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育智慧
5月19日下午是開班的第一節課,我們聆聽了河北師範大學劉毅瑋教授的講座《如何提高教育智慧》。劉教授談到,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在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育藝術和對教育的濃濃的愛之外,還要有教育智慧。
什麼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育者探求教育規律基礎上長期實踐、感悟、反思的結果,也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知識修養、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機智、教育風格等多方面素質高度個性化的綜合體現。
教育需要智慧。學生是否愛學習,和老師有很大的關係。斯霞老師的教育智慧:是三高課堂。比如,認識「滅」字。斯霞老師上課的時候,拿著熊熊燃燒的火柴,放在黑板上用板擦壓滅了,斯霞老師告訴學生,板擦就像是「滅」字上面的那一橫,加一橫,火滅了。直觀的形象的授課方式,讓學生記住了「滅」字。這裡面的教育智慧,一是直觀,二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生以前學過「火」。三是常用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境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難發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是需要教育智慧的。
案例:穿蘭羽絨服的同學站起來了
教育中的減法。教育中,我們通常用加法,其實在我們的教育中,也需要用減法。孩子們往院子里扔磚塊,主人多次制止,都沒有效果。主人在孩子們來後,告訴孩子們他要獎勵扔的最遠的。主人告訴孩子們扔的最遠的獎勵10元,孩子們高高興興的,第二天主人的獎勵是5元,孩子們仍然興趣未減,第三天最高獎勵獎勵一元,孩子們的興趣冷淡下來,有的孩子就走了。到第四天的時候,主人的獎勵是1角錢,於是所有的孩子都走了,他們還振振有詞:1毛錢,誰陪你玩?於是,院子里清凈了,再也沒有人扔磚塊了。教育有時候也是需要減法的。
知心姐姐經常和家長說,要對孩子說「你真棒」。天天對孩子這樣講,效果不理想。主要是,我們對孩子的表揚太抽象,不具體。魏書生老師的方法我們許多老師也用過,但是總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我們的環境不同,學生不同,不能照搬照抄。我們培訓的過程是要達到:實踐經驗理論化,理論知識實踐化。
講課過程中,劉教授在現場做起了調查:您的孩子小的時候是否背唐詩,是否從小學英語。在座的學員,都表示學過。想想小的時候,孩子在客人面前炫耀的時候,孩子是興奮的,家長是自豪的。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表揚沒了,孩子的興趣也隨之消失了。
羅森塔爾效應——校長的教育智慧。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儘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該理論提出者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森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
運用到教育管理中,就要求老師對學生、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學生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老師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學生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這樣學生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經過激勵後,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也就變成了行。
加州學校也進行了這樣的實驗。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些最聰明的學生給你們教。記住,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校長再三叮嚀:要像平常一樣教他們,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更加努力教學了。
我們來看一下結果:一年之後,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值高出好幾倍。知道結果後,校長不好意思地告訴這兩位教師真相:他們所教的這些學生智商並不比別的學生高。這兩位教師哪裡會料到事情是這樣的,只得慶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隨後,校長又告訴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兩個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師,而是在教師中隨機抽出來的。正是學校對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才使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一種努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進步動力。這種企盼將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的心理,在心理學上稱為「期待效應」。它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決於周圍的人能不能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人們從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中總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能產生奇蹟。但是對這一效應做出經典證明並使它廣泛運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們,因此「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受老師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一些優秀的老師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期待效應來幫助後進學生。
問題與反思:
為什麼我們辛辛苦苦工作,卻在認認真真犯錯誤?
為什麼好心得不到好報?
在會議現場,劉教授出了兩道題讓大家來做:
1、「教」字寫十遍的啟示——學習的練習律。在座的學員認認真真地在筆記本上書寫,劉教授現場調研,只有三個人越寫越認真,大部分人是越寫越快,越寫越不像字。我們的教育呢,有多少老師讓學生在反覆寫,幾十遍的重複寫。使得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習不是重複,而是力求改進。給學生布置作業,不是量的要求,而是質的要求。練字是要反饋的,沒有反饋的要求是無效的,自我反饋最重要。我們經常給孩子留作業,讓家長檢查。其實我們也不妨給孩子留作業,讓孩子給家長出題。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學習。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孩子給家長出題時,家長不要全作對,讓孩子找到成就感,就是我出的題很好,你都不能全做對。孩子出題時,要翻書找到最近的學習資源。孩子出題時,一般出他認為的難題,通過出題的情況,家長可以找出孩子的問題。孩子出題時,要保證自己會做,才能檢查家長的結果。所以孩子要自己做一做,對鞏固孩子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會越來越積極。減少了我們犯錯誤的幾率。
2、「富士山的高度」的啟示——指導策略教學的困惑。模仿老師的教學:我們明天學習《富士山的高度》,這個知識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學習,明天檢查,做不好的,你一定知道該怎麼辦。反覆三遍。學生反覆記憶。第二天上課,老師檢查時,學生回答錯誤,主動到教室外面站著。於是教師和學生均自責,學生覺得自己是豬腦子,老師覺得自己無能。另外一個老師,在學生忙著記憶的時候,讓學生去找規律,把知識和周圍熟悉的事情聯繫起來,學生反而記憶深刻。多給學生這種反覆的體驗,讓學生獲得成功。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一是體驗,二是滲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二個老師給學生的是方法。
在小學階段,最經典的「榜樣示範」。孩子認為老師表揚的學生,就是好的,要學習的,模仿的。於是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很可笑的現象。還比如讓家長簽字的問題。我們在孩子的教育管理中,關鍵是要直觀的,明確的標準。我們的學生做不好,是因為我們的引導不到位,指導不具體,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樣是好的,怎麼樣才能做好。
教育智慧的表現:
角色智慧:多元化角色(我是誰?)老師的職業病:好為人師,誨人不倦。學生最怕什麼,最怕老師叫到辦公室。最喜歡什麼樣的老師?最喜歡最不像老師的老師。老師的孩子最痛苦。就是教師角色的轉換出了問題。這是我們需要改變的。我們需要調整,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問題智慧 :聚焦技術、喚醒技術
反思智慧:日三省乎己?
