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1)惡(2)已(3);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4),高下相傾(5),音聲相和(6),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7)無為(8)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9),生而不有(10),為而不恃(11),功成而弗居(12)。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3)。
【譯文】
天下皆知美為美,這是緣於有了丑: 天下皆知善為善,這是緣於有了惡。 有和無相互依存,難和易相互成對, 長和短相互比較,高和低相互相向, 音樂和歌聲相和,前和後相互伴隨。 因此聖人以 「無為」處事,提倡施行無言語的教導; 創造了萬物不主宰它們,養育了它們不佔為己有, 作為了它們不自恃其能,成就了它們不自居其功。 正因為他的不自居其功,他的功勞也就永恆不滅。
【注釋】
(1)斯:這。
(2)惡:與美對應,作丑解。
(3)已:了,有的版本作"矣"。
(4)形:帛書本作"刑",為"形"的通假字,體現、顯現的意思。
(5)傾:上下對應,通行的本子都作"傾",甲乙帛書本均作"盈"。
(6)音聲相和:音:音樂;聲,歌聲;和,和應。
(7)處:帛書本作"居",處世行事的意思。
(8)為:人為。
(9)辭:帛書本"始"。始、辭,都讀作"司",主宰的意思。
(10)生而弗有:生,生養;弗;不;有,佔有,據為已有;
(11)為而不恃:為,行為;恃,自恃(有能耐)。
(12)居:自居。
(13)是以不去:是,指示代詞,這;以,因為;是以,因此之意。去,消失。
推薦閱讀:
※道德多少錢一斤?
※萬曆十五年——道德教育下的帝國政治
※有哪些主動放棄生命拯救別人的真實案例?
※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什麼時刻死但不知道以什麼方式死,世界會發生哪些變化?
※81天學《道德經》之第二十天丨絕學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