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茶這件事,中國人要向老外學?
這種過分強調茶葉品種和地域性的價值,卻沒有一家以品牌出名的企業的銷售模式,在商業的路上是沒有未來的。
咖門 · 2016/11/22 16:54
品牌
作者:政雨
第一次接觸新式茶的時候,心裡曾暗暗地犯嘀咕:茶加了奶就是新式茶?怎麼和咖啡加奶是一個路子?
這不會又是一次「中國式創造」吧?
中國人賣茶這麼多年,到如今也要按照老外的路子走?
1
老外是這樣賣茶的——
講個《咖門》採訪嫩綠茶創始人廖韋佳時聽來的故事——
當這位在國外留學多年的「火鍋公主」打定主意要做茶的時候,和先生費了好大的勁找來一個美國人買茶——並非崇洋媚外,國內的茶飲市場太過「博大精深」,實在難琢磨。
雙方見面相談甚歡,然而這樁生意最後並沒有談成——
那是晚上吃飯的時候,廖韋佳興沖沖地向老外介紹著自己打算如何用咖啡機萃取茶、如何在茶里+水果、+牛奶的美妙想法時,那個以賣鐵觀音等傳統中國茶為生意的美國人不幹了——
「NO!這沒法合作!中國茶是很神聖的,你們怎麼能這樣做茶呢?」
這個故事一度成為我們辦公室的話題——中國茶飲人在拚命學習老外的茶產品,而老外卻把中國茶文化當做聖經。
但不得不說,在賣茶這件事上,老外還是很有一套的——
Teavana沒有任何茶園或者生產設備,單靠從世界各地採購茶葉——進行配置——創建品牌——分銷出售的模式,就做成了茶行業里的佼佼者,後被星巴克收購;
還有那個著名的TWG,就是兩個外國小伙兒在根本不產茶的新加坡創立的茶葉品牌,把茶賣出了一線的水準。(傳送門:在茶葉上塗黃金,把店開在LV旁,「最貴茶店」如何風靡全球?)。
▲時尚、高端定位的TWG
TWG創始人這麼評價中國茶:中國是茶的祖宗,但我發現在中國很多茶屋,流露出和時尚產業完全無關的氣氛。
中國茶太老了么?
怎麼會?每年都有新的茶葉採摘上市,當然是賣茶的方式太陳舊了。
2
中國茶是怎麼變老的?
「消費升級」是一個比58同城還要神奇的詞,它給了這個問題一個很好的解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喝茶逐漸在人們眼裡從過去「附庸風雅」的事變成了遛鳥大爺的專利。
為什麼喝茶的人少了?買茶難,沒有統一的標準,一不小心就成了冤大頭;喝茶也不容易,燒水、泡茶,既費時間也需要技術,一次放多少茶葉完全是在做實驗。
於是,多數人喝到口中的茶並不都是好滋味。況且,市場上各種口味的飲料繁多,便捷又好喝,年輕人自然離茶越來越遠了。
還有那些為有錢大叔開的茶館,消費一次動輒上千,都是濃濃的中式「布衣」或者茶藝風,年輕人去不起也不願意去。
▲年輕人「敬而遠之」的茶館
另外,受大環境影響,滋潤了這個行業很多年的禮品茶市場,遭到衝擊,人們對禮品茶的購買力早不似從前了。
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觀念都在發生改變的時候,茶還是原來的老樣子,自然需要升級。
自古以來,由於上游過於分散,中國茶「有姓無名」,我們只知道西湖的龍井、雲南的普洱,響噹噹的賣著各種茶的茶莊的名字,好像沒有聽過中國茶里一個什麼牌子的什麼茶。
這種過分強調茶葉品種和地域性的價值,卻沒有一家以品牌出名的企業的銷售模式,在商業的路上是沒有未來的。
但是可別忘了,茶葉零售在國內有著 3000 億規模的市場。
於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開始在線上賣茶,不僅原茶葉、各式拼配茶、花茶都有;似乎表面繁榮,卻讓人忍不住對價格和質量表示擔憂。
▲茶換了一個新的形態,然而,其背後還是老樣子
另外,更高級的新式茶飲也終於到了瘋狂發展的階段,但好像這和茶賣走的是兩個路子——路邊的茶葉連鎖店還是那麼冷冷清清的待著。
供應鏈不捋順,賣茶這事兒從根兒上還沒好,究竟能走多遠很難說清。
3
要和老外學什麼?
總找老外賣茶也不是事兒啊,那中國茶怎麼做才能多點真誠,少些套路呢?
突破傳統產業鏈
有知情人表示,我國有十幾萬家茶廠/茶企,其中90%都是小微形態。通常的流通環節是,茶農採摘——加工廠/茶企——產地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省會城市)——地級市三級批發市場,每一層的利潤都能達到20%-30%,其最大的價值在於集貨和承擔庫存。
無疑,這樣一個鏈條下來,茶葉的價格自然上去,而且很容易出現紕漏。
當然這不只是茶行業會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商超開始近郊直接採購,免去層層「削價」;還有依託互聯網發展起來的二手車交易平台,免去中間商的差價。
茶行業也不例外,要從產業鏈角度做出改變,打破「紡錘體」的不良結構,這也是為茶打造品牌化的必需之路。
解決產品標準化
解決標準化,也就突破了傳統茶的山頭文化。
▲定好標準,才能規劃線路,走得更遠
簡單點,賣茶的方式簡單點。其實已經有很多企業在標準化上發力了,比如研究泡茶機器,用機器代替手工等。標準化的產品,是茶葉做大品牌的基因。
其實整個產業鏈的標準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一定是整個行業的未來。
注重顏值和營銷
在國內,除了立頓,普通人很難再想起第二個茶葉品牌。
咖啡還雀巢、麥斯威爾、舊街場天天打架呢,茶葉卻是一支獨秀?這個市場需要在標準化的基礎之上出現有競爭之勢的茶葉品牌,解決「有姓無名」的問題。
這就需要把茶從傳統經銷商的思維里拿出來,放到商業的角度來運營,從產品、設計、營銷等等角度來打造。
產品上,立頓是個好例子,除了茶品質,消費的便捷性也是其值得點贊的地方。簡簡單單一個茶包,基本解決了飲茶的繁瑣程序。要想更多人買單,讓年輕人注意到茶,就得從市場角度出發。
設計是把品牌推廣出去的一張名片。不難看到,市場上也有不少的茶葉試圖在和年輕人靠近,只是包裝還是走不出「民族風」的老路子,怎麼能讓人產生親近、甚至愛不釋手的感覺呢?
▲日本的一款茶飲品包裝
還有茶行業的零售店,俗稱「茶莊」,品牌不同,但路子一樣,似乎茶就只能和禪意、中國風結合?前段時間,一個叫「小罐茶」的茶葉品牌專門請來Apple Store 的設計師,設計了一家茶葉店,換了一種風格,吸引眼球不斷。
▲和傳統茶葉店完全不一個畫風的茶店
本文為咖門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中國人唯一不認可的成功!
※中國人是真上帝 倫敦「血拚」奪冠
※「沒福坐不住」和「這就是命」| 中國人的福命觀
※中國人有自己的宗教嗎?
※中國人罵人為何罵東西不罵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