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活論語5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字解:喻,學者何新認為是「欲」。指追求的目標。一般解釋為明白或者教育,有的解釋為「領悟」。如依後者,則為:「君子明白的是道義的好處,小人明白的是利益的好處」。或者解釋為:「君子以道義教育人,小人以利益教育人」。這個「人」,可以是學生、子女。家教好的人家,長輩教給孩子的是道義、道德、做人的修養;有的家長從小教給孩子的是如何防範他人,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如何賺錢。 何新先生在《孔子論人生》一書里並沒有對把「喻」解釋為「欲」和「目標」做文字說明,姑且取其說。義,道義、仁義。生活論語:孔子說:「一個君子,把道義當作人生追求的目標,而一個小人把利益當成人生追求的目標。」現在的社會,追求利益的並不一定是小人,但只追求利益而不顧及道義,那一定是小人。「利而不害」是老子的教導,「見利取義」,是儒家的教誨,見到利益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道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道義,就是「君子喻於義。」2011年夏天,有一件震動全國的案子,就是山東柳立國建立的「地溝油王國」,他把數百噸地溝油假冒食用油批發的市場賺取昧心錢,危害的是全國人民的身心健康。這樣賺錢而不顧及法律道義的行為完全是小人行為。在孔子時代,小人還沒有貶義,只是與大人、君子相對,指的是普通人。如今的「小人」跟「壞人」有一拼。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字解:賢,指賢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思,內省,反省。生活論語:孔子說:「看見賢者,要向他看齊;看見那些不賢良的人,一定要引起自己的警覺而內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這些錯誤。」中國人的性格里缺乏內省精神。2011年10月18日,我在網上看了一個視屏,廣東佛山,一個兩歲的小女孩被小汽車撞到碾壓後,司機開車逃逸,而這時往來的18個市民對此熟視無睹,無人救助,最後是一個撿破爛的大媽來救助。而一些人還留言說這大媽多管閑事,有的還說大媽想出名。這等喪盡天良的事情在中國發生的很多,比如葯家鑫開車撞人後有殺死被撞的人,輿論中也有支持葯家鑫的。中國人道德的滑坡中最缺乏的是內省。國家也缺乏反省精神,所以,中國在經濟和國力強大的同時,精神和道德萎縮了。我們要反省。冷漠比殺人放火還可怕,群體的冷漠更可怕。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字解:事,服侍。幾,隱微。違,指與父母意志相違背。勞,辛勞。生活論語:孔夫子說:「服侍父母,看到父母可能會有錯誤的舉措,就進諫勸阻。假如父母不聽從,做子女的依然要對父母尊敬,而不違背父母的意志,為之操勞而心無怨言。」儒家的思想要點之一是提倡孝道,孝順,要順著父母,哪怕父母有錯誤,你進諫不已,父母不聽,這時也要順著父母。民間有「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個觀念要改進了。佛家是從因果論出發,認為如果父母的錯誤是造惡業,那一定要在進諫不已的情況下儘力阻止,不讓惡業發生,惡業,有的是犯罪。有的即便不是犯罪,也會造惡因,得惡果。從三世因果而言,應該建議父母決不造惡業。這在佛家看來才是大孝,讓父母從惡業里解脫、惡道里解脫的孝是大孝,讓父母明理而修善修行並能解脫生死輪迴的孝是更大的孝。在孝道上佛家的觀點比較圓融。當然,如果不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即便父母的舉動在我們看來是「錯」的,從孝順的角度出發不妨順著他們。有個女士曾對我說,她特別煩父母養狗,成天遛狗之外,就是打麻將,也不學習,不讀書,打完麻將看電視,看完電視,吃飯睡覺,一點不上進,急死人了。她希望父母學學養生,學學佛道,父母聽不進去,現在母女關係都有點緊張。我勸她尊重父母的生活習慣和人生態度。我們愛學習、好佛道,不一定要強迫父母也和我們一樣學習,這時,不妨順著父母,又有何妨?即便勸父母學習佛道之解脫道,也要講方便善巧,要循循善誘,不然,適得其反。這都需要智慧,盡孝既需要愛心、耐心,也需要智慧、定力。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字解:在,指的是父母都在世。遠遊,一指外出遊學,一指外出經商。方,地方,方所。