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嶺南中醫探討《養老奉親書》

天熱地濕、溫高濕重為嶺南的氣候特徵,與此相應,嶺南人體質也有自身特點。在廣東省中醫院對嶺南地區的體質辨識統計結果顯示,逾六成嶺南人「體虛」,建議選擇適合膏方服用。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釗向記者透露,粵港鄰近,體質相近,目前兩地正合作研究粵港人群體質,務求更好為民眾調節身體健康。第三屆膏方節日前在廣東省中醫院養生廣場舉行,廣場上人頭攢動,老廣們「學養生,品膏方」,掀起了一股冬補熱潮。治未病專家、國醫大師顏德馨高徒楊志敏表示,膏方又稱「煎膏」、「膏滋」,以其劑型為名,是屬於中醫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膏之含義頗豐:以物而言,則油脂為膏;以形態而言,則凝而不固為膏;以口味而言,則甘美滑腴為膏;以內容而言,則物之精粹為膏;以功用而言,則有滋養滋潤之作用;以藥效而言,膏可療疾。隨自然界氣候環境變化人的生命活動也受其影響,要遵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種自然規律,在秋冬時節內服滋補膏方,符合秋冬季節易於「收藏」的特點而起到強身固本之效。吃膏方最早盛行於江浙一帶,2001年開始,楊志敏師從國醫大師、膏方聖手顏德馨,在顏老「衡法」理論的基礎上,將膏方帶到廣東發揚光大。膏方聖手發揚光大楊志敏表示,天熱地濕、溫高濕重為嶺南的氣候特徵,與此相應,嶺南人體質也有自身特點。在廣東省中醫院對嶺南地區的體質辨識統計結果顯示,發現氣虛體質、痰濕和陽虛體質所佔的人群比例最高,分別是27%、21%、16%,佔整體6成以上。楊志敏認為,「虛」人進補膏方是適宜的養生方法,膏方不僅有益於提升整個人的精神狀態,而且對改善亞健康狀態有確切的療效。以陽虛體質為代表,該院新近對膏方干預該體質進行了對照試驗,通過對膏方治療前後陽虛癥狀、疲勞癥狀等的比較,和停葯後3月陽虛癥狀、疲勞癥狀、心理情況和生存質量的比較,得出結論是,膏方治療在服用當年會有初步效果,但主要效果體現在對來年體質改善上。另外膏方在服膏過程中即可改善患者疲勞狀態,且停葯後療效仍穩定。「在現代社會中,工作生活壓力大,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出現睡眠不好,精神容易緊張等,服用膏方進行調理,成效不俗。」林嬿釗表示。林嬿釗說,該院開設的膏方門診也反饋,十種改善體質偏頗的膏方一經推出(見右表)就廣受歡迎,其中有三種膏反響最好,分別是針對改善失眠(焦慮、抑鬱)的舒心安神膏、改善女性氣血虧虛的溫經養血膏,以及適用於脾胃虛弱的健脾養胃膏。這十種膏方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針對體質狀態複雜,以及有特殊需求的人群,還可以直接找專家「量體裁衣」,「設計」個性化膏方。林嬿釗還透露,粵港鄰近,體質相近。粵港合作開展有關粵港人群體質的課題研究,正在研究之中,此舉有助於指導市民調節身體。探討嶺南地域及體質與溫病的關係,認為嶺南地理氣候環境特點有三: 即醫家們稱之為"濕氣"; 醫家們稱為"炎方";季風海洋,山巒瘴氣。嶺南群體體質特徵以陽熱體質、脾虛體質、氣陰兩虛體質為主。嶺南溫病由於高溫高濕,容易誘發濕熱溫病。廣東省**中醫館自一九九二年經省衛生廳批准成立。醫館集中了100多位有數十年診病經驗和醫德良好的中醫專家應診,也是**專家教授彙集的中心。隨著醫館的業務擴大,在老幹部和廣大群眾的極力要求下,廣東省**中醫館開設了嶺南中醫館、嶺南中醫館東山門診部、嶺南中醫館水蔭門診部、嶺南中醫館東華西門診部四家**中醫館,並特邀**的**中醫師到各個醫館輪診,為廣大群眾及患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務。為社會提供保健服務,為您的健康長壽獻愛心。本醫館宗旨是:以人才為資本,視療效為生命,奉患者為上帝!