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中世紀文學概述

中世紀文學概述

歐洲封建社會的歷史,大體分為三個時期:早期(5—11世紀)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中期(12—14世紀)是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晚期(15—17世紀中葉)是封建社會衰亡,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時期。就文學史的時間劃分來看,中世紀的歐洲文學不包括上述最後一個階段,因為它已經成為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文學的發端。

一、中世紀文學的文化歷史背景與基本特點

毫無疑問,歐洲中世紀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使得封建地主階級與農奴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階級的文化形態與農民階級的文化形態的對立,是中世紀歐洲新質文化和文學性質的決定性因素。但也要看到,歐洲中世紀文學是歐洲多種文明與文化相融合的產物。

這種融合首先體現在眾多蠻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據史料記載,在羅馬帝國的北方,很早就有蠻族部落形成,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克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們各自的生活狀況和習俗,實際上形成的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種群。例如關於古代日耳曼人生活狀況、社會制度以及獨特的文化特徵的情況,在塔西陀於公元前1世紀末所寫的《日耳曼尼亞志》中就有過豐富的記載。這種古代蠻族文化的融合,實際上催生著整體性歐洲文化的形成。其次,這種文化融合也體現在古代希臘羅馬的先進文化與蠻族落後文化的融合上。例如在中世紀漫長的歷史時期,有些封建統治者和教會人士常常就利用古代文化遺產宣傳其思想,利用古代天文知識編撰教會曆書,利用民間音樂伴唱聖詩等。有些人將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學典故和材料加以改造,用拉丁文將其寫成宗教故事。

歐洲中世紀文學也是東西方文化相互影響和交融的產物。這主要體現在歐洲的本土文化與希伯萊文化的融合上,也體現在拜占庭文化的獨特構成上。處於中東地區的古代希伯萊人曾經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希伯萊人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詩歌、小說、預言、箴言等方面,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這些古代的文學成就後來被收入猶太教的經典之中。而猶太教的經典隨著被歐洲人變為自己的宗教——基督教——教義的一部分(即《舊約》)之後,在歐洲大陸開始廣泛地流傳,並日益與歐洲大陸的人們的思想觀念融為一體。而在中世紀歐洲佔有重要地位的拜占庭文學,在整個封建社會中更清楚地顯示了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無論是從公元7至11世紀拜占庭封建制度形成與發展時期出現的詩歌創作和散文作品,還是從11至13世紀出現的宮廷小說、諷刺作品,都可以看到這一點。

歐洲中世紀文學也是基督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在整個中世紀里,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學、文藝乃至整個精神領域裡,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成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宗教教義就是政治信條,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但是也要看到,在基督教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它與世俗文化之間形成了交融。例如,中世紀後期產生的民間文學、騎士文學乃至城市文學中,都顯示出了與基督教文化的強烈的融合關係。

可以說,正是在上述多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過程中,經過中世紀獨特的階級矛盾與階級鬥爭的作用,獨具特色的中世紀新質文化和文學得以生成。

中世紀歐洲文化和文學的主要思想特點是: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約著中世紀文化,各類文學元不打上了它的印跡。有些文學作品公開宣揚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表現了封建領主和地主階級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侶階級的意識形態特徵。同樣,也有些作品僅僅帶有崇奉基督教思想的特點。這反映了基督教對文學影響的複雜性。第二,在各種文化的交融中,特別是在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封建國家形成與確立的歷史條件的作用下,中世紀文學突出了各民族文學遺產中的一個基本思想——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第三,中世紀作為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形態,還出現了特定階層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騎士文學將愛情作為描寫的主要對象,肯定現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繼了古代文化精神,背離了禁欲主義。市民文學將筆觸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態人情,具有較強的反封建意義。

