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十四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
(第十四集)
請掀開經本,七十三面第二行。這個文有四句,就是說明四種凈土凈穢的標準,第一句是從五濁輕重上來分,凡聖同居土。第二句是講方便有餘土,就是「析體巧拙」,從這個地方說方便有餘土的凈穢。析是分析,體是體會,從分析認識萬法皆空,這個方法比較上笨拙一點;當下能夠領會,這就是根性比較利一點。所以,體空觀是方便凈,析空觀是方便穢,是這麼樣分法。第三句是講實報土,這是講三觀,次第三觀就是實報穢,一心三觀就是實報凈。常寂光土是「分證」跟「究竟」,分證,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叫做寂光穢土;究竟覺那就是成佛了,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盡了,這是寂光凈土。所以有些大乘經上說,「唯佛一人居凈土」,那就是常寂光的凈土。這是略說,我們應當要知道的。
底下一段文是給我們講,就是詳細說明四種凈土。在七十四面第一行、第二行,這是說明同居土。七十五面第三行這一段是說的方便有餘土。在七十七面第一行,這有四行,給我們說的是實報莊嚴土。在七十八面第三行起這兩行零一句,是給我們說的常寂光土。這是經文以及註解比較詳細的說明。這個四種凈土,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講過,在《無量壽經》也講過,所以這段文我們就把它省掉,並不很重要。因為我們講座時間比較短,我們要選擇重要的,與我們修行有密切關係的我們多說一點。
後面總結,在七十九面倒數第四行。「故以修心妙觀,能感凈土,為經宗也。」我們翻開八十面,看注子。八十面第一行,從第四個字看起。「釋題三觀,為被何人,為何處用,須知正為生同居凈故說三觀。」這是佛說經之目的,以及祖師大德給我們講解這部經,用意全在凡聖同居土。為什麼?因為凡聖同居土,說實在話我們確實有分。上三土不見得有分,這個一土確實有分。但是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個實報土上上品的受用我們也能得到。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一切經裡面沒有這個說法,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聽到佛有這種說法,這是西方世界之殊勝。所以,一切諸佛都勸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十方世界諸佛凈土是不平等的。釋迦牟尼佛有凈土,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絕對不亞於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它不在一起。西方世界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這是我們本師凈土不如阿彌陀佛凈土的地方,不是本師沒有凈土。我們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才明白世尊為什麼不勸我們生他自己的實報莊嚴土,而去生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理由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這部經裡面所講的修行的方法,什麼人有資格來修?「為被何人」,什麼人有這個條件有資格修?「為何用處」,修學這個法門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好處?底下給我們講清楚了。須知,必須要知道,正為生同居凈,故說三觀,我們今天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確實它正說就是凡聖同居凈土。「隨其惑斷淺深之處,自然感得有餘等三,非僅為感實報寂光,說三觀也。」正為是佛意,所以才能夠普度九界眾生,就是連惡道、五逆十惡、地獄相現前都能夠得度。這是如來徹底悲心,顯示這個法門廣大無邊。至於往上去的那三種凈土,那是隨我們自己修行斷惑淺深了,如果我們的斷惑程度深,自然就往上提升;斷惑程度淺,也能生方便土,總而言之,統統都能往生。這才是佛給我們說這個法門真正的用意,祖師大德給我們講經、註解,目的都在此地。
底下一段是講用,「論用」。前面講宗是修因,這個地方是講結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修了之後有什麼用處?就是有什麼好處,這個地方要給我們說好處。「四論用,宗是自行所修之法」,是我們自修的方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用主要是講利益,既能利他當然自利,自己得不到利益,如何能夠利他?所以這個用簡直就可以說是講修行的利益,利益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行趣理」,自己明理證果,「故明妙觀,利他攝機」,利他是可以幫助別人,我們自己得到這個好處,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好處介紹給別人,不可以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是大乘心,與阿彌陀佛、與諸佛菩薩的心不一樣。心不一樣,換句話說,跟他就不是同志。不是同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法子相處,為什麼?心不一樣,不能相處。我們想法、看法、作法都不相同,這怎麼能住在一起?所以,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跟阿彌陀佛、跟大眾,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大致都相同,志同道合,這才能夠歡喜同住在一起。
佛教給我們修六和敬,西方極樂是六和敬最圓滿的一個僧團。我們如果不修六和敬,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去不了。六和敬在哪裡修?現在就要修,千萬不要以為我現在不修沒有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現在沒有這個基礎,西方世界人不要你。所以六和非常重要。阿彌陀佛建立西方世界,他的用意就是要普度十法界有情眾生,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是我們受持《無量壽經》、受持凈宗五經一論,目的也就在此地。
「合通眾善,他宜妙觀,亦須教修,自行助道,豈廢眾善,是故宗用,法必齊等,但有自行化他之異耳。」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化他要有機緣,機緣不成熟的,自己充實自己。機緣成熟了,一定要盡心儘力幫助別人。可見得自行是化他的準備,化他正是自行的大用現前,實在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在形象上是有差別的,這個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後才曉得自行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小乘,是因緣還沒有成熟;自己本身德行還沒有具備,現在努力的來修學。在修學的初學過程當中,有化他之願,沒有化他之行,行的力量不夠,所以先要充實自己。不是不准你博學多聞,在第一個階段是要你先斷煩惱,所以把博學多聞放下。斷煩惱的時候,決定不可以博學多聞,博學多聞斷不了煩惱,只是增長邪見;增長邪見,換句話就是增長煩惱。我要斷煩惱,再增長煩惱,怎麼能斷得了?
