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5世界局勢
儘管是閉門會議,記者還是在茶歇午休之際採訪請教發言嘉賓,理解他們的主要見解和思想並整理成文,努力為微友們展示一幅權威學者眼中的2015年國際形勢態勢圖。
外交部長王毅發表題為《2015年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全面推進之年》的主旨演講
來自全國各地和各有關部委的35個學術研究機構、2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體等單位近200名與會者參加了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和中國國際問題基金會主辦的「國際秩序演變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題研討會蘇格:三重疊加下的2015年世界形勢2015年,區域局部動蕩不斷出現,但世界總體和平、發展、進步乃大勢所趨。大國合作與競爭並存,格局轉換、秩序變革和經濟調整三重疊加。中國變數的影響顯著擴大,國際地位持續提升,在國際事務中作用不斷增強。格局轉換:多極不斷演進 局部衝突凸顯世界多極化不斷演進,單極月多極力量呈並存局勢。美國仍具有第一強國的實力,力圖鞏固其與盟國的政治安全關係,搶佔制高點並續延發展機遇。與此同時,美國多重出擊,戰線過長,主導國際事務難以隨心所欲。俄羅斯加大對美國及西方的戰略反擊力度。大國關係博弈加劇,但競爭與合作兩面均較為突出,關係斗而不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道路曲折,但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區域矛盾與局部衝突凸顯。歐洲、中東、亞太等幾大地緣政治板塊相互影響,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交織,地緣政治博弈更加複雜。在歐洲,烏克蘭危機引發冷戰以來美歐與俄最為激烈的地緣政治較量,並將持續衝擊區域安全格局及大國關係。在中東,多年反恐戰爭未能根除極端恐怖勢力,某些民族與教派矛盾激化;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法國發動恐怖襲擊震驚全球。土耳其與俄羅斯之爭局勢撲朔迷離,各國高擎反恐大旗,背後卻各有盤算。在亞太,美國繼續推行「亞太再平衡」安全戰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達成協議;日本政治右傾化明顯;地區安全不穩定因素增多。經濟調整:生產力再度發展 後危機持續發酵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背景下的全球生產、融資與流通模式,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並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某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圍繞自貿區布局、資金流向、市場份額等,國際經濟競爭加劇。世界經濟走勢低迷,後經濟危機影響持續顯現。發達經濟體發展乏力,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速下滑。按照IMF的數據,美國經濟增長為2.6%,歐洲為1.5%,日本為0.6%,澳、加經濟減速,新興經濟體當中以金磚五國為例,中國和印度增速保持了6.8%和7.3%,南非居中,為1.4%,巴西、俄羅斯等國貨幣貶值、資本外流,增長率分別為-3.0%,-3.8%。美聯儲加息預期甚高(5天後美聯儲加息,編輯注),日歐繼續量化寬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發展預期下調至3.1%,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增速。這就需要我們通力合作,探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人民幣「入籃」,中國經濟穩中求進,步入深度調整與轉型期。秩序改革:全球治理求變 中國作用提升
2015年適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70周年,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國際體系變革呼聲增大。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是大勢所趨。非傳統領域安全問題升溫,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關注資源能源安全、網路信息安全、防範疾病等方面,國際合作有所推進。與此同時,雙邊和多邊平台上,各國已開始著眼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圍繞發展制高點和規則制定權的競爭方興未艾。發達國家加緊打造新的經貿投資規則,金磚國家靠自身作為謀求國際金融體制中應有地位。但各方既有合作又有牽制。