就亟需一個能夠濃縮唐詩精華的選本出現。這一工作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後來者更是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  可惜,長期以來,始終沒有出現一部令所有人滿意的選本產生。直到清代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出現,似乎這一工作應該划上一個完滿的句號了。因為《唐詩三百首》一出現,就受到普遍的認可,並且廣為傳播,成為一個雅俗共賞、婦孺皆知的文化使者。  不過,有趣的是,1949年之後,在「階級鬥爭為綱」的文藝路線支配下,一些所謂的「文人」卻對《唐詩三百首》這一選本大加撻伐,其理由是這一選本缺少「階級性」。於是乎湧現出一批批狗尾續貂之作。並且出現了喧囂一時的「藝術標準」第一,還是「政治標準」第一的狗屁之爭。  但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些趨炎附勢的應時之作早被時間的急流淘汰得一乾二淨,被世人所遺忘,正應了古人的那句話:「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是金子它永遠發光,是好書它永遠流傳。  我們需要藝術,藝術唯一的使命是創造美。因為美可以凈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生命的價值。  而唐詩給了我們美的享受。  

  《唐詩三百首》則緊緊捍衛著「唯美」的原則,堅決從中剔除了所謂的「階級性」。因為美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而美文則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決非哪個階級所獨有獨享!  這就是我與《唐詩三百首》結下不解之緣的理由。  
推薦閱讀:

唐詩能流傳至今誰的貢獻最大?
唐詩之中賞秋景
《壯哉唐詩》
楷書60首唐詩
唐詩離我們有多遠

TAG:緣分 | 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