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專題

第一節皇帝與皇權 一、「皇帝」稱謂的由來及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考題之一,務必記住) 五帝:黃帝、顓(zhuan)頊(xu)、帝嚳、堯、舜(考題之一,務必記住) (一)「三皇」「五帝」與古代禪讓制度 (閱讀)關於「三皇」「五帝」所指,史書中的記載各不相同。由於當時文字尚未產生,未能留下直接的歷史記錄,只是在後代的某些史藉中保存了一些有關他們的傳聞。概括起來,所謂「三皇」,大體有七種說法其中以《史記。秦始皇本記》「天皇、地皇、泰皇」的說法最為流行;「五帝」主要有四種說法,並以《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受到多數人的認可。 「三皇」「五帝」所處的時代,正處於原始公社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尚未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君主。此時的「皇」與「帝」,不過是父繫世族公社時期的部落內部貴族會議的制約和監督,只有品行端正、才能出眾者方能得到貴族會議的信任和一般民眾的擁護。因此,此時的「王」位繼承,與後代「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制度大不相同,是採取「禪讓」的辦法,即由前代首領經過長期考察,選擇品德高尚、才堪大任的人作為自己的繼任者,再經貴族會議批准,然後傳位於他。「五帝」中的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就是古代禪讓制的典型事例。 (二)君位世襲的開始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生 (閱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祖先逐漸從原始社會步入階級社會,原有的財富共有制度和氏族成員間的平等關係逐漸被打破,原來的部落首領逐漸成為最大的財富所有者和高高在上的君主。他們將部落中的土地和民眾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把手中的權力用作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不願將財富和權位白白讓與他人,希望能由自己的後代子孫一代代傳下去。於是,王位的禪讓制終於被子制終於被世襲制所取代。 帝舜的繼任者帝禹即位後,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曾親自率兵5000平定三苗的叛亂,將戰俘分賜有功貴族。又大會諸侯於塗山,並用九州之牧所貢青銅鑄成九鼎,將天下九州的山川形狀鑄於鼎上。此時,奴隸制國家的雛形顯然已經形成。 君位世襲制度的產生:(務必記住) 禹生前,曾遵循禪讓的原則選皋陶為繼承人。後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後,禹的兒子啟卻將伯益殺死,奪取了王位。從此,君位從「傳賢」改為傳子(或傳弟、傳侄),君位世襲制度得到最後確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王朝(務必記住) (閱讀)夏商兩代,君主繼承兼采「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種原則。而商代的最後五個王(康丁、武、文丁、帝、帝辛)全部為父死子繼,說明至少到商代後期,父死子繼已成為君位繼承的主要法則。周初確立的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內容的宗法制度,正是對商代後期以來一直實行的傳子制度的繼承、發展和進一步完善。 皇帝的由來:(務必記住) 秦統一全國後,秦王贏政決定兼采三皇之「皇」與五帝之「帝」,號稱「皇帝」。贏政自稱「始皇帝」,其後世依次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從此,君主專制制度得以確立,秦始皇遂成中國歷史上第一代專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則成為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 (閱讀)自漢朝以後,歷代皇帝不斷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與專制皇權,使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得到不斷的發展的完善。 (三)皇帝的飲食起居 宮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宮殿」 (閱讀)「宮」最早原為普通房屋的通稱,「殿」則指高大的房屋。