所以修行第一個階段是修清凈心,萬緣放下,把心定下來,不要去攀緣,這個時候好事不如無事,要修這個。到自己真正充實了,有能力了,有緣一定要去幫助別人,不幫助別人就沒有慈悲心。那個時候是博學多聞,利益眾生。所以,自行化他是有階段的,有次第的,這是一定要知道。這個次第要是亂掉了,那真的很可惜,我們的時間、精力浪費,到最後一事無成,這是很可惜的。
下面這是給我們正式來解釋論用。「次辨經用,用者力用也,生善滅惡,為經力用。」「鈔雲,行者應知體宗用三,別明三法」,從形相上、作用上來講是三樁事情,要從體上講是一樁事情。「乃從一性」,這三樁事情都離不開自性,「起於二修,體是法身,所顯性也,宗是般若,能顯智也,用是解脫,所起力也」。體是一個,二修就是般若、解脫。「二雖修成,須知本具」,修成的實在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如果性要不本具,雖修也不會成就。無量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正因為是本具,所以佛在大經上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修成佛了你得到什麼?一樣也沒得到。一樣都沒有得到,是一樣都不缺乏;一樣都不缺乏,原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得的,外面沒有一法可得。真正明了外面沒有一法可得,我們才真正回過頭來修性,修自性。外頭沒有一法可得,要記住。
現在大家把這個事情忘掉了,都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求得什麼?求的全是別人的。譬如學講經,他不修自性,不修自己清凈心,去找別人的註解。看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去研究,講一輩子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依照古人的註解,全是古人的東西,與自性毫不相關,這個就錯誤了。真正會修的人,雖然展開釋迦牟尼佛講的經,經典一展開跟自己自性相應。把我自性《觀無量壽經》藉著他這個經本,把我自性的經引出來,我講的是自性裡面的《觀無 量壽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觀無 量壽經》。自性本來具足這個經典,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是一樣的,無二無別。要這樣修法!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佛真正的意思。
像蠟燭一樣,這個蠟燭點亮了的,我本身是這一支蠟燭,我借它的光點亮,這就對了。借它的光點亮了,是我本身放光,所放的光明跟它的光明是沒有兩樣的。絕對不是我跟著它的光走,永遠在它的光明照耀之下,自己不能放光,這就錯了。諸位總要明了這個意思。生善滅惡,惡就是指的妄想執著,善就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無量智慧德能。也可以說惡就是本性上面的種種障礙,把這些障礙去掉,使我們本性智慧德能再現前,這就對了。這是真正生善滅惡,這是本經的作用。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八十一面的疏文,倒數第五行。「滅惡故言力」,因為經的作用能幫我們斷一切惡,從這個意思,我們說它有力量,說它作力。「生善故言用」,它能夠把本性性德顯發出來,這有用處。「滅惡故言功」,功德兩個字的定義,在此地也很明顯的顯示出來。什麼是功?功是滅惡。什麼是德?德是生善。現在有很多人把功德兩個字搞錯了,認為做功德是什麼?到寺廟裡面去捐一點錢,這我們做了很多功德。你錢捐的再多,好事做得再多,你的惡念有沒有斷掉?性德有沒有現前?如果做了很多好事,我惡念沒有斷掉,性德沒有現前,這是一點功德也沒有。
達摩祖師剛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梁武帝在位的時候,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他以帝王之尊、以國家的財力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了幾十萬人出家,他供養。達摩祖師來,梁武帝見到之後,他向達摩祖師請教: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了老實話,並無功德。從功德這個定義講,他沒有功德。梁武帝一生氣就不護持他,所以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實在講,梁武帝做的是什麼?是福德。如果他要說我福德大不大?那福德是真大,功德沒有,功德是斷煩惱顯本性,這個是功德。
