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歷史真實與認知上的誤區

原文地址:歷史真實與認知上的誤區作者:華麗彩瓷

歷史真實與認知上的誤區--石壽

自英國以2.3億人民幣拍賣了一隻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罐,相繼在香港又以1.5億、1.3億人民幣拍賣了二隻琺琅彩器(我們暫且不談胞兄將祖傳小碗以1.5億元」傳承有序」地賣給了胞妹之怪現象,或「錦鳥瓶」原本便是翟先生的之類傳言)。國內就有人發表了不少權威的但今天看來很不科學的輿論導向;例如「全世界元青花只有三百件」、「中國沒有元青花,元青花是為外國造的」、「民間不可能有元青花」、「民間不可能有琺琅彩」。他們常常語出驚人,例如:「永樂壓手杯只有3件半,均在故宮博物院收藏,民間的都是仿品,真品流轉於民間的可能性等於零」、「鈞窯器在北宋每年只燒貢瓷36件」、「汝窯存世量只有67件」、「民間收藏的五大名窯幾乎都是假的」等等不理性的斷言,於是市場上誤導的流言四起,如:「世上原本只存7件元代人物故事圖,鬼谷子下山應是第8件」,也有把原本普遍流行的「柳林春燕圖」、「錦鳥圖」等在當時很普通的題材說成是「乾隆把玩之物,歷史上僅一對,另一件在大英博物館」等等,這種商業操弄語言等同於說:除了他的這件,其餘都是假的,從而否定了大量民間社會收藏的古文化遺存精品。不負責任的權威斷言與壟斷利益的操弄,給收藏文化製造了不少誤區,妨礙並傷害了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這是文化市場低迷的原因之一。下面將歷史文獻記載結合近年來的新發現來分析這些誤區。誤區之一:有關遺存數量量化的斷言是否定歷史真實。例如說「汝窯存世量只有67件」等。自大周柴世宗有御窯青瓷,五代期間臨汝為州府,時稱臨汝瓷,北宋時立汝州府,始都稱汝瓷,色有白汝、青汝。天青為道教所好,更合道教皇帝宋徽宗之聖意,長期官、民窯都大量燒造,當時汝州有窯72座。汝瓷直至元代初期停燒,至少燒造了二百餘年,民用也好「供御揀退」的官器也好,一直在民間流通。還有當時的定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越窯系,還有吉州窯、長沙窯、龍泉窯、當陽峪窯,前後也都燒了一、二百年歷史,遺存會少嗎?1998年印尼發現的唐代沉船「黑石號」有5萬件長沙窯器完整如新,自唐代始海上絲綢之路便沒有終止過,繼而又發現南海一號南宋沉船上有青瓷數萬件,渤海有宋元沉船龍泉器萬件,還有南海沉船有康熙外銷瓷數萬件,試問輕率斷言遺存數量定論是不是很荒唐。誤區之二:「官瓷揀退的全部砸碎」是違背歷史事實的謊言。首先必須說這傳言從未找到歷史資料證實,相反南宋周輝記:「汝窯宮中禁燒……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證明宋代有大量官窯御用揀退瓷器在民間允許流通。唐英全集中,也從來沒有官瓷揀退全部砸碎的事情,相反雍、乾二朝督陶官唐英記:「每歲秋冬二季,夫役介送園琢器皿六百餘桶……一萬六七千件,其落選之次者六、七萬件不等,一併裝桶介京……歲例二千餘件,尚落選次者二、三千件不等,一併介京以被實用……」,「所有揀選齊全上色,十中難得四五,其落選瓷器俱入次色估計交京……」。落選腳貨全部由皇帝賞賜給大臣或由內務府拿到市場變賣。後因運往京城費用人力皆浪費太大,乾隆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諭旨,嗣後腳貨不必來京,即在本處變價。粗略計算一下,乾隆朝共60年,餘下53年中如每年六、七萬件御用落選瓷在景德鎮本處變價出賣,可見民間約有360萬件乾隆款御用落選瓷在流通,其中還不計達官貴人、財主、商賈的更大需求數量的官瓷及私窯器。民間社會收藏中常見各種型制的「柳林春燕圖」、「錦鳥圖」,還有更多題材的琺琅彩舉不勝數,這才是符合歷史記載的必然現象。假如再有點文化,馬先生也就不會鬧一出無款的粉彩器賣到2千幾百萬這「一舉成名」的故事了。馬先生把這件不明朝代的粉彩器硬說成是圓明園流散的清宮舊藏,這故事與史實不符,器物又與乾隆御器的標準不合,問題就出在歷史知識的缺失上。被媒體稱為中國藝術拍賣界「NO.1」張先生在2008世界華人收藏大會上稱「現在幾乎沒有一個真正的收藏家」語出驚人,驚艷四座,只是本人不敢苟同,解放前國家貧弱,長年戰亂,亂世尚且出了幾位收藏家,如何能與當今盛世7000萬收藏大軍同日而語!