秦漢以後,一般用來指稱帝王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築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後寢」的規制。(考題之一,務必記住) 「前朝」:皇帝舉行朝會典禮之所,多稱「殿」。 「後寢」:則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皇帝與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稱「宮」。 「行宮」:皇帝出外巡遊所居之處則稱。 另外,為滿足皇帝及其后妃遊玩、享樂需要、歷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風光綺麗,極盡奢華。 山陵為皇帝死後的葬所,猶如民間的墳墓。封建帝王為了將生前的威嚴和享受帶到死後的世界中去,自秦始皇始,一般都要在生前親自為自己選定風水寶地,督造陵寢,以後漸成定製。皇帝的陵寢一般皆依山而建。前面則是一片開闊的平地。主要建築一般由神道(即陵區的主道,建有石牌坊、碑樓、華表、石橋、石象生等),宮牆,殿宇(祭祀之所,一般包括隆恩門、隆恩殿等),方城明樓(猶如民間的墓碑),寶城寶頂(圓形城堡,正中為一高大土丘,猶如民間的墳頭),地宮(在寶頂下面,皇帝的棺槨及陪葬品即停放於此)等組成,巍峨壯麗,金壁輝煌,較生前所居宮室並不遜色。這一點,在現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寢明十三陵和清東、西陵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2、飲食、服飾 (實地講解時須加入以下內容)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內瓮等專司天子飲食的執事人員十幾種。秦漢以後,歷代皆設有負責皇帝及宮中飲食的專門機構,如秦奉常、漢太常及南北朝以後的光祿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飲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從原料購買到加工製作等皆由御善房派專人負責,規制嚴格,不得稍有違犯。每頓正餐包括各類山珍海味、時鮮蔬菜等上百種,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種小吃。所有的菜肴、面點等皆由專門的御廚製作,選料、刀工、火候及色、香、味、形等樣樣考究,所用食器更是精美異常。每逢年節、壽辰及其它喜慶之事,宮中照例要舉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費之巨更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天子的服飾,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製,包括六種冕服和弁服。秦漢以後,歷代相延、發展。漢代皇帝以五色長袍作朝服,魏晉時期改用絳紗長袍,唐代出現赭黃色圓領朝服,明清時期則以明黃作為皇帝龍袍的專用顏色,其他人禁止使用。不同的場合,皇帝的著裝有明確的區別。如祭祀或盛大典禮,皇帝穿袞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絳色圍裳、革帶、蔽膝、白襪青舄等;平時及一般朝會則穿公服或常服。

3、車馬、儀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遊歷所用車駕稱為「鹵簿,包括御輅、御輦、御轎等。(務必記住) 自周朝以來,天子出行一般皆備五輅。皇帝所乘玉輅在前,其後為金、革、象、木四輅及其它隨駕車輛,多者上千,少者數十。鹵簿以外,尚有儀仗。歷代皇帝出巡所用的儀仗隊規模都非常龐大,如宋神宗時多達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節儉,但也有3000人。 4、醫療 (實際講解時要求)歷代負責天子、后妃等醫療保健事務機構不斷發展、完善且日趨龐大。周有醫師;秦為太醫令丞;漢初屬太常。後改少府;隋唐專設太醫署;宋改稱為太醫局;元以後改太醫院。負責皇帝醫療保健的御醫皆須醫術高明、品行端正,有時也徵聘民間名醫入宮。 (實際講解時要求)御醫為皇帝寢宮,先行君臣之禮,然後膝行向前,由兩名御醫分別跪診左右手,診畢互換,再叩問皇帝自身感覺。待一切完畢後,叩拜退出,集體協商開具藥方,並將診治日期、緣由,處理方法等詳細記於歷簿之上,與在場的院使、院判等共同簽名、包封,加蓋官印,以為後日依據。藥方奏准後,交御醫、院判、太監等嘗葯之用,另一碗加蓋「御葯謹封」之印,進於皇帝。 如果藥效不佳,御醫輕則罰俸,重則謫戌、處死。倘若醫治無效,皇帝死亡,則院使、院判、御醫等有關人中員照例治罪。 5.