嶺南中醫館、嶺南中醫館東山門診部、嶺南中醫館水蔭門診部、嶺南中醫館東華西門診部等四家醫療機構內設有中醫內科、婦科、兒科、針灸、推拿、康復科等科室,中醫館自成立以來,所聘請的專家、教授均以中國傳統醫學為基礎,默默耕耘於望、聞、問、切與辯證施治之妙方良藥的開拓與創新中,通過運用中醫特色診斷方法,結合中藥配伍的千變萬化進行辯證施治,對治療常見病,如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兒科疾病、骨科疾病,亞健康調理等病種都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傳統、發揮中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上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內科:中醫胃病、腎病、咳喘病、肝膽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甲亢、甲狀腺腫瘤、風濕、類風濕、痛風症、重度失眠、急慢性胃炎、胃潰瘍、結腸炎、糖尿病、各種惡性腫瘤術後、放化療反應與恢復期的治療等疑難雜症。婦科: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肌瘤、更年期綜合症、閉經、盆腔炎、宮頸炎、陰道炎、白帶過多、附件炎、宮頸糜爛、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道炎、輸卵管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女性不孕、乳腺增生和女性性功能障礙等婦科疾病。兒科:小兒咳嗽、哮喘、感冒、遺尿、泄瀉、厭食、疳積、小兒多動症。運用中醫辨證指導小兒營養、飲食療法。針灸、推拿、康復科: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頸肩腰腿痛、骨質疏鬆、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椎炎、壓迫性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肩周炎、關節炎等骨科疾病的康復治療。養身保健方面:體質決定健康,是「治未病」的基礎和依據。我們針對現代人因生活壓力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困惑與煩惱提供:中醫針灸、中醫養生、中醫保健、中醫推拿等中醫傳統特色服務。通過專家的指導,使您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和健康隱患,幫助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元明清時代中醫藥古藉.按醫經、基礎理論、傷寒金匱、診法、針灸推拿等嶺南醫著共14個類目進行分編整理,達到"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目錄之學,讀書入門之學也",體...嶺南國醫館位於東山東華西路213號,這是一家不設檢驗科,全靠望聞問切診病的「嶺南國醫館」。「嶺南國醫館」依託1993年建立的廣東省高級中醫館而組建,是廣州首家完全以民營資本運作的國醫館。該國醫館佔地700多平方米。嶺南國醫館共設有11個診室,針灸、推拿、火罐,刮痧、熏洗、水針等純中醫適宜技術的治療一應俱全,嶺南國醫館將全部延聘退休的老中醫坐診,並要求退休前職稱都要在副主任醫師以上。所在地區:廣東省廣州市醫院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東山區東華西路211號嶺南醫派是指兩廣地區為主的東南地區區域性為主的一支中醫奇葩,在應對溫病等急性熱性疾病方面有著非常獨特的見解,出現了吳鞠通,鄧鐵濤等諸多的歷史各朝代的名醫。是清朝以後發展壯大起來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海納榮天下的心態,又以擅長中西醫結合匯通為主。形成了獨具特色鮮明的醫學流派。為中醫的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一陣。實為中醫興盛的中堅力量。一。 中西醫匯通派其歷史不過短短百年,在嶺南卻已有學術世家出現,可見嶺南得風氣之先的程度。這匯通世家,指的就是廣東新會陳氏一門三代。陳定泰,字弼臣,廣東新會人。定泰也屬「儒而通醫」,習讀經史,參加科舉考試,但屢試不第,於是專心醫學。陳定泰堪稱為近代「中西匯通醫家第一人」,在他的《醫談傳真》中引用了解剖圖16幅,這是第一次在中醫著作里系統引用西醫解剖圖譜,並加以認真研究,這是《醫談傳真》的最突出特點。陳定泰之醫傳子綬尊、績尊及孫茂楠、茂梧。