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類學的人種分類
這是第二種流傳的分類法A政1治1正確版 一。黑種人(尼格羅人種) 1。古黑人:A 2。老黑人:B 3。新黑人:E(E3b除外),部分D*,DE,少數R1b1 二。白種人(高加索人種) 1。古白人:G,H,I,J,部分F,個別F 2。老白人:E3b,E3c 3。新白人:R,P,L,部分K 三。棕種人(澳大利亞人種) 1。老棕人:C2,C4,C5 2。新棕人:M,部分K 四。黃種人(蒙古人種) 1。老黃人:C1,C3,D(部分D*除外) 2。新黃人:O,N,NO,Q,個別K,個別F B言論1自1由1版 一。黑種人(非洲—日本人種) 1。小黑人:B 2。矮黑人;D 3。大黑人:E,DE 二。白種人(歐洲人種) 1。暗白人:G,H,I,J,L,M,部分F,部分K 2。純白人:R,P,部分K,個別F 三。棕種人(蒙古人種) 1。黑棕人:A 2。純棕人:C 四。黃種人(華夏人種) 1。純黃人:O,N,NO,個別K,個別F 2。白黃人:Q,個別K,個別F
還有第三種分類法,以染色體單倍群標號為分類Y染色體各大單倍群及中國常見單倍群速查A和B—— Y染色體最古老的分支,只分布在非洲。C-M130:較早期到達東亞的人群,高頻於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滿、哈薩克等族及澳大利亞土著等,漢人中通常5%–10%。D-M174:較早期到達東亞的人群,在西藏、日本等地將近一半,在漢族和南方少數民族也有較低比例分布。D1-M15:藏族及周邊民族較高頻、漢族及南方部分少數民族有較低比例分布。D2-M55:僅分布於日本,占日本40%以上,繩文人的主要成分。D3-P99:青藏高原東部(康區)、白馬人及納西族等高頻。E:非洲高頻,南歐及中東有一定分布,中國極少。F*-M89(G至T的祖群):中國零星分布,個別少數民族高頻。G:土耳其、高加索、哈薩克西部高頻,中國零星分布。H:印度次大陸,中國極少。I:主要分布在歐洲,北歐和地中海巴爾幹高頻,中國極少。J:阿拉伯、猶太人等高頻,中國零星分布。K*-M9(L至T的祖群):中國零星分布,個別少數民族高頻。L:西亞至南亞低頻分布。M:新幾內亞土著和美拉尼西亞。N-M231:較晚期到達東亞的人群。阿爾泰語系、芬蘭人等中高頻分布,在中國廣泛分布,漢人中通常10%以下,部分少數民族中較高頻。N1c-Tat:烏拉爾語系的標誌性單倍群,中國少量分布。O-M175:較晚期到達東亞的人群,廣泛高頻分布於東亞,占漢族75%以上。O1a-M119:中國東南沿海、壯侗族群、台灣原住民分布較集中,東南亞島嶼也有廣泛分布。O2-M268:漢族中5%以上。O2a-M95:華南、南方少數民族、中南半島及印度Munda人群分布較多。O2b-M176:最主要集中於朝鮮半島、朝鮮族和日本彌生人,越南和漢族也有少量分布。O3-M122:中國最常見的單倍群,遍及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占漢族50%–60%左右。O3a3b-M7:苗瑤族群特徵類型,通常占漢族5%以下。O3a3c-M134:漢族30%左右,廣泛分布於東亞、東南亞。O3a3c1-M117:漢族和藏緬語族的特徵類型,漢族15%以上。O3a4-002611:漢族常見類型,來源尚未知,漢族10%以上。P*-M45(Q和R的祖群):很少見。Q-M242:印第安人的絕大部分,北亞一些群體高頻,漢族2%左右。R-M207:印歐語系的主要群體,高頻分布於歐洲至中亞、南亞,漢族2%左右,中國部分少數民族較高。S:新幾內亞土著和美拉尼西亞。T:印度、中東、地中海、東非等地較低頻分布。
基本得出各人的分類規律,首先是按照外觀體貌特徵,膚色來分類,如黑種人,棕種人,白種人,黃種人。第二,按照膚色人種來分類,再按照發展順序時期的類型,如古,老,新非洲人。古,老,新棕種人,古,老,新白種人,老黃種人,新黃種人。第三,按照Y-DNA染色體單倍群標號來分,也是人種先後突變出新的支系來分。如A、B、C、D、E、F、G。估計就是這樣分類該很完整了,。。。。。。
推薦閱讀:
※1、明堂及明堂分類
※流行和聲之和弦的標記與分類(建議收藏)
※[轉載]大六壬神課金口訣分類預測綱領
※常見遺傳病分類與優生方案表解
※『長知識啦』三寶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