歐洲中世紀文學的藝術特徵主要表現在:第一,由於各種不同性質文化的相互交融,古代的、當代的,東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等各種各樣的題材進入了文學藝術創作領域,從而極大地拓展了中世紀歐洲文學的描寫範圍。第二,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中,歐洲中世紀文學的藝術形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世紀歐洲文學主要以詩歌為主,其中有史詩、長篇敘事詩、抒情詩和謠曲等。在各種詩歌樣式中,形式因素互相影響,互相交融,從而使詩歌形式發展得更為精雅和完備。第三,由於各種文化的影響,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了進一步的開拓。寓意、象徵、夢幻、哲理、現實描寫、浪漫抒情乃至運用動物故事等都流行一時,採用各種藝術手法寫就的成功作品比比皆是。第四,對文學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挖掘是當時出現的愛情題材作品的重要特點。

二、中世紀文學的基本類型

歐洲中世紀文學按其性質分類,主要包括教會文學、史詩與謠曲、騎士文學和城市市民文學。

教會文學又稱僧侶文學。在公元5至10世紀,這是歐洲唯一的書面文學。11世紀之後,教會文學的勢力仍然很大。文學體裁基本有基督故事、聖徒傳、禱告文、讚美詩、宗教敘事詩、宗教戲劇等。教會文學題材大多取材於《聖經》,描寫上帝萬能、聖母奇蹟、聖徒佈道和信徒苦修等。創作目的主要是宣傳宗教教義,鼓吹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一般來說,教會文學思想價值不大。但是,也有一些作品,如法蘭西加洛林時期出現的保羅的《倫巴德人史》和英國下層僧侶作家蘭格倫的敘事長詩《農夫彼爾斯》等,表現出許多非宗教性的思想感情。教會文學在藝術上,多採用夢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徵性的表現手法寫成,並將這些藝術形式和手法發展到了成熟階段。這是對古希臘古羅馬以來藝術形式的巨大發展。

中世紀出現的史詩與謠曲,是在民間創作基礎上形成的文學作品。

中世紀歐洲出現了許多英雄史詩。依據其內容和產生的時間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中世紀早期的英雄史詩,是氏族社會末期形成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另一類是中世紀中期的英雄史詩,是封建社會確立時代的藝術作品。

中世紀早期史詩是氏族社會末期各族人民的口頭創作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些作品大都產生在氏族部落發展和大遷徙前後,主人公是氏族部落英雄。內容描寫的是他們為氏族部落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和所進行的血親復仇鬥爭以及同自然的鬥爭,表現出了濃郁的群體意識和英雄主義精神。流傳於後世的主要有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貝奧武甫》、日耳曼人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僅存68行片段)、冰島人的《埃達》和「薩迪」(意為「話語」,原不是書名)、芬蘭人的《卡列瓦拉》(又名《英雄國》)等。中世紀早期英雄史詩有較高的認識、思想和藝術價值,顯現了中世紀前期歐洲人民的藝術才能。

《貝奧武甫》是迄今發現的歐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詩,共3100餘行。它反映的是北歐人氏族社會階段在大陸的生活。史詩中現實成分和神話因素交織在一起,以傳說和幻想的形式反映了氏族制末期的社會現實,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中世紀中期英雄史詩是反映封建社會時代形成的史詩作品。中期英雄史詩都有一定的歷史事件為依據,也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形成的,大約在12至13世紀被文人整理加工並編訂記錄下來。中期英雄史詩的主人公是封建國家的英雄,表現的是他們忠君、愛國的觀念和統一祖國、為民族建功立業的封建時代的英雄主義精神。史詩中君王的形象往往是統一國家的理想像征。中期英雄史詩主要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和古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等。 』

