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拉.加列索尼埃爾號輕巡洋艦

本帖最後由 makaka 於 2014-3-23 00:16 編輯 《法國巡洋艦1922-1956》美國海軍學院出版社約翰-喬丹讓-穆朗 「拉.加列索尼埃爾號輕巡洋艦」 簡介: 1930年代的倫敦海軍條約有效地遏制了列強海軍之間日趨白熱化的萬噸級巡洋艦競賽。當時的巡洋艦被細分為裝備203mm主炮的A型重巡洋艦,和裝備155mm艦炮的B型輕巡洋艦。儘管倫敦海軍條約第三款對英、美、日三大海軍強國的重巡洋艦數量作了嚴格的限制(其中不包括法國和義大利),但法意仍然在私下達成默契,即兩國在阿爾及爾號和波拉號下水後不在開工建造新的重巡洋艦了,否則不但即將展開的軍備談判會受到影響,而且英國可能會因受到刺激而啟用條約中的升級條款,使巡洋艦競賽進一步惡化。和英國皇家海軍的想法不謀而合,法國海軍很早就意識到昂貴的萬噸級重巡洋艦數量有限,難以擔當保衛其廣袤的海外殖民地的重任,因此有必要建造一批經濟型的小型化巡洋艦以填補空白。法國海軍1927年開工建造的6000噸「埃米爾.貝坦」級輕巡洋艦就是對這種思路的探索。該艦總體性能不俗,但和她的義大利對手-「僱傭兵」級輕巡洋艦一樣,有著裝甲羸弱的致命缺點,在面對皇家海軍新型的「李安德」級巡洋艦時,實力明顯處於下風。排水量超過7000噸的「李安德」級是皇家海軍對輕巡洋艦裝甲化思路的實踐, 76mm的水線裝甲帶、32mm的裝甲甲板和同樣堅實的彈倉防護使其能有效抵抗輕巡洋艦155mm主炮的打擊,其裝甲防護已經達到了早期重巡洋艦的水平。從倫敦海軍會議與會各方的意見來看,列強海軍尤其是美國海軍堅決反對限制7000噸以下小型軍艦的數量,但對於7500-8000噸小型軍艦是否要加以限制各方尚未表態。因此,比較穩妥的做法是建造一些比英國「李安德」級噸位稍稍大一些的小型軍艦。在法國人看來,這些小型軍艦意義重大,按照設想,它們將按照三艘一組的方式進行編隊,協同即將完工的快速戰列艦作戰。同時,考慮到德國正在復甦的軍事力量,法國海軍認為至少要建造兩批這種軍艦,以便分別部署在大西洋和地中海。 設計過程: 1930年四月,倫敦海軍條約正式簽訂後,法國人立刻著手設計並建造這種新巡洋艦。經過一系列會議的商定,新巡洋艦的總體技術參數最終敲定:排水量7700噸;全長(垂線間距)172m動力系統:四個效率為27kg/cm2的鍋爐,四組渦輪機 支配四個螺旋槳,使軍艦在標準排水量下達 到31節的航速。續航力:18節30海里武裝:155mm三聯裝主炮9門,90mm雙聯裝高炮4 座,37mm雙聯裝機槍4座,13.2mm雙聯裝哈 氣凱斯機槍2座,550mm三聯裝魚雷發射管2 座。水機:4架,2架放機庫,1架在甲板,1架在後主炮塔 上。裝甲:主裝105mm,裝甲甲板38mm。 新艦的裝甲配置方式將仿效「阿爾及爾」號,但由於噸位限制,各尺寸均需相應地縮減。比較理想的情況是,甲板裝甲厚度至少為80mm才能有效抵禦炸彈的襲擊,但是,光這一項就至少佔據1200噸的重量,如果再設計一個類似阿爾及爾號的水下防禦體系,至少又要增加300噸,如此算來,估計新艦的標準排水量至少達到9000噸,其1884噸的裝甲總重甚至還超過了早期條約型重巡洋艦的水平!另外,人們對新艦設計方案中的兩個問題爭議頗多。首先,海軍高層對防空機槍的門類選擇和布置方式不太滿意,他們建議追加2座90mm高炮,以替換4座37mm機槍,把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改為雙聯裝作為減重措施。4座雙聯裝13.2mm機槍挪到前桅樓艦橋兩側,代替原來的37mm機槍。