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 (甘草乾薑湯,麥門冬湯,炙甘草湯 ,甘草湯,生薑甘草湯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
一、「肺痿」的概念
所謂「肺痿」,是指肺葉痿弱不用,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特徵,相當於西醫的某些慢性肺實質性病變如肺纖維化、肺硬化、肺不張等。
二、「肺痿」的發病原因
久病損肺,誤治津傷,肺臟虛損,津氣嚴重耗傷,以至肺葉枯萎,發為本病。本病病位在肺,但與脾、胃、腎等臟密切相關,病理性質有虛熱、虛寒之分。邪熱耗津,誤治傷陰,可導致肺澡津枯,發為肺痿;如肺痿日久,大病以後,耗傷氣陽,氣不化津,肺失所養。
三、「肺痿」的辨證論治
肺痿辨證應分清虛熱虛寒之不同,治療上以補肺生津為主。具體分型證治如下:
虛熱證:咳吐濁唾涎沫,其質較粘稠,或咳痰帶血,咳聲不揚,甚則音嘎,氣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後潮熱,形體消瘦,皮毛乾枯,舌質紅而干,脈虛數;為肺陰虧耗、虛火內熾、肺失肅降所致,治療以滋陰清熱、潤肺生津為主,方葯選用麥門科湯合清燥救肺湯加減:麥冬、人蔘、半夏、粳米、桑葉、生石膏、胡麻仁、阿膠、杏仁、枇杷葉、甘草、大棗等。
虛寒證:咯吐涎沫,其質清稀量多,不渴,短氣不足以息,頭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數,或遺尿,舌質淡,脈虛弱;為肺氣虛寒,氣不化津,當反為涎所致,治療以溫肺益氣為主,方葯選用甘草乾薑湯加減:甘草、乾薑等;或生薑甘草湯加減:生薑、人蔘、甘草、大棗等。
虛熱①癥狀:咳吐濁唾涎沫,其質粘稠,不易咯出,膠粘長絲不斷,或痰中帶有血絲,或咳甚而咯血,其色鮮紅,咽干而燥,渴喜涼飲,形體消瘦,皮毛乾枯,舌紅質干,脈象虛數。兼腎陰虧損者,可同時有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腰膝酸軟,遺精尿頻等症。兼心陰不足者,可見心悸虛煩,健忘少寐,失眠易驚,多夢紛擾等症。
②病機分析:肺陰不足,虛火內熾,熱灼津液,故見咳吐濁唾涎沫粘稠;熱傷血絡,故痰中帶血,或有咯血;陰津不足,津失上承,故咽干而燥,渴喜涼飲;陰血枯竭,內不能灑陳臟腑,外不能充身澤毛,故形體消瘦,皮毛乾枯;陰虛內熱,故舌紅質干,脈象虛數。
③治法:清熱生津,益氣養陰。
④方葯: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若兼有心陰不足者,可合用黃連阿膠湯加減以治之。若兼腎陰不足者,可用百合固金湯、月華丸、麥味地黃湯、金水六君煎、拯陰理勞湯等加減以治之。若肺痿失音,咳唾膿血者,還可用人蔘蛤蚧散以補益肺腎。
虛寒①癥狀:咳吐涎沫,其質清稀量多,口不渴,形寒氣短,小便數或遺尿,舌質淡潤,脈象虛弱。兼脾氣虛弱者,可同時有全身乏力,四肢沉重,納少腹脹,大便稀溏等症。兼腎氣不足者,可同時有腰腿無力,陽痿早泄,咳則遺溺,心悸氣喘,動則加重,氣不得續等症。
②病機分析:脾肺虛弱,氣不化津,故吐涎沫;內無虛火,水濕停留,故口不渴;陽不衛外,故見形寒;肺氣虛損,故見氣短;上虛不能治下,膀胱失約,故見小便數或遺尿;氣虛有寒,故舌質淡潤,脈象虛弱。
③治法:健脾益氣,溫中祛寒。
④方葯:方用甘草乾薑湯加減。若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可改用《千金方》生薑甘草湯加減;若脾氣虛弱者,可用補中益氣湯、保元湯補益肺脾或六君子湯培土生金;如兼腎陽不足,可用拯陽理勞湯溫補腎陽,以益脾肺之虛弱。
肺痿病 - 寒熱夾雜
①虛熱及虛寒癥狀可以同時出現,或虛熱癥狀較多或虛寒癥狀較多,如咳唾膿血,咽干而燥,同時又有下利、肢涼、形寒氣短等,即是上熱下寒之證。其他情況亦可出現,可根據臨床證候分析之。
②治法:寒熱平調,溫清並用。
③方葯:方用麻黃升麻湯加減。
甘草乾薑湯(肺痿虛寒症)
