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114】敕建和平寺記
和平寺山門
敕建和平寺記
南口花塔村有和平寺,世傳始於唐【1】,為太宗敕建雲。貞觀十九年征高麗還,太宗感兵燹慘烈,烈士不歸,乃建憫忠寺於幽州【2】。和平寺之肇建,亦或始於是年歟?千載矣,閱盡兵戎之悲;烽煙也,見證清晏之貴。屢興屢廢,屢廢屢興,茲寺也,求天下熙和也乎!今寺西院雜蕪,存宋元基址;東院殿閣相接,多明清舊構。可謂由來有自也。惟文獻闕如,舊跡如煙耳。嘉靖《居庸關志》雲,成化戊子,本關太監崔保重修和平寺,遼陽張昇撰碑記其事。惜其文不傳。今存寺殘碑破鍾,金石銘文,尚見史事雪泥鴻爪。有成化庚寅年《然公和尚壽塔》銘,中有「敕賜和平寺」句,是知本寺為敕建。順治《新建大悲庵記》,謂彼時和平寺隙地笏餘,禪室三五間而已;住持真玄發願,增建慈悲大士下院。又乾隆壬午鐵鐘,以鑄鐘供奉善舉,刻勒住持普壽及眾善士名。而花塔地名,可想曩日浮圖盛況也。佛經雲,置塔之處,無刀兵水火霜雹饑饉【3】。則花塔,求四表靖安云爾。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4】;太行八陘,軍都第八【5】。《昌平山水記》【6】曰:「自南口以上,兩山壁立,中通一軌,凡四十里。」危峰連綿,雄關互犄,為歷代兵家所必爭。昔金人謀取燕京,遼人固守居庸,金兵無功而潰;蒙古攻金,所向披靡,至居庸而遇阻;明代也先犯闕,諸路並進,而偏師叩關居庸,不得入。是故古人嘆此險峻,比之秦崤函、蜀劍門也【7】,復有「帝居望北闕」【8】之詠,謂南口猶京師北門也。帝都安危系之,則戰火頻仍,自不待言。而於都門闕下建禪寺,以四戰之地號和平,豈無深意哉?
洎乎近世,舊寺廢棄。院落殿閣或坍圮,或改庠序。新世紀初,政府有意興復。歲次甲申,有僧人德禪法師駐錫,誓成功德莊嚴。德禪,如皋人也。十八歲入空門,嘗於南京佛學院、中國佛學院深造。後受戒於雲居山一誠上人;又接傳印上人溈仰宗法脈,為第十代傳人。妙悟色空,法心中正。每口吐蓮花,為信眾指惑;又著《人間禪境》【9】,傳佛祖梵音。砥礪風節,一意弘法。尤以和平為號召,祈人間和諧,世界大同。南口歷來戰局最大最烈者,莫過於民國二十六年中日南口之役:硝煙滾滾,血肉橫飛。倭寇凶焰逼天,鐵蹄轔轢;壯士誓死衛國,長虹貫日。德禪以為,為泰安而苦戰,更見和平之得不易。寺有吉祥和平之鐘,祈望和平之碑,意皆在「和」也。
寺有千年銀杏二株,翳茂蔽日。春則吐翠清瑩,夏則綠果低垂,秋則金葉遍地,冬則夜雪披銀。四季景觀如斯,又有清風徐來時枝柯婆娑,晨光熹微中鳥鳴婉轉,香煙裊裊間鐘聲悠然,月夜殿影下清輝水瀉。入山門,拾階三十三級而上,過天王殿,可見禪院闃然,佳木扶疏。迎面高台,佛殿軒昂。逡巡,回首又見開示題額:「回頭是岸」。祥和梵境,寧靜法界;彷彿世外,分明塵間。人至此,申申如也,夭夭如也【10】,復何所思、何所求乎?
德禪師雲,神清氣定為本。本寺不求香火,不求人海,不求大殿,但求禪心。誠哉斯言,檀林謐境,正在於此乎!