祭祀 (天壇口試時要求)封建帝王自封「真龍天子」,是神的代表,把自已的所作所為看是神的意志的具體體現。因此,歷代皇帝都極為重視對天地鬼神的祭祀活動,每年都要舉行一系列的祭祀典禮以求得天神祖先的庇護。而作為祭祀活動的禮——吉禮,也被列為五禮(吉、嘉、賓、軍、凶、為古代最基本的禮儀)之首。 五禮:吉、嘉、賓、軍、凶(務必記住) 祭祀典禮規格:大祀、中祀、群祀(務必記住) 古代帝王的祭祀典禮按規格分為三等,即大祀、中祀、群祀。大祀:一般包括祭祀天、地、上帝、太廟、社稷(有的朝代列入中祀)等,皇帝必須親臨主祭。祭祀前要經過一系列齋戒、沐浴、更衣等儀式,以示誠心敬畏。(務必記住) 中祀:一般包括祭祀日、月、先農、先蠶、前代帝王、太歲等(也有將日、月列入大祀的)。(務必記住) 群祀:指祭祀群廟、群祠的活動。中祀和群祀不必皇帝每次親臨,可命皇子或王公親貴代為主祭。(務必記住) 6、婚娶 皇帝大婚:皇帝成婚(納後)稱「大婚」。(務必記住) (閱讀)歷代皇帝大多在即位前已然成婚,故即位後只行冊立皇后或納妃之禮。只有部分沖齡即位者舉行過大婚典禮。皇帝大婚,無疑是古代宮廷生活中的頭等大事,禮儀極為隆重、複雜。 (導遊現場講解時要求)首先由皇太后或皇帝本人擇定皇后人選,然後選擇吉期,派官員昭告天地宗廟,行「納采」之禮,由使臣持節至後家,後父須身穿朝服,率家人在大門外跪迎,接受贄禮,望闕謝恩。此後,還要再行「納徵」之禮,將正式聘禮送至後家。成婚之日,文武百官朝服恭迎於皇宮正門外。使臣攜女官等至後家,先行冊封之禮,然後迎至宮中。再經過一系列繁瑣的禮儀,才算正式完婚。 (閱讀)完婚後,皇帝至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賀,大宴群臣及後家諸人,並詔告天下。皇后則在後宮接受內外命婦的祝賀。 (四)皇帝的謚號、廟號、年號 古代皇帝死後,臣下照例要為之上尊謚、定廟號。 謚號:始於周初,即根據其一生的所作所為給予相應的稱號。(務必記住)秦始皇棄而不用。漢初恢復,以後遂成定製。 廟號:帝王死後,其繼承者立廟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的名號,亦即為皇帝的神主奉祀太廟所用的稱號。(務必記住) 廟號最早在商朝即已出現,漢承其制,以後歷代往往稱第一代皇帝為「太祖」、「高祖」,第二代皇帝多為「太宗」,第三代以後一般皆稱某「宗」。(務必記住) 唐朝以後,皇帝的稱號越來越複雜,除原有的謚號、廟號以外,又增加了所謂「徵號」。 徽號:一般說來,皇帝初登極或遇重大慶典,朝臣照例要為皇帝上徽號。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全稱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其中「高宗」為廟號,照例要放在首位,從「法天隆運」到「孝慈神聖」皆為歷年所上徽號,「純」則為謚號。(務必記住) 年號:為皇帝記錄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務必記住) 始於漢武帝,歷代皇帝皆在即位前確定自己的年號,以該年(或次年)為某某元年。皇帝的年號多用兩個字,個別情況也有用四個字的。元代以前,皇帝的年號常因出現「祥瑞」或發生重大事件等原因而更改,因而一個皇帝可能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某皇帝的年號一經確立,一般不再改元,所以一個皇帝通常只有一個年號,故後人常以年號作為該皇帝的代稱。二、皇族成員及其特權地位 皇族:在封建社會中,不僅皇帝本身的權位至高無上,凡與之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人無不享有常人無法企及的特權和地位。這一以宗族關係為紐帶構成的特殊階層,稱為「皇族」(或宗室)。(務必記住) (閱讀)在古代法律中,常有「議親」、「議貴」的條款、皇祖成員犯法,只要不是謀反大逆等十惡不赦之罪,照例減等治罪,甚至逍遙法外。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通常是欺騙人民的謊言。然而,正是這些「金枝玉葉」、「鳳子龍孫」,在歷代激烈的皇位爭奪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 (一)太上皇 太上皇也稱上皇,用於皇帝對自己父親的尊封,始於秦始皇對其父庄襄王的追封。後代一般老皇帝退位後即被尊為太上皇。(務必記住) (閱讀)古人崇尚孝道,作為萬民之尊的皇帝,當然要對自已的父母表示極度的恭敬和孝順。因此,太上皇的地位極為尊顯,不僅皇帝本人每天要晨昏定省,文武百官也要定期朝賀。但太上皇一般並無實權,不能或不便干涉朝政,與當皇帝的兒子關係往往也並不十分融洽,有的甚至矛盾很深。 (二)皇太子(皇太孫、皇太弟) 皇太子:為皇位法定繼承人的稱號。(務必記住) (現場導遊時要求)秦漢以後,歷代皇帝一般都要在生前預立皇太子以為儲君。立皇太子要舉行盛大的典禮,經過正式的冊封儀式加以確定。朝廷設有專門的太子官署,執掌皇太子的讀書、習藝及生活起居。