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做孩子的「知我者」

做孩子的知我者」

有一次在查閱學生周記時,有一個女生這樣寫到:「……爸爸媽媽整天都很忙,早出晚歸,周末有一點時間不是在和領導、同事喝酒吃飯,就是打牌,和我的聯繫就是給我買這樣買那樣,最多空閑時嘴上問一句:"學習怎麼樣呀?要好好學習』……班上六十來個同學,上課老師的眼睛都轉不過來,還有什麼機會和你說一句話。加上我的成績也只是中等,平時又不愛多說話,我估計到現在(期末)除了班主任可能認識我,其他任課老師只怕還不知道張紅是誰。……我不是話多、愛熱鬧的人,在家是獨生女,在學校平時與同學關係只能說是一般般、泛泛之交。所以,不管是看了一本好書,還是考試成績出來後等等,很多時候都發現自己很孤單、好凄涼。」

學生的這些話讓我長思。學生說的是實情,實際上,班上這樣的學生遠不止她一個,可以說,這樣的學生在我們每一屆、每一個班都有、很普遍。學生在家裡、在班級中是這樣的心情、感覺,不但他(她)平時的學習、生活不愉快,肯定也不利於他(她)的進步和健康成長。

事實上,這些年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比較多的在注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而較易忽視包括思想教育在內的孩子的全面發展,很難得走進孩子的心靈。如今信息發達,中小學生從小接受的知識多,興趣愛好廣,思想複雜;正處於身體、思想的發育、成長期,情緒波動大;各種名目繁多的考試、升學和來自社會、家庭的壓力,經常讓他們身心疲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老師、家長應該怎樣接近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更好的了解他們,做孩子的「知我者」,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以利他們不斷進步呢?

筆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在多年與家長的交流中,在這方面有過很多思考,做過一些工作。教育本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它有自身發展的規律,又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發展。筆者把工作中的一點經歷、思索、經驗見諸筆端,也是與廣大家長共商教育孩子大計的一個交流。我認為:

一,上進心最重要

1999年下學期擔任高二班主任,班上有位留級的女生叫陳娟。留級的原因首先自然是成績差。但據我較長時間的觀察,這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並不差,開始還以為她是留級生,是重讀,所以感覺容易。後來任課老師多次反映她實際上很聰明,我就知道她成績差的真正原因恐怕不是學不進,而是不肯讀。

於是,我先找她的父母談話,了解情況。她母親說起這個孩子很生氣,說,什麼要求家裡都答應、滿足她,衣服、鞋子喜歡名牌就買名牌,愛聽歌買MP3,手機都換了兩個,平時零花錢沒少給……女孩從小長得漂亮,家裡看得特別重,把她當成寶貝,什麼家務勞動都沒讓她做過。當然,家裡對孩子在學習上也從來沒提具體的要求。自然,孩子在學習上也沒有目標,久而久之成績就下來了。問題是,小孩成績跌下來了,學習沒信心也沒興趣,其他違紀的事就多起來,高二讀完只能留級。這時,父母干著急,也不知怎麼辦。

而當我和陳娟談話,故意語氣輕鬆地問她高中畢業後準備幹啥時,她的一番直白更讓我心裡吃驚不小。她明確告訴我,考大學她從來就沒想過,她也知道自己這樣的成績考大學根本不要想。

這時的我,知道問題的癥結果然是她在讀書上沒有上進心,要使她有所改變首先要樹立她在學習上的上進心。我慢慢告訴她,好多老師都說她人很聰明,反映蠻快,接受能力蠻強的。她一臉驚訝進而面有得色。估計這些話因為她成績差平時在老師同學那裡很少聽到。後來,我慢慢說,中學學習是很累,但到了大學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多了……每個人只有一個青年,不讀大學多少是一個遺憾;她家裡、尤其她本人各方面條件都好,為什麼不爭取讀大學,有這樣的經歷而不留遺憾?當我再說,生活中實際上人也有層次、等級之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今後可以擁有很多很多;高二剛開始,你有時間趕上來這些話時,她聽得很認真。

從這以後,陳娟在學習上甚至在學校的表現就有了很大的變化,無論聽課、作業完成、自習都認真多了。我知道,上進心、目標有了,學生就有了進步的動力,後面的一些工作就容易了。果然,陳娟父母也反映她在家裡的表現與以前不同,每天晚上都很自覺的在自己的房間里自習,很晚才睡。……01年高考結束,陳娟高分被湖南師大外語系錄取。

陳娟後來告訴我,她的轉變確實是從我們的那次談話後開始。有些道理她不是不懂,但在此之前爸爸媽媽、老師同學都沒有那樣認真的說過,可能是不相信她,她自己也就不相信自己了。但現在有老師細細地跟她說,讓她很感動。何況這些話很在理,她能接受。加上老師後來不斷的關心、指點,所以她就能有轉變,不斷進步。

其實,從許多家長那裡,我們都了解到,總有一些孩子在許多方面表現差一點:有孩子昨天通宵上網,今天打一天電游,明天……一些家長整天就像救火隊員,這裡、那裡的「抓」孩子。結果是,哭罵、暴打、哀求、斷「供」……十八般武藝耍盡,圍追堵截路數用完,孩子依然故我。問題的癥結真正在哪裡?——在於上進心缺失!

教書幾十年,我們認識了身邊太多優秀的學生,他們肯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上進心強。孩子有了上進心,知道努力,一般都能遵守紀律,行為習慣好;學習認真自覺,成績好。很多時候家長、老師都很省心。我們也經常聽旁人說「XX真有福氣,他的孩子從小就懂事得不得了,一點都不用他操心,還什麼都好呢」。實際上,做父母的哪有不操心的,只是很有可能在我們還不知道時,人家有的工作早已做到前面去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言:「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可是只有在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那些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所以,培養孩子的上進心,應該是我們教育工作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那麼,父母應該做哪些工作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呢?下面是筆者多年與家長交流獲得的點滴認識:一是從小培養孩子區分事物「好」「歹」「善」「惡」的能力。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漫長」過程中,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在家裡經常聽一些世界名曲之類的高雅音樂,閱讀交流美文等從小培養孩子對美好事物的感受、欣賞能力,特別是有機會外出旅遊時尤其如此。從小培養孩子對音樂、閱讀、運動的愛好,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二是積極的現實教育。從孩子進小學開始,慢慢告訴孩子在生活中實際上人的生活也有層次、等級之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等,使孩子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心,鼓勵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積極進取。

說得不好聽點,小孩子從小調皮、不上進,只知道瞎胡鬧,加上家庭背景也不咋的的話,將來被壓迫、被剝削、日子不下去是意料之中的事。對家長而言,孩子是因為小所以不懂事,可有的家長几十歲了甚至自己了幾十年本來就還是個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居然還沒長一點認識,對小孩的成長聽之任之,結果還是讓自己的孩子不學無術,重蹈覆轍,那更是可惜和可恨了。

二,教育不是老師的專利

班上有位男生,可能是以前的學習、生活習慣不太好,進步很慢。上課全班同學都在做筆記,他一個人直挺挺地坐在那不做;學習上從來不老師交流;早自習同學都到教室了,他一個人經常還躺在寢室里起不來……感覺很難做工作。於是與他家長聯繫,可打了幾次交道就有些氣餒,也有些生氣。為什麼?他們對我的態度很好,孩子的那些不是他們承認也很快,原因是他們工作很忙,小孩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疼愛孫子,什麼都順著他,所以……現在他們也沒辦法,一句話,「孩子就全拜託老師了,就交給您、麻煩您」。好像孩子不是他們的,倒像是我的一樣。

其實,當班主任吧,這樣的家長還真不止只遇到一個。我當班主任最害怕的一件事是,開家長座談會,特別是剛進高一的家長會,散會了,總有幾個家長留了來與你交談,最後他們共同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就全拜託老師您了」,為了表示誠意,有的還說「就當您自己的孩子,打都可以」。