西元貳零壹柒年,農曆丁酉蒲月,宜春陳益民沐手拜撰。
和平寺三十三級台階,象徵三十三重天。
注釋
【1】康熙十二年(1673年)《昌平州志》卷十八:「和平寺:在花塔,相傳唐時建。」按張吉午纂修、康熙年抄本《順天府志》卷二所記與上文同。乾隆時之《日下舊聞考》亦引述之。
【2】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貞觀十八年……詔親征高麗。十九年七月,攻安市城不下,詔班師。十月,帝還至營州,詔戰亡士卒遺骸集柳城,帝自為文祭之,臨哭盡哀。抵幽州,復作佛寺,以資冥福,賜名『憫忠寺』。」
【3】《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置塔之處,無諸邪魅夜叉羅剎、富單那毗舍闍等惡獸惡龍毒蟲毒草,亦無魍魎諸惡鬼神奪精氣者;亦無刀兵水火霜雹饑饉、橫死惡夢不祥苦惱之事。」
【4】《呂氏春秋·有始覽》:「何謂九塞?大汾、冥阸、荊阮、方誠、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漢·高誘註:「居庸在上谷沮陽之東,通軍都關也。」
【5】《元和郡縣誌·河北道一》:「連山中斷曰陘。《述征記》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第一曰軹關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按《述征記》,晉代郭緣生著。軍都,山名,在昌平北,有關塞,即後來的居庸關。
【6】《昌平山水記》,清顧炎武撰。
【7】《金史·李英傳》:「中都之有居庸,猶秦之崤函、蜀之劍門也。」金朝中都,今北京;崤、函,指通往關中的崤關、函谷關。劍門,指通往四川的劍門關。
【8】金·劉迎《南口》詩,其中有「帝居望北闕,村落當南口」句。
【9】《人間禪境》,德禪法師著,現代出版社出版。
【10】《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為孔子在家閑居時,內心舒展安適,外表和顏悅色。
和平寺的和平鍾
白話翻譯
敕建和平寺記
南口的花塔村有個和平寺,世間相傳始建於唐代,說是唐太宗下敕建造的。貞觀十九年(645年)征伐高麗歸來,太宗感到戰爭的慘烈,烈士們逝去不歸,於是在幽州建起憫忠寺。和平寺的肇建,或許同樣始於這一年吧?過去一千多年了,寺廟閱盡了兵戎的悲慘;戰爭的烽煙,見證了清靜和平的可貴。屢次的興起屢次的廢棄,又屢次的廢棄屢次的復興,這座寺廟,是要祈求天下太平吧!現在寺的西院雜草叢生,存有宋元時期的寺廟基址;東院則殿閣相連,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說明這座寺廟的傳承還是有來頭的,只是文獻缺乏,寺廟舊時的景況也已煙消雲散了。嘉靖《居庸關志》記載,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居庸關監軍太監崔保重修了和平寺,並由遼陽的張昇撰寫了碑文記錄這事。可惜這篇碑其文沒傳下來。現在寺里還存有殘碑破鍾,上有刻鑄銘文,從中還能看到一絲舊時的歷史蹤跡。有成化六年(1470年)《然公和尚壽塔》銘文,其中有「敕賜和平寺」句子,可知本寺為皇家敕建的。順治《新建大悲庵記》,說的是當時和平寺佔地狹窄如笏板,不過禪室三五間而已。住持真玄發善願,增建了一處慈悲觀音大士下院。還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鐵鐘,因鑄鐘供奉寺廟的善舉,鐘上刻下了做這事的住持普壽和眾善士的姓名。而花塔這個地名,也可以想見當年這裡的佛塔是很氣派的。佛經上說,建塔的地方,可以避無刀兵水火霜雹饑饉之災禍。那麼稱花塔,也是求四方平靜安寧的意思了。
天下有九塞,居庸關是其中一個邊塞;太行山有八陘,軍都陘列在第八。《昌平山水記》說:「從南口往北,兩邊山峰如壁矗立,中間有一條小通道,這地勢長達四十里。」高峰連綿,雄關互為犄角,這裡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當年金人謀攻燕京(今北京),遼人固守居庸關,使金兵無功而潰敗;蒙古人攻金,所向披靡,打到居庸關時就遇到了阻礙;明代也先進犯首都,分幾路開進,其中攻居庸關的偏師無法進關。因此古人讚歎此地險峻,可比關中的崤關函谷關,蜀地的劍門關,還有人發出了「帝居望北闕」的吟詠,說的就是南口猶如拱衛京師的北門。帝王之都的安危繫於這裡,這裡戰火頻繁,也就自不用說了。而在這所謂首都北門闕下建座禪寺,還在這充滿戰火的地方取寺名為和平,其中難道沒有很深刻的含義嗎?
