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早的博學通才 (轉)
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的一天,京城洛陽的太學門口,立出了一方石碑,內容是官方欽定的《六經》,作為天下讀書人校訂文字的範本,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一時之間,觀者雲集,道路為之阻塞。
熹平石經的書寫者,就是東漢大文學家、大史學家、大音樂家、大畫家、大書法家蔡邕,他還精於天文數理,是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通才。
原來就在這一年,蔡邕等人奉命校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在校書過程中,他發現社會上許多儒家經典在流傳中被人篡改不少,文字多有謬誤,貽誤後學。熹平四年,蔡邕與堂典、楊賜、馬日碑等人聯合上書,奏求正定《六經》,得到了漢靈帝的批准。蔡邕親自把校定好的經書書丹上碑,使工匠鐫刻後將碑立於太學門外,作為標準範本,名曰《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歷經風雨兵火,到宋代時已難窺全貌,僅存數塊殘石,後來又有少量零星碎塊出土,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熹平石經》為標準隸書,是東漢時期隸書藝術集大成者,也是隸書的巔峰之作和告別之作。自此以後,隸書作為一種具有時代標誌的書法形式開始走向沒落,逐步退出了實用領域,其地位被楷書取代。後世的隸書藝術也無法達到東漢隸書的藝術水平。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是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蔡邕通經史,善辭賦,《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其文集20卷,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二卷。
蔡邕妙解音律,是古代屈指可數的音樂家之一。
我國現存最早的琴學專著《琴操》,就是蔡邕的傑作。全書兩卷,共收錄古琴曲四類,包括歌詩五曲、十二操、九引及河間雜歌二十一章。對這些古琴曲,蔡邕一一作了題解,介紹其作者、主題及背景故事,有的還附有歌詞。
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與三國魏末嵇康創作的《嵇氏四弄》(通說為《長清》《短青》《長側》《短側》)四首琴曲並稱九弄。為古琴典範作品。隋煬帝時代,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
蔡邕與樂器的故事也不得不說一下。「焦尾」是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與齊桓公的「號鍾」,楚庄公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一道,被尊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柯亭笛,也簡稱「柯笛」、「柯亭」,為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所制之笛,其音色優美。後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伏滔《笛賦序》中說:「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奇聲獨絕。」《晉書·桓伊傳》也有這樣的記載:「(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蔡邕的書法藝術。其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范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具古樸天真之趣。
創立「飛白書」,是蔡邕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皇上令蔡邕書寫《聖皇篇》,他寫完後便動身送往皇家藏書之所鴻都門。在等待接見期間,他看到有幾個工匠正在用蘸著石灰水的掃帚刷牆。由於掃帚苗比較稀疏,蘸水後水分不是很充足,加之牆面不夠光滑,所以一掃帚刷下去,印在牆面上的水痕里仍有些地方會露出未被打濕的牆皮。蔡邕見此,心中不覺隨之一動。他想,以往寫字多是用筆蘸足墨汁,一筆寫下去,筆畫是純黑的。如果能借鑒工匠刷牆的原理,讓黑色的筆畫里露出些紙或帛的底色來,整幅字看起來豈不更加生動自然?
蔡邕回到家裡,激動得顧不上休息就立刻準備筆墨紙硯。回想著工匠刷牆時的情景,提筆便寫了開來。可誰知,想像和現實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一開始不是紙的底色無法露出,就是露出來的部分顯得過於生硬。但他沒有灰心,在經過反覆思考和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後,終於掌握了蘸墨多少、用力大小以及行筆速度等方面的尺度,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畫,使整幅字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靈動、變化和飄逸,別具韻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飛白」體,很快地就被推廣開來,在其後的朝代中被歐陽詢、歐陽修、蘇東坡等書法大家以及唐太宗、唐高宗、宋太宗、宋仁宗等帝王所推崇。此種書體的傳世作品甚少,我們現在只能從諸如《晉祠銘》、《升仙太子碑》、《開業寺碑》、《大唐中興頌》等唐宋御制的碑額題識上去感受其風采。
蔡邕不僅是東漢的大書法家,而且是漢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傳世書論有《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都是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
形容對客人急切歡迎的成語「倒履相迎」也源自蔡邕。說的是有一次,好友王粲來拜訪,正逢蔡邕睡午覺。家人告訴他王粲來到門外,蔡邕聽到後,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門外跑,由於太慌忙,把右腳的鞋子踏到了左腳上,把左腳的鞋子踏到了右腳上,而且兩隻鞋都倒踏著。當王粲看到蔡先生是這麼個模樣,便抿著嘴笑起來。
蔡邕的人生結局很悲催。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專權,自任相國。他對譽滿京華的蔡邕極力拉攏,先拜侍中,次年又拜中郎將,封高陽鄉侯,食邑500戶。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司徒王允的謀划下,董卓被誅殺,蔡邕也受株連被「下獄論死」。蔡邕心有不甘。臨難前,他提出請求,能否暫免自己一死,以「黥首刖足,續成漢史」。眾人也為其求情,但無濟於事。很快,一代才雄蔡邕鬱鬱寡歡死於獄中,終年60歲。(劉繼興)
推薦閱讀:
※《國家寶藏》一夜刷屏,這才是歷史的正確打開方式(圖)
※猶太人的歷史(總匯):10000字,看懂2000年猶太史
※三分鐘看懂伊拉克歷史
※歷史上是否真有楊門女將?(圖)
※舞與武——人工智慧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