其次,就是她的動力系統了,這也是1931年9月29號的海軍高級性能委員會討論的核心議題。新艦原本設定的4軸推進系統儘管有技術和作戰機動方面的優勢,但也有過重之嫌,如果代之以2軸系統,全艦不但可以減重80噸,而且在軍艦巡航速度時可以增加500海里的航程。作為折中方案,有人建議採用3軸系統,即在中線部位增加一個由1000kw電動機支配的應急推進器,以便在船隻重創時能夠維持行動能力,但「絮福倫」級的教訓表明3軸系統會使船體內部設施的安排複雜化,因此可行性也不大。權衡再三,會議還是選擇了2軸系統。除了「埃米爾」號和「聖女貞德」號(分別由位於聖納澤爾的彭霍爾船廠的阿特李艾和尚迪愛爾船台建造),戰後的法國巡洋艦都由布雷斯特和洛里昂兩大船廠承建,但是這兩家現在檔期滿滿,根本不可能為一批新艦留出空位。幾經協商,它們同意分別包攬首制艦「拉.加列索尼埃爾」號和二號艦「讓.德.維爾納」號,其餘四艘就只能由私人船廠承包了。為了使每艘船的技術細節和性能指標儘可能地保持一致,布雷斯特船廠被責成率先垂範,先建成首制艦,然後向其他各承建單位提供技術指導。最終,「拉.加列索尼埃爾」號比二號艦「讓.德.維爾納」號先下水18個月,然後,根據她們在驗收中的經驗和教訓,技術人員適當對隨後幾艘進行了多處改進。在瑞士的日內瓦,國聯定於1932年2月舉行的軍備限制和裁軍大會即將召開,心急如焚的法國人希望在此之前拿到2艘成品。但各大船廠實在不堪重負,工期一拖再拖,「讓.德.維爾納」號從開工到下水花了3年半的時間,其餘私人船廠承包的新艦,每艘也差不多花4年時間才完工。 命名和施工拉.加列索尼埃爾.羅蘭.米歇爾(拉.加列索尼埃爾侯爵),海軍上尉之子,曾經在巴黎的博威學院學習,後來成為北美殖民地-新法蘭西的總司令,1756年在米諾加戰役中建功立業。讓.德.維爾納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名騎士,1373被查爾五世封為海軍上將,授命組建海軍。任內建立了有效的海防機制和航海條例,也致力於建立船舶建造和買賣的監管機制。馬賽曲是克勞德 約瑟夫1792所作的進行曲,1795年被指定為法蘭西共和國國歌。光榮,即英文的glory,也是法國海軍的傳統信條之一,本艦為拉級的第五艘同型艦,但最有名的同名艦要數法國海軍1858年下水的世上第一艘鐵甲戰艦。聖讓侯爵-路易 約瑟夫 蒙卡梅是英法七年戰爭期間新法蘭西的法軍總司令。1756年,他受路易十五之命來到北美殖民地整頓軍務,抵抗英軍,並陸續在同年、次年和後年取得一系列大捷。但好景不長,隨著英軍不斷增兵、調整部署,失敗接踵而來,直至他後來在魁北克戰敗犧牲,並以法軍在蒙特利爾投降結束。喬治.萊古生於1857年,是法國海軍史上傑出的領袖。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著力振興海軍,企圖打造一支能使法國重新躋身於海軍強國的大艦隊。該艦原本定名為雷諾堡號,1933年9月艦體在聖納澤爾港下水期間恰逢喬治.萊古去世,故改名以作紀念。 船體和大體布局拉級的原型是新近下水的「埃米爾.貝坦」號輕巡洋艦,故兩者船體大同小異,只不過拉級的艏樓更高一個層次,艦艏寬度稍大,其弦弧內收度略小,拉級還有一個為了便於容納水機回收毯而特設的方形艉。設計師原本希望使上層建築在埃米爾號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但後來由於添置了一座大型機庫,反而使拉級的艦橋結構更加大型化、複雜化了。由於拉級採用的是2軸推進系統,動力艙的長度得以明顯縮短,所以炮塔彈倉的間距(66m)也相應變短(「埃米爾」號為81m),其位置也明顯靠前,這樣保護重要部位的裝甲盒的長度和重量也可以相應地節儉一些。