乾薑甘草湯、復陰湯藥物組成,甘草4兩(炙),乾薑2兩。右口父 咀,以水 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脾胃陽虛,手足不溫,口不渴,煩躁吐逆;老年虛弱尿頻,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暈短氣,脈沉無力;現用於胃脘痛、吐酸、腸鳴腹泄、胸背徹痛、眩暈、喘咳,
經期腹痛屬寒證者;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甘草乾薑湯為中藥試劑,主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咽中干,煩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三二、「 傷寒」,脈浮 ,自汗出,小便數,心煩, 微惡寒,反與「桂枝湯 」以攻其表,此誤 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煩躁 ,吐逆,譫語,腳 攣急,作「甘 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 芍藥甘草 湯」與之 ,其腳得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起來,代表病在表,自己會流汗,就是太陽中風的現象,如果小便數,心煩,微惡寒,照說流汗流多了,小便應該不多,只是中風證,不會有心煩,但是現在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此條在說給病人桂枝湯時要小心,病人裡面已經陰虛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喪失掉,代表里虛已經很甚了,怎麼知道里虛很甚,第一心煩,第二惡寒,體能一直在喪失,體溫跟著在下降,病人會感覺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樣,血水同源。實際上這個冷是里虛引起的,所以這微惡寒,病人感覺從裡面冷出來的,這時候再用桂枝湯攻表,再發汗,津液會傷得更多,病人會更虛,如果這樣,得之便厥,病人手腳冰冷,所以如果給病人喝桂枝湯,會手腳冰冷的,原來這病人本來就是陰虛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夠的人,桂枝湯一發表,津液更不夠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沒了,當然咽中幹了,煩躁,胸陽也沒了,吐逆,胃裡面的津液都沒了,會有反胃的現象,譫語,腳攣急,這時候知道里陽不夠了,就以「甘草乾薑湯」與之(復陰湯)。
小思邈註:這裡「陰」「陽」很容易把初學者搞混。汗血同源,汗出了,手腳更冷。其實這個病人身體裡面的血不是不足,而是里寒不能把血液送到達體表而已。用甘草、乾薑把里寒化掉了,陽氣又振奮起來,氣能化陰,把血液送到體表。如果真的陰血不足,舌頭細小,淡白,用這個補血就不合適了。
「甘草乾薑湯」,就是誤飲桂枝湯的時候,救急的處方,甘草、乾薑這兩味藥專門是健脾陽的,馬上讓脾臟恢復功能,脾臟的陰虛掉了,陰就是臟,虛掉就是沒有力了,無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臟蠕動變緩,因為脾主四肢,這時候會手腳冰冷。腸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過以後,就變成厚味帶著苦味,除了會把腸的津液補足以外,也能夠入心,甘草、乾薑這兩味葯非常的陽性,乾薑和生薑是一樣的東西,生薑的水去掉後就是乾薑了,甘草、乾薑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乾薑開二錢就已經很重了,嚴重的時候,用到四五錢都可以,乾薑很熱是溫中的葯,可以強化肺陽,炙甘草用兩倍,是為了把腸的津液補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會把津液補足,肺就不會那麼燥熱,因此這兩味葯可以強心、強肺、健脾陽。