皇太子成人以後,要跟隨父皇學習對朝政事務的處理,皇帝出巡或因它事離京時,常留皇太子在京主持朝政,所以一般年長的皇太子對朝政事務並不陌生。唯其如此,才能保證登極後立即掌握朝權,不至大權旁落。但也正因因為皇太子往往在老皇帝生前便掌握了部分權利,又常有些善於鑽營者利用各種機會結好於皇太子,以期將來新君即位能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祿位,至使老皇帝時常感到自己的權位受到來自皇太子及太子黨的威脅,父子間的猜忌和防範不斷加深。不僅如此,凡與之相關連者無不從各自的立場出發,想方設法實加自已的影響。歷史上,由此造成的父子反目成仇,直至兵戎相見的事例不勝枚舉。 按周初確立的宗法制度,立皇子必須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卻不管這位嫡子(或長子)是否有能力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也有的皇帝希望按自己的好惡來選擇接班人,但往往因此遭到那些宗法制度的衛道者們的反對,從而引起激烈的紛爭,不僅時時困擾著皇帝,有時甚至會禍及皇太子本身。另外,由於皇太子的的皇儲地位對他人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故不免引起其他皇子的野心覬覦,採取各種手段詆毀皇太子,破壞其形象,進而達到取而代之的目的;而皇太子本人,更是無時無刻不感到來自周圍的嚴重威脅,不得不想方設法消除威脅自己地位的各種勢力。這種因爭奪皇儲之位引起的兄弟鬩牆、手足殘殺,在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 作為皇位的法定繼承人,除了皇太子之外,還出現過「皇太弟」、「皇太孫」等名號。 皇太弟:當皇帝的弟弟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時,即稱「皇太弟」;(務必記住) 皇太孫:以皇太孫的身分直接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的,稱「皇太孫」。(務必記住) (三)諸王及一般皇室成員 諸王:一般情況下,皇帝的兒子除嫡長子作為皇位的法定繼承人被立為皇太子外,其餘則封為諸王。(務必記住) (閱讀)皇子封王,始於漢初,以後歷代相沿。諸王的地位極為尊貴。僅次於皇帝,其禮儀、器用及衣、食、住、行、等皆有一定的規制,他人不得僭越,顯示出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 諸王權勢的大小,歷代不盡相同,比較起來,當以漢初、西晉及明初諸王的權勢最大。歷史上,藩王不受朝廷控制,甚至起兵造反之事也大多發生在上述時期。 除皇子之外,其他宗室成員一般也享有封爵及俸祿,歷代對此都有相應的規定。 (四)公主 公主:為帝王女兒的封號(務必記住) 地位極高,一般視同親王或列候、其禮儀、府第、服飾、俸祿等皆有專門的規制,非常人所能企及。 下嫁:公主出嫁,稱「下嫁」,禮節隆重,儀制繁複。(務必記住) 尚公主:娶公主者稱為「尚公主」。例加駙馬都尉官銜,清代稱為「額駙」。(務必記住) 皇帝嫁女。往往服從政治需要,作為籠絡重臣或外邦首領的重要手段,而對公主本人的意願和幸福卻很少顧及。如西漢時期,匈奴、烏孫等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強大,對漢朝構成很大的威脅。為求得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漢朝曾長期奉行「和親」政策,先後將13位公主遠嫁匈奴、烏孫。另外,隨文帝時將義城公主嫁與突厥可汗,唐朝也曾先後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與土蕃贊普等等。所有這些,無疑對安撫少數民族,換取和平環境,以及促進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而她們本人則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公主一般不參與朝政事務,但也有例外,如唐朝的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恃寵而驕,索賄攬權,但最終都沒得好下場。 絕大多數公主生於安樂之中,享盡榮華富貴。但也有少數生逢末世,國破家亡的公主,或遭屠戮,或為奴婢,命運坎坷凄慘。 三、后妃制度 后妃制度:古代后妃包括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皇太后(皇帝母親)、皇后(皇帝正妻)以及大大小小的妃嬪(皇帝姬妾)。(務必記住) 歷代后妃等級眾多,名號複雜,以清朝為例,共設皇后一,居中宮(即坤寧宮),以下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六宮、西六宮。各宮分置宮女若干供役使。