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濱:行走上海:都市文韻何處尋
周海濱
寰行中國,都市文韻何處尋?如果從長江溯流而上,怎可迴避海派上海。
6月19日,上海,有幸見到清代著名經學家阮元的後代、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先生。作為著名古城保護專家,先生以外灘風貌保護、江南六鎮開發聞名於世。他是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保護的主要倡議者。在首批「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有周庄、同里、甪(lù)直、烏鎮和西塘五鎮的保護規划出自阮儀三之手。
中西合璧的上海,古代的豫園、近代的里弄洋房、現代的浦東,城市在雜處和更新中碰撞。阮儀三先生年屆八十,講解上海老建築里的文韻如數家珍,從大境閣,到海關大樓,再到英國領事館,先生帶領我們探訪上海老建築的歷史變遷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過去的建築是一群舞蹈家,一起翩翩起舞非常優美、有韻味。現在的許多建築卻都以我為主,各不相讓,各個城市都要有自己的一種韻味和美感。」在上海,老建築是「海派」文化的載體,歷史上遺存的著名建築尚有70餘處,這些老建築集中體現了上海建築的歷史悠久、傳統造詣以及獨特風格。
對於上海,《弘治上海志》中有「其地居海上之洋」的說法,而今,雖滄海桑田,地處錢塘江與長江入海交匯處的上海,依然當得起這一浪漫而磅礴的註解。
在中國的文化版圖中,上海是一個孤絕的存在。
說她孤絕,是因為她獨特的文化品相,再難有一個地方能夠複製。它在時間的海與空間的洋里游弋著,經歷了歷史與時代的撞擊,也承接了吳越與西洋的博弈。
與上海初相遇,她是個時髦的姑娘。在戰火和西風中褪去了來自小漁村的土氣和鮮腥,踩上高跟鞋,著了洋裝,優雅地握一杯咖啡或紅酒,仿若剛剛午睡而起的歐洲女郎。然而細細打量,卻又令人恍惚起來。哪有一位歐洲姑娘會嬌嗔地說著一口吳儂軟語與陽台上的貓打趣呢?陡然間,洋裝幻化成旗袍,頭髮一絲不苟地挽起,她分明是溫婉又精明的美艷少婦了。
不要責備她變臉太快令你看不清,若是她認了真,一一展示起來,你才會在眼花繚亂之際驚覺原來她的變化萬千遠不止於此。
上海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在這裡了。她可以是任何模樣,但她又只是她自己。就像上海的建築,明明混雜著哥特、羅馬、江南各式風格,卻偏偏都貼緊了上海的標籤。
174年前那場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也改變了上海的命運。從此上海變成了兩個世界,十里洋場的歌聲夜夜不停。上海以最倉促的節奏接受了這遠道而來的喧囂與繁華。而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築石庫門就誕生在這以後的清同治年間。
早期的石庫門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築對外封閉、自成一體的特點,前後圍牆同高,幾乎圍成一圈,分別設門。門是烏漆實心厚木,有銅環。周圍配以一圈石制門框,因而這種建築形式被稱為「石庫門」。門外是喧囂的世界,門裡是屬於自家的一方幽靜之地,這樣怡然自得的妙處引的不少租界內的華人士紳和富商青睞。
彼時的上海,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等風格迥異的各色建築齊聚,共同之處是都有著中西合璧的影子。石庫門也不例外。後來的石庫門有著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但門楣的雕花式樣和總體上的聯排布局卻源於西方。
100多年來,在石庫門裡發生了無數的故事。中國共產黨就誕生在望志路(今興業路76號)一幢典型的石庫門建築中,田漢和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也是在石庫門中寫就的。儘管後來石庫門曾一度淪為城市下層居民的棲身之所,以它為基礎建立的新天地如今卻成為上海的新地標。至今,依然有約200萬人居住在石庫門裡,那厚重的叩門聲穿越了上百年的歷史煙塵,驚醒了時光。
從新天地向正西方向步行出發,大概需要15分鐘,越過重慶南路和香山路,就到了位於香山路7號(原莫利愛路29號)的孫中山故居。這是一座兩層的歐式樓房,外牆飾以灰色卵石,紅瓦綠樹相映成趣。這是唯一一個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共同住所。孫中山就是在這裡接見了五四運動的學生代表,也是在這裡策劃和指揮了討伐桂系軍閥的鬥爭。寓所的牆壁曾經聆聽過他與李大釗的深切交談,寓所前的草坪見證過他改組國民黨的雄心壯志……如今乘著全新的別克昂科拉經過這裡,想像著先生當年回家時,也是由這門口進去,將他心愛的別克汽車停入樓東面的汽車間,不禁心生感慨。相距近100年的時光,竟以這樣的方式交匯了。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遺囑將這座寓所留給夫人宋慶齡以為紀念,宋慶齡一直在此居住到1937年,後將房屋贈予國民政府,作為孫中山的永久紀念地。他們的事業在這裡得到了永存,亦如他們流傳後世的愛情。
孫公逝世十年後,位於愚園路的汪公館裡,也上演了一場愛情故事,不同的是,這個故事,沒能以幸福結局。汪公館是一座哥特式建築,主建築面積2158.8平方米,異常奢華。這裡曾是民國政要、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住宅,據說是為娶續弦大夏大學校花保志寧而建,耗時四年,兩人於1935年在此舉行了婚禮,神仙眷侶的生活似乎即將開始。然而歷史的諷刺在於,結果往往不像願望那樣美好。王伯群因為大興土木(其中就包括這座私邸)、涉嫌經濟犯罪被削官為民。華麗的開場就以這樣狼狽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因為用來「金屋藏嬌」,這座龐大的私邸在外面看極不顯眼,及至上海淪陷後,被汪精衛作為偽政權駐滬辦公聯絡處,亦稱「汪公館」,才被人們熟知。
現在,見證了時代動蕩的汪公館,已成為長寧區少年宮。每當嘈嘈切切的樂器聲從窗內傳來,總像是在與過往絮絮交談著,或急或緩,講一個好聽的故事。
這是愚園路1600多弄里的第1136弄,位於路的西頭。這是愚園路上數以千計故事中的一個,就好像愚園路也只是上海老建築文化的冰山一角。
上海被世人矚目不足200年,卻忠實地記錄著中國近現代史的每一個腳步。張愛玲、杜月笙、孟小冬、郁達夫、宋氏家族……一長串的名字掩藏在一座座精美的建築之後,在斑駁的樹影里,洗盡了鉛華,溫婉地訴說著那段動人心魄的歲月。
推薦閱讀:
※峨眉山(行走樂山)
※所有人都應該讀的一部佛經----《行走》【14】
※行走國保地005-09-清東陵-裕陵妃園寢
※6招教你如何增強大腿肌肉,成為行走的荷爾蒙!
※行走職場 成也心態敗也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