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度已」就夠了嗎?祖師爺告訴我們若想修道修仙還要「無量度人」

道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她猶如人間之滄桑巨變,亦幾經盛衰。道教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而傳衍至今,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她自身能夠度己度人。所謂「度己」,指道教中人通過努力修鍊而得道成仙;所謂「度人」,則指道教中人通過廣結善緣而力爭濟世利人。

自道教誕生開始,道教徒便將「度己度人」作為本教的立教宗旨。道教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道教徒始終不渝地、忠實而虔誠地踐行「度己度人」這一立教宗旨,從而使「度己度人」成為道教的優良傳統,是道教的生命力之所在。

度己:追求得道成仙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化生「氣」,「氣」化生萬物。神仙和人都是由各自不同的「氣」所化生。因此,人的生命是實有的。具體來說,她是陰陽五行和精氣神的聚集體。在此基礎上,道教進而重視生命,認為「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於生」。並認為「人生難得」。道教有「八難」之說,其「第一難」便是——「生人道難」。道祖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或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或人)居其一焉。」可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很高的。道教所闡述的宇宙,無限廣闊浩渺,上至極遠之玄天,下至極深之地府,而人類就生活在這上下之中。人間之上有仙人遊樂之仙境,再上有諸天帝之天庭以及大羅天境。而大羅天境,(此境界仙人,不生不死、壽命無量、永脫輪迴。)這便是道教徒信仰和嚮往的地方。人間之下則為黃泉、地府(地獄)。道教認為,人死為鬼,鬼入陰曹地府,受閻羅王之審判,惡鬼即被打入地獄受懲。因此,道教認為:只有「修行」才是人生的最高享受。縱觀人生,生生世世、輪轉生死,人世間充滿了三災八難,無量痛苦……;有大智大慧之人,就要珍惜「人」「難生人道」的難逢機遇,把握好自己人生的座標,清靜身心,修維好「人道」,進而「守靜篤、致虛極」,證悟仙道。這才是道祖老子所企盼的「萬物歸根復命」的人生最佳選擇,這也叫自度、度已,與此同時無量度人,這也是在理論上,道教強調,「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之本意。在思想上,道教不信「命由天定」,相信「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人生命的存亡,年壽的長短,決定於自我,而不是取決於天命」。鼓勵人們不屈服於天命,要求人們循「道」修鍊性命,以爭取與「道」合一、得道成仙。

如得道成仙,則可以生活於「大羅天」 仙境,其壽與天齊。仙境,便是道教徒信仰和嚮往的地方。在仙境里生活,人們「不競不爭」、「不驕不忌」、「不媒不聘」、「不耕不稼」、「不織不衣」、「不生不死」,取萬物,均由意念而頓生,由意念而頓滅,整天消遙自在,快樂非常。

道教認為,「至真之道」,無生無死,亘古長存。譬如《消魔經》中說:「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長生。」因此,道教中人相信通過特定的修鍊,人可以返本還原,與「道」同一體性,達到不生不死的境界。換言之,即人通過修鍊,「得道成仙」便可以到「大羅仙境」里過仙人的生活。所以,「得道成仙」便是道教徒出世方面的奮鬥和追求目標。

為了達到「得道成仙」(或「長生久視」)的目的,道教繼承和創造了一系列的道功道術,如服食、行氣、吐納、導引、守一、存思、辟穀、外丹、內丹,以及齋醮、符籙、守庚申等等。其中,內丹學就是道功道術中最為理想的修鍊方法。道教內丹功法的修鍊原則為性命雙修,即性功煉心,命功運丹法,兩者兼修,始達化境。

道教所說的「內丹」,是相對以身外的藥物煉成的「外丹」而言,煉養體內精、氣、神,使之凝結成丹。詳言之,即將身體比作「丹鼎」,將精、氣比作「藥物」,將運神即以意領氣比作「火候」,經過一定的歷程,在丹田凝聚而結「丹」,是謂「內丹」。現存《正統道藏》中收有丹經100餘種。元以後,其內丹煉養功法大致以《周易參同契》及《悟真篇》為主,稱為丹道中兩種主要經典。

道教在丹道傳授上十分慎重。認為:得其人不傳,要背過;不得其人而傳,要遭天譴。正因為不敢亂傳,又不能不傳,所以才著諸「丹經」,讓人自去參悟。又因為其中許多訣竅只可意會神解,難以言傳身教,所以修鍊內丹,一要有緣份,二要有悟性,三要有功夫。修鍊內丹,小則可以祛病健身,延年益壽;大則可以得道成仙,與「道」合一。

