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神秘的「錢王」膜拜之後,財運亨通?

導語:在雲南會澤發現了一枚古銅錢。這枚方孔銅幣,直徑達到了驚人的58厘米,重41.5公斤,厚3.7厘米,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古錢幣中最大最重的,有「錢王」的稱謂。

它是什麼年代鑄造的?又緣何而鑄呢?膜拜之後財運亨通,是真是假?


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300年里,來自雲南東川府的貴金屬銅,撐起了金融穩定的最堅實樑柱。儘管銅礦開採、滇銅京運以及鑄造錢幣的每一個環節都被官府嚴格把控,但在與銅有關的社會分工下,卻自然形成了濃厚的民間商業氛圍。作為東川府的府治所在,會澤城內商賈雲集,繁盛至極。雲南封閉的大山中出現了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錢王之鄉」會澤銅商文化探尋

會澤縣城老街繁華如故。但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清朝時期,東川府曾經是一個類似於如今深圳的經濟特區。

路過縣政府的時候,會發現路的一側廣場上豎立著一枚「嘉靖通寶」古銅錢造型的雕塑。實際上,把歷史從今天開始倒退400多年時間,會澤的興衰便都緊扣著「銅」與「錢」的故事。而我們所希望尋找到的民間商業興盛的痕迹,在這裡卻已難尋覓。

「嘉靖通寶」雕塑

「嘉靖通寶」雕塑的原型,是一枚在會澤發現的古銅錢。這枚方孔銅幣,直徑達到了驚人的58厘米,重41.5公斤,厚3.7厘米,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古錢幣中最大最重的,有「錢王」的稱謂。會澤「錢王之鄉」的美譽,也因它而來。

只不過,在廣場上的這枚「嘉靖通寶」的方孔上,多了一條供遊人行走觀賞的廊橋,從方孔的一面斜穿到另外一面。民間的說法是,如果廊橋與方孔呈90度直穿,立面正對著政府大樓前的「錢王」,會壞了會澤聚財的風水,於是才有了今天的斜穿造型。

傳說的真假我們無法證實,但從清朝的鼎盛時期起,會澤的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聚財之地。因為供應全國鑄造錢幣的貴金屬銅,很大一部分都產自東川府。而當清王朝決定在會澤設立兩個鑄錢局之後,中國所流通的貨幣大部分都與這裡有關。

早在清朝時期,東川府就已經是一個地位類似於如今深圳的經濟特區。馬幫將銅錠運出雲南,並最終用這些貴金屬解決了大清帝國的「錢荒」,8省9府還在這個特區常年設立辦事處採購銅,蜂擁而至的各省商賈則自然分工形成了完善的商業生態。

時過境遷之後,昔日因銅而興的商人們留下的遺產,最為明顯的只有那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各省會館建築,以及一些以昔日社會分工而命名的街道。

「缺錢」危機帶來的商機

誰也沒有想到過,當大清帝國根基穩定逐漸走向繁盛之時,這個強大的帝國居然會出現「錢荒」。缺乏足夠的流通貨幣,讓帝王們寢食難安。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讓國家度過難關的會是東川府這樣一個地方。

地大物博的帝國並不缺乏可以開採用來鑄造錢幣的銅礦。事實上,東川府的銅運往京城,從明代就已經開始。但大清帝國在入主中原後嚴格管控著各地礦產的開採。因為歷朝以來,銅礦都被當作類似金銀的特殊貴金屬,私自開採者將面臨生命危險。而清王朝禁止銅礦開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擔心開礦後大量礦工聚集將會給政權統治帶來威脅。

事實上這種事情在明朝末年曾經出現過,礦工起義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瓦解。新入主中原的滿族帝王,不希望這樣的故事在自己身上上演。

但穩定發展的社會經濟,需要有更多的流通貨幣來支撐。這讓官員們為從哪裡找錢而傷透了腦筋。無奈之下,帝王想出了一個笨辦法:回收民間流通的舊銅器鑄造錢幣,各地都設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收購舊銅,完不成任務者將受到處罰。

這個辦法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不久後,無法完成銅器收購任務的官員越來越多,因為民間已經實在沒有東西可收了。到雍正11年,陝西省出現了「錢荒」。

按照大清錢法,一兩銀子可以兌換銅錢一千文。但當時經濟發達的陝西,因為銅錢匱乏,一兩銀子只能兌換銅錢八百一二十文,甚至有的地方一兩銀子只能兌換銅錢七百文,形成了錢貴銀賤的市場現象。這已經危及到了國家的經濟安全。雖然從日本進口的銅曾短暫緩解了這場危機,但最根本的產銅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就在國家最「缺錢」的時候,雲貴總督上書中央,希望能放開條件允許雲南開採銅礦鑄幣。無奈之下,清帝批准了這個請求,但範圍僅僅局限於給軍隊發放糧餉。