生活論語:孔夫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做子女的最好不要出遠門。一定要出遠門,也要有明確的地方,讓父母知道。」古人以孝道為中心,子女遠遊,父母擔心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是父母萬一生病了,身邊缺乏子女的照顧;其三,父母亡故時,如果子女不在身邊,父母因為牽掛而難以冥目。中國人非常看重老人辭世時子女都在身邊,父母在辭世前能見到子女在身邊,沒有牽掛,也能交代後事。現在,中國人的習慣是,一旦聽說父母生了重病,在彌留之際,子女不論多遠,一定要趕回家,和父母見上最後一面。假如見不上,等家來時老人已經咽氣了,子女會引以為憾,為之難過不已。過去,遊子在外,家裡一旦有大事發生,必然要派人遠去報信,比如報喪。假如遠遊無方,如何報信?現在的很多孩子自由慣了,在外打工,經常換地方也不跟父母說一聲,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兒女在何處打工。這在孝道原則來看,就是不孝。1999年,我父親在72歲那年病逝,辭世前,所有的子女都趕來了,我大姐在陝西,也遠道趕來,我父親在沒見到我大姐之前,不能瞑目,說自己要等一會。等見到我大姐之後的半小時,老人就辭世了。我二哥很孝順父母,他在當地工作,即便他要去外地出差,也會告訴父母,他要去某地出差,幾號走,幾號回來。回來後一定要給父母說一聲。這是生活中很簡單的事情,也是孝道,減少了父母的牽掛。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字解:三年,這裡指守孝的三年中不改變父親在世時的教誨和節操,就是孝。《論語學而篇第一》里說:「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生活論語:孔夫子說:「父親辭世後,三年里都沒有改變父親在世時的教導、操守,這就可以稱得上孝了。」父親在世時,有人管束,有些人的行為會有所收斂。父親一去世,孩子沒人管了,行為肆無忌憚。古代,父親的地位就是小家庭的「君」位。真正的孝道是,父親在世時堅持父親所教導的道義,父親辭世後依然堅持不廢。「子不教,父之過」。父親負責對子女人格、道德的教育。這是中國的傳統。我小的時候,父親不僅教我們如何做人,還教我們祖傳的家訓,他自己還編了類似《三字經》一樣的修身順口溜來教育我們,比如「好娃娃,在家庭,幫大人,做事情。」我們弟兄一生的操守得自父親的教育。母親也以民間諺語教導我們,比如「君子言貴,窮鬼話多」,教我們慎言;「人活臉,樹活皮,不顧臉了不如驢」,教我們要注重操守。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字解:年,年齡、年紀。生活論語:孔夫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道,一方面,知道了令人歡喜,一方面,知道了也令人憂懼。」很多人記不住父母的年齡。問他:「你爸多大了?」他會說:「七十多吧。」具體是七十幾歲?說不上。知道父母的年齡,一是喜,我母親今年(2011年)82歲了,我高興的是母親還在世,回到老家,還有媽媽。我憂懼的是,畢竟是八十多歲的老人,離辭世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盡孝要及時,不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古代的人子,還必須懂醫理和命理、風水。懂得醫理,父母病了,會知道病得嚴重不嚴重,病在何臟何腑,也好延醫診療;懂得命理,會知道父母的流年大運,哪一年命運不太好,有坎,需要格外注意,父母的壽數的大致情況如何,也有個先知;懂得風水,父母辭世後,找一個好地方安葬。古代儒生比較關注這些。現代社會雖然不一定要學這些知識,但學些養生保健知識,對父母還是有益的。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字解:不出,不說出口。恥,擔憂。逮,及也。追趕意。生活論語:孔夫子說:「古代的君子話不輕易出口,就在於擔心自己的行為跟不上。」孔子強調的是言行一致。老子說過:「輕諾必寡信」。輕易許諾的人必然缺乏信譽。孔子也說:「訥於言,敏於行」。言談要遲緩(謹慎),行動要敏捷。做到言行一致。很多人大話、空話過多,做的太少。一些人是做得多,說得少,有的是做了好事也不說。我家鄉有句俗話,「說到做到,不放空炮」。我見過很多修道學佛的人,熱衷於空談,缺乏實幹的行動與能力,正如鍾離權所說的:「空有好道之虛名,不見得道之實跡。」或者像禪宗批評的:「言超聖前,行落凡後。」這要三思啊。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字解:約,簡約、節約。