老師是應該感謝家長們的信任。但這實在是家長的一個很大的錯,孩子是自己的,總么可以全交給別人呢?即使你工作忙,即使你對這些老師很信任,但教育好孩子,真的不是老師一方面的工作可以做好的。很多家長,正因為他們在如何培養孩子的問題上一開始就有這個想法,孩子兩歲剛進幼兒園家長就對老師這樣說。以後孩子讀小學、中學等他們都是這樣「交待」給老師了。自己呢,在怎樣教育孩子,孩子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有的家長可能在孩子長大成人後都沒有真正認真思想過。

這中間就有太多的不可預測了。很多教育家都強調: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導師。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如人的體質、性格、氣質、行為習慣、思維方法等,儘管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也受學習等其他因素影響而有些變化,但孩子成長的最早幾年是這些內容培養、形成的最關鍵、最重要的幾年,而這幾年對孩子影響最大、最多的因素都來自於家長、家庭。這是其他人、學校不能替代的。有的家長忽視了這點,或者說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在生下孩子以後就基本把孩子「扔」一邊了,自己忙自己的,那麼,孩子究竟怎樣成長?成長成什麼模樣?從一開始就是未知、不可預測、「聽天由命」。孩子在後來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本文一開始說的那個同學一樣的情形,甚至更加嚴重的問題,也就是難免。

孩子即使是上學了,有學校、老師教育,此時家長也不能什麼都「拜託老師」,自己就全然不理不管。因為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是名副其實的「大眾教育」。不說一個學校,只說我們一個班,一般學生人數多在五六十人。有的中、小學條件好,班上學生的人數更有達到六七十人的。即使是私立的貴族學校,一個班學生少說也有二三十人。盡老師的職業是教育,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是他(她)的工作、職業道德,老師也力爭做到這樣。但事實上一個班這麼多的學生,你指望他能夠經常關心、關注你的孩子,不說不可能,也是很為難。孩子真正「唯一」的是自己的父母。歌手高林升一首「牽掛你的人是我」歌中「最了解你的人是我,最心疼你的人是我,相信你的人,祝福你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對於孩子,「我」首先就是爸爸媽媽。古語云:「娘愛崽,路路長」,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持續不斷的關心、關注,不只是一年四季的衣食起居,也包括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做孩子「知我者謂我心憂」的「知我者」,與孩子一起經歷挫折的憂傷,一起分享進步的喜悅,這才是真正關心愛護孩子;人生苦短,這才是真正的天倫之樂,我們何樂不為?

三,塑造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

一天,陪一位朋友到學校見他小孩的班主任。小孩讀高一,在學校有些調皮。我們到學校辦公室,班主任和一位物理老師正給我們介紹小孩這段時間在學校的表現,下課了,小孩也到了辦公室。我們剛與他打過招呼,他一聽老師在說上物理課老師叫他幫忙找一個掉了的儀器(上課時他當時就拒絕並揚長而去)的事,馬上變臉對老師嚷到:「又不是我弄丟的,為什麼要我找?」當時他語氣、態度的蠻橫,讓我和他爸爸大吃一驚。於是,他爸爸在辦公室痛心疾首地教育起兒子,他的道理不外乎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校教育了你要有禮貌,等等。小孩聽了這些話無動於衷。稍過了一會,我在孩子身邊拍拍他的肩膀,說,「XX,標標致致,一表人才呀。」小孩本是學校排球隊員,身材高大,濃眉大眼。聽了我的誇獎他臉色有些改變,靦腆地笑了笑。我稍後語氣親和地說:「怎麼能這樣說話嘞,你不知道這樣真的損壞你的形象呀。」接著,我對他的身材、相貌誇讚了一番,又說了從他剛才的態度給人對他的認識、感覺是怎樣糟糕,最後說,你的表現就是你留給別人的對你的認識、印像、評價,也是對你爸爸媽媽的評價。小孩彷彿新發現了什麼,聽得很認真。自然,態度有了轉變,後來很誠懇的老師道歉。

在做孩子的工作中,不少家長、老師經常喜歡用民族的美德、學校的紀律、集體的榮譽等等大道理教育孩子,這些道理不是不對,但事實上孩子的反映很小,教育效果不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認為我們先要把此時孩子的心理狀況分析分析。今天我們的孩子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儘管我們的學校、家庭從小對他們進行了很多如傳統美德、社會責任、集體榮譽、學校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很多孩子從小也培養了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但不管是哪一位小孩、學生,由於獨生子女的這個環境,他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強。與他(她)本人有密切關係的事,他們會很在乎,反過來其他事則可能不是很關心在意,甚至無動於衷、無所謂。怎樣發現、塑造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對於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非常重要、有益的。

獨生子女的自我意識比較強,比較關心與他們自身關係密切的人和事,看問題、想事情多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這既是一個客觀事實,也並非完全是什麼壞事。為什麼我們在幫助孩子認識問題時不能有意識的利用他、她的這一心理特點呢?小孩一件違反學校紀律或亂扔亂吐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小事情,你一定要與班級、學校、社會等集體聯繫起來,從這些角度去教育他,比較多的小孩因為學校、社會他感覺與他的聯繫並不是那樣密切,或者他本來是差生,可能對集體還有一些抵觸,所以這時候這樣的教育對於他沒有什麼觸動也便沒有多大的作用。如果還要和他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那更是作無用功。象前面的例子一樣,我們從孩子本人的形象,別人對他的認識、評價,適當加上與他家庭的關係去說,他們因為更關心自己、自己家庭,反而會在意。所以,在遇到學生有如亂扔亂吐、講粗鄙話或上課經常講小話等類似表現時,我常常裝作不相信的樣子對他發出疑問:「這是你做的嗎?」,「在我的心目中你不會這樣做啊。」;後面的話就是 「你不能紳士點?」,「太有損你的形象了」……。嚴重的則批評:別人會說你——沒家教。

很多時候,孩子這時多能承認錯誤了。接下來我們再講學校紀律、班級榮譽的話,被批評的學生也能聽得進去。這樣,教育的目的、效果才能較好的實現。久而久之,孩子因為在意自己、自己家庭的形象而養成了彬彬有禮的文明習慣,也形成了對集體紀律、榮譽的正確認識。可見,發現、塑造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其實很重要、很有益,家長、老師都應該注意做孩子這方面的工作。

四,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一天,學生陳凡的爸爸來到我辦公室,在聽了我對陳凡在學校情況的介紹後,他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還滿意。但他很難為情的告訴我,他近一個月幾乎沒有和孩子說兩句話,不是沒時間、沒機會,而是父子倆不管什麼問題都說不到一塊。現在孩子每天在家吃了晚飯就乾脆直接進自己的房間自習,不和他見面。他爸爸說,在單位他是一把手管一千多人,可在家與孩子的這種狀態他實在不願意又沒辦法,他心裡很愛、很關心孩子,畢竟只有一個呀。我讓他別著急,先讓我找陳凡了解了解情況。

過兩天我和陳凡扯到這件事上。我說,在這個世界上,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最深,古語云:「娘愛崽,路路長」,家庭關係稱之為天倫之樂。你爸爸確實很愛你呀,現在你們父子間關係怎麼可以是這樣?為什麼呀?

陳凡在沉默了一會後,說,以前他們一家人還經常一起看看電視、報紙,一起出去郊遊什麼的。可只要他議論、評論什麼,爸媽總認為不對,總是批評他。他也知道父母愛他、關心他,但他認為他們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只好乾脆躲開他們,少說、不說。

原來如此。我知道他們父子「不和」的癥結是:

父子倆都沒有意識到,因為他們各自成長、生活的時代、環境不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他們對同一個問題、同一個事物的看法本來可能有差異,實際上,說他們之間有「代溝」也沒錯。可這並不是說誰一定對誰一定錯,誰也不能一概都否定誰呀。黨的文藝政策都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凡事都要辨個「水落石出」,豈不太傷感情?父子之間,很多時候都沒有這個必要,為什麼不能求大同而存小異?