若厥愈,足溫者,足溫而已,並不代表腳的功能回來,所以腳還會有攣急,這是因為桂枝湯津液發太多了,人的肌肉、筋都是要靠津液來供養的,「甘草乾薑湯」恢復脾陽,熱就會傳到肌肉上,可是津液還下足,所以肌肉還有攣急的現象,有點抽筋的現象,腳沒辦法踩在地上,這時候用「芍藥甘草湯」,當然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平常用的時候,炙甘草用二兩,芍藥用一兩,此「芍藥甘草湯」又名「去杖湯」,為什麼?老太太拄著拐杖走,喝了「芍藥甘草湯」拐杖就丟了,馬上會走路了,為什麼?因為芍藥可以讓陰,就是靜脈的血流回心臟的速度很快,炙甘草可以健心陽,因為炙甘草讓脾旺起來,土生金,就是進入肺,所以炙甘草可以壯胸陽,讓心肺功能加強,如果有靜脈瘤,可以大劑的吃,如果吃藥後有頭暈現象,是瞑眩反應,表示葯很對症,效果會很好,很嚴重的用二兩都可以,用湯劑比較好。藥行有白芍赤芍兩種,嚴格講兩種的功能差不多,大多開白芍來用。雙腳離心臟最遠,如果腳是冰冷的,就是製造血管中瘀血塊的主因,因此我們看腳是熱的,心血管中瘀血塊就會被化掉。用芍藥甘草湯可以讓腳熱起來,也就是可以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塊,加上附子更好,已經靠熱葯就把瘀血去掉了,不一定都靠活血化瘀的葯。如果只有手腳末端冷,那麼瘀血塊不會製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腳冰冷了很久,也還沒有發心臟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冶到手肘、膝蓋,那麼瘀血塊就製造得很快,就會造成心臟病。我們也可以由手腳冷的情況,來判斷病情的進步與否。如果每個人都曉得這種判斷的準則,就可以預防心臟病的發生;靠西醫的儀器是沒有用的,等到儀器檢查出來,病人已經死在儀器上面。
如果當初開「桂枝湯加附子」就沒有此後遺症,沒注意到而造成,因為病人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病人陽虛的時候,自汗很多,明明是桂枝湯證,這時候應開桂枝湯加附子,有陽虛時應固表讓津液不發掉。因為津液不夠,大便就干在裡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腸的地方,食物磨碎後,本來要順著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湯發掉了,結果就和胃壁纏在一起了,胃壁沒有黏液,當胃裡面的水沒了,臭氣就往上跑,順著血液跑到腦里,譫語,就是胡說八道,遇到這種情形,就給他吃「調胃承氣湯」,為什麼叫「調胃承氣湯」,「胃」把它當成「腸」,「調胃承氣湯」就是可以把小腸最上面的食物清出來,病人胸滿譫語的時候,壓病人胃的下方肚臍的上方,大約是「下脘」、「建里」的地方頂在這,壓會痛,就是實,就可以攻,這時候給他一點「調胃承氣湯」就好了。大黃在中藥里是屬於通便劑,是『去實』用的,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是『攻堅』用的,如果光用大黃,會硬把它拉出來,病人會很難過,會裡急後重,排得胃很難過,因為胃裡面沒有津液,胃會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為甘草解毒,把壤的排掉,好的留下,然後用大黃消導下來,食物有硬塊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里,煮完後,湯衝下去,這樣最強,如果要稍微緩些,把芒硝倒到湯劑里,和一和馬上關火,如果沒甘草,只有大黃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葯還沒吃完,已經要跑廁所了,所以用甘草讓它慢一點。大小承氣湯沒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