后妃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太后,皇帝每天要晨昏定省,皇后及眾妃嬪更是隨時承歡侍奉。歷史上,皇太后多數靜居深宮,頤養天年,並不過多干預朝政事務,但也有一部分人或由於形勢所逼,或為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望而臨朝稱皇帝或垂簾聽政,從而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后妃歷史變故:夏商時期,天子之妻稱妃,周朝始稱後。秦始皇稱皇帝,封其正室為皇后,歷代相沿而成定製。(務必記住) 歷代立後首重其德。皇后要代皇帝管理後宮事務。表率六宮,母儀天下,只有品德端正的人才能令人真心敬服,治平家事,使皇帝無後顧之憂。 後宮中,除了皇太后之外,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妃嬪。她們的地位和作用雖遠不及皇太后和皇后,但其中也有些人或因容顏秀美,或因誕育皇子而受到皇帝的寵愛,有的甚至因此而登上皇后或皇太后的寶座。可見,若想出人頭地,必須獲得皇帝的寵幸。歷代後宮因爭寵而彼此殘害之事史不絕書。 另外,古代帝王為將生前的淫逸享樂帶到身後,往往強迫大批妃嬪宮女為其殉葬。夏商時期,人殉之風盛行,周朝以後逐漸減少,代之以陶俑、銅俑等實物模型,但人殉之事仍時有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時,共有46名妃嬪、宮女為之陪葬,後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死時皆有人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鎮臨終前,才下詔將人殉制度正式廢止。 人殉制度正式廢止時間:明英宗朱祁鎮臨終前,才下詔將人殉制度正式廢止四、宦官制度 宦官:宦官也稱太監、寺人、閹(奄)人等等,專指那些被閹割後,用於管理皇宮內部事務,承擔宮中各項役使,侍奉皇帝、后妃及皇族成員人的。(務必記住) 五刑:墨、劓、剕fei、宮、大辟(務必記住) 早在「五帝」時期,宮刑即作為「五刑」(墨、劓、剕(fei)、宮、大辟)之一而使用。最晚在西周時期,伴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而形成,並成為其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專制皇權的不斷發展,宦官制度不斷完善,人數不斷增加,機構日趨龐雜,在國家政治及宮廷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也越來越大。宦官制度依附於君主專制制度而存在,它即是封建君主維護其特權地位的工具之一,又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對君權乃至君主本人構成某種危害。 宦官是君主專制制度的附屬品和犧牲者。他們被剝奪了作為人的最基本的權力,沒有獨立的人格。在專制君主及其后妃或皇族成員看來,宦官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人,而只是專門供他們役使的活的工具,是封建統治者維護其多妻制特權,保持後宮「純凈」的特殊工具。 歷代王朝皆對宦官的生活起居和言行舉止加以嚴格限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宦官的社會地位最為卑下。但另一方面,由於宦官常在皇帝身邊,掌握著皇帝的生活起居這一特殊地位。使他們常常能夠起到一般人起不到的作用。一些宦官經常替皇帝傳宣諭旨,從而為他們提供了狐假虎威的便利條件。有些宦官還被委以出使、監軍、鎮守等重任。所有這一切,使得宦官的權勢大為增長,有時甚至威脅到皇權本身。 古代宦官的來源:一為罪臣、亡國者、戰俘及其子弟,二為邊疆民族或屬國的貢納,三因貪求富貴,又苦於無仕進的機會,遂走上自宮充宦官以顯達的痛苦道路。 古代宦官最多的朝代當屬明代。明代宦官機構,主要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另有內府十庫及數十廠、房、場、監等,其規模之龐大,名目之繁雜,為歷朝所僅見。自洪武至崇禎,各朝宦官人數多寡不等,少者數百,多則數萬,明未竟達十萬人之眾。其間多有出於自宮者。有的甚至權傾朝野,位極人臣,如王振、魏忠賢等即是典型的例證。中國古代宦官專權的事例,幾乎歷代皆有,只是時間、範圍和程度各不相同。總體上看,以東漢、唐後期和明朝最為嚴重。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要實行基層自治制度?
畫虎不成反類犬:韓國人流行學漢俗,但春聯竟然白紙黑字貼門框上
張若昀參演過那些作品?
中國成為文化大國之首要
酒文化,那是相當深的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歷史文化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