我先把這道理給陳凡說了,他接受,也答應樂意改善與爸爸的關係。

後來我也和陳凡爸爸說了這個道理。並說,如果我們總是想把我們的認識強加給孩子,他自然不能接受。在處理與孩子的關係時,我們更多的是應該先講情而後講理,應該去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想問題,努力去做孩子的「知我者」。何況孩子的本質本來就不壞。我們甚至明明知道孩子說的不對,也可以先讓他說。孩子願意在你面前有話就說,無話不談,這是最好的父子關係;你們之間什麼時候都可以交流,這是最好的教育的機會。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反過來因此造成父子對立,孩子不願意麵對你,你就算有好的思想,你又怎麼去影響、教育、幫助他。

同樣的道理,在師生關係中也一樣。所以——輕易、一般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後來,他們父子倆的關係果然好得不得了,陳凡的精神面貌更好、進步也越來越大。

五,孩子最反感父母什麼?——嘮叨

對不起,我在這裡用了「最反感」的說法,但事實確實如此。

一個周末,我發現班上一位叫許新的同學仍在學校沒有回家。再想想好像有幾個周末他也在學校。我們學校是寄宿學校,一般的學生平時都是盼望著周末的到來,往往這時候學生會爭先恐後的往家裡趕。為什麼許新倒不願意回家?

我找許新聊起來。在問到周末了為什麼沒有回家時,許新說是不願意。自己的家還有不願意回去的?是什麼原因?在我再三追問下許新終於說出了他的原因:「我媽媽太嘮叨了。她在你身邊什麼時候、什麼事情都會念,根本沒有你清靜的時候」。我說,嘮叨也是媽媽關心你呀。他說媽媽實在太過分了,他實在沒辦法忍受才選擇逃避——周末不回家,甚至,他用了「氣得你吐血」的話來形容他對他媽媽在他身邊嘮叨的感覺。

我想這樣終究對他的成長影響不好,於是打電話與他爸爸聊起這事。他爸爸說多少也知道這事,只是沒有想到孩子反應有這樣激烈。他以後會注意提醒他媽媽。後來開家長會我專門讓他媽媽來。我告訴他媽媽,你在孩子面前嘮叨本意是關心、愛護孩子,可孩子現在不想面對你,不給你機會與他接觸,他這樣做你肯定不願意呀。這是好心辦壞事。我接著說,現在讀中學的孩子,本來在這個年齡階段心理有一個對傳統的叛逆期,加上學習的壓力大,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焦躁,如果我們做長輩的在這時不注意與他們多交流、溝通,多理解他們,多尋找與他們的共同點,在許多問題上達成更多的共識,而是動輒指責他們,我們就會與他們產生較大的心理距離。彼此不理解,於是就產生了我們常說的「代溝」。一旦出現這種情形,做長輩的要想再去幫助、教育孩子就很為難,他乾脆不願意聽,像許新一樣不給媽媽爸爸面對、說的機會。甚至家裡原有的親密無間、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也沒了,很無奈。這不好,也不對。

實際上,就人的心理而言,不管是成人還是小孩,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肯定、讚揚,誰願意不斷聽到批評、指責?即使這些批評是對的、善意的。不然,人們為什麼會把說話、待人接物上升到藝術、學問的高度?孩子本來正處在學習、成長階段,不管認識、行為犯錯在所難免——實際上成人也如此。我們都知道高爾基說過一句名言:「青少年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所以我們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應該是心靈中的理解,行動上的支持,而不是嘴上的嘮叨,更不應該凡事指責孩子。簡單的做法是,在孩子面前多聽少說,多給微笑少給臉色。只有這樣,我們和孩子之間才能恢復、享受親密無間、其樂融融,才有機會更好的幫助、教育孩子成長。

當然,對於孩子,老師的教育是,讓孩子去認真想想,父母為什麼總是嘮叨自己?是不是自己確實做得不對、不好,是否是自己經常犯錯?如果自己在不斷進步,老師、同學都有表揚,父母知道了,他們也會為你高興,應該不會對你只是批評。我有一個學生,各個方面的表現真是優秀。她是班長,學習成績一直是年級前幾名,工作能力很強,同學關係也很好,甚至回家一般多是她做飯菜……高考她是628分考上上海交通大學。好多老師都說,當一輩子老師,這樣優秀的學生很難得遇見一兩個。她媽媽平時和她的關係非常好,她們本來就相互戲稱姊妹。可能在她填報志願中插手多了一些,而孩子本是凡事都較有主見的,這時候就和媽媽吵起來了。她到我這裡讓我給她寫畢業留言,正好說到這事,還流眼淚了,心裡正生氣呢。她有這樣的時候,我感覺很少見,到底是孩子。我微笑著靜靜地聽她說,後來,我給她寫下了這樣的留言:「不要把父母的嘮叨看成是無稽之談而感覺不耐煩,很多時候,她既是父母對我們真摯的愛,也是我們走向成功的真正的捷徑。珍惜!」以她的冰雪聰明,她當時就很能夠理解、接受這些話。

六,承認有代溝

一天晚上十點多鐘了,我在家裡接到一個電話,一個家長很急切的告訴我,剛才他坐車回家,在離我們學校校門不遠處忽然發現路邊兩個學生一男一女在校晚自習後正一起回家。他發現女的是他女兒,男孩他也認識,初中與他孩子就是同一個班。他女兒現在在我班,男的在另一個班,都是高二學生,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平時各方面表現都還蠻不錯的,蠻讓他放心、驕傲。問題是,他們現在的樣子太親密了:男生左手推著自行車,右手攬著女生的肩膀,兩人有說有笑的躇躇而行。何況已是接近深夜了呀,這不是在談戀愛嗎?他馬上讓女兒上車,回家後對女兒好一頓訓斥,女兒根本不承認。沒辦法,他只好打電話給我。我讓他別著急,讓我明天先找他女兒談談,了解了解情況後再和他聯繫。

第二天上午在辦公室,我把昨晚聽到的情況與那一位男生的班主任也說了,兩個老師分析、也估計兩個學生是在談戀愛,這肯定是要批評、阻止的。我們兩位班主任決定,分別找自己班上的學生個別談話,做工作。於是我找到這個女生,問了她這段時間的學習、生活情況,也問她昨晚晚自習回家時的事,我問她,真的在和XX「好」?我平時與學生關係比較好,學生一般在我面前也比較輕鬆。這個女生笑著矢口否認,大呼不是這回事。昨晚只是她晚自習時身體不舒服,肚子有些疼。出來時稍晚,碰到XX,他問,就告訴了他。他準備用自行車載她回家,但她坐不了。兩人只好慢慢走。平時兩人只是熟人、同學關係,這時候她知道高考為重,不會做其他事的。昨晚她爸爸太急,和他一時說不清。

另一位老師的談話情形也是這樣。於是,我們在相互「看不懂、看不懂」的說笑中結束了我們的談話工作。後來,我與他爸爸聯繫,告訴他我們談話的結果,也說了我對這事的看法,我還是比較相信他女兒的話,我說,據我以前的觀察、了解,這兩個學生間是沒有我們以為的戀愛關係的。現在我們不能剛剛看見風就是雨,馬上就興師動眾、大張旗鼓的批評,搞不好反而讓他們無中生有,做了事情的「催化劑」。後來,事情確實如那女生說的一樣,他們之間根本就沒有戀愛關係。

這件事情說明什麼?說明即使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事情也未必如我們想像的一樣。「他們那樣子肯定是談戀愛」,而事實確實證明我們想的錯了。我們只有驚呼「看不懂」——我們,尤其是做父母的與青少年之間,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是有「代溝」。我們要承認。

關於成人與孩子之間有「代溝」,作為整天與學生打交道的我,對此早已有認識:

高中學生了,老師不斷給文科班學生說,課餘多讀點書、報,提高閱讀能力。看報不要只看娛樂、體育新聞;回家不要只記得看電視。可他們一天到晚愛不釋手的是一本一本的漫畫書,整頁通篇沒有幾個字,我們看不明白;也給他們說過高考作文不會考漫畫,他們依然看得可開心了。

兩個學生說說笑笑一起走進學校服務部,其中一個掏錢給自己買了一支冷飲,根本沒在意身邊的另一位,另一位又確實沒有買。我問他們,「這樣不好吧?」「為什麼沒有給旁邊的同學也買一支?」,他們滿是詫異,「蠻好啊」,「大家都是這樣的,沒想過」。 我們肯定不會這樣做。我們的做法、想法是,要麼兩人都吃,不管是各買各的還是誰給誰買;要麼大家都不吃。兩個人在一塊,怎麼可以一個人吃?