今日收藏群體中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工程師等文化人士佔了很大的比例,其中若沒有真正的收藏家,這才是怪事,張先生雖然拍賣成績卓然,終究乃古董商而已,成名之作即是用祖上傳承有序的小碗以1.5億賣給胞妹,開創了拍賣天價,而今已成為民間茶餘飯後的談資。張先生還在世界華人會議上斷言:「現在真的東西太少,一本拍賣圖錄偶爾的幾件真貨,也不是用來賣的,而是借來擺擺風頭,吸引眼球的……。」不禁要問張先生是懂古瓷還是懂古玉,還是懂青銅器?有否研究?寫過什麼論文?憑什麼理由斷言,敢不敢對話?如有證據,不妨實話實說,哪件是真,哪些是假。假在哪裡,舉例一、二,也便於後輩粉絲學習,在下雖已過六旬,也當洗耳恭聽。徒然斷言,只會叫人懷疑張先生是否又有背後的利益企劃,寧可錯殺全部文化遺存而決不手軟?張先生寧可錯殺的言語和觀點與少數以文物為牟利手段的偽學家的言論與觀點十分相同,手法亦相類。正是因為他們都代表著同一窩利益群體。不少華人收藏家談了被扭曲的中國藝術市場,不可否認市場初級階段存在的嚴重問題。這些問題在「金茂」展出的「海派民間收藏展」中表露無遺,相信在健康的市場規範下會得到改善,步入正軌。但是張先生沒有看到2006年上海舉辦「元代瓷器國際研討會」的權威書刊與實物的展出?沒有看到2007、2008政府在七朝古都開封市舉辦的中國民間收藏大會,以及開封市博物館與伊朗博物館共同舉辦的民間40餘件元青花特展。為此中央還編輯了四集特集向世界播出。無論居心如何,在世界華人收藏大會上否定內地在高文化收藏群體和中華文化遺存的現實是不利於文化建設的。誤區之三:把古文物以單件的認知作標準化是片面的,是不科學的。例如說:「成化雞缸杯是成化鬥彩中最為名貴的」等。科學的認知唯有成系例或系統的遺存才能找出規律,制定標準。歷史記載,明代以成化器為最多,目前顯世的有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的御賜器、賜居萬貴妃昭德官、安喜宮珍藏器、崇王見澤的御賜器、大隆善護國寺御賜奉祭器、都相繼入市,其中鬥彩加金及黃釉器其精、稀、絕遠在「雞缸杯」之上。把成化普品「雞缸杯」說成最名貴,未免有辱素有「明看成化」美譽的一代名器。又如眾所周知,清宮舊藏經歷太監偷盜,焚燒皇家藏寶的「建福宮」,又經八國聯軍的搶劫、溥儀的挾寶逃亡,清皇陵全數被盜,劫後遺存又有90%被運到台灣之後,把故宮中的劫後餘存作為中華五千年文物的絕對標準化也是遠遠不夠的。誤區之四:缺乏基本常識的權威言論。如:「中國民間沒有琺琅彩」,「中國民間沒有元青花」論。首先要請問,民間沒有,你們的東西哪裡來的;那1千萬件外流文物又是從哪裡來的。日本的一個網站公開展出並售賣1萬多件中國的出土瓷器,西汽東輸的江蘇地段,發現280多座漢墓。近幾年官方又在江西、安徽、內蒙出土了幾個元青花窯藏,福建莆田的元青花窯址也已找到,計劃考古發掘,在官方的事實面前這類不負責任的誤導已不攻自破。為什麼2005年全國甄選民間收藏國寶精品活動中其它項項都有,唯都沒有入選陶瓷一項,除了說明文博系統的陶瓷專家文化底氣不足無法認定之外,原因就是因為素來一家獨大的偽學把未知的都貶為臆造仿品,把廣大的社會藏品說成沒有一件是真的,他們把破的、爛的、舊的等同於真品,把碎瓷片認定為民間社會收藏的主流。這是因為制定市場導向的是壟斷利益集團,他們動轍便以千萬上億元操弄,為了把古文化壟斷為富人的遊戲,故意神秘化,故意否認民間社會收藏精品,誇大編撰傳承有序是商業上的一種伎倆。(例如拍了一億幾千萬的乾隆琺琅彩,藏家手中也有;還有不少更精美,更貴重的康熙、雍正、乾隆琺琅彩御器,可是為什麼統統被誣為「不對」一概拒之門外呢,因為你不懂潛規則,把操弄成億萬元的泡沫信以為真。以為拍賣公司真有大買家。其實只要付給拍賣公司相應的手續費,都可以擁有「理想價值」千萬上億的寶貝,比如說,張姓兄妹拍賣成交手續費僅3%,就是說只需付450萬成交手續費便可以使一個乾隆小碗身價驟增至1.5億元。而買方如作為藝術品投資,公司可抵扣國稅40-50%,約逃避了6千萬左右稅金。小碗還可以進銀行抵押貸款。如這樣做可以不用掏出一文錢而凈賺6千萬。這就是利益集團的金錢遊戲?最終虧損的是國家數千萬稅金?不少藏家有親身體會,「蘇」「佳」從不會接受圈外人手中的國寶精品,除非是你自己賣給自己,或者自己人賣給自己人,真假便無爭議。「蘇」「佳」也可以從中坐收幾十上百萬不等的手續費。)文博業也有一個利益群體,對民間文物一概不認,常常散布「×收藏家花了上千萬買了一房間的新貨,沒有一件是真品」等不負責任的話。而依我看,今天在坐的各位收藏家節衣縮食,用真金白銀買來的其中不乏真品、精品。