拉級的兩座煙囪幾乎等間距地分布在桅樓和機庫之間的甲板上,這就使水機彈射架的擺放成了大問題,顯然,她不可能再像埃米爾號那樣把彈射架安插在兩個煙囪間了。最後,法國人在後主炮塔上設計了一個兩段式可伸縮的彈射架,彈射架朝向艦艉方向,正好背對著機庫。這種設計意味著拉級的航空兵裝系統全都挪到了艉甲板,而艦舯部的空間得以解放,可以自由地分配給防空炮、小艇、測距儀等裝置。為拉級專門設計的新型起重機被布置在艦艉左側角落,主要負責把降到回收毯上的水機轉移到艉甲板的一組滑軌上,水機順著滑軌迂曲繞過主炮塔後,行至後方的機庫內收納。理論上,這種設計乾淨利落,但實際上並不完美,彈射架連同一架水機的重量對炮塔的壓力不可小視,而且機械工作時產生的共振對兩者也都有影響。 動力系統: 為了使拉級的輸出功率達到重巡「阿爾及爾」號的水平84000CV,設計師動足了腦筋。「阿爾及爾」號由於尺寸明顯大一圈,可以並列容下兩組鍋爐艙,但以新艦的體型顯然不能照搬照抄。因此,他們索性把4個鍋爐按照2個一組的方式安置到一前一後兩個動力艙內,兩組沿龍骨中線左右錯位排列,這樣前艙的兩個鍋爐可以驅動右側螺旋槳,後艙驅動左側螺旋槳。拉級安裝的是安德爾公司設計的,功率為27kg/cm2的垂直小管雙過熱鍋爐。然而在試航中發現,過熱裝置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在前艙鍋爐的左側,又追加一個小功率20kg/cm2的鍋爐備用。拉級的發動機分為兩種:帕森斯反應渦輪機和拉圖.布列塔尼脈衝式渦輪機。每個機組的最大功率為55000CV,分別由一個高壓、中壓和低壓汽輪機以及單極減速齒輪穿列組成,其倒車渦輪機裝在低壓輪機的排氣口。機組能以18-19節的經濟航速驅動螺旋槳。每艘軍艦的發動機由不同的公司建造,「拉.加列索尼埃爾」號和「維爾納」號的拉圖脈衝式汽輪機由安德爾公司製造,「光榮」號的是由施耐德公司製造。「喬治.萊古」號和「馬賽曲」號的帕森斯渦輪機由盧瓦爾公司製造,蒙卡梅的由地中海公司製造。事實證明,帕森斯渦輪機較拉圖渦輪機更可靠,後者在航行中總是問題不斷。有個例子,1940年9月光榮號在法屬幾內亞外海遭到皇家海軍的「坎伯蘭」號和「澳大利亞」號重巡追擊時,裝備的拉圖渦輪機居然突發故障,直接導致尷尬的停車現象。拉級各艦都裝備了直徑4.6m的三葉螺旋槳。試航期間,她們都表現了良好的高速性能。在連續9小時的航速標準測試中,她們的平均速度均超過35節,其中最快的光榮號在輸出功率為118000CV時開出了36.9節的高速。在編隊航行時,她們仍然能較好地維持31節的理想速度。相比出眾的高速性能,她們的續航能力顯得一般,但足夠應付將要面臨的作戰環境。拉級的續航力儘管比不上英國皇家海軍的巡洋艦,但和義大利皇家海軍的巡洋艦比還是有點優勢的。艦上4個功率為200千瓦的發電機為船隻航行提供電力,船停泊時的電力由左舷甲板上的100千瓦的發電機供應,前煙囪右舷側甲板上的柴油發動機負責緊急狀態下的供電需求。1943年,趁軍艦在美國大修期間,所有這些法制發電機都更換成美國貨了。艦艏錨鏈筒內的3個主錨均為拜爾式錨,重達4.9噸,分布為2右1左。艉錨重達1.4噸。2個600kg和1個200kg重的拋擲式小錨平時藏在甲板下。拉級安裝一前一後兩座迴旋羅盤和一個電磁羅盤,還配有warluzel超聲深度探測器 拉級配備了一副和「埃米爾」號一樣的,面積為23.70m2的平衡舵。1937年,各艦均安裝了在「維爾納」號上測試定型的防波堤。拉級優秀的適航性廣受好評,在軍艦以30-33節的高速航行時,幾乎沒有明顯的震動,也沒有嚴重的艦艏上浪或埋沒現象。遇到橫風時,船體傾斜不超過5度,12-13秒的橫搖周期和主炮每分鐘4-5發的最低射速剛好吻合,使之成為理想的射擊平台。 