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得以推進;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持續發展;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中國同發展中國家的全麵糰結協作不斷夯實拓展。中國深入參與並積極引導多邊外交進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位一體」主張,與聯合國和其他重要國際組織關係繼續發展。中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不但作出貢獻,而且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重大倡議落地生根,全球夥伴關係網路更加廣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展開波瀾壯闊的畫卷。(蘇格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據研討會現場發言整理)
王緝思:奧巴馬主義下的2015美國「戰略收縮期」縱觀美國2015年的外交行動,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時隔53年後恢復與古巴建交,將伊朗核危機爆發的可能推後了至少十年,不謂不熱鬧,但是再進一步考察,似乎也只有這幾項可圈可點。在烏克蘭危機、打擊「伊斯蘭國」恐怖勢力中,美國並沒有出台具體而有效的措施;對中國所提倡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態度也從嚴重保留到逐漸軟化。日前,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在「2015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將此概括為「2015年,美國仍處在冷戰結束以來最明顯的戰略間歇期和最長的戰略收縮期,對外干涉的意願和能力都呈下降趨勢」。他認為,由此「奧巴馬主義」也顯示出鮮明的特色——強調國內政治和國際經濟問題優先,遵循「不幹蠢事」的外交原則。國內優先:「我將美國拉出了經濟泥潭」在這一年,奧巴馬將經濟振興和社會變革計劃置於首位,把主要精力和資源都投入了國內事務。奧巴馬近日在東南亞答記者問的時候說,我最主要的政治遺產就是將美國拉出了經濟泥潭,國內經濟成功復甦,就業率上升,醫療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王緝思指出,從這一回答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奧巴馬「國內第一」的政策傾向。而他確實交出了比較滿意的答卷,美國最近的失業率維持在5.0%到5.1%,年度GDP漲幅可望達到2.1%到2.2%,且明年應該還會進一步增長,財政赤字也降到他執政以來最低水平。美國國內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總趨勢有利於經濟振興,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奧巴馬可以高枕無虞。美國國內的政治左右極化趨勢並沒有好轉;國內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不平等問題突出;中產階級抱怨頗多,因為他們的生活水平相較於經濟發展速度並沒有明顯上升;隨著新移民的大量進入種族矛盾逐漸浮出水面,而這些問題在短期內都沒有辦法糾正,需要更多的政治手段和智慧。國際政策:進入戰略間歇期和戰略收縮期在國際問題上,奧巴馬也同樣將經濟問題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王緝思認為,奧巴馬最重要的外交調整,就是將對外戰略的主要關注點從以反恐、防擴散為中心的軍事安全議題,轉移到了以維護全球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復甦為中心的經濟安全議題。這是奧巴馬主義的主要特徵,即奉行經濟優先原則,強調多邊關係,注重國際機制建設和全球治理問題,與他的民主黨前任奉行的「柯林頓主義」一脈相承。究其原因,一是美國的歐洲盟友實力受損,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西方整體力量及影響力下跌。二是中國等新興大國力量和國際影響速度上升。三是在網路化時代國家權力分散下移,全球治理問題日益複雜,美國在反恐、氣候變化、網路安全等問題上掌控國際規則的能力受到削弱。四是美國集中精力於國內事務,干預外部事務的信心和動力減弱。這導致美國進入了冷戰結束以來最明顯的戰略間歇期和最長的戰略收縮期。「不幹蠢事」:七年中未出動地面部隊但是與前任不同的是,奧巴馬奉行一項簡明的外交原則,用奧巴馬本人的話來說,叫做「不幹蠢事」(Don』t do stupid stuff,簡稱DDSS)。奧巴馬曾說,「自二戰以來,我們所犯的錯誤里代價最高的一些錯誤不是來自於我們的自我剋制,而是來自於我們魯莽地進行軍事冒險的意願」,王緝思解釋道,奧巴馬所鄙棄的「蠢事」,首推布希政府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意味著,在奧巴馬看來,對外軍事冒險使美國犯了很多錯誤,因此他強調「克制」和「收縮」,這也可以解釋七年來美國為什麼從未出動地面部隊發動過大規模戰爭。因此,在打擊「伊斯蘭國」等事件上的收效甚微也可以得到某種解釋。「不幹蠢事」還意味著未來不能同中國等新興大國對抗。