臨床上看到皮膚紅疹,舌苔黃黃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還有大便,摸胃下,會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產生的濁氣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髮斑,所以誤食桂枝湯的時候,第一個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乾薑湯」,第二就是「芍藥甘草湯」,第三個是調整胃氣的,就是「調胃承氣湯」,調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乾淨,讓上下可以調和,讓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療。
仲景立法,凡表證兼有里證之虛寒者(如腹痛下痢的理中湯證),必先溫其里而後攻表,就是如果有表證兼有裡面虛寒的人,一定要先溫里再攻表,如果里證是實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證是虛的,先把里寒溫起來,再去解表,如果病人身體素虛,體力津液不足的時候,不能用桂枝湯發表,因為津液不夠,這時候先把里陽壯起來,再去解表,像炮附子就是壯里陽的葯。溫里陽的「四逆湯」,攻表的「桂枝湯」,表裡兩治的「桂枝湯加附子」。陰虛(小思邈註:陽氣虛不能化陰)還有很多望診可以看,譬如,舌頭伸出來,肥肥厚厚的,舌頭越肥越厚,身體就越虛。虛到命危時,舌頭會像氣泡一樣,遇到這種現象時,不要馬上開「桂枝湯」。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分溫再服。
乾薑就是生薑炒干,或生薑晒乾後再炒過,炙甘草在這裡可以壯胸陽,胸陽包括肺和心臟都能壯起來,肺的功能一恢復,就能將津液運到四肢,「甘草乾薑湯」也是吐血的神劑,大量吐出血的時候,就開陽葯,就是很熱的葯,就是「甘草乾薑湯」,「甘草乾薑湯」又名「二神湯」,中醫的觀念脾胃的功能一恢復,血會回到經絡裡面來,現在外面的醫生,以為吐血是熱,開寒涼的葯,犀角、生地、菊花下去,病人吐得更厲害,胃穿孔、胃潰瘍、會胃吐血的,都是胃家素有寒證的,所以用熱葯,就是「甘草乾薑湯」。
【直指方】曰、「甘草乾薑湯」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行氣歸元,無力收約其血。
從甘草乾薑湯、乾薑附子湯談張仲景制方用藥的一些特點
仲景所著《傷寒論》立六個病名、112個方證,以六病為綱,以112個方證為目,作為診治疾病的述語,執簡馭繁。通過辨證,由證立方,反過來,又以方名證。當疾病被確診為某一方證時,其治法和處方亦隨即得之,並寓於該一方證之內。對這些特點,筆者已在另文中論述(載《浙江中醫雜誌》1:21,1980)。茲僅以甘草乾薑湯、乾薑附子湯為例,來討論仲景制方用藥的一些特點。
仲景方用藥精選,精選之程度,甚至到每方僅用一至二味葯,如甘草湯咽痛僅用生甘草一味,上述兩方則各用兩味,此二方相合即是四逆湯。當更動一味主葯時,其方名異,其治效亦異。立方以證為主,方與葯兩者緊跟著證之變化而改動,而其配伍作用及藥量之大小亦變,諸此均有研究價值。
甘草乾薑湯源出《傷寒論》(29條)和《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由炙甘草、乾薑兩葯組成。《傷寒論》敘本方主治:患者先有「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等傷陽證(汗為心之液,「汗多」心陽受損)和「腳攣急」的傷陰證(肝主筋,肝陰不足,腳攣急),醫者誤有桂枝湯解其表之後,患者出現「厥、咽中干、煩燥吐逆」等陽虛證又兼有「腳攣急」的傷陰證。《金匱在略》敘本方主治「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等上焦肺虛寒證以及因上虛不能制約下焦而引起的「不渴、必遺尿、小便數」等下焦陽虛證(陽氣虛不能懾制)