裝甲防護:拉級的艦體結構為法國巡洋艦一貫的縱形走向,內部細分為15個密水艙,中段艦體下設雙重底。艦體肋骨和蒙皮等主結構均有抗張強度50kg/mm2鋼板打造,裝甲帶和裝甲甲板則由80kg/mm2的特種鋼板製成,105mm的主裝甲帶兩端由60mm裝甲隔艙封閉,上緣則由38mm裝甲甲板覆蓋,形成完整的裝甲盒結構。和同時期列強海軍的輕巡洋艦一樣,顧及速度和噸位,該艦的裝甲防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權衡和妥協。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拉級的裝甲帶在9000米和15000米的距離上分別能免疫140mm和150mm火炮的攻擊, 裝甲甲板在19000米和15000米的距離上分別能免疫140mm和150mm火炮的攻擊。理論上,拉級除了能完全抵擋驅逐艦火炮的打擊,對義大利的「僱傭兵」有一定範圍的抗打擊區之外(當然,資料中沒有提及火炮的入射角度問題),甚至對重巡的8英寸艦炮也無疑具有免疫力。拉級炮塔和司令塔的裝甲布置也仿效自「阿爾及爾」號。炮塔面板裝甲100mm,側壁和頂壁裝甲為50mm,炮塔基座的圓柱形隔層厚95mm,提彈通道由70mm裝甲保護。司令塔四周壁裝甲厚95mm,頂壁厚50mm,內部的聯絡通道也由50mm裝甲保護。煙囪氣道和舵艙的裝甲也和「阿爾及爾」號幾乎一致,這可以算得上是個縮小版的條約重巡。由於噸位所限,拉級不可能沿用重巡的水下防禦體系,但精心設計的注排水系統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缺憾。理論上,通過對側隔艙注水能在5分鐘內糾正船體左右22度的傾斜,艦艏2個隔艙注水能修正水線0.55米的抬高,艉艙注水能對抗0.6米的艦艉抬高,輔以艉彈藥艙注水還能外加0.47米的平衡度。 武備主炮:拉級裝備了和「埃米爾」號相同的152mm/55 1930型三聯裝火炮,由於其裝甲更厚,故重量有所增加,隨帶的驅動電機的功率也更大。和該火炮匹配的是由Homecourt公司製造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炮塔系統。不幸的是,這種複雜的裝置因技術故障不斷而飽受詬病。較差的製作工藝、欠佳的安裝組合和糟糕維護可能是導致試射中火炮觸發機制、炮閂安全閥和揚彈機構等頻頻發生故障,最終使火炮射速打折的原因。直到設計師著手簡化炮塔結構,一一糾正上述毛病之後,火炮表現總算有了改觀。1938年,經過修正後的「光榮」號的主炮在仰角8度的狀態下打出了每分9發的好成績。儘管由於種種原因,火炮改裝沒有沿及其他幾艘,但據說「蒙卡梅」號在達喀爾戰役中令人意外達到了每分8發的射速。炮塔進水也是一個問題,1938年,設計師對「馬賽曲」號炮塔進行改型,增加炮塔和坐圈的緊密度,使縫隙縮小2.5cm,並且在炮管根部加裝防水帆布。拉級的炮管壽命僅為300-350發,這對流亡海外的法國軍艦來說是個大問題,1945年底,「喬治.萊古」的炮管已經發射了580次,嚴重超標!因此,法國海軍急需從加拿大的海外兵工廠定製備用炮管,但由於流水線不同,產品和本土貨還是有點不一樣。拉級和「埃米爾」號使用同樣射程的炮彈。當時開始流行帶染料的K型炮彈,這種炮彈使爆炸產生的水花染色,便於觀測著彈點。1939年7月,在「喬治.萊古」為首的法國海軍第四艦隊訪問英國羅斯噻軍港期間,「喬治.萊古」號演示了帶紅色染料炮彈的指示效果,得到了英國同行的認可。 防空武器: 拉級裝備的90mm/50 ca 1926型防空炮已經在重巡「科爾貝爾」和「福煦」號(單管)上用過,帶雙聯裝炮座的1930型也安裝在了最近的「第普萊斯」號和「埃米爾」號上。