難道五千年文明真的在中國本土只剩下窯址殘片嗎?各地大量新顯的出土器哪裡去了,全部流失到了海外嗎?既得利益者把持了話語權,給市場造成了極大的混亂,非常不利於文化建設,造成了本土的文化經紀公司舉步維艱,全國拍賣成交量不到4%,虛拍、假拍已成潛規則,這是文化市場不能健康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最近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說:「一談到文物價值,往往立即和金錢畫上等號,這是非常片面的和有害的,文化價值更多地在於它的歷史性、藝術性、科學性,在於它是中華文明不可再生的物質載體,這方面的宣傳導嚮應該注重」。這番話是針對目前文化市場上存在的問題而言,因為舊的觀念與新顯器物有著太大的落差,聯合國科教文組織2005年調查顯示,中國是45個文物重要國家裡邊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高達1000萬件以上。這應該引起反思,應該如何保護好古文化遺存資源,如何建立健康的流通市場。第二點談鑒定的空白區法律有效的鑒定書必須有二方面的組成1、專業鑒定師的科學目鑒斷代,從胎釉及彩料的評估、型制、款書、藝術方面的甄別,從而建議機檢內容是測胎還是測釉、測青料還是測彩料。2、科學檢測單位根據專業鑒定師的診斷建議,檢測其指定內容的成份與科檢單位資料庫中相應之數據,比對符合程度,作科學論定。最終根據兩方面的鑒定和數據作出鑒定結論。目前鑒定「專家」不需資職,十分無序,幾乎人人都以「專家」之名在公眾媒體上以一家之言隨意砸毀。而鑒定幾乎都是一個模式,首先詢問器物是不是市場上買來的?花了多少錢?等與本質無關的問題,其鑒定語言都是一些非規範不科學的感性用詞,其結論幾乎都只有兩個字「真的」或是「假的」。作為鑒定者有責任說明,什麼是真,為什麼是假。簡單地用真假二字來判定五千年文化遺存是不負責任的。頒發鑒定師資質證書的國家勞動保障部指出,鑒定報告中鑒定師應該有鑒定過程描述,說明判斷理由,鑒定書必須規範寫出鑒定結果。鑒定內容包括:1、材料(胎料、釉料、彩料)的表象是否符合時代及地域特點。2、工藝、紋飾和款識是否符合歷史時段特徵。3、是本朝本款還是後朝托款,應該是什麼年代托款,怎麼證明為托款,說明判斷理由。4、提出機檢的理由與建議。規範鑒定師的職責,結合科學機檢,鑒定才具有法律意義,才能杜絕收了費卻不承擔責任的誠信危機。最近會出台文物鑒定管理辦法,其中包括:1、鑒定機構;2、鑒定規則;3、監督管理;4、法律責任等規範鑒定行為的法規。我們有責任找出一條能體現中國文化價值的、保護好中華文化遺產的市場之路,建立健康的文化市場與機制。有了健康的市場,才能完善符合大多數收藏家利益的遊戲規則。隨著全國範圍大規模的築路和基建,現實狀況是大量出土文物流入市場,是堵還是疏導,是積極響應中央關於加強文化建設的號召,還是一味否認,置文化遺產流失而不顧?我們在第一線的收藏家都明白,新顯的歷史遺存之多、之廣是超出想像的,試想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6239件,西安何家村發現的唐代窖藏文物1千多件,其中金銀器就有270件之多。2001年出土的大明梁庄王墓有文物5100件,那麼還有民間大量未報導的呢?所以不要隨便作出歷史遺存數量的斷言以及「真」、「假」之定論,沒有人有資格以一眼便斷言新顯器物為「假」,所以要本著實事求事的精神,以研討學習的態度,寬容地看待新顯器物。文博產業不能讓壟斷利益以及幾個偽學家繼續指導收藏、指導拍賣、指導海關放關。應該看到民間7千萬收藏大軍是保護出土的文化遺存的生力軍,是與國外的收購中國文物販子最有效的抗衡力量,是在做著原本文博系統該做的事情。虛假的天價拍賣炒作,只會喪失信譽,從而喪失市場,只會加速文化遺產的流散,乃至流失到海外,加劇外流與回購,使國力二次流失。市場在哪裡?如何使天價合理回歸,如何做好國內的文物流通市場,政府如何建設指導文玩交易所,這是個特別發展時期的新問題,值得大家思考。這是本人在「2008世界華人收藏大會」分會場的演講稿,也是「長三角經濟文化發展論壇」的文稿,敬請藏友補正。
推薦閱讀:

【轉載】【梅花三弄】拼湊
[轉載]傷官格八字解析之2
【轉載】小鹿連體衣
[轉載]男人五十 舍與得
投資要點(轉載)

TAG:歷史 | 認知 | 真實 | 轉載 | 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