奧巴馬政府在加強針對中國的軍事部署的同時,又努力加強同中國軍方的接觸與合作,希望通過完善危機管控機制,儘可能降低同中國發生戰爭或戰略碰撞的危險。奧巴馬認為,剛剛經歷了兩場令美國筋疲力盡的戰爭之後,國家需要休養生息。他執政以來,中東地區發生的「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異軍突起等重大國際事件打亂了美國穩定中東的長遠構想;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亂局亦使奧巴馬政府和許多美國戰略家逐漸認識到,西方民主法治在那些國家「水土不服」。因此,美國雖然沒有放棄以自己的價值觀改造世界的幻想,但在實踐上已經更多地強調世界秩序的穩定,而非介入他國內政顛覆政權推動政權更迭。這是「不幹蠢事」另一層心照不宣的含義。同時,奧巴馬也相當注意不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為敵。在打擊「伊斯蘭國」和譴責巴黎恐怖襲擊時,他一直恪守著一條底線,不突出「伊斯蘭」或「穆斯林」這個群體的名稱 ,顯然是在有意向美國內外巨大的穆斯林人群釋放善意。從奧巴馬對古巴的復交、改善與越南關係、對伊朗有所轉變的系列態度來看,王緝思認為,不得不給人一種遐想:如果朝鮮在核問題上的立場軟化,美國對朝鮮的敵對態度是否也會改變。不過,目前尚未看到兩國關係解凍的任何跡象。選舉之後:「韜光養晦」未見終結奧巴馬的外交實踐及其指導思想和理念引導美國進入了一個美國特色的「韜光養晦」階段。王緝思推測,「如果國際沒有發生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在剩下的一年任期中,奧巴馬還會如此。」問題在於,美國全球戰略的上述調整是奧巴馬兩個任期內的特殊行為方式,還是代表了一種長遠趨勢?王緝思認為,在美國國內,部分戰略家和輿論認為,所謂「不幹蠢事」,實質上是一種無所作為的保守思想。批評者認為奧巴馬放棄領導責任,過度強調氣候變化這種傳統安全和全球治理問題,忘記地緣政治的爭奪,聽任中國在西太平洋、俄羅斯在烏克蘭或其他地方的搶奪,沒有抓住領導權,中東問題上進退失據壓低國防軍費,不敢大膽同專制政府就人權問題開展交涉等等。儘管批評犀利,但是對於「具體而明確的做法」,批評者又乏善可陳。因此,下一屆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上台,大概都不會完全推翻現在的「韜光養晦」的中心理念,但可能會適當修正,在外交上顯得更加積極,更加強硬,更加敢做敢為。王緝思總結:奧巴馬政府上台七年來,在全球戰略和一系列外交政策,上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實現了一種外交轉型。但奧巴馬主義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以延續,還取決於世界大勢,也取決於突發事件和美國以外的行為體的所作所為。(據研討會發言觀點採訪後整理)黃平:五大危機纏繞2015歐洲如何系統評價歐洲在這一年的表現?其越來越明顯的政治不穩定性是巧合還是必然?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在「2015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2015年歐洲面臨著債務問題、地緣政治挑戰、難民問題、恐怖主義、領導力明顯疲軟這「五重危機」,而對外合作事務中,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提升是在重重危機之下的一大亮點,這使得困境中的歐洲可以找到新的戰略支點,由此展開的互利共贏合作,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歐洲所面臨「窘境」。四大危機:債務地緣難民恐怖接踵而至歐洲所面臨的第一重危機是由希臘債務問題引發的歐元區危機。這一問題從2009年12月希臘政府公布財政赤字開始,一直持續到了現在,「笨豬」幾國仍未走出危機,歐元區也未能擺脫陰影。遲遲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次債務問題是結構性而非政策性的,是深層次而非暫時的,是區域性而非個別性的。第二重危機是地緣政治危機。黃平表示,歐洲正面臨著冷戰以來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烏克蘭危機看似是圍繞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的競爭,實則是美國、歐盟、北約與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較量。這攪亂了冷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歐洲地緣政治格局,一種新形式的「冷戰」可能再次降臨,而歐洲則首當其衝,居於最前沿。第三重危機是難民危機。利比亞造成的亂局持續發酵、幾年前橫行北非中東的顏色革命惡果繼續顯現、敘利亞內戰、「伊斯蘭國」乘亂興風作浪這幾個因素的疊加,使得這次的難民潮人數之多、來勢之凶和解決之難,歐盟東擴以來都前所未見。而默克爾一改謹慎、步步為營的形象,在這一問題上顯得信念堅定、第一時間敢於拍板。她大膽地表示「歡迎難民」,接納了幾十萬的難民,在歐洲起到了垂範效果。黃平並沒有從默克爾的動機或是社會支持上進行不可考的推測,而是從歐盟的制度框架上進行考量,他認為,歐盟之前短時間內的極速擴張,成員國從15國擴容到28國規模,已經造成了整個一體化進程的不穩定性,如今一下子要接納數量如此多的「難民」更是對歐盟的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歐盟一體化制度設計里完全沒有的變數。