至於男女同學關係,我們記得的是,我們讀中小學時男女同學之間基本不說話,誰對異性同學稍微有一點友好的舉動,都會被周圍的同學不斷譏笑。男女同學不大的課桌上,中間多數畫了一條醒目的「三八線」……現在的男女同學,下課後在走廊中相互拍拍打打很常見;平時你拿我的東西,我借你什麼是經常的事;女同學坐男同學的自行車,後面不坐要坐前面橫杠上……但是,如果你一看到這些情況就給他們下什麼戀愛關係的結論,可能很快你會發現自己是錯的——有可能,過不了幾天你又看見同一個女孩她與另外的男生也這樣——他們確實把這些都看成是同學間的正常交往。

不是說,現在孩子的行為不管怎樣都對、都好。這些只是告訴我們,孩子與我們成人之間確實有許多不同。因為我們與孩子各自的成長年代、環境不同,我們之間對很多人和事的認識有很多的不同。說是「代溝」也無不可。很多家長、包括老師在長期與孩子打交道時,總習慣否定孩子的看法、做法,把自己的什麼都凌駕於孩子之上。仔細想一想,憑什麼說孩子的有些看法就一定錯而你的就一定對?我們與孩子相互之間要達成共識的是,不管是我們還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誰也不能隨便說誰對誰錯,更不要相互指責,「存在是有道理的」。我們之間首先要有的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心理,要「求大同」而容許「存小異」。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考慮、再進行「明辨是非」的工作。只有這樣,無論家長、老師,我們或許才可以把教育的工作做得更好。

七,進步是一個過程

高二年級一次家長座談會後,學生侯劍的爸爸在辦公室與我交流,他手裡拿著侯劍的幾次月考成績單,說侯劍的數學一連三次都沒有及格,這樣的成績還可以上來嗎?我看了看侯劍的成績單,問他知不知道高一時侯劍的表現和學習成績,他說他和他夫人前幾年一直在新疆做貿易,前不久剛回來,對孩子的情況不是很清楚。我就這樣告訴了他:

侯劍進高一後,可能是方法掌握不好,學習很吃力。加上爸媽去新疆做生意,家裡爺爺奶奶只是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學習上身邊沒有人督促、交流,慢慢地成績越來越差。於是破罐子破摔乾脆不學,上課老睡覺。聽說他原來的班主任最不喜歡班上兩個同學。一個成績好,但男生就喜歡整天和女生湊一塊,時不時還鬧彆扭、哭鼻子……另一位就是侯劍,整個不聽課,不做作業,甚至老師問問題他也懶得搭理;考試成績七八科加起來還難上三位數。

侯劍分班後我了解了他的情況,發現這孩子現在最缺乏的是身邊人的關心。成績差到這個份上,幾乎讓他不願再來到學校,在校一天,他基本上難得與老師同學說兩句話。其實,孩子內心那份難受可想而知。這時候我經常裝作不經意和他接觸、聊天,不斷鼓勵他。所以後來他慢慢就有了變化:現在上課基本上沒有再睡覺了,在努力的學;其他違反紀律的表現更少了;數學最難學,但他現在還能得幾十分。我問,侯劍應該有進步吧。他爸爸點點頭。

我把侯劍前後的情況告訴了他爸爸,並提出一個要求:對侯劍現在的表現,儘管與家長、老師的要求、與班上其他同學相比他還差很遠,但仍要多表揚,多鼓勵。進步是一個過程。我們不能指望他的成績、表現在半個學期、一個學期就和班上其他同學一樣。現在,他有了上進心,他改變了以前很多壞毛病,他已經在進步的過程中,這是最寶貴、最難得的。這中間他難免還有不足,還會犯錯,我們不能因次就經常批評、指責他,那樣很容易打擊他進步的熱情、積極性,我們都應該多關心、幫助他。

他爸爸媽媽後來在侯劍的教育中也一直堅持肯定他、鼓勵他,每次考試完後不管他的成績怎樣一般都很樂觀地說:與前面的成績相比你又有進步了;你還是很不錯、很聰明的。真正有人關心、幫助,孩子是知情的,感激的。侯劍後來確實是這樣,一個最能說明他轉變的是,他主動給他爸爸說星期天自己要找老師補數學。後來他自己安排的補課一直延續到高三高考前夕。高考後他以477分的高分進入他喜歡的湖南大眾傳媒學院。

從哲學上說,事物的變化是一個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而量的變化又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如果事物確實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的工作就應該是不斷增加它的量的積累,促成事物往好的方向發生質變。對於一個過去成績、表現都比較差的孩子,我們應當切記:進步是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犯「欲速則不達」的錯。如果孩子有了上進心,已經在進步的過程中,這就是最寶貴、首先要肯定的;在進步的過程中他還有不足,還可能犯錯,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他,我們應該多肯定、鼓勵、幫助他,這樣才有助於他在進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八,不要歧視孩子

一個周末晚上的八點多鐘,我去學校傳達室取報紙,看見班上兩位家長也在那裡。一問,原來是孩子在學校找老師補課,他們是來接孩子的。於是我們在傳達室就聊了起來。說起他們的女兒,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孩子是咱們班的英語課代表,人很開朗、大方,與老師、同學關係都很好,也很能幹,課代表的工作很負責。只是平時比較愛玩,學習上可能沒有蠻高的目標,不是很刻苦認真,很有些隨意的味道。所以成績一般,有時一不小心還掉到班上後面去了。正因為如此,做父母的對女兒的表現很不滿意。爸爸說,真不知道女兒是怎麼想的,現在她們學習、生活的條件這麼好,人也不蠢,可硬是沒有一點上進心,整天就知道哼哼唱唱、嘻嘻哈哈。爸爸說起自己,更是有不盡的感慨。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在農村,家裡兄弟姐妹四個,日子過得很艱難,常常是一日三餐都吃不飽。那時候,小小年紀的他就有兩個想法,一是發奮讀書,一定要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二是如果大學沒考好,也一定要參軍。不管怎樣他一定要離開農村自己那個小村莊,到外面的世界去。他認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從小就渴望擁有更大的世界。後來他也確實做到了,現在的他多少也是省會城市一個市局的主要領導,與自己小時候農村的多數小同學現在的情景相比當然可以說是兩個世界。他內心認定自己從一個農村孩子到現在能擁有這些,就是小小的年紀就有志向、目標,知道為自己的目標發奮努力。可現在自己的女兒……自己也不是沒有和她說過,不是看女兒現在已經長大了,很多次說到激動時看到女兒那副無動於衷的樣子,都差點動手了。他說,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可他真的沒搞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小孩會是這樣,人都很聰明,見識的事物也多,可就是沒有一點生活目標。都讀高中了,還整天只知道晃來晃去的。現在回家一看到她就煩。他說,說實在的,他一點都看不起女兒現在這些孩子,認為他們從小沒志向,怕吃苦,不努力,將來沒出息。

我在一旁笑著聽他說,大概是看到自己丈夫的情緒上來了,做妻子的趕緊出來給他降溫,說:「你整天只知道說你小時候那些事,小孩也聽煩了,誰一天到晚願意聽你嘮叨。還凶,那樣子,就差要打人了。孩子不就是成績差點?」看得出,母親還是很愛護女兒的。

我說你們女兒在學校給老師的整個印象還是蠻好的,確實只是成績差點。女兒很聰明能幹,人長得漂漂亮亮,待人處事也落落大方的,這些都是你們父母的功勞。女兒這些好,你們可不能視而不見呀。母親聽了好高興的,對丈夫說:「聽見沒有,老師都這麼說,就你眼中女兒一無是處。」