炮座全重13.7噸,帶80度仰角,射速6發每分的火炮,可以遙控指揮。當火炮為60度角時,人力填裝相對吃力,為便於操作,炮座周圍設置了可以容納60發炮彈的臨時備用架。4座雙聯裝13.2mm哈氣凱斯機槍,分別布置於桅樓左右,1937年,加裝放破片和子彈的防盾。考慮到日益增加的空中威脅,拉級的防空武器還是有不足的之嫌。1937年,有人提議在機庫頂部的角落加裝一座四聯裝13.2機槍,但由於缺貨,只有「拉.加列索尼埃爾」號安裝了,其餘各艘只能以2座雙聯裝機槍代替,隨同追加的還有機庫探照燈平台上的一個1m測距儀。 火控系統:拉級裝備的12噸主測距儀和以往的巡洋艦測距儀都截然不同,在設計之初就只搭載一架8m基線的OPL立體成像測距儀,沒有SOM重疊測距儀。測距儀提交的數據無論是水面目標還是空中目標都能通過1934型混合火控解算器處理。測試中發現,「拉.加列索尼埃爾」號的測距儀的旋轉機制存在問題,設計師相應地改進了滾珠軸承才解決問題,但其他幾艘都沒來得及修改。如同「埃米爾」號那樣,主炮塔隨帶的測距儀也升級為8m基線立體成像測距儀,並能遙控指揮。1930型立體成像式測距儀帶有3米或4米基線的觀測鏡,它們被安裝在航海艦橋向兩翼延伸的,由圓柱形結構支撐的平台上,具有火力遙控功能。儘管90mm高炮性能還不錯,但火控系統就差強人意了,許多情況下,士兵們寧可用火炮上的瞄準鏡獨立操作,1940年4月,「蒙卡梅」號在挪威沿海的遭遇就是這種情況最好的證明。13.2mm的雙聯裝高射機槍由布置在艦橋兩側的1m測距儀指揮。司令塔頂端都安裝一座3米基線的合像式戰術指揮測距儀,這個全開放的測距儀也可以用來指揮魚雷。機庫頂部的後桅設有探照燈平台,上有兩座1.2米直徑的探照燈可供遙控指揮,前桅樓的平台上則安裝一個75mm航海探照燈。 魚雷:兩座帶有防破片防盾的1933型二聯裝發射管布置在艦舯部兩弦,能發生550mm口徑1923D型魚雷。魚雷發射的參數由司令塔上的3m戰術測距儀提供,並可由艦橋兩側平台上的遙控裝置操控。 航空兵裝:拉級的航空兵裝系統是所有法國軍艦中最複雜的。位於煙囪和後主炮之間一座寬大的雙機庫是拉級的一大特徵。她的一座空氣壓縮彈射架原本打算安裝在機庫和後炮塔之間,但隨後發現這樣一來,不但艉甲板變得擁擠,水機起飛時的清場工作也大受影響,這才不得不把它架在後炮塔頂端。彈射架的構造相當特別,可以說是為拉級量身定做的。它分為前後兩段,固定在炮塔上的後段較寬大,長為14.6米;稍窄的前段可以回縮入後段,呈收納狀態。彈射架完全伸展時,長達22米。彈射架隨炮塔一起旋轉,當炮塔向右旋轉55-145度或向左旋轉215-305度時,水機可以安全地彈射起飛。在設計之初,設計師希望拉級能常規搭載4架摺疊翼水機,機庫內兩架,頂上一架,彈射架上一架。但後來發現,彈射架上的水機固定能力有限,很容易被火炮衝擊波吹落,而且炮塔機械的震動對水機影響很大,故只能取消,改為常備3架。拉級最獨具特色的裝置就是艦艉的水機回收系統了,方形艦艉內置的回收毯可以供軍艦在以10-15節的低速航行時順利回收降落的水機。該系統主要由一塊12米長,8米寬的竹簡樣帆布組成,在收納狀態時帆布纏繞在艦艉內部一個滾筒上。當工作時,艦艉的長條形裂孔打開,帆布由轉動的滾筒釋放,像撒網樣地拋落在海面上,毯呈拖行狀態。需要降落的水機應該以一定的恆速從艦艉接近母艦,準確地降落在帆布毯上,待帆布毯緩緩收攏到一定程度,艦艉的起重機才能將水機吊起轉移至艦艉的滑軌。這個回收系統其實都是德國設計並製造的,但是隨著測試的進行,工作人員也對其不斷改進。該系統細分為2類kiwull型和hein型,前者安裝在「維爾納」號和「拉.