這遠遠不僅是資金、設備等方面的準備不足,黃平舉出一個細節,對穆斯林難民來說,是不能接受異性的治療和看護的,歐盟是否有足夠的同性醫護人員儲備呢?「一旦有一點沒處理好,就會引發巨大文化與宗教震蕩」,所謂歐洲的「伊斯蘭化」已經成為部分人心頭的憂慮。第四重危機是恐怖主義的危機。黃平認為,9·11之後,恐怖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轉向,從美國轉移到了歐洲。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對英國跟隨美國腳步參與到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中的報復。不過,相比於此,歐洲國家還面臨著另外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諸如「伊斯蘭國」這樣的恐怖組織正在大肆招募歐洲本土的穆斯林公民參加所謂的「聖戰」。其中一些人加入『伊斯蘭國』接受訓練,然後又回到歐洲從事暴力活動。致命一擊:考驗歐洲的制度框架和領導能力這四重危機並存本身已經夠複雜的了,它們同時降臨又導致了第五個也是最嚴峻的危機,即歐洲領導能力的危機。黃平認為,「歐洲的制度設計可以在一個時間應付一個挑戰、一個危機,最多再來一個『one plus』,但是從沒有設計過四重危機並存時如何應對的情況」。去年11月剛上任的歐盟新班子(也包括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在經驗和人頭還不熟的情況下,並不能有效處理這多重危機,甚至還導致歐洲內部出現了「南北之爭」和「東西分裂」。「南北之爭」是由於南邊的「笨豬五國」依賴北邊提供經濟支持,「北邊幹活,南邊消費」現象引發了北歐各國的諸多不滿;「東西分裂」是指在債務問題、難民等問題上自歐盟東擴以來東西各國出現了明確、嚴重且公開的分歧。冷戰結束後中東歐國家幾乎是瞬間統統倒向西方、倒向歐盟、倒向北約的現實條件已經發生了改變。普遍而強烈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使得將國家利益與歐盟整體利益對立起來的「再國家化」成為與一體化並行的現象。在一體化前景逐漸模糊的情況下,「抱團取暖」和「自力更生」的心態同時滋生,政策相互抵牾。中歐關係:一大亮點但可再一步提升在此多重危機壓力下,黃平認為,2015年,在與俄羅斯、中東等難以處置的對外事務中,中歐關係是歐洲最大的亮點之一。這體現在四個層面上。首先是最高層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會晤,在去年習近平主席成功訪歐並同歐盟領導人達成建設四大夥伴關係的基礎上,今年李克強總理同歐盟新一屆領導人進行了會晤,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其次是在戰略層面推進了幾大對接,包括中方的「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的發展戰略相對接,中國國際產能合作同歐洲「容克投資計劃」相對接。第三是新領域的開闢,中國與中東歐的16+1合作穩步推進。第四是和主要大國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推進和改善。中德之間同意拓展創新領域合作,推進「中國製造2025」同「德國工業4.0」戰略的對接;中法雙方就開展第三方合作達成一致,開闢了新的合作領域,使中法關係繼續在中國同西方國家交往中發揮著引領和示範效應。中英關係更是一個亮點,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習近平主席對英國的「超級國事訪問」大獲成功,中英關係開始進入「黃金時代」,中英戰略夥伴關係的層次提高到了全球層面,英方表示要做中國在西方「最強有力的支持者」、「最開放的合作夥伴」和「最友好的朋友」。不過問題仍然存在。黃平指出,首先是歐洲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期望過高,要求過多,比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針對中國提出的「共同而有差別的責任」,歐洲不斷對其進行質疑和否定;在「一帶一路」上,也有的國家或企業以為中國可以大包大攬。其次是由於歐盟的制度問題,一些國家即使想作為單個國家和中國合作,也不得不受制於歐盟的統一規定,這對中國與一些歐洲國家之間推進雙邊關係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由此,黃平給出自己的見解:如今面臨多重危機的歐洲需要和當初歐元區改革之時一樣,堅定而踏實地一步一步穩著走;需要繼續和中國互利共贏合作,找到新的戰略支點和亮點,做實做牢與中國的關係,才能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建設成為多元而不分裂、合作而日益一體化的歐洲。(據研討會發言觀點採訪後整理)李永全:聲東為擊西的2015年俄羅斯「用理智是無法理解俄羅斯的」,2015年的俄羅斯雖然面對著國內以經濟為主的各種問題,但在敘利亞問題上大打出手很令世人刮目相待。怎樣評價俄羅斯在2015年的外交策略?