我說,現在的問題是孩子成績差是事實,但是,第一,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孩子成績差點就把自己、家裡什麼都搞亂了:夫妻因為教育孩子的要求、方式不同,經常發生意見;孩子成績差,結果,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夫妻關係都一塌糊塗,一個好好的家就這樣不像個家,丟了原來的、一個家庭最大的天倫之樂,這實在是本末倒置,不應該。我舉了一個例子: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有一個女兒叫安娜,因為戴高樂夫人將要分娩時,不幸遇到了車禍,當場昏死過去,經醫生及時的搶救才轉危為安。遺憾的是,由夫人在治療過程中服用大量的藥物,致使小安娜生下來就是一個遲鈍弱智的孩子,可戴高樂夫婦仍然對安娜鍾愛一生,直到安娜二十歲時因病去世。他們對痴呆兒都能做到這樣,我們的孩子只是成績差點,還有許多讓我們滿足的,與安娜相比,這又算什麼呢。

僅僅因為孩子成績差就歧視孩子,把孩子什麼都否定了,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孩子小時候的成績不代表他(她)將來的出息,這個道理很多人、包括很多家長都懂。孩子在十幾二十幾歲的成長中存在巨大的變數,很多「可能」都是可能發生的。今天一個孩子貌不驚人、成績不咋的,但十年、二十年後他、她成了顯赫的政壇領袖、商界泰斗還是藝林奇葩等等,這樣的事還真的說不準。我們身邊,很多當年成績比自己差很多的同學現在風光得不得了;自己的學生中原來在校成績一般,畢業後出「名」成「家」的,……這樣的事也比比皆是。對孩子的成長,真正重要的是上進心、品質、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不管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我們不能歧視孩子,應該不斷培養他們的上進心、自信心,鼓勵他們「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這樣,也才能有可能幫助孩子把學習成績提高;最起碼一點,家長要有一個認識: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孩子品質好,肯上進,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機會一定會有的。

孩子現在高中了,面臨高考這一關。我們國家講學歷,這是國情,我們不能改變。這時候,我們長輩應該耐心的給他進行現實教育、個人前途教育。我就經常給學生講這樣的道理:從古至今乃至將來,人分三六九等是事實、必然。說人人平等只是現代社會從人格上、機會上而言,是對人格的尊重。但事實上的不平等是絕對的。要想擁有美好的人生,年輕時必須努力奮鬥。

後來那女生在父母的教育下,學習自覺性提高,學習認真刻苦多了,高二高三成績有了很大進步。02年高考參加北京廣播學院小語種自主招生考試,筆試成績優異,招生老師被她漂亮的口語、落落大方的姿態折服,主動推薦她學阿拉伯語,被錄取。

九,讓孩子懂得感恩,學會做人

今年元月15日的下午四點,我和我夫人在長沙黃花機場接到了去年剛去天津某大學讀書放假回家的女兒。分別了近半年,一家人相見分外高興。一陣熱鬧後,剛上車,女兒便遞給我們一封用一張很漂亮的學生作業本的紙張寫的信,是她中午離開學校時一個同寢室的同學剛給她的。下面是部分摘錄:「……像你在元旦的信息中說的那樣,雖然相識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我們幾個卻像早就認識了一樣。這份融洽和默契,讓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我是一個慢熱的人,最開始的時候,應該會給了你難以接受的感覺吧!我不太善於溝通,但是一直都小心的珍惜著身邊的每一個朋友。你生活在距離我最近的地方,而且是整個寢室中我最敬佩的一個人。在我的心裡,不只是你的能力讓我佩服,還有你的真誠善良,你對朋友的關心。這些都曾經讓我感動。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夠認識你,向你學到很多東西,真的就是我幸之又幸得到的收穫吧。所以,衷心的說句謝謝你!……」

看完了女兒同學的這封信,我和我夫人當然為女兒能在一個學期內就有這樣的同學關係而感到很高興。但話又說回來,女兒這些比較好的人際關係好像也在我們的意料之中,因為這些平時在我們有意無意中和她交流得比較多。我們經常和她說,人生命、生活的快樂,大多數是在與人的交道之中產生,所以要與人為善;為人處世,大方為好;君子成人之美;一個人只為自己算計,到頭來什麼朋友、什麼快樂都沒有;一個人再能幹,他的本事也只有那麼大——她喜歡看三國,我們就說,為什麼劉備文不如諸葛亮,武不如五虎將,但卻是他成為蜀國的君主呢?——他會做人,也就會用人。……她在讀小學、中學時經常擔任學生幹部,平時就已經有很好的同學關係了。高中三年她都擔任班長,平時班上無論什麼工作,只要她在班上說,哪怕輕言細語,同學們都聽她的;高三最後學校推選她為省優秀學生幹部,班上所有同學都舉手贊成。在高中學生自主意識都很強的今天,這樣的情況讓他們年級的許多老師都欽佩有加。

我很長時間擔任班主任,與學生打交道多,關係密切。不管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發現還是有很多學生情商太低,很多一般的接人待物的禮節都缺乏,如老師給他(她)個別輔導、同學幫他做了什麼事後,他連一句起碼的謝謝都不說,不是忘記,是經常如此;高三時很多家長知道孩子讀書辛苦,經常到學校跑來跑去,給孩子送這樣那樣吃的用的。有的學生總是無動於衷,好像父母做的是應該的,天經地義一般。……這樣怎麼行?為什麼會這樣?

我不久前寫了一篇《教育要人人亦「仁」》的文章,中間有這麼一段:「我們知道,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不但表現在科學技術的進步、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上,更重要的是社會的文明、人類的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自二戰結束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這種進步尤為顯著。我們應當慶幸生於斯時代但也應該無愧於斯時代。同樣,培養青少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仁愛的思想是最為重要的,這是我們的社會對青少年學生成長的起碼要求,也青少年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真正動力,而這點卻是我們一些教育工作者包括許多家長多容易忽視的。有專家指出,青少年違法犯罪有暴力化、女性化、低齡化的趨勢;網上曾熱議的女生"虐貓』事件;馬加爵可以一連幾天不動聲色殺死四個寢室同學;跳樓自殺的學生根本沒在意父母幾十年的含辛茹苦與今後不盡的傷痛;大家心目中獨生子女的自私自利;等等,無一不在說明某些青少年缺乏做人應有的起碼的同情心、憐憫心、責任心、愛心,說明我們的教育中正確道德觀、仁愛思想教育的缺失。」其中就提出了讓孩子學會做人的重要和迫切。

在網上曾經看了一篇《馬加爵在臨刑前的一句話,讓在場警察都落淚!》的文章,才知道其中一些更讓人值得思考的東西。下面是摘錄:「……那三個我自以為平時沒有歧視過我的同學,以為一直平等對我的同學,竟然惡語傷我,蹂躪我的人格,還揭露了我以前的許多傷疤,包括那女生撕毀我情書的事情。什麼苦楚什麼貧苦什麼艱辛的生活,我可以忍受;其他人歧視蔑視我,我也可以忍受,可是我這幾個平時稍微好點的同學竟然這樣殘酷無情的踐踏、蹂躪我的人格尊嚴。原來每個人長期以來一直這樣兇悍的歧視我,殘忍的嘲笑我。我的心很痛,我的淚悄悄的落下了。我是一個堅強的人,我不曾被艱辛貧苦生活打敗,可是當我的人格尊嚴被人糟蹋的不成樣子的時候,當我的過去的傷痛被人再次拿出來嘲諷的時候,我的心滴血了,踐踏我竟然還是平時關係稍微好點的同學以及老鄉!我在這種氛圍下再也難以立足了。是他們殘忍的對我,是他們不給我活路,他們沒有給我留後路,他們淋漓盡致地侮辱完我後居然還那樣囂張與快樂,因為他們生活條件還是比較好的,他們還有資本去玩女孩子。我傷痛的心找不到歸處!總浮現出他們淋漓盡致侮辱我的樣子,我沒有退路了!…… 」「我只想殺那些無情蹂躪糟蹋別人人格的人,我並不想傷及無辜。當我另一個同學來找我的時候,我並沒有殺他,因為在我最窮困的時候他並沒有歧視我,反而打飯給我吃,我深刻懂得人間真情的可貴。我曾對自己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一定會報答這位同學,可是我現在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我沒有機會報答這位同學了!但我最後想送一句話給我那位同學:好人自有好報!……」

原來,馬加爵與他同學的人間悲劇也源自他們——青年學生之間糟糕的人際關係!