陳綬尊即陳相靜,他自幼隨其父學醫,自稱「於醫雖不甚精,未嘗不嗜之篤」,可惜他沒有著述傳世。他自念「身為三世醫後,繼述未能,心甚愧焉」,後承他的道門師父之命,專心業醫,並籌款刻印了《醫談傳真》。他於匯通方面並無剖見,但一則能繼承父學,二則校訂刻印流布《醫談傳真》一書,大有貢獻,在陳氏三代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陳珍閣是陳定泰之孫,著有《醫綱總樞》,在陳家後人中惟他有醫書闡揚家學。陳珍閣主張借新知批判舊學術中的玄理思辨傾向,呼籲重新確立中醫傳統的實證精神,這與後來廢醫派抓其一點否定全部是不同的。陳珍閣畢生是個卓有成就的中醫臨證家。臨床方面,《醫綱總樞》論述最多。陳珍閣在書中對內科疾病的論述,採納了大量西醫知識,有的名詞、病理完全是西醫學的中醫文法表達。陳氏家族的中西匯通注重實用,缺少理論的提煉,這是他們沒有「中西匯通」、「衷中參西」之類綱領性口號的原因。與同時代的唐宗海、張錫純等旗幟鮮明地要匯通中西的人士相比,更少了一種憂患意識,和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陳氏三代都只是不自覺的、務實的中西匯通醫家。儘管如此,有此一門,更體現近代中西醫匯通潮流之大勢所趨而有《醫綱總樞》在,「臨床匯通第一人」之譽,也已不能讓張錫純獨享。二。朱沛文嶺南的另一位中西匯通醫家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中西匯通四大家」之一的朱沛文。朱沛文,字少廉,又字紹溪,南海人,出身醫學世家,幼年隨父習醫。父卒後獨立行醫,兼讀西洋醫書,並往西醫院親驗真形臟腑,致力於中西醫匯通,輯有《華洋臟象約纂》(又名《中西臟腑圖像合纂》),共有醫學論文14篇,人體解剖圖123幅。朱沛文提出匯通要以臨床驗證為準;兩個不同的學術體系,固有可通之處,不通的地方亦不必強通,可存疑互異。他指出中醫與西醫「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從華者,有宜從洋者」,這些說法在當時都是比較客觀中肯的。又提出外科宜求諸海外,因為「泰西醫士授受既無私秘,器械又極精良」。由於朱沛文在中西匯通方面的貢獻,後人將其與唐容川、惲鐵樵、張錫純一起稱為「中西匯通四大家」,是我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中西匯通派醫家。三。丘浚丘浚(1418~1495年),字仲深,號瓊山,瓊州(今海南省瓊州鎮)人,出身於醫學世家。祖籍西廂,世家泉州,其光祖為福建晉江醫科訓導。丘浚自幼習儒讀書,景泰五年(1454年)科中進士弟,官曆掌譽尚書,任文淵閣大學士,後在海南辦瓊山縣學(瓊山書院),藏書甚富,名曰「石室」,以餉士人。丘浚為明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著有《瓊台會集》、《家禮儀節》等,且儒而通醫,又是嶺南著名醫家,著作有《本草格式》、《重刊明堂經絡前圖》、《重刊明堂經絡後圖》、《群書抄方》等書。其子立敦、丘京亦為當世名醫。  《本草格式》一卷,專門論述中藥性味功效。丘浚在序言中說:「醫書之有本草如儒家之有字書也,不識字者斷不能為文,不識葯者又安能治病哉?予以邵子(邵雍)觀物之說,本《周禮》五葯之目,擬為《本草格式》及採取條例一篇,藏之巾笥,以俟後人用焉。」《重刊明堂經絡前圖》與《重刊明堂經絡後圖》,是丘浚仿照宋代針灸醫家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樣本,詳加考訂,復以存真,重繪而刊刻。惜兩書現已佚,但《瓊山縣誌》保存了該兩書的自序,如《重刻明堂經絡後圖》序曰:「夫世之學方技者,以之求十四經之流注,八法之運用,九針之補深,亦未必無所助雲。」說明該兩書對針灸學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四。何夢瑤何夢瑤,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字報之,號西池,晚年自稱研農,廣東南海縣雲津堡(今南海縣西樵鄉崇北村)人,清代嶺南著名醫學家。何氏「穎悟絕倫,十歲能文,十三工詩」,雍正年間,成進士。博學多才,旁通百家,「縱論古今世事,燭屢跋不肯休」,特別與朋友「極論西曆、平弧、三角、八線等法」,說明何氏對西方文化亦有研究。