加列索尼埃爾」號,後者安裝在其餘四艘。但是,整個回收系統的工作耗時相當冗長。光是布設回收毯就需要15分鐘,而起吊水機,並將其架到軌道的滑車上可以還需要20-30分鐘。艦艉的長條形布設裂口和螺旋槳很近,此處水花很大,海水經常倒灌入內,打濕帆布回收機構。另外,事實證明回收系統在風高浪急的環境下很難展開工作。因此,這個複雜的機構在使用2年隨後就逐漸被廢棄不用了。總共有3座最大起重重量達3.3噸的大型起重機用於搬運水機,其中2座工作範圍達到15.7米的較大的起重機位於機庫頂部的後桅處,負責在機庫頂、彈射架和附近的甲板之間轉運水機,第三座起重機工作範圍略小,為12米,位於艉甲板末端,負責將水機從回收毯轉移到艉甲板上。艉甲板的滑軌從船尾末端一直向前繞過炮塔後進入一側機庫內,另一側機庫的滑軌通過轉盤結構和一段橫向交通滑軌,於另一側滑軌聯通。轉運水機比較費時,從飛機拉出機庫到架好在彈射器上需要40分鐘時間。為了充分利用機庫頂的空間,1936年7月在該處加裝一個水機固定架,次年追加環形滑軌便于飛機旋轉調整方位。按照1935年的設想,拉級將搭載2架當時尚在研發中的盧瓦爾130水偵,外加2架水上戰鬥機(型號未定)。當2艘軍艦完工時,這兩種飛機卻仍未成形,所以只能以GL812和POTEZ452作為臨時替代,後者居然還是那種無法彈射的水機。到1937年,盧瓦爾130水偵才正式上艦,然而期盼中的盧瓦爾210戰鬥水機還未見蹤影,該款水機直到次年才算到位。測試中,130水偵的性能令人滿意,但這個210就不行了,事實上在研發過程中,它就一直飽受動力不足、超重和整體結構穩定性等等一大堆問題。儘管已經有了20架成品,但最終盧瓦爾210不得不停產,海軍構想中的水機戰鬥小隊也只能作罷。 小艇:阿爾及爾號完工時裝備的小艇如下:10m和9m的拖曳小艇各一艘9m摩托艇3艘,2艘放在二號煙囪的兩側7m摩托艇2艘8m尖尾長艇,平時掛在機庫兩側的小艇懸架上。1艘5m皮筏艇大多數小艇平時放在煙囪之間的小艇鐵架上。除了水機專用起重機,船上尚有2座限重4噸,工作範圍達6米的小型吊車負責起吊小艇之用。 1935到1942年的改裝措施: 隨著二戰爆發,有個叫krant的海軍上尉提出要為軍艦加裝深彈發射裝置,每艘軍艦安裝3個深彈發射架,每架可以容納一組35kg深彈,計12發,另備彈3組。1940年7月13號,「拉.加列索尼埃爾」號對義大利潛艇丹多羅號使用過這種深彈。經過1939到1940年,拉級巡洋艦在北大西洋的作戰經歷表面其主炮的防水帆布不夠結實,於是大西洋艦隊的幾艘拉級被優先照顧,換裝更加結實牢靠的帆布袋。1941年,「拉.加列索尼埃爾」號和「馬賽曲」 號加裝水下聽音器G32 以強化反潛能力,但實戰發現,當軍艦超過15節速度時,聽音器就毫無用處,於是只能取消安裝。1940年12月,拉級的防空武器被進一步強化,司令塔頂部加裝二聯裝的37mm1933型機槍,機庫頂部安裝25mm1939型哈氣凱斯機槍。位於西非的幾艘軍艦還額外獲得了勃朗寧13.2mm機槍,「喬治-萊古」號安裝4座(艦橋兩側2,機庫頂2),「蒙卡梅」號艦橋兩側2,1座備用,「光榮」號主炮塔兩側各一座,後桅探照燈平台一座,一座備用。由於這些機槍性能不一致,數量也畢竟有限,再加上通過電話線聯絡的1m測距儀能提供的射擊指導也有欠缺,總體的防空能力欠佳。
推薦閱讀:

這些鏡頭不能充分發揮索尼a9的追焦連拍性能
玩過一小時PS VR的我終於明白,索尼跟那些碩大笨重的對手完全不是一個套路
索尼微單必知必會的五大自動功能
索尼Xperia XZ1評測怎麼樣?
首個全畫幅五軸防抖 索尼α7II深度評測

TAG:索尼 | 巡洋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