而幾天前剛剛看到的一則新聞更讓我們無語:4月27日上午7點08分,長沙某高校張公嶺校區一名女生從宿舍5樓樓梯間窗口跳下,當場身亡。有現場目擊者確認,死者是該高校一名剛滿18歲的大一學生。她離開人世的原因是:「她每次回到家說得最多的就是"又遭到同學的欺負了』,仔細詢問後才知道,她認為同寢室同學經常排擠她、欺負她。」——她姨媽告訴記者。

一位網上回復上面發言的讀者說得好:「給世界一點溫暖,也是給自己一點溫暖!」為什麼那些大學生連這些道理都不懂,還因為自己的「淋漓盡致地侮辱完我後居然還那樣囂張與快樂」結果搭上了自己的卿卿性命,而另一位同學,在馬加爵已經大開殺戒時卻因為自己平時可能已經習以為常的善良舉動,不知不覺中「揀」回了自己寶貴的性命。女生室友的排擠、欺負竟使得一位剛剛十八歲的女生跳樓自殺!我們能不重視對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我的一位學生,名叫張嵐02年她以628分考取上海交通大學,讀廣播電視新聞與法律雙學士兩個專業,在大學她擔任學聯部長,團支書記,05年台灣邀請大陸學生赴台進行兩岸文化交流,她是大陸七個受邀高校學生之一;因品學兼優,她被上海市委列入「育苗計劃」,選送上海市委黨校培訓, 06年畢業分配到上海市靜安區組織部掛職;後到中央電視台焦點欄目工作四個月,因此時她已參加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生考試(該校在全球同類大學排名十一)她成績出眾被錄取,同年8月去英國讀書。07年在陪同學去中國銀行英國分行應聘時在沒有專業知識的情況下被破格「意外」錄取,擔任行長辦公室公共事務助理,近年因工作出色不斷被提拔;……

為什麼這孩子後來這樣出色?作為她高中兩年的班主任,我對此是有了解的:張嵐出生在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不錯的家庭:媽媽是長沙市一家市報社的主要領導,爸爸在北京一家大廣告公司工作。但她的家庭對她從不嬌生慣養,爸爸媽媽在她小時候沒有安排她今天學什麼明天又學什麼,到高中時她看見同學彈琴畫畫時都笑著說她不會玩這些。初中時她的學習成績也不是頂好。但她爸爸媽媽從小就教育她要尊重別人,禮讓、友愛他人;在與他人打交道時要不怕吃虧,別人為你付出了要知道感激別人;堅持要她參加家務勞動,從小就學會拖地洗衣做飯;包括傢具、電器的簡單維修都讓她干;在家一般都是由她搞飯菜,媽媽只負責洗碗;和媽媽出門總是讓她提拿東西;……孩子做事情多了,吃虧了嗎?沒有!相反,正是通過她爸爸媽媽對她的這些教育,培養了她的獨立意識、團隊意識、合作意識、組織能力、領導才能。讓我評價的話,這才是對孩子最重要、最寶貴的培養,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而其他一些家長從小只是讓孩子趕場子一般忙碌,今天學這樣明天學那樣的做法,花費了錢財、讓孩子身心疲憊不說,在孩子的教育上實際上是本末倒置,舍大求小,未必真正能有助孩子健康成長。

著名學者鍾南山在《家庭》雜誌上寫過一篇《世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他說「……母愛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叫會孩子怎麼做人。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溺愛孩子;不僅要叫孩子做事,更要叫孩子做人;適當地表揚孩子,鼓勵孩子獨立去面對困難;記得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能融入群體中,……」讓我們以此作為在如何培養孩子懂得感恩、學會做人問題上的共勉。

十,身高或許比成績更重要

九九年班上有位女生,她老爸差不多一米九的身高,媽媽也有一米六四五,可她高三了,身高還只有一米五四左右。這個女生學習成績、人品、行為習慣、業餘愛好等等都很好,就是身高欠一點。讀高中以前她好像還沒有意識到什麼,但進高中了看到身邊好多同學身高都長上去了,於是自卑的感覺很強烈,,也想了很多辦法,如喝好多牛奶,經常在課餘運動什麼的,可到高三了身高還是原地踏步踏,沒變。於是很多時候神情都很鬱悶。我們知道,這個「該死」的身高是她的一塊不小的「心病」,讓她很多時候,就是後來讀大學、參加工作了都很煩。

當時那個班,五十來個女生,大多數身高普遍在一米六三、四左右,一米七幾的還有好幾個。於是包括前面那位女生在內的那幾個身高只有一米四、五的女生用她們自己的話說是「在班上抬不起頭」,她們中間平時本來也還開朗的幾位,一到班上搞活動,三番五次都請不出來。

仔細看看,我們或許會發現身邊有好多熟人的男孩子後來沒有長得比他爸爸高,女孩或者沒有長得比媽媽高。還有一些爸爸媽媽自己相貌堂堂,身材筆挺、高大,可小孩已經十八、二十歲了,卻長得矮矮胖胖。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我要說,這多少也是做爸爸媽媽的一個很大的錯。

在多年的老師,尤其是與學生關係較密切的班主任工作中,真正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喜與憂的,就知道現在的學生普遍都很關心我們還稱之為「外在的東西」的身材、相貌。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現在的報紙、電視、雜誌等媒體信息中,大量美色的娛樂、體育「明星」報道充斥眼球。和平盛世,我們整個社會現在確實是一個「重色」、「愛美」的社會,小孩子生性愛好娛樂、玩耍,不能不受這些的影響;二是社會的「重色」、「愛美」,與孩子的一生關係密切。事實上,一個人的相貌、身材出眾,這肯定是他、她的一個優勢資源。一個顯著表現就是在就業時,在一般條件基本相同時,那些身材、相貌好的孩子佔有很大優勢。這個事實在孩子後來的戀愛、擇偶(包括組織家庭)、工作、人際關係處理等很多方面都有密切關係。所以,很多時候,不管是已經在許多孩子心中形成了的認識,還是社會的一種客觀事實,我們不能不說,身高或許比成績更重要。

而我們許多的家長、更不用說老師,對這個孩子後來——基本是從初中開始就非常在意、與孩子一生的人生大事幾乎都關係密切的事,很多時候似乎全不在意,或者好像一無所知。於是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就出現了本文開始講的事例,也是許多孩子很長時間都很煩躁、父母后來也很後悔、想盡辦法卻又無濟於事的事。那就是,一些孩子到了十幾二十歲時,或是身高太矮,或是體重嚴重超標——太胖。

現代醫學發達,相貌、體重不滿意,將來還可以通過手術改變改變。但現代醫學對於增加身高一直很為難,也就是說,身高的問題要在後天解決現代科學暫時還缺少辦法。

其實,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小孩子的身高普遍都有增長。只要我們的家長(主要影響應該是在家庭)明白這個道理,適當重視,孩子的身高基本可以不成問題。一般說,男孩身高超過爸爸,女孩身高超過媽媽還是容易做到的。孩子身高不理想,出現連上面「一般說」都沒有達到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做父母的沒有重視。

影響身高最大的因素是遺傳。除此之外,在孩子長身體的過程中,對身高影響比較大的、家長可以做工作的因素還有哪些呢?