1721年(清康熙辛丑年),何夢瑤時年29歲,遇長州天牧惠士奇督學廣東,駐羊城九曜官署(今廣州教育路南方戲院),檢考郡邑諸生,對何夢瑤甚為器重,認何氏為「入室弟子,親受其業」,與勞考興、吳世忠、羅天尺、蘇珥、陳世和、陳海六、吳秋等一時並起,故有「惠門八子」之稱。 1724年(雍正甲辰年),大學使惠士奇再督粵學,考舉優行,特免何夢瑤檢試,且曰:「何生文行並優,吾所素悉」,並讚譽其為「南海明珠」。  何氏歷任廣西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縣宰和奉天遼陽州牧,為官廉正,兩袖清風,常「不名一錢」,「貧不能具舟車」,雖居官位,卻不熱心做官,自願為老百姓治病。在當縣宰時,他「風益煙江,霜輪沙磧」,行走於民間,不斷為人治病,而且療效顯著。如當恩恩縣癘疫流行時,「西池廣施方葯,飲者輒起,制府策公,下其方於郡邑,存活甚眾」。何氏58歲時棄官自遼陽歸里,以醫為生,「懸壺自給」,(1764年)「以醫終老」,享年 72歲高壽。何氏一生著述甚豐。詩文方面有《菊芳園詩抄》、《莊子敬》、《皇極經世易知錄》、《庚和錄》、《胡金竹梅花四體詩箋》、《大沙古迹詩》、《紫棉樓樂府》等;數學方面有《算迪》、《三角輯要》等;醫學方面有《醫確碥、《傷寒論近言》、《婦科輯要》、《痘疹輯要》《幼科輯要》、《本草韻語》、《針灸吹雲集》、《神效腳氣秘方》、《樂只堂人子需知韻語》等書。五。陳昭遇陳昭遇,南海人,世為名醫。據《廣東通志》載,開寶初(928年)至京師,為所知者薦為醫官,遂留家開封。暇日多留意醫術,藏名方千餘首,皆有驗。及即位,召翰林醫官,各縣家藏驗方以獻,又萬餘首,命昭遇與王懷隱等參對編類,成一百卷,御制序,名曰《太平聖惠方》、鏤版頒行天下。又嘗被召,與醫官劉翰、道士馬志等詳定本草,既成書,新舊藥凡九百八十二種,並目錄二十一卷上之。昭遇於醫術無所不究,著述精博可傳。往來公卿家,診脈對症多奇驗,性謹慎,以此被寵眷不衰。《古今醫統》載稱:「陳昭遇,嶺南人,善醫。太宗時為翰林醫官,治療多效。」  按《太平聖惠方》一百卷,由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開始編集,至淳化三年(993年)成書,歷時十一年,參與其事者,除昭遇外,尚有王懷隱、王佑、鄭奇三人。至於《開寶新詳定本草》二十卷,為陳昭遇及劉翰等九人集體所作。《太平聖惠方》中對嶺南土地之卑濕、氣候之炎熱以及濕氣之易於傷人等已有論述,指出:「夫嶺南土地卑濕,氣候不同,夏則炎毒鬱蒸,冬則溫暖無雪,風濕之氣易於傷人。 」或至嶺外,久在高原,不經濕氣,未伏水土。「提出嶺南獨特的氣候環境與感邪發病的特點。六。鄧鐵濤鄧鐵濤,名錫才,廣東開平人。中共黨員。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當代著名中醫學臨床家、理論家、教育家。1916年出生於一個中醫家庭,1932年就讀於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歷任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教導主任,廣州中醫學院教師、教研室主任、教務處副處長、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一屆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中醫基礎理論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史學會委員,廣東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廣東省、市科委顧問等職。現任中國中醫藥學會顧問,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名譽理事,廣東省衛生廳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疑難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99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鄧鐵濤教授頒發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榮譽證書。