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圓滿、溫情 不變的迪士尼 – 木木文摘

  迪士尼擅長塑造能讓孩子親近的動物形象,在其近90年的創作歷史中,單是以動物為主要角色的作品就佔據一半。這些動物動畫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多是托物言志的動物寓言,動物身上寄託了人的秉性和品行,體現人的精神、情感、價值和生活。

  迪士尼動畫片中,人物取代動物成為主角要追溯到1937年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的問世,迪士尼也自此開始改編世界範圍內的民間故事、童話、神話和寓言。藉助好萊塢的強大影響力,這種影像化的「睡前故事」往往比原作更加深入人心,塑造著世界孩子的價值觀。迪士尼誕生後,當人們談起《阿拉丁》或者《睡美人》,首先不會想起阿拉伯傳說《一千零一夜》或者歐洲的《格林童話》,而是迪士尼的動畫片。

  沃爾特·迪士尼在世的1937年至1966年是迪士尼的「經典時期」,這位保守的清教徒致力於在作品中融入美國傳統的價值觀,為兒童提供「健康、單純、樂觀、浪漫和正義」的文化商品。

  思想大變革時期的創作轉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傳統的保守主義價值觀遭到質疑,女性主義、種族平等、多元文化主義和反思西方工業文明破壞性的生態主義觀念興起。

  然而,在這種思想大變革時期,迪士尼公司仍舊恪守迪士尼本人保守的創作理念,落後於時代思潮,票房在各大製片廠中敬陪末座。直到1984年職業管理人邁克爾·艾斯納走馬上任。艾斯納是美國環境媒體協會的聯合創始人,在他的當家下,迪士尼電影成為表現生態問題的重要平台,生態主義意識從自發走向自覺。迪士尼開始將現代思潮融入創作,越發積極地關注和呼應相互交織的三種現代價值主題——生態、性別和種族。

  1989年的《小美人魚》是迪士尼的轉型之作,它塑造了一位現代女性,大獲成功。人魚愛麗爾不再是等候愛情降臨和被王子拯救的傳統公主,她渴望冒險,主動追求愛情。

  繼1992年的《阿拉丁》捧出一位阿拉伯的茉莉公主之後,1995年的《風中奇緣》出現一位印第安寶嘉康蒂公主,2009年的《公主與青蛙》則誕生了一位新奧爾良黑人公主蒂安娜,而1998年的《花木蘭》中的「中國公主」已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女英雄。2013年的《冰雪奇緣》,是迪士尼的公主動畫第一次出現雙女性主角,最後落難的姐姐由妹妹拯救,而非王子。

  此時,迪士尼那些以動物為主要角色的影片也不再只是披著動物外皮的人性寓言,而是更具有生態主義價值觀和尊重多元文化色彩。1995年的《獅子王》(也是第一部被引進中國院線的好萊塢動畫片)在「王子復仇記」的故事外,表述了「食肉動物活著吃食草動物,但是死後又滋養了草木被動物吃」的恆久輪迴與生生不息的自然背後的規律。

  以圓滿結局傳遞多種意涵

  新世紀以來,迪士尼創作愈發緊密地呼應現代思潮以及社會政治,核心是美國的精神和價值——包括冒險開拓精神、自我價值的追求,以及對家庭觀念、親情和友情的肯定。

  當然,迪士尼的作品最終都會呈現給觀眾一個歡樂、圓滿與溫情的結局,將各種意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觀眾。2015年的《超能陸戰隊》觸及時興的人工智慧話題,但迪士尼動畫絕不會創造一個威脅人類的「終結者」,而是塑造了一個治癒疾患、溫暖人心的機器保姆兼戰鬥夥伴「大白」。2016年的《瘋狂動物城》回到了動物寓言的創作思路上,但更緊密貼合時政。在特朗普宣稱「美墨邊境築牆」、美國種族矛盾激化的時刻,讓兔子和狐狸跨物種的友愛安撫人心。到了如今的《海洋奇緣》,尊重多元文化、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體現得更清晰,迪士尼動畫想表達的東西也愈發「政治正確」,並繼續向全世界觀眾奉獻著感動與溫暖、熱血與夢想。

  (朱顏薦自《國際先驅導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

推薦閱讀:

歡樂頌劇終一個月了,還有99%的人沒看懂的內幕
《歡樂頌》:所有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
《歡樂頌2》:邱瑩瑩為什麼是渣男和直男癌的收割機? 
二逼寵物歡樂多,看多了怕你會笑死的!
記住十句話,歡樂一輩子!

TAG:歡樂 | 溫情 | 迪士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