近代道教學者、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先生,對道教養生術頗有研究,被後人譽為「仙學巨子」。他曾斷言:道教仙學養生術——這個瑰寶存在,道教就會存在。當代道教大師閔智亭道長亦高度評價:「道教內丹學,是探討生命元素、逆轉生理機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科學。」指出,道教「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精神,將為全人類謀幸福;「仙道可學,長生可致」,將被全世界人民所公認所採納。

眾所周知:宗教的生命力在於——社會需要宗教,宗教能滿足社會需要。作為我國五大宗教之一的道教,其核心內容是信仰神仙長生,認為世間之人通過修習神仙之道,便可以達到不生不死的境界。而長生願望,又正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思想。從遠古開始,人的內心深處就隱藏著——長——生——不老這個密秘願望。而土生土長於華夏大地的道教,為滿足世人長生不老的這個願望,歷代道教徒經過不斷探索而感動上天,終於求得「長生久視之道」——內丹學。有學人高度評價「內丹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系統最完美的修持方法和行為模式」。其煉養的原則是性命雙修。而「性命雙修」之「性」「命」用通俗的話講,相當於我們常言之「心」「身」。所謂修「性」即修「心」,就是修鍊心性品德;所謂修「命」即修「身」,就是修鍊身體。毫無疑問,這對於現代人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借鑒價值。當代道教,如何科學地運用內丹學,並將之用於人民的保健事業,乃是一件利人利己而功行兼備的善事。做好這件善事,既能『度人」,又能『度己」。

夫古往今來,人們無不渴望和追求健康長壽乃至得道成仙,從這個意義上講,道教無論其形態發生何種變化,而它的精華——養生——將伴隨人類永遠存在。因此,僅從這一點,完全可以說——道教具有無限而強大的生命力。

度人:力爭濟世利人

道教認為,欲要得道成仙,僅有個人的道德實現是不完美的,還必須濟世利人。如果僅僅注重個人的修鍊包括自身人格的完善,簡言之即「度己」,這是很不夠的,而且不能得道成仙。因此,在「度己」的同時,還必須「度人」,即要去濟世利人。

道教「度己度人」的思想和行為一直伴隨著道教的發展過程,並且認為,「度人」之善行不但重要,而且還是修鍊成仙的首要條件。

在理論上,道教提出了「內以致壽,外以致理,的養生和積德並重的宗教實踐原則。認為「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長生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一言以蔽之,為道當先立功德。金元之際興起的全真派,又主張真功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其「真功」即內修,「真行」即外修。「內修」指修鍊個人性命;「外修」則是指濟世利人。明清時,道教勸善書,如《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為刊行於世。善男信女家中幾乎皆藏之。

毫無疑問,道教「濟世利人」的思想,來源於道祖老子之《道德經》。如《道德經》中教人效法聖人「不積」,而「既以為人」和「既以與人」;要求人們「常善救人」並「常善救物」。

道教關於度化世人的言論主張,在道教經籍總集——《道藏》中比比皆是。這些言論主張,對於世人無疑具有告諭和教化作用,旨在導人向善。

眾所周知,任何宗教都要求言行一致。道教自然也不例外。道教從誕生至今,在濟世利人方面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限於篇幅,下面主要談兩點:

其一、道教對祖國醫藥學發展的貢獻。道教早期用符水咒法為人治病,後來又發展到用醫術為人療病,以解除民眾疾苦。加之道教認為,醫道通仙道,學仙先學醫,因此道教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醫生和藥物學家,在濟世利人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如:東晉高道葛洪(283-363)既是道教理論家、煉丹家,同時又是著名的醫藥學家。據有關文獻記載:他撰有《金匱藥方》100多卷,《肘後備急方》4卷。在古代醫學方面,葛洪堅持預防醫學思想,對癥狀學和治療學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再如:唐代的孫思邈祖師(581—682),他不僅是一位高道,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醫藥學家。孫思邈祖師淡泊名利謝辭徵召,而樂于山居著述,研討醫理藥性,行醫民間。他廣搜民間的驗方、秘方,總結唐代以前的醫學理論和醫學實踐,加以分類記載。由於孫思邈祖師在醫學和藥物學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被後世尊為「藥王」。其代表作《千金要方》,被後世歷代醫家所推重。他救死扶傷的事迹,至今仍在民間廣為傳頌。