對孩子身高影響較大的因素還有:營養、運動、睡眠,以及孩子的情緒。

營養我們可以基本不討論,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都比較高,一般家庭的飲食應該都可以保證孩子長身體的需要。有不少有助長高的食品,這些食品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像魚類、瘦肉、蛋類、牛奶、豆製品、動物內臟以及新鮮水果、蔬菜等均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都有利於孩子身高的增長及大腦的發育。要注意的問題是,孩子從小不要偏食,要樹立均衡的飲食觀念。家長要有意識的給孩子「雜食」,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只要孩子能夠消化了,就儘可能的給孩子雜食。現在一些孩子不吃這不吃那,尤其女孩,擔心長胖,刻意節食,或很長時間吃素不沾葷,這樣對長身體特別是身高影響不好。還有一個提醒:牛奶營養全面,為了健康、健美,特別是身高,可以鼓勵小孩適當多喝,不能不喝。

運動與身高關係密切。有專家稱,一個孩子經常參加鍛煉與基本不參加鍛煉,前者身高比後者可能要高出三到五公分甚至更多。有利於長高的運動主要是輕鬆活潑、自由伸展和開放性項目,比如游泳、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籃排球、單杠等。也有不利於長高的運動,主要是負重、收縮和壓縮性的運動,比如舉重、舉啞鈴、練拉力器、摔跤、長距離跑步等,對身高增長是不利的要避免。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孩子過早劇烈運動也會影響長高。這是因為過多的體力消耗會影響骨骼和肌肉的營養供給,若再加上營養不足,就會嚴重影響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和身高的增長。同時,孩子過早地參加劇烈運動,還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那麼,怎樣的運動量最合適呢?——若孩子運動後自我感覺良好,精力旺盛,睡得熟、吃得香,就說明運動沒有過量。反之,則說明運動量偏大或過大,家長應及時指導孩子減少運動量,以防影響其生長發育及身高。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比較多的孩子,尤其是城裡的孩子,受學習時間、運動場地等的限制,加上現在孩子對電游、電視愛好較多,普遍坐得多動得少,女孩子又更是有過之無不及。這樣,對身體長高當然不利。

很多家長沒有注意到的是,睡眠與孩子的長高也有密切的關係。科學家早已說明:睡眠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存在長期影響,非常關鍵。老人們常說「睡眠充足的孩子長得高」、「孩子睡覺是在長個」,這些都是正確的科學事實。 對兒童長高最重要的生長激素,在人睡眠時分泌量最多。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兒童,這個階段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在孩子入睡初期尤其是在前半夜的睡眠中分泌得更多。如果睡眠受到干擾,減短睡眠時間的話,生長激素的分泌就會減少,身高的增長也有可能受到影響。現在的孩子由於課業負擔重,往往睡得晚,運動量也不足,這都影響了生長激素的分泌。而睡眠不好還會導致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讓孩子精神緊張、壓抑,這也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生長發育。所以,關心孩子的生長發育,就要給孩子努力創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如孩子單獨的卧室;盡量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要讓孩子學習太晚,小學生最好9點上床睡覺,最晚不超過10點半;周末休息日可以讓孩子多睡睡懶覺。

心理不健康也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孩子心理不健康,長時間情緒低落,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對身高增長不利。反過來,孩子性格開朗、大方,情緒活潑,則有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所以,家庭和睦、孩子學習壓力不要太大等後天環境也是影響孩子身體發育、身高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後,還有兩個提醒:

一是要重點把握孩子的兩次發育高峰。從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來看,在人的一生中,身高的生長發育有兩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孕中期至嬰兒期。孕中期(4~6個月時)胎兒的身高增長最快,在這三個月中約增長27厘米,占整個胎兒身高的二分之一,是人一生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階段。嬰兒期(自出生至1周歲),生長速度稍有減慢,但仍增長20~25厘米,為出生時的50%。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期,大約女10歲、男12歲(青春期)。青春期,身高平均增長7~8厘米,最多可以增加10~12厘米;體重年增長值為4~7千克,個別可達8~10千克。約三年以後生長速度又減慢,直到女17歲左右、男22歲左右身高基本停止增長。可以說,孩子的身高增長是屬於「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事。為了孩子將來在這方面少留遺憾,做父母的在孩子的這兩次生長發育的高峰期要特別關注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尤其要注意的是,女孩第二次生長突增期較男孩早開始,也較早結束。據我們長期與學生的接觸觀察,女孩一般在進入高中以後身高就難得有蠻大的增長了。

二是要正確掌握人體生長的最佳時機。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同樣,人的身體在春天、夏天也是發育生長最快的時節。這時候,家長要注意特別關注孩子的發育成長,由於孩子在5-10月里生長速度加快,必須消耗更多的營養物質,因此要及時補充各種營養,以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和增強抗病能力。尤其在「奧妙的5月」,家長在孩子生長的黃金期間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督促孩子: 1,補充蛋白質;2,供給維生素和纖維素; 3,增加礦物質;4,保證充足的睡眠;5,參加體育鍛煉。

讓孩子在青春發育期健康成長,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自己成長的快樂,不斷增強自己對人生、前途的自信,這對孩子今後一生的幸福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從某種角度說,身高或許比成績更重要。

十一,選擇堅強

一次,一個大學同學和我說起他兒子,他的感覺是愛恨交織,但現在又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他兒子的情況是這樣:

在小學、初中時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表現好像還沒讓他們操心,但進高中後就開始不斷聽到孩子的埋怨聲、叫苦聲。孩子的高中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我對這所學校還是蠻了解的,應該說這所學校各方面條件很不錯,學校是05年新建的,佔地415畝,投資有4、5個億。教室寬敞明亮,電教設施齊備;宿舍最多6個同學一間,還帶洗漱間、衛生間,每天基本上都有熱水供應(刷卡),走廊上有飲水機。高三的學生宿舍還有空調。諾大的學生食堂有整整兩層,飯菜的品種、式樣每餐總有許多。光籃球場就有10個……這樣的學校在中學但這個孩子總是說在學校吃不下、睡不好,經常讓他媽媽找理由接他回家。加上剛進高三暑假補課天氣有些熱,孩子就一天到晚嚷嚷讀不下去,天天讓他媽接他回家,成績自進高中後真是一落千丈。現在他們一家人拿孩子千難萬難,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我問同學,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他想了想,說:「慣的」。

我先問他,怎麼慣成這樣?

他說,孩子剛一生下來,他就發現他們夫妻的興奮可能還趕不上孩子的爺爺奶奶。加上一段時間他們夫妻忙於工作呀,調動呀,孩子自小就是爺爺奶奶帶的多,現在爺爺奶奶也和他們一塊住。有爺爺奶奶無微不至的照料,孩子在生活上他們夫妻確實很少操心。只是在選擇孩子的幼兒園、中小學時他們才出面。平時不覺得怎樣,現在想起來孩子確實帶的太嬌了,真的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但他接著說,現在又有什麼辦法呢?

我知道他們的經濟條件很不錯,於是開玩笑問:「送他出國?」

「出國?」同學似乎氣不打一處來,「他在家門口讀個寄宿都嫌苦,還敢出去!」

我無語。

當然,我還是說了一些還是只能鼓勵他堅持之類的話,只是想這些話孩子的班主任可能早就和他說過了吧。

這樣的學生在我們身邊其實經常有,早些年似乎還是個例,這些年是越來越多了,具有普遍性了。

很簡單,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家庭條件越來越好了,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嬌了。

但這並不是一定成立的正比例關係呀!

歐美許多國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比我們高多了,我們知道的是他們的中小學生在假期普遍參加各種如體育、生存訓練營等,儘管他們樂此不疲,收穫很大,但確實很辛苦。

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學生,他們不是一樣在學校生活?他們也並沒有什麼時時刻刻苦大仇深的樣子,即便是高三,很多學生最多也是「苦並快樂著」。

可見,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孩子似乎也越來越嬌,這之間真正的最大的原因還是家庭教育的認識和方法差異的問題。

我們的生活水平隨著社會的進步會越來越高,但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生活水平高了,不是說人可以越來越懶。無論社會抑或個人、家庭的幸福生活,都是依靠人們勞動創造的,人類必須勤奮!即便某些孩子家庭條件好,但是,萬惡之首懶為先,腦子懶了會變得愚蠢,身體懶了會變得笨拙這是必然,再大的家業,後輩懶了「坐吃山空」是必然,父輩給社會培養的只是一個「啃老族」、寄生蟲。所謂「富不過三代」也是因此。

所以,我們許多家庭,孩子只有一個,寶貝著呢。加上還有爺爺奶奶在,甚至還有保姆,家裡大小什麼事還要輪得著讓孩子做?寶貝,你只要把書念好就行了。

於是,孩子自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掃帚倒了也不扶一扶」;更有甚者,學校大掃除不少爺爺奶奶到學校幫孩子做;老師上前勸說還要賺一句「送孩子到學校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衛生的」。如此家庭教育,錯錯錯!

