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詩歌鑒賞法

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到高考的實際命題,從日常教學實踐到考試實際情況,詩歌鑒賞題一直都是個難點,得分率很低。面對這種情況,學生則普遍認為,時間久遠,時代隔閡是古詩詞難以讀懂的最大障礙。但我以為出現這種問題不應該歸咎於時間,我們沒有靜下來,沒有調動情緒去與詩人相應和並且引起共鳴才是最大的障礙。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得好:「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源波討緣,雖幽必顯。」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詩歌就是詩人思想感情的體現,所謂「詩言志」是也。但按現在的接受美學觀念來講,這樣的表述卻並不全面,詩歌應該既是詩人情緒流動的凝固化的物質形式,它傳達詩人的情感,又要通過欣賞主體的接受,感發志意。也就是說,從創作方面來說,詩之生成是性情所至;從接受角度講,欣賞者閱讀詩歌作品要想正確地理解原意,必須披文入情,探本求源,才能把握住促成詩人創作動機的真實性情。因此,讀詩就不僅是欣賞文本的結構規則、語言形式,獲得感官的快適,而且要領會詩人抒發的情志、意念。古人表達的這些情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八類,這些同時也是我們當代人常有的情感:

1、送別類: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敘寫別後的思念。

2、懷古類:或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

3、思鄉類: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4、戰爭類: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5、閑時類: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6、借景抒情類: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體現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或借景抒發對人生世事的感慨。

7、托物言志類:或托物顯示自己的高潔品質,或托物抒發懷才不遇的傷感。

8、愛情類;在古代詩詞中占的比重相當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豐富的內容、美好的情感、多樣的手法,被人們世代傳誦。

然而詩人到底通過什麼來表達情感呢?宋人魏泰曾在《臨漢隱居詩話》中說道:「詩者述事以寄情,事貴詳,情貴隱,及乎感會於心,則情見於詞,此所以入人深也。如將盛氣直述,更無餘味,則感人也淺,烏能使其不知手舞足蹈;又況厚人倫,美教化,動天地,感鬼神乎?」這裡的「事貴詳」「情貴隱」就是指詩人通過描述事物來表達情思。所謂的事物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詩歌形象,即意象,而情思就在語言所提供的意象之外。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能讀懂和喜愛古詩,也就是因為我們有破解其中的密碼——意象,說古詩難懂是由於時間久遠只是一種託詞而已。詩歌是抒發情感的藝術形式,但它又是含蓄委婉的藝術,它講究的是「詞約意豐」,詩人一般不直接宣洩內心的強烈情感,而是在詩歌意象的運用上下足功夫,以無情說有情,用有形表無形。意象是聯繫外在事物和詩人內心情感的紐帶,也是我們把握詩歌主旨的關鍵,我們讀詩就是要緊緊抓住詩歌中的意象,去感知,去體味,去發掘意象的內存涵義,才能破解和鑒賞詩歌的全部奧秘。於是分析詩歌中的意象,也就成了破解和鑒賞詩歌的一把金鑰匙。那麼怎麼指導學生藉助詩歌中的意象來分析鑒賞詩歌呢?

意象是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形象,是交融著思想觀念與感覺的知覺映象,是「意」與「象」的結合,它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託著複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但這些意象並不就高深莫測,它們具有強烈的傳承性。因為自然景物的變化是緩慢的,高山、河川、世間萬物並不隨著賢才的更替、騷客的更換而變遷,因此一些常用的景物在歷代詩人反反覆復的運用之中,它們便與一些抽象的意義有了比較固定的聯繫,這些具有了人性化的意象很大程度上就有了「傳承性」的特點,如「杜鵑」往往代表的是「冤情」或「離情」(楊花落盡子規啼),「楊柳」往往代表「惜別」(惜我往矣,楊柳依依)「梧桐」往往又是「凄苦」、「哀傷」的代名詞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心理會給某些意象約定俗成的內涵。把握意象,從一個民族特定的文化出發,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達「不畏權貴,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隱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鄉」之情,塑造的往往是遊子的形象;一提到「楊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別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鴻雁」,往往指書信,指「羈旅傷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鄉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聲,就想到孤獨寂寞。意象的傳統文化內涵一旦同作者新注入的情感融為一體,往往使意象更具有魅力,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之所以膾炙人口,就與它貼切地使用了「楊柳」、「殘月」這些傳承性意象密切相關。又如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既用了翠竹和青蓮的意象來彰顯詩人自己高尚情操,又用了浣女和漁舟來反映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以及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因而我們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去感悟和積累那些具有「傳承性」的意象,找出內在的規律,就會有助於幫助學生突破詩作的外在的表層意思,進而準確地理解隱藏在這些意象里的裡層的深刻而豐富的內涵所在。