而此時,平西王吳三桂竟然用250多噸銅,在昆明鳴鳳山密林中鑄造了一座「金殿」。這些銅的重量,相當於當時整個國家一年所鑄錢幣的重量。消息一出,大大刺激了正為去哪裡找銅鑄幣犯愁的官員們的神經。東川府的銅礦逐漸進入到了紫禁城的視野,這場因銅而興、伴銅而衰的商業浪潮也漸漸拉開大幕。

「最初我們將會澤這種以銅為核心的文化界定為『銅文化』,但覺得不妥。後來提出『銅商文化』,這才符合東川府府城所擁有的文化氣質。」

神秘的「錢王」膜拜之後,財運亨通

聚集在會澤縣城老街街頭休息的老人們,大都能對自己的祖籍地說上一二。問過一遍之後,原來十之八九祖籍都是雲南之外的。

江西會館在城區的一條老街巷裡,不遠處就是雲南督軍唐繼堯的故居。在江西會館周邊聚居的,自然很多都是祖籍江西的人士。經過修繕的江西會館,恢復了幾分昔日的富貴相。已無法恢復的,是昔日商賈雲集的盛景。

門欞的楹聯上寫著:「天地無私貴賤皆為角色,古今如夢往來只換衣冠。」空闊的戲台上,已經再也聽不到咿呀的唱腔。

或許,當年投奔東川府而來的江西客商們,都希望能夠成為重要的角色。在發達之後,他們中的富裕者傾囊相助,這座會館於是拔地而起。而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溢,當然是從康熙皇帝開始放開的東川府銅礦開採政策。

當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之後,在其後40年里,他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批准了雲貴總督蔡毓榮開發滇礦的建議。但他同樣擔心元、明因開礦引起的動亂重演,因而並不同意對全國範圍內的銅礦普遍開採。直到乾隆皇帝即位,正式廢除了礦禁政策。但此時的東川府,已然是一派因銅業而興盛繁榮的景象。

這就是支撐了大清王朝江山的「銅運古道」!

白鶴灘古驛道,滇銅在這裡再次由水運改為陸運。

江西會館裡陳列的那枚巨大的「錢王」複製品,如今已是最吸引遊客目光的鎮館之寶。但它所仿造的原物顯然不屬於清朝,因為上面註明的「嘉靖」年號,屬於其前朝明代。這枚錢幣為何誕生?為何人所鑄?是什麼用途?沒有人知道。

在被發現後,這枚「錢王」就成為了前來東川淘金的客商所供奉祭拜的財富圖騰——或許沒有祭拜任何物品,比祭拜一枚巨大的「錢王」更能向上蒼表明自己對於財富的渴求。

到清朝雍正12年,東川府開爐鑄幣設「寶雲局」,這枚巨大的錢幣就懸掛在錢局的門額上,作為寶雲錢局的標誌。其後,東川府的鑄幣因受朝廷政治與經濟的左右時斷時續。到了咸豐、同治年間,因戰火四起,寶雲局停止了鑄幣,這枚大銅錢流落到了民間。

民國年間,會澤大姓劉善初與湯步禹成立了一家開採鉛鋅礦的公司,因找不到礦苗陷入困境,公司瀕臨倒閉。一年除夕,劉善初的兒子劉叔毅憂心忡忡地回會澤縣城過年。一天他到會澤老街閑逛,偶然發現了這枚大銅錢,於是花重金將其買回家,放在供桌上每天燒香敬酒頂禮膜拜。

據說不到半年,奇蹟般的事情發生了。劉叔毅所開採的礦山尋找到了大股的礦苗,礦廠獲得了轉機。自此之後,這枚大銅錢就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成為能夠賜予主人財富的鎮礦之寶。

清朝起開設的鑄錢局,見證了銅都最繁盛時期的歷史

在清王朝放開東川府銅礦的開採權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滇銅京運——東川府的銅錠需要經歷馬馱、船運等手段,一直運抵京城,交給中央鑄幣廠來維持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行。而娜姑鎮,則被看作萬里滇銅京運的第一站。已經在搞旅遊小鎮開發的娜姑鎮白霧村,則是昔日馬幫往來的必經之地,如今仍然保留著昔日銅運輝煌時代留下的大量建築。

姑娜鎮
推薦閱讀:

常講故事之《狐緣》
孝庄文太后身邊最神秘的女人:蘇麻喇姑
身邊有哪些特異體質或有特殊技能的人?
試婚:揭開「神秘」面紗 [圖]
毛澤東劉少奇故居和神秘滴水洞組照

TAG: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