所以諸位要曉得,持戒是不是功德?持戒要得定,那個戒是功德;持戒若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實在講,我這個講話還有毛病,定要開慧,定是功德,定要不開慧,定還是福德,定既然是福德,戒當然是福德。所以,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一定要開慧,前面的戒、定是功德;如果慧不開,戒、定都是福德。定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不能出三界,不能出三界不算是功德。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我們要搞清楚。所以持戒,怎麼樣才能得定?持戒要不管別人就會得定。自己戒很清凈,看到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心裡就不高興。你想想看,他怎麼會得定?他這個戒律自己很清凈,常常生煩惱。看別人破戒他心裡不舒服,他要罵人、要批評人,心裏面生貢高我慢,「我戒律精嚴,你不如我」,他搞這一套。
這個毛病自古以來就有,祖師大德都免不了。我們看傳記裡面,你看中國律宗始祖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他就有毛病,律宗始祖。窺基大師去訪問的時候,窺基是大乘法師,窺基法師對小節不重視,很隨便、很馬虎,好像看起來戒律不莊嚴。他是戒律精嚴,感動到天人送供。戒律精嚴天人佩服,每天中午,他是日中一食,那一餐飯天人來送供養,每天給他送供養。窺基法師來的時候,他瞧不起窺基法師,認為窺基法師學問是很好,講經也講得不錯,不守戒律,所以瞧不起。窺基法師到山上來,他也是覺得今天可以做給窺基法師看看,「天人送供養給我,你沒有,我的戒律比你高」。結果那一天天人沒送供來,他就餓了一天。到第二天,窺基大師走了。第二天天人送供養來,他就問他,昨天你為什麼沒有送供養來?這天人就告訴他,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全山護法神保護,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身上流冷汗,慚愧!才曉得自己貢高我慢,真正求懺悔。
所以,大小乘不一樣,小乘重在事相上,大乘重在清凈心上。他雖然表面上好像不守戒律,心地比你清凈,你戒律很端嚴,心地沒有人家清凈。所以大乘法、大乘戒律論心不論事,大乘戒戒在心上,事相上不講求。小乘戒律,論事不論心,小乘戒律注重外表,心地清凈不清凈,不論這個。所以結罪也是如此,比如說殺生,在小乘戒,殺害眾生身命這是破戒;心裡想殺並沒有殺,這個不破戒。他論事不論心,跟我們現在法律斷案一樣,完全要有事實證據,心裡怎麼想法那個沒關係,那個不犯法的。大乘戒律不一樣,大乘戒律是論心不論事,心裏面動了這個念頭,我要殺他,就破戒了。事實上有沒有殺?沒殺,沒殺已經破戒了。假如說大乘菩薩殺了一個人,心裡沒動一個念,並沒有想殺他,這個不犯法,不破戒。他是論心不論事,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不一樣。所以,大乘斷惡生善完全從心性上來說,不像小乘,小乘從事相上來講的。
所以,功德跟福德我們也要把它辨別清楚。福德要不要修?要修,不能沒有福,沒有福做什麼事情都有困難,有福做事情方便。像我們就是,我是沒有修福,過去生中是修慧不修福,所以這一生很苦,生活過得很苦,幫助眾生緣也不足。確實要福慧雙修。
我們把這個文再看下去。「此皆偏舉,具論必備也。」這個地方講力、講用、講功、講德,一個字一個字分開來說,這是偏舉,可是在作用上,力、用、功、德都是圓滿的。「苦是惡果,貪恚痴是惡因,惡因不除,果不得謝」,苦就是六道輪迴,這是真苦。苦的因是什麼?就是貪瞋痴,恚就是瞋恚,貪瞋痴這是把苦因,苦因很多,這三個是最重要的。要細說,貪瞋痴底下有傲慢,有對於聖教的懷疑,對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訓不能夠信受,這叫疑。再有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那叫惡見,這就多了,這都是苦因。苦因要不拔除,你想離苦得樂是決定做不到的。「是故此經能令五逆罪滅,往生凈土,即是此經之大力用也。」這部經能夠叫五逆,五逆是最苦的,苦到極處了,都能夠離苦得樂,可見得這個經的功德、力用實在是殊勝無比。這些殊勝究竟是什麼?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所說的方法。理論如果我們不清楚,我們的懷疑就不會斷;方法要不明了,我們就不曉得怎麼修法。這個經擺在面前,雖然第一殊勝,對我們還是起不了作用。因此,必須要真正明白它的道理,要曉得它修行方法。