近代以來,原寺廟遭遇廢棄。寺廟的院落殿閣或坍塌了,或改作了學校。到新世紀初,當地政府有意重建寺廟。到甲申年(2004年),有一位僧人德禪法師來到此處,發誓做成這一莊嚴圓滿的功德。德禪是江蘇如皋人。他十八歲入空門,曾在南京佛學院、中國佛學院深造。後受戒於雲居山的一誠上人;又接了傳印上人溈仰宗的法脈,成為第十代傳人。他對色空有深刻的覺悟,心中持有正法。時常如口吐蓮花般傳道,為信眾們解疑指惑;還著有《人間禪境》一書,傳播佛祖的梵音。他為正道而努力奮進,一心一意弘揚佛法。尤其是以和平為號召,祈願人間的和諧,世界的大同。南口歷來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鬥,沒有過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中日南口戰役:那場戰役硝煙滾滾,血肉橫飛。日寇凶焰囂張,鐵蹄踐踏我們的江山;壯士誓死衛國,抗敵浩氣如長虹貫日。德禪認為,艱苦抗戰是為了國泰民安,從中可見和平的來之不易。寺內有吉祥和平之鐘,有祈望和平之碑,其用意都在一個「和」字。
寺內有兩株千年銀杏,樹枝濃密遮日。春天裡銀樹吐清瑩翠綠,夏天有綠果滿枝低垂,秋天金黃色樹葉遍地,冬夜裡雪落樹枝披銀裝。四季的景觀如此,而又有清風徐來時的枝條婆娑舞動,晨光照耀中的鳥鳴婉轉聲聲,香火飄煙裊裊間與悠然鐘聲相伴,月夜殿影有皎潔的清輝如水下瀉。進入山門,登上三十三級台階,穿過天王殿,可以見到寂靜的禪院,還有掩映的佳木。迎面是高台,上有高高的佛殿。在這裡徘徊,回頭一望,又能看到為人開示的匾額:「回頭是岸」。這真是祥和的梵境,寧靜的法界;這裡彷彿是在世外,又分明是在人間。人來到這裡,內心舒暢安閑,外表也和顏悅色,還有什麼可想的,有什麼可求的呢?
德禪法師說,要以神清氣定為根本。本寺不求有多少香火,不求有多少來人,不求殿有多大,但求內里有一顆禪心。這話真是太妙了,有靜謐境界的寺廟,正是在這個地方吧!
公元二○一七年,農曆丁酉年五月,宜春陳益民沐手拜撰
觀音殿,舊時的大悲庵主殿,位於和平寺左側(東面),位置與他寺相異,突顯了本寺對觀音的特別敬奉。
繁體版
敕建和平寺記
南口花塔村有和平寺,世傳始於唐,爲太宗敕建雲。貞觀十九年征高麗還,太宗感兵燹慘烈,烈士不歸,乃建憫忠寺於幽州。和平寺之肇建,亦或始於是年歟?千載矣,閱盡兵戎之悲;烽煙也,見證清晏之貴。屢興屢廢,屢廢屢興,茲寺也,求天下熙和也乎!今寺西院雜蕪,存宋元基址;東院殿閣相接,多明清舊構。可謂由來有自也。惟文獻闕如,舊跡如煙耳。嘉靖《居庸關志》雲,成化戊子,本關太監崔保重修和平寺,遼陽張昇撰碑記其事。惜其文不傳。今存寺殘碑破鐘,金石銘文,尚見史事雪泥鴻爪。有成化六年《然公和尚壽塔》銘,中有「敕賜和平寺」句,是知本寺爲敕建。順治《新建大悲庵記》,謂彼時和平寺隙地笏餘,禪室三五間而已;住持真玄發願,增建慈悲大士下院。又乾隆壬午鐵鐘,以鑄鐘供奉善舉,刻勒住持普壽及眾善士名。而花塔地名,可想曩日浮圖盛況也。佛經雲,置塔之處,無刀兵水火霜雹饑饉。則花塔,求四表靖安雲爾。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太行八陘,軍都第八。《昌平山水記》曰:「自南口以上,兩山壁立,中通一軌,凡四十里。」危峰連綿,雄關互犄,爲歷代兵家所必爭。昔金人謀取燕京,遼人固守居庸,金兵無功而潰;蒙古攻金,所向披靡,至居庸而遇阻;明代也先犯闕,諸路並進,而偏師叩關居庸,不得入。是故古人歎此險峻,比之秦崤函、蜀劍門也,復有「帝居望北闕」之詠,謂南口猶京師北門也。帝都安危繫之,則戰火頻仍,自不待言。而於都門闕下建禪寺,以四戰之地號和平,豈無深意哉?
