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處理兩岸問題不能只考慮歷史因素
台海網12月31日訊 馬英九接受德國媒體專訪時稱,中國大陸部署1300枚導彈對準台灣,而且不論立法或政治主張都不放棄使用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相信兩岸能簽署和平協議。
據台灣「中央社」報道,專訪馬英九的「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ePolitik)是德國最重要的外交期刊,由智庫「德國外交政策協會」(DGAP)發行。
這篇題為「謹慎的接近」的專訪全文長達5頁,由慕尼黑大學的亞洲專家金德曼(Gottfried-KarlKindermann)提問,即將在明年的1/2月號雜誌刊出。
馬英九表示,台海衝突肇因於國共內戰,歷經60年的分治,兩岸產生不同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標準,處理兩岸問題不能只考慮歷史因素,還必須顧及政治現實和台灣人民的感受。
馬英九認為,兩岸交往的正確之道應該是累積互信,並在對等和尊嚴的基礎上,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早日建立架構,創造可長可久的和平,是雙方的重大任務,不過「條件還不成熟」。
馬英九稱,台灣政府堅持「國家的主權地位」,願意與大陸就相關議題展開協商,「但惟有大陸政府尊重台灣的民主體制、不否認台灣的政治現實、放棄預設的政治前提以及撤除針對台灣的導彈,談判才有可能在對等、尊嚴和互惠的原則下進行」。
被問到是否願意以黨主席身份會晤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為和平協議鋪路時,馬英九表示,「台灣人民目前對雙邊關係進展的速度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等到台灣內部達成共識後,再來討論兩位領導人會面的事,比較妥當」。
比較東西德的歷史經驗和台海兩岸的關係,馬英九首先指出,「一個德國、兩個國家」的原則不適用於兩岸,然而東西德努力謀求和平共存之道,值得兩岸借鑒。
他說,兩德在1972年簽訂「基礎條約」,相互承認對方的領土和統治權,隨後分別加入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互不代表對方,不過都以統一為最高目標。
至於兩岸,馬英九表示,「除了考量法律和歷史的種種層面,還必須顧及台灣人民的意願」。鄭浩:如何看待馬英九「兩岸統一」言論鳳凰衛視12月16日《時事開講》:
姜聲揚:最近我們也都注意到馬英九還有蔡英文在不同的場合,都對於未來的兩岸關係發表了他們的看法,您認為未來的兩岸關係會如何互動呢?
鄭浩:這正是我們題目裡面的第二部分內容,就是目前從這兩天台灣媒體的報道,我們看到馬英九和蔡英文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點都發表了涉及兩岸關係的一些言論。蔡英文是在今天剛剛從日本回來,他在14、15號的時候在日本會見了很多的人,也談了一些她對兩岸關係的一些看法。而馬英九在接受了亞洲版的《華爾街日報》,另外他和楊力宇,一個中國問題的專家也有一個對談,是在昨天。兩個人都不由而同的涉及到了兩岸的關係,馬英九的談話內容現在還鬧了一場小小的風波。
姜聲揚:沒錯。
鄭浩:對,decades還是decade,就是數十年還是十年,就是兩岸的關係未來發展要看十年或者是數十年的情況來定。因此民進黨就認為,馬英九是不是有了一個路線圖,要和大陸統一?馬英九這方面也積極的予以澄清,馬英九還特別提到他要堅持他一貫的立場,就是三不,「不統、不獨、不武」。
另外他在元旦發表新年致詞的時候,也會重申這樣的一個立場,這個他已經有了一個表率,另外他和楊力宇專家進行會談的時候也重申了這樣的一個立場,而且他也說到未來台灣的前途要由台灣人民來決定。而這句話恰恰就是蔡英文在日本的時候說出來的,她也說台灣未來的前途,要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來決定,因為台灣是一個民主的"國家",所以她就把台灣的命運託付給了台灣的民眾。
但是我注意到,兩個人在不同的地方,同時談到了這樣一個所謂的台灣命運決定的問題,非常的相近,而且兩個人這樣的一種表述的話,也代表了他們在理念上應該說無論是國民黨,就是現在的馬英九,國民黨執政團隊還是民進黨,在理念上應該說是完全一致的,沒有任何的差別。在這方面的話,就應該引起北京方面的一個高度的警惕。
推薦閱讀:
※蘇更生:在文學裡,有錢沒錢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
※處理新型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面臨疑難問題
※「騙色」犯罪嗎?「騙色」背後的法律問題分析!
※關於開光/裝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