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李永全在「2015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以俄羅斯詩人的描述作為切入口,將俄羅斯在外交上的表現解釋為「是自蘇聯解體後的逆向進程」。在這一進程中,俄羅斯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在向東方調整的同時希望修復與西方的外交。烏克蘭危機:俄羅斯外交的轉變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政府決定,暫停有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的準備工作,同時表示將加強與俄羅斯等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經貿關係,烏克蘭社會和政治危機自此爆發。國內和國際兩方面因素共同引發了烏克蘭危機,李永全簡約而精準地將其概括為,「這是權力和資本矛盾引發的國內問題和大國之間的博弈導致的國際壓力的雙重影響」。他認為,當代國際關係的地緣政治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東歐劇變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烏克蘭危機所表現出的進程,可以理解為是蘇聯解體後世界地緣政治和俄羅斯有關的一個逆向進程。以烏克蘭危機為界線,俄羅斯外交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俄羅斯開始以復興作為目標展開一系列活動。克里米亞問題也只是這個進程中一個自然的環節。一方面因為克里米亞問題導致的西方制裁的合圍,另一方面因為過於依賴能源出口的自身結構問題,俄羅斯經濟陷入了較為困難的時期,但這也不能阻擋其復興的腳步。敘利亞出兵:「醉翁之意」在西方2015俄羅斯外交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敘利亞大打出手。李永全指出,受制於經濟實力和文化影響,善於用兵是俄羅斯外交最明顯的特點,同時也是俄羅斯最嫻熟的外交手段。這一手段只有在阿富汗戰爭中失敗了,其餘時候都有奇效。比如在二戰俄羅斯通過用兵獲得了一片東歐地區,在1999年普里什蒂納機場俄羅斯憑藉一個營的兵力攪亂了北約的一盤棋,在2008年的格俄戰爭中俄羅斯通過用兵獲得了一片准領土,在不久前的克里米亞事件中俄羅斯用兵也大獲成功,而現在輪到出兵敘利亞了。不同於美國的反恐成果,俄羅斯在準備了一年之後剛一出手就收穫頗豐。李永全解釋道,這首先是因為俄羅斯的用兵藝術,其次主要是因為兩個國家的不同目的。美國一方面想打倒阿薩德一方面又想利用「伊斯蘭國」,俄羅斯雖然也想利用「伊斯蘭國」但是卻想保住阿薩德。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的主要目的,在打擊恐怖主義之餘,更想要利用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擺脫自身由於烏克蘭問題導致的孤立和僵局,西方才是它的「醉翁之意」。如果沒有土耳其打落俄羅斯飛機這一突發事件,在巴黎恐怖事件以後,這盤棋正在向俄羅斯所確定的目標發展。雖然土耳其打亂了俄羅斯的棋局,但李永全分析認為,如今美歐已經和俄羅斯達成協議,只要俄羅斯繼續貫徹明斯克二號協議,就有望解除因克里米亞問題給俄的制裁。據此推斷,俄羅斯這盤棋還會走得很好,最終歐美會同俄羅斯進行合作。而事實上,美國也並沒有真正在經濟上制裁俄羅斯,因為美國並沒有使用實質性的措施。面對俄羅斯在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前提下,在敘利亞出兵能堅持多久的質疑,李永全算了一筆賬。出兵敘利亞需要一年10億歐元的財力支撐,目前,雖然貿易價值有所下降,但物化指標並沒有下降,不容忽視的是,當下的俄羅斯還有3000億外匯儲備。對於一年中油價腰斬的壓力,李永全梳理,「戈爾巴喬夫時期,油價是9美元;1997年,油價是13美元,國庫幾乎是空的。」在他看來,俄羅斯是「全球唯一的自給自足的國家」。而出兵敘利亞的經濟損耗會放慢俄羅斯振興步伐,但不會中斷她的「逆向振興」雄心。中俄關係:互相借力 各自發展各自彰顯從目前的情況看,俄羅斯的外交政策雖然是向東調整,但是因為向東調整對俄羅斯而言有一系列的限制條件,所以其目標還是以歐美為主的西方。在2015年5月8日,習主席和普京簽訂一帶一盟對接協議,俄羅斯意在雙方各自致力於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齊頭並進且協同促進。對此,李永全分享自己的體會:俄羅斯的外交策略上「在西方遇到困難時就向東方尋找借力」的思維給中國很大啟示,中國在自身發展時也可以學會借用俄羅斯之力。李永全總結道,由於蘇聯解體後的逆向進程,我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地區的地緣政治環境,世界的地緣政治環境會有很多變數,在這個變數過程中,我們需要和俄羅斯一同尋求更多的發展和合作智慧。(據研討會發言觀點採訪後整理)記者手記:文匯報記者 李念
整理編輯: 文匯報文匯講堂 李念 陸詩怡
部分照片及說明來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官網
推薦閱讀:
※xzren:世界局勢極其脆弱|2012-07-06
※王湘穗:影響世界局勢的「潰瘍面」和「潰瘍面」戰略
※埃爾多安的選擇——複雜的世界局勢
※移民和人口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