洎乎近世,舊寺廢棄。院落殿閣或坍圮,或改庠序。新世紀初,政府有意興復。歲次甲申,有僧人德禪法師駐錫,誓成功德莊嚴。德禪,如皋人也。十八歲入空門,嘗於南京佛學院、中國佛學院深造。後受戒於雲居山一誠上人;又接傳印上人溈仰宗法脈,爲第十代傳人。妙悟色空,法心中正。每口吐蓮花,爲信眾指惑;又著《人間禪境》,傳佛祖梵音。砥礪風節,一意弘法。尤以和平爲號召,祈人間和諧,世界大同。南口歷來戰局最大最烈者,莫過於民國二十六年中日南口之役:硝煙滾滾,血肉橫飛。倭寇兇焰逼天,鐵蹄轔轢;壯士誓死衛國,長虹貫日。德禪以爲,爲泰安而苦戰,更見和平之得不易。寺有吉祥和平之鐘,祈望和平之碑,意皆在「和」也。
寺有千年銀杏二株,翳茂蔽日。春則吐翠清瑩,夏則綠果低垂,秋則金葉遍地,冬則夜雪披銀。四季景觀如斯,又有清風徐來時枝柯婆娑,晨光熹微中鳥鳴婉轉,香煙嫋嫋間鐘聲悠然,月夜殿影下清輝水瀉。入山門,拾階三十三級而上,過天王殿,可見禪院闃然,佳木扶疏。迎面高臺,佛殿軒昂。逡巡,回首又見開示題額:「回頭是岸」。祥和梵境,寧靜法界;彷彿世外,分明塵間。人至此,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復何所思、何所求乎?
德禪師雲,神清氣定爲本。本寺不求香火,不求人海,不求大殿,但求禪心。誠哉斯言,檀林謐境,正在於此乎!
西元貳零壹柒年,農曆丁酉蒲月,宜春陳益民沐手拜撰。
觀音殿內有立式緬甸玉千手觀音,較為罕見。造像盡顯慈悲法相。
殘碑碑額,所刻正面五爪雕龍為皇家獨有,碑背額有"勒(疑為"勅"之誤)刻"二字,顯示出本寺曾經的地位。
主殿匾額,一般寺廟題「大雄寶殿」,本寺則題「大地金沙」,也與眾不同。
登寺院第二層高台,穿過天王殿,回頭,則見「回頭是岸」匾。
兩株高大的千年銀杏樹,分雌(左)雄(右),鬱鬱蔥蔥,為寺中一勝跡。
雄雌銀杏同生共存,分開則不生果實。亦蘊含一種和諧,也透露著和平寺的年輪。
寺內極清幽靜謐
在這裡,心會很安寧。
殿堂都不大,不以高大雄偉的氣勢逼人,反而更貼近了凡人。
德禪法師端起清茶,說,不求寺內人聲鼎沸,只願有緣人到此悟得禪心。
殿內古壁畫保存完好,反映人民對風調雨順的太平生活的期望。
和平寺位於地勢險要的南口。古長城至今依然屹立山頭。
古戰場有呼喚和平的僧人身影
寺廟歷盡蒼桑,寺西院落仍待重建,那兒有宋元以來寺廟遺迹。
殘存的舊寺牆基柱礎
德禪法師帶善士拜訪民間收藏家楊國慶,聽他講南口戰役的慘烈。
一百多位歷經戰火的老軍人曾來到和平寺,祈願和平。
《敕建和平寺記》碑文樣稿
德禪法師,溈仰宗第十代傳人。
我置身古戰場,耳邊有法師的和平禱告聲……
推薦閱讀:
※日知錄丨張載:恆常的愛 是不計得失 兩相自在
※日知錄(全文)6
※【日知錄76】范仲淹追慕前賢之作《唐狄梁公碑》
※易行日知錄92
※日知錄丨邵雍:認真擁有 才不會輕易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