在長達68年的醫療教學科研實踐中,融古貫今,運用中醫中藥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積累了豐富經驗,並提出對現代中醫及未來醫學發展有影響的系列理論學說。  中醫臨床大家鄧鐵濤教授診治過無數疑難病症,涉及內、外、婦、兒各不同學科以及心血管、消化、神經、呼吸、內分泌、免疫、泌尿、血液各個不同系統。例如對冠心病的防治,認為辨證首先要辨明病位。《內經》既稱「真心痛」,《金匱》又有「胸痹」篇,則此病病位在心無疑。心下是胃的位置,心痛與胃病古人早有所鑒別,今天臨床仍須認真診察。其次要詳審病機,鄧老認為冠心病是本虛標實之證。標實,主要是痰和血瘀。虛與實,孰先孰後?應該說是先有虛。由於心陽心陰俱虛,才引起氣血失暢,氣虛生痰,血滯成瘀。痰是瘀的初級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展,化瘀首先要除痰。因此益氣除痰活血,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原則。鄧老以「溫膽加參湯」加味診治冠心病,療效良好。廣東省中醫院心臟中心已將其作為常規用藥。又例如對重症肌無力,其治療仍為當今世界性難題,而危象的搶救則是難中之最。從 1999年~2004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收治重症肌無力患者計:專科門診265人,住院102人。其中139人使用鄧老研製強肌健力口服液治療並進行對照觀察,總有效率為92.7%。住院102例患者中,有26人發生危象,使用鄧老治療該病專葯──強肌健力飲或強肌健力口服液及強肌健力膠囊,全部搶救成功出院,無一例死亡。鄧老運用中醫「脾腎虛損」理論指導治療被稱為神經科「絕症」的肌萎縮側索硬化(ALS),大大緩解了患者臨床癥狀,療法療效獨特,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病人到廣州診治。由他的徒弟劉友章、劉小斌、鄧中光、邱仕君繼承發揚,形成醫院品牌專科。2003年初非典型性肺炎在廣東發生,疫病隨後逐漸擴散至全國多個省份。面對突發的疫情,鄧老從戰略高度認為中醫藥應該及早介入防治非典工作,並親自指導一線醫師用藥。鄧老認為:醫學不僅僅只有重視微觀的西醫才是惟一的醫學科學,立足於宏觀的中醫學也是科學。廣東就是根據當時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及病人的癥候表現,確認SARS是濕邪為主的瘟疫病。實行中醫的辨證治療與預防,結果取得較好的效果。上述鄧老三項中醫臨床成果,即中醫冠心病冠狀動脈搭橋圍手術期的臨床研究、重症肌無力危象中西醫結合搶救、中醫辨證治療 SARS,在2004年廣州鄧鐵濤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註:12個國家、地區300名代表參加)上作主題發言,被一致公認為是中醫走向世界的標誌性成果,具有學術引領性作用。鄧老治療疑難病症還有很多驗方,如治療疼痛的「五靈止痛散」、治療肝硬化的「軟肝煎」、治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慢肝六味飲」、治療咳喘的「咳嗽方」、治療硬皮病的「軟皮方」、治療泌感的「珍風湯」等等。鄧老為人治病,宗旨是:「服務群眾」、「在抱」。就是說把病人的病痛看作是醫生自己的病痛,必然處處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絕不能為了搞科研、寫論文,甚至為了金錢等私利而對病人多作不必要的檢查治療。中醫理論大家鄧老的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在實踐中獲得檢驗。在20世紀80年代, 面對中醫基礎研究長期處於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狀況,無法尋繹到新的思想資源,也無力從中醫理論體系中產生新思維平台的處境,鄧鐵濤教授提出「五臟相關學說」,為當時學術界注入一股新風。儘管由於當時理論準備的不足,出現了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學說在理論上的某些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曾經受到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然而隨著時間的延伸越來越體現出這一理論的前瞻性。