我們的講席實在因為時間短,要真正說這個本子是略本,不是完全的本子,完全的本子就是送給諸位精裝那麼厚的,那一大本。那一大本才是完全的本子,這個本子是從那個本子上節錄下來的。但是那個本子諸位看看那麼多,如果我們要好好的把它細細講一遍,每天講一次,像通常我們講經講一個半小時,至少要講一年,沒有一年講不下來。我們現在講《彌陀經疏鈔演義》,你們看看那個本子,這一本從頭到尾講一遍要講四百多次,一次一個半小時要講四百多次,講一年多,天天講。像我這緣不足,要常常到外面去跑,一年只能在台灣住上四個月,所以這部經要講很多年才能講圓滿。希望大家真正能發心,好好的學,學個兩、三年學成了,國外你們代我去講。我不要出去,坐在這個地方,那這樣的大經一年講一部還可以講幾部,對於同修有真正的利益,有真實的利益。
實在講,學講經不需要辦佛學院,中國自古以來沒聽說過辦佛學院的,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沒查到,在各宗語錄、山志裡頭也沒有看到。人才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是講小座訓練出來,就是復講。譬如我晚上講經,真正學講經的人,我晚上講你們好好聽,到第二天白天,你們復講一遍,是這樣學成的。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也是講小座,就是復講。李老師那時候講《楞嚴經》,他講一遍,我也從頭到尾講一遍。他講的時候是講堂里講給大家聽,我講的時候是六個同學聽。我一個班只有七個人,包括我在內,我講,他們六個人聽。但是六個都是學講經的,都是內行的,所以我講了之後,他們六個人要批評,要給我指教。這樣互相切磋琢磨才能夠學成功。所以不是佛學院。
真正學講經,一定要覆小座,覆小座就是學講。老一輩的法師都是這個方法出來的。演培法師是觀宗寺覆小座出身,他老人家自己告訴我的。他也是很小出家,跟著諦閑老法師,他的基礎是諦老給他奠的,也就是講小座,叫他復講。以後,諦閑法師圓寂之後,他跟太虛法師。跟太虛法師,你看太虛法師講很多東西,《太虛法師全書》有不少演培法師記錄的,替他整理紀錄的筆記。是這樣出身,這個出身才真正踏實、堅固。這一段注子裡面也注得不少,我們把它念一遍好了。諸位看八十二面,從第一行最後一句念起。
「須知滅惡,極於阿鼻」,阿鼻是阿鼻地獄,這個講惡,惡到了極處。什麼樣的罪業墮阿鼻地獄?造五逆罪業。五逆是殺父親、殺母親。父母對自己生育、養育之恩太大了,一生報答不盡,殺父母這個罪非常之大,這是墮阿鼻地獄。阿鼻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間地獄,就是他受苦沒有間斷的,這樣的地獄。「生善,至於妙覺」,生善,最善是成佛,妙覺是成佛,比等覺還高。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換句話說,他的善還沒有到頂點。成佛,無明煩惱統統斷乾淨了,生善到了極處。「方是圓經力用功德」,大乘圓教的經典力用功德這才是到了究竟圓滿。這是講大乘經,像《華嚴》、《法華》、《圓覺》、《楞嚴》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凈土三經也是大乘圓教,都有這樣大的力用。
底下告訴我們,滅惡要滅惡因,惡的果,從果上沒有用處,果除不了,要在因上下手。因是什麼?因講到總綱領,就是妄想執著;要講得粗淺一點,就是錯誤的思想、見解,跟貪瞋痴慢的煩惱。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讀書不能隨便讀,聽人講東西也不能隨便聽,為什麼原因?這個書是不是一本好書?這個書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的,還是增長我們煩惱的?這個要知道!假如這個書它可以幫助我們心地清凈的,這是好書;這個書是幫助我們生起妄想的,這個書就不是好書。從前帝王時代,現在有很多人反對帝制,說帝王時代帝王專制怎麼怎麼的不好。實在講,我認為帝王時代好。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有一天跟我聊天,他說法師,你是贊成皇帝,還是贊成民主?我說我贊成皇帝。民主固然有民主的好處,但是兩下一比較,民主不好的地方多,好的地方少,帝王制度好處多,不好的地方少。
譬如講這個思想上的染污,從前帝王專制時代,言論不自由、出版不自由,這是真的。你出版一本東西要經過國家審查,你這裡面言論、思想對於國民沒有妨害的,不至於引導他邪思邪見,才可以讓你流通、讓你出版。現在好了,一切都自由都開放,這一自由開放,什麼樣邪知邪見、奇奇怪怪東西統統都出籠。我們沒有定功、沒有智慧,一接觸都以為那是真的。所以,現在這個世界思想、見解的染污,比地球的染污還要嚴重。帝王時代不自由,我們還能過太平的日子,現在自由了,太平日子都過不到。你們想想哪個好?所以,我還是贊成出皇帝好。好,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佛經集錦(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二十七集)
※佛經上,【如是我聞】四個字的由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三集)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