不少長輩的心愿是:我們吃的苦決不讓孩子再吃。俱不知,愛,不能溺愛;「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是至理名言!

相信古訓吧:天道酬勤……

所以,我很欣賞很多家長在孩子5、6歲時就讓他(她)學輪滑。摔兩跤不算什麼,孩子不那麼嬌氣才更重要;很欣賞在孩子7、8歲就讓他學游泳,不說今後孩子在水中能領會的無窮快樂,即使是鍛煉孩子的勇敢、自信也功莫大焉;很欣賞小學、初中就讓孩子進運動隊,讓孩子無論酷暑寒冬都能在大汗淋漓中成長;很欣賞哪怕家庭條件很好,也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不是沒人做事,而是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獨立的意識和習慣;……孩子小時候生活中是難得吃苦,但不是說他今後生活中一定不可能吃苦。吃苦,也要辯證的看,小時候找點苦吃,以後工作、生活中會更堅強,更強大,不會被有可能接踵而至的困難嚇倒。

所以,我的高中班主任工作,很大一部分也是在不斷的鼓勵學生。「選擇堅強,惟有堅強才能改變你自己」是我給我所有學生的教訓。

「越來越多的父母正在像養大熊貓一樣撫養孩子。楊鎖的故事雖然是個極端,但很有代表性。我們要把這個真實的故事講給所有的父母,以及所有即將為人父母的朋友,希望大家引以為戒。」2009年12月河南省羅山縣一個23歲神志正常的小夥子楊鎖,因父母嬌慣而懶惰成性,最終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裡。以此為題材、警示世人的電影《罪愛》正在拍攝。

讓我們一起重溫《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十二,學生累,高三學生最累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則似曾相識的報道(下面是原文摘錄):2009年3月17日晚,河南省素質教育示範性高中之一的南陽市西峽縣第一高中,成績並不錯的高三女生小蓓(化名),從5層高的教學樓上翻身跳下。

而當小蓓在醫院接受手術的同時,該校另一名高三女生暈倒在了課堂上。……

西峽一高學生的作息時間是這樣安排的:

早上5:00起床。

5:20,1500米長跑。

早上6:00~7:00,早自習。

7:00,早餐。

7:30,開始上午第一節課。高三學生要在課前宣誓:「我們是噴薄的旭日,我們是奔騰的激流……我要用辛勤的汗水播種希望,我要讓父母的微笑在家鄉綻放……我堅信,奮力拚搏,金榜題名,笑傲六月,鑄就輝煌。」

上午9:20,課間操。

中午12:00,上午5節課上完後,高一、高二的學生可以在午飯後進寢室休息,高三的學生回教室上自習。

14:10~18:20,下午5節課。其中17:40後的第五節課為課外活動時間,高一、高二學生可以外出活動,高三學生則在班裡上自習。

晚飯之後就是晚自習,一直持續到23:00。加上早操和簡短的吃飯時間,該校高三學生每天近18個小時都處在緊張的學習狀態中,真正能用來休息的時間僅有6個小時左右。

無獨有偶,3月15日與18日兩天,湖南省湘潭縣兩所中學兩個高一學生也選擇了與小蓓相同的方式結束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下面是在《文萃》報上摘錄的其中一位同學的日記:「我升入高中了,這是一所重點中學,一個月才放2天假,學習壓力比初中大多了,無形的壓力累得我喘不過氣來……」「這次月考我考得不好,退到了全班第五名,在全年級就更差了。老師和父母都批評了我,但我不明白大家為什麼把分數看得這麼重。」「感老師、同學和父母對我的關心和培養,但我學習得太累了。如果離開了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這麼多煩惱吧!同學們不要學我,還是好好學習吧!」

說是似曾相識,是指這樣的事我們早已經歷、至少也是聽說了好多好多,恐怕連心痛的感覺都似曾相識了。多好的青春年華,竟然要這樣幾乎暗無天日地度過;多好的青春年華,竟然要付出生命和鮮血的代價。看看孩子的作息時間表——我可以肯定,在我們身邊幾乎所有的高三學生的作息時間與它大同小異,高一高二的學生也輕鬆不了多少——再想想我們成人自己的工作時間,你能不說,高中學生真累?是的,在我們中國,做學生並不輕鬆,高中學生就更不用說了,說高三學生最累,也是名副其實。曾經有多少學生的家長總是在埋怨自己的孩子這樣那樣不聽話,我當高三班主任,好多次聽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星期六回家後就不想拿書,就想看電視。」「星期天上午八九點鐘還不想起床。」……不說孩子一周在校學習了很長時間,很緊張、很累,周末在家本來是可以在身體上、思想上休息休息、調節調節的道理,家長的這些說法,反映出他們實際上對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了解多少?孩子身體上、思想上的辛苦你又了解多少?我們總說自己在為孩子操勞,似乎我們比孩子辛苦多了,不曾想,成人在節假日、周末多少還有一些休息、娛樂時間,可以與朋友打打牌、喝喝酒、聊聊天,可孩子的時間、生活,特別是高三孩子的生活,是不是比我們更累?

高中生活的累,我們似乎早已熟知。今天的成年人中間相當一部分人也是從高考那條道上走過來的,自己當年寒窗苦讀的情景是歷歷在目,所以很多家長因此拿這作現身說法來要求、督促孩子;不曾想,現在高考這場「戲」真的是愈演愈烈,比之我們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有過之無不及。我們那時只是想考上大學,現在家長、老師,當然也包括學生本人的要求則是,能考二本就要爭取考一本,能考一本就要爭取上重點大學,能上重點大學就要爭取進清華北大。怎麼進,拼唄!於是,除了升學,孩子幾乎沒有了其他想法;除了上課、考試,孩子幾乎沒有其他活動。

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是怎樣的難受;人生未成年,他們就要經歷無論對於他們的身體還是心靈都堪稱殘酷的考驗,他們要經歷的是我們很多人甚至談之色變的漫長的高中三年,即使是高三一年也有三百六十五天。孩子在學校學習上壓力大,難免有一些脾氣差,甚至行為怪異,於是讓人難於理解,很多家長責難。難怪有家長埋怨,家裡有一個高三學生,一家人都雞犬不寧。這些都說沒什麼?——「黑色高三」之說早已是社會的共識。

因為很多原因,高考的地位在我們社會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改變的,很多孩子今後一定會要經歷高考。我要對家長說的是,既然我們大家都知道、了解孩子在高中、尤其是高三期間是這樣的辛苦,我們更多的時候就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鼓勵孩子,與孩子並肩戰鬥,與孩子同甘共苦。孩子學習中、思想上有進步,我們要與他(她)共同高興;孩子有苦惱、憂傷,我們要與他一同分擔;孩子出現害怕、畏懼、逃避的念頭、想法,我們要鼓舞、激勵孩子勇敢地面對現實,戰勝困難。當家長真的做到了這樣,孩子的成長、進步肯定更有保證,肯定更多、更大。最最不能的是,孩子在遇到莫大的委屈、困難時,本來是孩子最好的庇護所、最大力量來源的的家長卻自以為是,對孩子一味責備,讓孩子這時真的感到孤苦與無助。

擔任了多年的高三老師與班主任,我給學生更多的是鼓勵、再鼓勵。我給所有高中學生寫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選擇堅強,惟有堅強才能改變你自己。」讓我們與孩子共勉。

以上只是筆者在多年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認識。筆者認為,教育工作者,包括廣大的家長,只有更多站在學生、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理解、關心他們,努力去做他們的「知我者」,才能真正幫助他們不斷進步,健康成長。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真正熱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熱忱與方式方法。

長沙市周南中學 雷 勝

2010年8月8日


推薦閱讀:

當孩子哭鬧不休、撒潑打滾,除了煩躁我們還能做什麼?
準備要孩子,千萬不要忽略這件事,男女都要看
胡慎之談心理|校園霸凌,絕不只是孩子間鬧矛盾的小事
為什麼不讓孩子讀四大名著,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