基礎理論必須面對臨床實踐,臨床實踐的辨證論治也必須以理論邏輯為依歸。五臟相關學說的研究,更集中在理論主張和操作實踐兩個方面,不僅把內在的臟與臟、臟與腑,多臟之間的關係聯繫起來,而且把人的內部系統的相關性與某些疾病的相關性聯繫起來,特別是開闢了五臟相關學說在臨床學科、疑難病種中的應用研究領域。又如運用脾胃學說對消化系統疾病防治的指導,認為飲食因素、精神因素、體質因素是消化系統發病的三大重要因素,三者之中又以體質因素最為關鍵。體質弱即脾胃虛,內因脾胃為主論對本系統疾病的防治有指導意義。從臟腑的關係來看,病生於胃,受侮於肝,關鍵在脾,脾氣虛常為本病的重要一環。鄧老與他人共同研究發現,中醫的證型不同,其病理形態學基礎也不同:脾胃氣虛病人胃黏膜主要病理改變是,胃黏膜表面的胃小凹明顯變形,上皮細胞微絨毛減少。上皮細胞聯接增寬,壁細胞單位面積內線粒體數目減少,線粒體出現腫脹,嵴斷裂,膜缺損等超微結構的病理改變。主細胞酶原顆粒減少,與正常人、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病人相比,其差異有高度顯著性。同時還看到固有膜有漿細胞浸潤,漿細胞內質網擴張等改變。而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病人未見到上述脾胃氣虛病人那樣的病理改變,但見到上皮細胞表面糜爛明顯,間質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中性粒細胞進入胃腺腺腔等現象。健脾益氣的中藥可以調節改善脾胃氣虛病理改變;舒肝養胃的中藥可以減輕肝胃不和炎症的損傷。再如嶺南醫學概念的提出,有人曾質疑:醫學難道也有嶺南嶺北之分嗎?鄧老認為嶺南醫學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有學術地位。鄧老1980年點注嶺南名醫何夢瑤《醫碥》,並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發言:我國幅員遼闊,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歷史上開發的先後,各個地區的情況千差萬別,醫學發展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嶺南醫學就有地方與時代的特色。嶺南醫學是祖國醫學的普遍原則和嶺南地區醫療衛生保健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研究嶺南醫學的意義及其研究之成果,不僅可以表現嶺南地區醫學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過來也有助於認識整個中國醫學歷史發展的全進程。那種認為地方醫學研究成果只適用於局部,其實是一種誤解。所以深入研究地域性醫學,並不是搞「地方主義」,而是豐富發展我國傳統醫學內容。中醫教育大家鄧鐵濤教授的中醫教育思想:一是以史為鑒,重視對近代中醫教育研究。他親身經歷近代、現代兩個社會的中醫教育,認為現代中醫教育是從近代走過來的。近代中醫教育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是現代和將來中醫教育發展的基礎及教育理論的源泉。他常說,幾十年來中醫教育最值得高興的事情,是解放後1956年,國家成立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所中醫學院,自己之所學與抱負才得以發揮。二是中醫基礎教學,應以醫院為實驗室、以病人或病歷作為實驗素材。我們走過來的路不是動物實驗,而是與病人合作得來的。因此,學生越早接觸病人,越多接觸病人,從病人身上體會理論之正確與否,是最好的方法。中醫的理論簡樸,有時難以置信,通過病例,就迎刃而解。勉強去做實驗,涵蓋面小,實在太難了,故不可盲目仿照西醫前期教育那一套。三是中醫臨床教學,不在乎課堂上講得多,而在於給予較寬裕的實踐時間和嚴格的實踐要求。中醫學院建立後,由於缺乏經驗和受人力、物力的限制,重點照顧了教學而忽視了附屬醫院的建設,臨床教學成為最薄弱一環。跟師帶徒邀請全國名醫示範帶教,是當前加強臨床教學的重要手段,開現代學校教育與傳統中醫帶徒教育相結合之新風。四是要教育學生:只有樹立對中醫的信心,才能學好中醫。要深化中醫教育改革,培養一批「鐵杆中醫」。教師需要不斷溫課才能帶好學生,導師與研究生要互相砥勵,教學相長。