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論】杜甫詩歌的思想藝術與影響
【內容摘要】
詩聖杜甫是盛唐與中唐交界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他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在「安史之亂」之中和之後,他飽嘗了時代的苦難,目睹和體驗了唐帝國由盛轉衰,急劇變化的殘酷現實,他的詩歌把寫實傾向推向了藝術的頂峰。這些作品全面深刻的反映了戰亂的宅男,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被譽為「詩史」。在此,我們希望藉由詩人的生活經歷與創作道路,分析作品的表現內容和思想藝術。體會和感悟詩人偉大的現實主義與人道主義精神。
【關鍵詞】
生活經歷,創作道路,表現內容,思想意義,後世影響。
【正文】
一、杜甫的生活經歷與創作道路
杜甫的生活經歷與創作道路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35歲之前,是他的準備時期。這個時期唐王朝處在開元盛世期間,國力強大,社會安定,年輕的杜甫開始了遊歷生活,十年的遊歷生活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胸襟,對他未來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這期間,杜甫經歷了科舉落第的風波,也結識了李白、高適等詩友。我們現代熟悉的《望岳》一詩,就創作於這個時期。在詩文中,我們看到作者的少年氣盛,充滿活力的精神世界。
44歲之前,長安求官時期。結束遊歷生涯的杜甫,來到長安,希望得到一個做官的機會,卻遭逢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因此帶來的生活上的貧困。這使得他對政治的黑暗,現實的殘酷有了切身的體驗,他的詩歌創作,也開始轉向同情人民的疾苦,政治的腐敗這樣的現實主義詩篇。著名的有《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等等。
45歲至48歲,逃亡與為官時期。時逢安史之亂,社會動蕩,經濟凋敝,國力迅速衰退。杜甫親歷了這場苦難,深受感觸,創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短短的三年,卻是其詩歌創作的重要時期,他的「詩聖」「詩史」之稱,就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基礎。
49歲以後,漂泊西南時期。老年之後,杜甫來到西南定居,生活相對比較穩定,這個時期,他與田夫野老有廣泛的接觸交往。詩歌廣泛反映了民間的疾苦,同時也有一些描寫自身心境情趣的作品,到了這個時期,他的文學造詣已經登峰造極,其作品的用詞、意境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二、杜詩的表現內容
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全面、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反映了時代的面貌,特別是反映了他所親身經歷的時代的巨變和人民在動亂中的痛苦。
杜甫早期的詩歌,也反映了盛唐時期那種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最著名的莫過於他的《望岳》,這首詩明寫泰山,但反映的是詩人自身的思想與志向,能夠從中看出盛唐的時代風貌。尤其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有著不凡的胸襟和對美好理想的強烈嚮往。
經歷了時代的動亂,隨著年齡的增長,杜甫的詩中開始凸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其中一方面是對當時由於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享樂腐化和窮兵黷武政策引發的社會矛盾的敏銳觀察,並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批判。著名的「三吏」「三別」,真實的反映出安史之亂中人民所經受的巨大苦難和他們複雜的思想感情。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博大的胸懷,深廣的關愛,非常感人至深。表現出一種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
另外一些作品中也表現和抒發了他的理想與追求。《蜀相》中他寫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高度頌揚諸葛亮的同時,也借詠史來抒發自己政治理想和壯志未酬的抑鬱心情。
大多數杜甫的作品中都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展現出偉大的愛國情懷。例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祖國的熱愛,以至於看到眼前的春色引起內心巨大的悲痛,以至於花濺淚,鳥驚心。這種愛國情懷通過真切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讀者感同身受。他也有一些描寫友情親情詩歌,以及一些單純的景物詩。這些詩歌多創作於生活安定時期,詩文閑適,有著寓情於景,物我相容的特色,這些詩歌的文筆都對後世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杜詩的思想藝術
陳毅元帥曾經有一首詩專寫讀杜詩的心得體會:「吾讀杜甫詩,喜其體裁備。干戈亂離中,憂國憂民淚。」對杜甫詩歌特色的總結很精鍊。以下,我們集體分析一下杜甫詩歌的思想藝術表現。
1、以寫實的手法生動真實的反映出時代的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例如《石壕吏》,用白描的手法寫「有吏夜捉人」的經過過程,生動又具體的寫出了人民在戰爭中的悲苦命運,內心的矛盾痛苦,以及不得不做出的自我犧牲。全詩的最後,「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亦用白描之手法,不夾雜過多的思想感情,讀起來卻令人唏噓感慨,深表同情。
2、在敘事詩中多用對話,也是杜甫詩歌生活氣息濃厚、人物形象鮮明而富於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是《石壕吏》中,老婦人的陳詞:「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真切悲情的對話如同老嫗在讀者耳邊親訴,一個年老駝背,滿臉悲苦的老人形象生動的在我們腦海中建立起來。同時帶來的還有對悲劇家庭的同情,對酷吏形象的理解,對不平等制度的反思。
3、杜詩整體上有「沉鬱頓挫」的風格。基於上述兩點藝術表現手法,杜甫的大多數詩歌創作都是這種博大,深沉,厚重,凝練的特色。一方面,他生活在一個戰亂紛起,多災多難的時代,一方面,他深切的愛國情懷又讓他有了加倍的體驗感受。因此,在創作中自然體現出憂國憂民,悲憤傷世的情感。
4、詩體上,杜甫幾乎是五古、七古、五言律絕、七言律絕、新題樂府等各體皆作,且各體皆工,他重內容而不輕形式,在藝術表現上精益求精。他「不刻意求精求巧,不爭字句之工而字句自工,詩藝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同時期的另一位大家李白的作品與杜詩的對比。
李白的詩歌是和唐帝國一起走向的鼎盛的,他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在「安史之亂」之前,而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在「安史之亂」之中和之後,他飽嘗了時代的苦難,目睹了帝國由盛轉衰的殘酷現實。天性豪放洒脫的李白,他的詩歌最能代表盛唐氣象,詩風清新流暢,豪放飄逸;而飽讀儒家思想的杜甫,則立足於反映時代和反映人民生活, 走出一條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這是有別於李白的浪漫主義的另一個詩歌藝術的高峰。
四、杜詩對後世的影響
深厚感人的憂國憂民之心,對後世詩人,尤其是關心現實的詩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這是一個以社會現實內容為題材,以古風樂府詩歌為形式的詩歌革新運動。而這個運動所倡導的,正是杜甫的現實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後世朝代中,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如王安石,李綱,陸遊,文天祥,顧炎武,黃遵憲等,他們的詩,文作品,或多或少的以杜甫做比,崇尚杜甫的憂國憂民的高貴品質。
後世擅長各種體式、各種風格的詩人也都能從杜詩中獲取藝術影響。唐代「杜甫不僅喚起了元白一派,也引導出韓孟一派,因此可以說整個中唐詩歌的發展都是杜甫影響之下。」杜甫凝練和苦吟的創作手法,也直接影響了韓孟詩派的「刻意求奇」的創作思路。時至晚唐,李商隱的一些七律創作中,其凝練、蘊意和詩律的嚴謹方面,也有明顯的杜詩風範。用現代的眼光看,李商隱,以及後世王安石,黃庭堅等過分拗律,反而失去了杜詩渾然天成的美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更說明了杜甫詩歌高度的藝術技巧以及難以超越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周先慎著:《中國文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
2、程郁綴著:《唐詩宋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3、朱東潤著:《杜甫敘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4、莫礪鋒著:《杜甫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