有人解釋為「約束」。此句就成了「在為人處世上約束自己的人,失誤就很少。」這樣的解釋很合理。失,失誤、失敗、失去等,皆是失。鮮,少也。生活論語:孔夫子說:「能夠簡約處事的人,失誤是很少的。」生活中很多人把事情越搞越複雜。高明的人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拙劣的人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種過度的複雜反而導致失敗。就學佛學道而言,達人越學越簡,迷者愈演愈繁。什麼一步功二步功一直到十步,還不知「道」是什麼。老子之道是無為,釋迦之理在無常,孔子之學尚簡約。老子說「失者同於失」、「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失敗是因為你與失敗本身合一了。失敗不僅僅是一個結果,完全緣於開始。正如詩人舒婷所說「開始是錯,結果還是錯」。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字解:訥,音「那」。語言遲鈍。。敏,有的學者解為「勉」。這句就成了:「君子要言語謹慎而勉力行動」。有的解釋為「敏捷」。生活論語:孔夫子說:「君子應該言語謹慎,話不輕易出口,但做事要敏捷有效。」孔子重視言行一致,更注重言語謹慎而行動勤快。在《周易繫辭》里孔子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老子說:「大辯若訥」。真正有辯才的人可以不用語言來辯解。如俗話說的:「是非以不辯解為澄清。」須菩提在岩石上宴坐,一言不發,而天神讚歎說須菩提已經說了大乘法。萬語千言,不如一默。拈花微笑,道盡心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些高妙境界,需要體悟。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生活論語:孔夫子說:「有德行的人,必然不會孤單,必然會有同氣相求的人與他相應。」鄰,只是比喻,比喻好人聚在一起。《易經》云:「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可以解此「必有鄰」的內涵。佛經上也說在極樂世界是「與諸上善人」匯聚一起。而老子說:「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我們要相信,堅持道德操守的人不會成為終身的孤獨者,必然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你站在一起。在道德滑坡、信仰危機的社會,更要堅信這一真理。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字解:子游,孔子的弟子言偃(前506——?),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張、子夏並為孔子晚年著名弟子,以「文學」著稱。數,親密。辱,辱沒、侮辱。生活論語:孔夫子的弟子子遊說:「一個人與君主太親近,就會招致侮辱;一個人與朋友太親密,也會導致疏遠。」這真是人生的經驗。古代與君主最親密的,無過於太監高力士和大臣和珅,這兩個人都未善終。這還都是被歷史視為奸臣的人,即便忠臣,也難以有好的下場,年羹堯和雍正很親密,結果滿門抄斬;劉伯溫和朱元璋很親密,照樣被葯死。歷史雖然翻過去了這一頁,但類似的事情,大小可見於今世。文革時中央高層的鬥爭中,林彪和毛澤東、彭德懷和毛澤東,何嘗不親密?那時的宣傳畫都要印上「偉大領袖毛主席最親密的戰友林副主席」。可結局是什麼?彭德懷被整而死,林彪墜機而亡。歷史又翻過了這一頁。我們不做評價,但不得不佩服子游穿透數千年歷史的智慧。這一道理也可見於公司管理,和老闆最知己的人往往背叛老闆。這是人性的弱點所致。每一個人的內心有防範機制,太親密,會打破這防範機制而引出別人的憂患。跟人交往,要保持距離,所謂「距離產生美」。適當的距離也能產生和諧。朋友間,「昵則近偽」。太親密了,反而虛偽了,反而不能真誠相處了。我人生的經驗是,但凡和我斷交的朋友,都是當年親得不得了、無話不談的朋友,結果,反而因為某些事反目斷交,一旦斷交,就沒有和好的希望。交友要講中庸之道,不疏遠,也不親密,「君子之交淡如水」。此中有真味。儒學是人學,儒家大義,不離人倫。
推薦閱讀:

戲說乾隆現在還會重播嗎?
有哪些看過後,很慶幸自己看了的動漫?
他們都在用生命救人,又一例醫生猝死事件發生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長大的人,差別真的這麼大嗎?
說好就好的生活

TAG:生活 | 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