隋唐時期設立了按摩專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職別,並在太醫署展開了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胃腸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在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出了老年人經常擦湧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輕便,精神飽滿。《養老奉親書》老年養生專著名。又名《奉親養老書》、《養老全書》。北宋·陳直(一作陳真)撰。成書年代不晚於1085年。《養老奉親書》,老年養生專著名。又名、。北宋·陳直(一作陳真)撰。成書年代不晚於1085年。一卷,上、下二籍。上籍十六篇言老人食治之方,下籍十三篇言老人醫藥之法、攝養之道。末附「簡妙老人備急方」二十三條,以備老人不時之需。本書為我國現存的早期老年養生專著,對後世影響較大。刊本達十數種。並外傳至朝鮮和日本。本書經元代增三卷併名為《壽親養老新書》。該書原刊本久佚,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虎林氏文會堂刻本、經鈕堂抄本、民國初年唐成之家藏抄本、198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訂正評註本。[1]飲食調治第一屬性: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力強。故脾胃者,五臟之宗也。四臟之 氣,皆稟於脾,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生氣通天論》雲∶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 陰。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也。 若少年之人,真元氣壯。或失於饑飽,食於生冷,以根本強盛,未易為患。其高年之人 ,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 凡人疾病,未有不因八邪而感。所謂八邪者,風、寒、暑、濕、飢、飽、勞、逸也。為 人子者,得不慎之。 若有疾患,且先詳食醫之法,審其疾狀,以食療之。食療未愈,然後命葯,貴不傷其臟 腑也。凡百飲食,必在人子躬親調治,無縱婢使慢其所食。 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進平補下元葯一服。女人,則平補血海葯一服,無燥熱者,良。尋以豬、一杯壓之,五味、蔥 、薤、鶉膂等粥皆可。至辰時,服人蔘平胃散一服。然後次第以順四時軟熟飲食進之。食後 ,引行一二百步,令運動消散。臨卧時,進化痰利膈一服。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若頓令飽食,則多傷滿, 緣衰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人之大要也。日止可進前葯三服,不可多餌。如無疾患,亦不須服藥,但只調停飲食,自然無恙矣。形證脈候第二屬性:曰∶女子之數七,丈夫之數八。女子七七四十九,任脈虛,沖脈衰,天 癸竭,地道不通。丈夫八八六十四,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脈弱形枯。女子過六十 之期,丈夫逾七十之年,越天常數。上壽之人,若衣食豐備,子孫勤養,承順慈親,參行孝 禮,能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上合神靈,下契人理,此順天之道也!高年之人,形羸氣弱,理自當然。其有丈夫、女子,年逾七十,面色潤,形氣康強, 飲食不退,尚多秘熱者,此理何哉?且年老之人,痿瘁為常,今反此者,非真陽血海氣壯也 。但診左右手脈,須大緊數,此老人延永之兆也。老人真氣已衰,此得虛陽氣盛,充於肌體 ,則兩手脈大,飲食倍進,雙臉常紅,精神康健,此皆虛陽氣所助也。須時,有煩渴膈熱,大腑秘結。但隨時以平常湯藥,微微消解,三五日間自然平復。常得虛陽氣存,自然飲食得 進,此天假其壽也。切不得為有小熱,頻用轉瀉之葯通利,苦冷之葯疏解。