法國中世紀中期史詩文學取得重大成就,《羅蘭之歌》是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它的基礎是民間創作,形成於11世紀末,後經教會文人加工編輯而成。現存最古手抄本產生於12世紀,1837年始被發現。《羅蘭之歌》用羅曼語寫成,全詩共4002行,記敘的事件發生在查理大帝時代,史詩情節較之史實有很大變異。史詩的主人公羅蘭是一個愛國忠君的英雄人物,把保衛法蘭西、保衛祖國的威名看成自己的天職。羅蘭的愛國精神是同忠君觀念結合在一起的,這是中世紀中期愛國主義思想的時代特徵。羅蘭的愛國精神中,包含護教的成分,顯示出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羅蘭之歌》在藝術表現上也是很成功的:在編纂中,截取七年戰爭過程中的一段時間,以一個事件為中心,情節組織得十分集中、緊湊、富有戲劇性;經常使用重疊、對比、誇張的方法,使形象鮮明、突出;史詩的結構採用敵我雙方平行描寫的方法,敘事明快,有條不紊。史詩多次描寫睡夢徵兆、上帝顯靈、天使下凡以及英雄人物的宗教精神,這都是基督教影響留下的痕迹。

謠曲是一種故事性的詩歌,它是從民間口頭文學發展而來的。15世紀在英國出現了民謠繁榮時期,曾有一千多首被記錄下來。謠曲的題材比較寬泛,有的詠唱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有的傳唱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現的是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一組歌唱俠盜羅賓漢的謠曲——「羅賓漢謠曲」。作品塑造了不滿封建主壓迫,聚眾起義,成為綠林好漢的英雄羅賓漢和他的夥伴們的形象,表現了他們劫富濟貧、仗義疏財的俠義行為,讚美了他們的反抗鬥爭。這組謠曲曾在民間廣為流傳,羅賓漢的名字在英國家喻戶曉。

騎士文學是歐洲騎士制度的產物,是中世紀歐洲特有的一種文學現象,體現了世俗封建主義文學的主要成就。

歐洲的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典型的等級制度。當時的大小封建主之間分為不同的等級,小封建主受封於大封建主而成為「附庸」或「封臣」。後來逐漸形成封建主階級最下層的一個等級或階層,被稱為「騎士」,是大封建主豢養的封建武裝。由於征戰頻繁和騎士階層的發展,騎士制度逐漸形成。在騎士制度出現以後,也出現了反映騎士階層思想感情的文學——騎士文學。騎士文學的主要內容是描寫騎士的冒險經歷和騎士的典雅愛情,表現騎士精神,主要體裁是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

騎士抒情詩最早產生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因為法國是騎士制度比較發達的地方,所以騎士文學也最興旺。普羅旺斯的詩歌是在宮廷中發展起來的,它的形式多半藉助民歌形式演化而成,其中有短歌、感興詩、牧歌、小夜曲、破曉歌等,尤以破曉歌最為著名。這些破曉歌描寫的是騎士與貴婦夜晚幽會之後在黎明前分離時依依惜別的情景和感情,具有反宗教禁欲主義束縛的作用。恩格斯稱破曉歌是「普羅旺斯抒情詩的精華」。騎士抒情詩的作者多難以查考,署名作品多出於騎士之手,如破曉歌作者有阿拉馬依、瓦克拉等。大量騎士抒情詩的出現,成為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文學中愛情作品的發端。

騎士傳奇是一種敘事詩,興旺於法國北方,其主要內容是寫騎士為獲得榮譽、保護宗教,或為了贏得貴婦人的愛情而到處冒險,同妖魔鬼怪或異教徒展開的鬥爭,其中超自然的荒誕故事沒有歷史依據。騎士傳奇的題材來源可分為三個系統:一是不列顛故事系統,指以古代克爾特人的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為中心的故事詩。其中著名作品有法國12世紀詩人克雷締安·德·特洛亞的《朗斯洛,或坐囚車的騎士》、《伊凡,或獅騎士》,以及在德、法流行很廣的《特里斯丹和依瑟》等。二是拜占庭系統,指在拜占庭流傳的以希臘晚期傳說為題材的拜占庭故事詩,著名作品有《弗洛阿和勃朗希芙洛》和《奧卡森和尼柯萊特》等。三是古代系統,即模仿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作品的敘事詩。