語言智慧:我向與你向語言?語氣助詞?你向語言,就是今天我給你們講什麼。我向語言,就是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什麼,把雙方的距離拉近。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心靈的距離。今後我們的工作中少用你向語言,多用我向語言。
對象智慧:對教師和學生的了解水平
艱辛不僅僅是用來抱怨的,也是用來感激的。
團隊中的豬八戒:
豬八戒在團隊中的地位:
豬八戒的優勢與不足:自身條件(能力較差、自身長相難看,不能改變)和外部壓力(孫悟空能力強、唐僧權力大、沙僧本分),進讒言、幽默、有親和力。
如何幫助豬八戒:
提高能力、接納現實、悅納自我。
團隊中的孫悟空:
孫悟空團隊中的地位:
孫悟空的優點與不足:能力強、不服從管理。
孫悟空的壓力:領導緊箍咒、同事說閑話、使絆子。
孫悟空的管理和自我提高:用好孫悟空提高能力、尋求理解和支持、體現你的不可替代性。
團隊中的沙僧:
沙僧團隊中的地位:團隊中的潤滑劑。
沙僧的優點與不足:奉獻、服從、缺乏主見。
團隊中的唐僧:
唐僧團隊中的地位:
唐僧的優勢與不足:目標、信念、支持系統、能力不夠。
唐僧的苦惱:面具重,協調關係、承受痛苦、還不能讓人看到。
唐僧的自我調適:宣洩、升華(干工作)、轉移(釣魚、旅遊);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快樂生活:
1、認識自己最重要。認識自己人格、認識自己團體作用、角色定位。
2、心態調整最重要。活在當下和現在。人們總去追求得不到的,要珍惜已經得到的。
什麼是教育?凡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人施加影響的過程就是教育。
從教師是「園丁」說起。澆水、施肥,然後是修剪。可是現在的教育只讓我們澆水施肥,而不讓修剪。我們考慮過「過度教育」嗎?澆水多了,小樹會死掉的。有的孩子從一兩歲開始就教算數,孩子的興趣能維持多久?施肥多了,小樹也會燒死。教育的規律和自然界是一樣的。該懲戒學生的時候,也還是需要懲戒的。以人為本,不能是「以人的本能為本」,否則,我們的教育就失敗了。
什麼是有智慧的教育?教育是對話,不是對抗。——從他人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引起更多的對話,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切入導致更多的對抗。
除了學習我們還和學生說什麼?除了成績我們還和老師談什麼?
一次家長會的啟示?到底誰該換位?通知家長會開會時間早上七點半,家長抱怨。我們的孩子每天都是要在七點半之前到學校的。我們的孩子每天都是這樣備受折磨的,沒有溝通,哪有有效的教育?家長經常問孩子,今天考得咋樣?孩子的回答通常是「還行」。因為,孩子的不同回答我們都有回答:第二——下次考第一,沒考好——你每天都在幹什麼……所以我們的孩子就是給我們這樣模糊的回答,少了絮叨和責問。
從老師的戲語談起。可以看出,老師的「壓力山大」。
等咱老師有了錢,讓領導去下鄉支教,咱去歐洲考察!
等咱老師有了錢,讓領導也去師生同考,考不好的列入黑名單。
等咱老師有了錢,開個教師法律援助中心,哪個家長無理取鬧,咱也告他個誹謗侵權!
最好的教育是習染而不是灌輸——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引起的是質變,外顯的教育充其量只能帶來量變。
1、教物理的男老師的預言實現了。女生學不好物理
2、父母最擔心的事發生了。孩子語文不好,小的時候就怕語文學不好,父母都學理科。結果孩子真的語文學不好了。這樣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3、當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文化
最好的教育是愛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愛的動機——好的教育不僅能表達愛,而且應該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愛。
愛與被愛——上海教育研究院對優秀教師做了一個調查,其中第一個問題是:「你愛你的學生嗎?」100%的教師回答「愛」。然後找到這些優秀教師的學生問他們:「你能感受到老師的愛嗎?」,結果是只有10%的學生回答「是」。
最好的教育是錦上添花而不是落井下石——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即使做不到雪中送炭,也要做到錦上添花,但是幾乎,每一個成人都在落井下石!
最好的教育是學會等待而不是迫不及待——學會等待是一種胸懷,學會支持是一種境界,學會引領是一種智慧。
1、習得性無助的白鼠。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我們的差生就是這樣形成的。
2、會等待的父親。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是積極的引領。幫助孩子制定近期的目標,經過努力能實現的目標。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智慧,只有有智慧的校長,才能帶出一批有智慧的教師。只有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智慧的學生。
推薦閱讀:
※太上靈寶智慧觀身經
※《天·藏》與小說智慧
※改變你一生的30個關鍵做人智慧__我愛學術
※〓〓點亮智慧人生!〓〓【哲理圖文】
※對人工智慧的不信任,該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