若虛陽氣退,還復 真體,則形氣 羸,臟腑衰弱,多生冷痰,無由補復。 若是從來無虛陽之氣,一向憊乏之人,全在斟量湯劑,常加溫補,調停 粥,以為養治,此養老之先也!中醫文化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要葯分劑補正》《永類鈐方》《無冤錄》《醫方藥性合編》《歷代名醫蒙求》《赤水玄珠全集》《四海類聚方》《食物本草》《本草選》《葯鏡》《配方百篇》《雷公藥性賦解》《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本草彙編》《炮炙大法》《藏府標本葯式》《證治匯補》《雞峰普濟方》《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景岳全書》《本草乘雅半偈》《銀海精微》《續名醫類案》《外科精義》《十四經發揮》《外科證治全生集》《釐正按摩要術》《經效產寶》《醫學入門》《濟生方》《理傷續斷方》《御葯院方》《五十二病方》《顱囟經》《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養老奉親書》《外科正宗》《引書》《本草正義》《衛生寶鑒》《本草從新》《醫宗金鑒》《明醫雜著》《醫說》《重樓玉鑰》《本經逢原》《本草綱目拾遺》《傷科補要》《開寶本草》《小品方》《名醫類案》《證類本草》《醫學綱目》《格致餘論》《脈訣》《類經》《婦科玉尺》《外台秘要》《本草經集注》《本草崇原》《萬病回春》《食療本草》《太平聖惠方》《本草品彙精要》《吳醫匯講》《針灸甲乙經》《回回藥方》《古今醫統大全》《臨證指南醫案》《飲膳正要》《千金要方》《外科精要》《難經》《本草綱目》《針灸大成》《溫病條辨》《本草備要》《脈經》《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醫學源流論》《傅青主女科》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養性延命錄》《醫方集解》《醫林改錯》《醫門法律》《醫鈔類編》《瘍醫大全》《養病庸言》《醫門棒喝》《瘍科心得集》《醫說》《醫燈續焰》《醫法圓通》《葯鑒》《醫方考》《醫貫》《醫級》《醫經溯洄集》《醫經小學》《醫經原旨》《醫壘元戎》《醫理真傳》《葉選醫衡》《醫林繩墨》《醫林指月》《一得集》《醫門補要》《養老奉親書》《醫述》《醫徹》《醫學編》《醫學傳燈《醫學粹精》《醫學讀書記》《醫學匯海》《瘍科綱要》《醫理元樞》《驗方新編》《瘍科選粹》《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藥性纂要》《醫略十三篇》《醫方簡義》《葯症忌宜》《醫方論》《醫門要訣》《醫方全書》《醫故》《醫暇卮言》《醫效秘傳》《醫心方》《要葯分劑》《醫學便覽》《也是山人醫案》《醫學傳心錄》《楊氏家藏方》《楊氏提綱醫方纂要》《醫學發明》《醫碥》《葯要便蒙新編》《醫經允中》《葯按》《醫理髮明》《葯治通義》《醫法心傳》《葯總訣》《醫方叢活》《醫方大成》《醫林纂要探源》《醫略》《醫略稿》《藥材學》《養生月覽》《醫方捷徑指南全集》《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醫方經驗彙編》《葉氏女科證治》《醫權初編》《醫事問答》《醫方類聚》《葉氏醫案存真》《醫悟》《葉天士家傳秘訣》《醫方易簡集》《葉天士女科醫案》《羊毛瘟症論》《醫貫砭》《醫學辨正》《一草亭目科全書》《醫寄伏陰論》《醫家心法》《醫階辨證》《葯盦醫案》《葯言隨筆》《醫學匯函》《葉氏錄驗方》《藥性通考》《養生要集》《醫法徵驗錄》《醫方便覽》《醫家四要》《瘍醫證治準繩》《醫事啟源》《藥材資料彙編》《楊敬齋針灸全書》《藥品化義》《醫方捷徑》《葯譜》《醫經正本書》《醫鏡》《醫學白話》《一見知醫》《藥味別名錄及續錄》《醫便》《醫學初階》《楊仁齋著作三種》《野菜博錄》《醫學從叢錄》《醫方選要》《醫方一盤珠》《醫燈集焰》《醫方易簡新編》《醫綱提要》
推薦閱讀:

異地養老迎來春天?
收藏!超詳細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及標準!
老人餐椅怎麼選?看好這四點,不用再花冤枉錢!
護理評估等級不同的老人大有講究!又是一大波乾貨來了~
據說比起會說話有這個」溝通技能「的才能是優秀護理員!

TAG:中醫 | 養老 | 古代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