準確地抓住意象的冷暖色調,也可以抓住詩人隱約的情思。對此,我們首先可以通過描寫物象的形容詞去分析,如果這些形容詞色彩明麗則為暖色調,色彩陰暗則為冷色調,冷暖色調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一般地暖色調錶達樂觀愉悅,欣喜快樂,積極昂揚的情調,而冷色調錶達的是消極頹廢、凄涼感傷、低沉抑鬱的情調。如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色彩清新明凈,作者對這山中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其實就是落葉,但它不僅疏疏落落而且比落葉更加枯黃無光澤,「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淪落他鄉,年老多病又壯志未酬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其次,看意象的冷暖色調還要注意描寫物象的季節特點。古典詩詞中,不同季節的景物往往帶有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春季給人的是蓬勃向上,充滿生命力的,但早春和暮春則也不同,早春是新事物新生命的誕生時節,總是欣欣向榮的,流露出的感情多半是喜悅,但暮春主要的有落花和流水,似乎是生命的凋謝,易產生時光易逝之感,情感則多是感傷、惋惜和留戀,所以會產生傷春惜春的情懷。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歌描繪的是初春季節的景物。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春風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濃郁:春光明媚。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生機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春天的溫暖,在溪邊沙洲上靜睡不動。整個畫面和諧統一,色彩鮮明,生意勃發,流露出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的歡悅情懷。而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寫的是暮春之景。前兩句一「稀」、「一盡」、「一飛」,三字一氣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影的凋零空寂的氣氛。 夏季則是炎炎似火,多些煩躁情調或者獨享炎熱之中的內心清涼和愜意的。秋冬在整體上則是凄清、肅**和悲涼。秋季是萬物凋零的季節,容易產生生命衰颯的情感,再者傳統給了文化中的秋大多是悲愁凄清的情調,或者就是另一端的歌頌生命的成熟和收穫,碩果累累的昂揚。冬季是寒冷枯寂的,既可以用來表現愁苦、絕望和孤寂之情,又可以表現清高孤傲之志,如柳宗元的《江雪》,只有二十個字,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孤獨,性格卻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凌然不可侵犯的漁翁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除了意象,知人論世在我們理解作者的含蓄感情中扮演了也相當重要的角色。這是孟子提出的一種文學批評原則和方法,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我們通過王維的字「摩詰」就可以了解他一些思想了。摩詰經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稱的人。他取這個字,表明了他和佛教有不淺的因緣,他的田園山水詩也由此染上了相當濃郁的禪的味道。《山居秋暝》中清幽明凈的意境既是他的一種人格追求也是一種佛的境界,正如他的字。如果我們知道杜甫既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又常年顛沛流離、愁苦多病、壯志難酬的痛苦經歷,我們就不難理解杜甫「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的「自」和「空」給我們帶來的寂寞難耐、英雄遲暮之嘆。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給學生講透徹作者的經歷和思想,尤其是那些在文學史上有著突出貢獻的著名詩人。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給學生們灌輸這種理念:以情拉近時空距離,以意象深入情感內核,以色調自知冷暖人間,以人世感受生命狀態。在閱讀時以精讀的方式實踐這種閱讀法,養成習慣,我想,學生不僅善於解古詩鑒賞題而且會喜愛上讀古詩。

推薦閱讀:

《詩歌電台》 袁賢民《鷓鴣春》
從王維詩歌鍊字技巧學鍊字品析方法
張衡詩歌集

TAG:詩歌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