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的故事是騎士傳奇最常見的題材。亞瑟王被描寫成封建社會中一個有作為的君王。他在卡美羅特城堡中的大廳里,設有一張巨大的圓桌,周圍設一百個座位,凡是建有赫赫功勛的騎士均可佔一席位,從而引出了許多獨立的騎士冒險行俠的故事。這些故事均對後來的英國文學乃至歐洲文學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屬於亞瑟王傳說的較有價值的另一作品是《特里斯丹和依瑟》,作品用象徵的手法歌頌了愛情不可抗拒的力量。

城市文學又稱市民文學,它是12世紀以後隨著工商業中心城市的興起而產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學。城市文學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取材於現實生活,充滿樂觀精神。其主要內容是揭露、抨擊封建主和僧侶的殘暴、貪婪、愚蠢,讚美市民的勇敢、機智、聰敏,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傾向。在藝術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諷刺,風格生動活潑,因受教會文學影響也採用隱喻、寓意和象徵等手法。城市文學的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韻文故事、長篇敘事詩、抒情詩和戲劇等。在歐洲國家中,法國的城市最為發達,其城市文學的成就也最高。

韻文故事(或稱故事詩)最早產生於法國,名篇有《驢的遺囑》、《吃桑椹的老教士》、《農民醫生》等。受法國影響,英、德等國也產生了自己的市民韻文故事,英國的《賽麗斯太太》和德國的《神父阿米斯》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長篇敘事詩在城市文學中取得的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國的《列那狐傳奇》和《玫瑰傳奇》等。《列那狐傳奇》是歐洲城市文學最重要的作品,它是在民間創作的動物故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約形成於12世紀後半葉到13世紀中葉。它從法國流傳到德、英、意等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故事採取把動物人格化的方法,用動物世界來影射人類社會,反映市民階層形成後的封建社會的人情世態、階級矛盾和鬥爭。《列那狐傳奇》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傾向,對上層市民的醜行也有一定的揭露意義。這部故事的藝術風格明快樸實、詼諧風趣。《列那狐傳奇》的成就,顯示了努力擺脫教會勢力束縛的新興市民的藝術創造力。《玫瑰傳奇》分兩部分。作品內容的基本傾向是表現市民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感情,藝術上隱喻、夢幻、象徵等手法的運用亦十分高超。

市民抒情詩出現於13世紀以後。法國的呂特勃夫(?一1200)是中世紀歐洲第一位市民抒情詩人,寫有《呂特勃夫的貧困》和《呂特勃夫的婚姻》。維庸(1431—14747)是最優秀的市民詩人,寫有《小遺言集》和《大遺言集》,著眼於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反映了英法百年戰爭之後破敗的社會現實。

市民戲劇在14世紀後發展起來。城市戲劇的前身是宗教劇。城市戲劇的主要樣式有道德劇、傻子劇、笑劇等。道德劇把抽象的倫理觀念人格化,內含勸善懲惡的寓意;傻子劇用人物傻言傻行嘲諷貴族和教士;笑劇(也稱滑稽劇)以戲謔的手法反映市民生活,表現他們的人生哲學,是市民戲劇中現實性最強的一種。其中《巴特蘭律師》是法國笑劇的代表性作品,寫的是市商和律師受捉弄的故事。劇本把狡猾當做機智聰敏的美德加以頌揚,顯示了市民意識的典型特徵。城市戲劇的出現和繁榮,亦為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總之,中世紀歐洲文學是在封建社會所特有的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在獨特的社會矛盾作用下,在多種文明和文化的碰撞中,不斷形成和成熟起來的。雖然它的總體成就不如東方的中古文學,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並且,隨著歷史和文學的演進,它終於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誕生了最傑出的代表——義大利詩人但丁。


推薦閱讀:

北京碑帖收藏概述
濕病概述
課程學習 || 《體育心理學》第一章 體育心理學概述
小說概述
摩羯座的概述(2009)

TAG:文學 | 中世紀 | 歐美 | 世紀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