自道教誕生以來,道教徒兼行醫生涯者連綿不絕,其傑出行亦代有人出。因此,社會上流傳有「十道九醫」之說。道士行醫,服務民眾,這是道教濟世利人的一個重要體現。

其二、道教在歷史重要時刻,為國分憂,為民解難。如:在元代,邱處機祖師為拯救民生,以73歲高齡率十八弟子,從萊州出發,跋涉萬里,歷盡艱辛,歷時兩年多到達西城大雪山,與成吉思汗會面。「太祖時方西征,時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太祖深契其言,禮遇甚隆,尊為神仙。是故,邱祖「一言止殺」的功德,載入史冊,令世人敬仰不已!

近代,在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戰爭期間,道教中有不少道教徒同全國人民一道投入反帝、反封建和抗日的戰爭。譬如:武當山道眾掩護紅三軍,救治紅軍傷病員;道教這種濟世利人的精神,一脈相傳下來。新中國成立後,道教繼續發揚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為社會服務,深受世人歡迎。如:1986年,即聯合國倡導的國際和平年,為祈禱世外和平,中國道教界於6月隆重舉行祈祥道場,祈求「化干戈為玉帛,變陰霾為祥雲」;祈求「環宇萬世清平,華夏國泰民安」。表達了全國道教界熱愛和平,維護和平正義事業的良好願望。1993年9月,由北京白雲觀、香港青松觀、台灣指南宮主壇,上海白雲觀、湖北武當山等名山宮觀,以及美、加、澳青松觀共同參加的,以祈禱世界和平、護國佑民為目的的「羅天大醮」,在北京白雲觀隆重舉行,前後歷時十天,並將這次功德款100萬元全部捐獻資助「希望工程」。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特別是在國家遇到自然災害(如水災、地震)的困難刻,道教界總是盡最大能力捐錢贈物,奉獻愛心。譬如:1998年夏,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在這次抗洪救災活動中,道教界的朋友們踴躍捐款,以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國家對災區人民的關心和熱愛」(李瑞環語)。據《中國道教》(雜誌)報道,在這次抗洪救災活動中,道教界共向受災地區捐款達400餘萬元。此外還向災區捐贈了大米、衣服等急需物品。

值得一提的還有: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了一場罕有的地震和海嘯,給東南亞和非洲部分國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道教界發揚道教「齊同慈愛」、「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為印度洋地震和海嘯災難舉行消災解厄、度亡祈福大法會,追薦亡者早日超升,祈求生者健康安寧。並向地震和海嘯受災國家捐款100萬餘元。中國道教界的這一善舉,受到了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廣泛稱譽。

正因為道教與國家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包括關心他國人民,)所以道教在民眾中(在世界上)深得人心。這也是道教能綿綿流傳並充滿生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日月輪迴,光陰荏苒。儘管道教已成為一個古老的傳統宗教,但是於她具有「與時遷移」的精神,因此在其博大精深文化體系中,至今仍然含有許多與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要求,貼近的「濟世利人」的積極教義,如敬老恤孤、扶危濟困、先人後已、苦己利人、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等等。弘揚這些與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要求貼近的積極教義,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與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要求貼近的積極教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毫無疑問,這些中華民族統美德,是人類社會永遠所需要的。至此,我們則不難明白:正是因為「道教是全面繼承中國古代文化的宗教,即發源、植根並成長於深厚的中國文化土壤中的宗教」,所以,道教只要與時俱進,在華夏大地就能夠永遠的生存、生長,並根深柢固而枝繁葉茂。

總而言之,追求得道成仙、力爭濟世利人,簡言之即「度已度人」,不僅是道教的立教宗旨,而且還是道教的優良傳統。

正是因為歷代道教徒踐行度己度人的立教宗旨,繼承度已度人的優良傳統,所以才使道教流傳至今,並使道教充滿無限生機。這就明明白白地啟示我們當代以及後世道教徒:只要道教徒——永遠踐行度己度人的立教宗旨,永遠繼承度已度人的優良傳統,道教就會永遠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文章節選自《道教—啟迪智慧人生的學校》部分章節)


推薦閱讀:

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認識佛教)
這個初夏,我們聆聽紐約愛樂
董卿:「朗讀者」讓我們遇見美好
15年前他在這一躍而下,15年後我們在這想他
我們曾經在哪兒見過

TAG:修道 | 修仙 | 我們 | 夠了 | 祖師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