從上述各項進行綜合、分析,可知甘草乾薑湯證之病機為中焦陽虛、脾弱肺寒。脾陽虛則咽中干,肺寒則眩而口多涎,浮陽上越則見煩躁吐逆。上虛不能制下則遺尿、小便數。上述各症中,厥冷、遺尿、小便數、不渴,其本質是真寒;而咽中干、煩燥、吐逆是為假熱的表現。當單讀《傷寒論》一書時,或不易理解「咽中干、煩燥吐逆」是假熱證,當再讀到《金匱要略》「其有不渴,必遺尿」句時,證屬假熱便躍然紙上。故兩書宜合起來讀。兩書對本方證的論述是相輔相成的。
甘草乾薑湯為理中湯之半,乃辛甘化陽之溫補劑,是太陰病方。用辛溫之乾薑溫脾陽,甘草和中。甘草之劑量大於乾薑一倍,旨在既扶脾陽而不傷已受劫之營陰(患者原有「腳攣急」症,是陰不足之故)。
甘草乾薑湯證據屬陰證、里證、虛證、寒證。具體證候是惡寒無熱,手足厥冷,咽中干而不渴,煩躁吐逆,小便次多,甚則遺尿,肺宣咳嗽,痰稀多白沫,舌潤苔淡白,脈沉遲。
本方葯僅兩味,如能明其病機極方義,則應用範圍頗廣。例如本方可治脾虛肺寒之咳嗽。其特徵是咳少而痰稀多白沫、似唾液,短氣,手足冷,小便自利而數。仲景方治咳嗽之用藥,有其獨特之經驗,其中之一,如治肺寒之咳嗽用乾薑加味。乾薑溫燥辛散,既能溫肺散寒,又能燥化痰飲。臨床運用要分析病機與辨析證候並重。脾虛肺寒(不是實寒,也不是虛熱),痰稀多白沫是證候特點之一。仲景治咳嗽實證不用乾薑的,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湯、麻黃湯、射干麻黃湯等。治肺熱而咳當然更不用乾薑,如麻杏甘石湯。仲景治咳方用乾薑加味者(配甘草,或配五味子、細辛等),如小青龍湯;小柴胡湯方加減中咳者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此兩方證屬實證,故另有加減);真武湯加減法中見咳者,加五味子、乾薑、細辛;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等。(虛寒咳嗽乾薑不能少)
甘草乾薑湯可治脾陽虛不能統血之衄血、吐血、下血等出血證。唐容川說:「吐血之證屬實證者十居六七……屬虛屬寒者在吐血家十中一二……寒證者,陽不攝陰,陰血因而走溢,其證必見手足清冷,便溏遺弱,脈細微遲澀,面色慘白,唇淡口和或內寒外熱,必實見有虛寒假熱之真情,甘草乾薑湯主之」(《血證論》卷地"吐血)。這是經驗之談。此方又可治胃陽虛寒的胃脘痛及肺脾兩虛不能制水之遺尿、勞淋;用治老年人平日小便頻數,苦於時唾涎、短氣、眩暈、難以起步者,亦常能獲效。此外,由「咽中干」一症類推,又可治陰寒證之咽痛,以具有虛寒性全身癥狀,咽喉部淡紅不腫者為指證。
乾薑附子湯
乾薑附子湯由乾薑、附子兩葯組成,主治發汗、下之後,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少陽,陽明證),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傷寒論》61條)。此方為少陰陽微、虛陽外擾,晝日煩燥較甚,不得安眠,入夜則較安,病情較急者設。此方證之所以不用四逆湯,而用生附子、乾薑濃煎一次頓服,因病情較急,故去甘草甘緩守中,俾回陽救急之藥力單直入,藥性較四逆湯更峻。對照治少陰下利、厥逆無脈之危症用白通湯及白通加豬膽汁湯,亦均不用炙甘草,則可得到印證。
附子、乾薑皆是辛熱葯,同有回陽溫寒作用。生附子回陽救逆,溫腎助陽,祛寒止痛,歸心、腎、脾經。乾薑回陽、溫中、溫肺化痰,歸心、肺、脾、胃經。兩葯相比較則生附子以溫腎寒、壯腎陽為主,乾薑則歸肺脾二經以溫中為主。
乾薑附子湯證屬陰證、里證、虛證、寒證。凡有少陰病見證,其煩燥一症晝夜甚夜安較為特殊者,適用本方。
乾薑附子湯、甘草乾薑湯皆是四逆湯減味方。乾薑附子湯用附子、乾薑兩葯,其中附子是主葯,乾薑為輔,以溫腎陽為主,是少陰病方。甘草乾薑湯用乾薑、甘草兩葯,為理中湯之半,其中甘草是主葯,乾薑為輔,以溫脾胃為主,是太陰病方。
探仲景用附子、乾薑、炙甘草的用法
附子:仲景用附子,分生用、炮用兩種用法。生用多用於回陽救逆溫寒。其大劑量為「大者一枚」,如通脈四逆湯及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一般劑量為「一枚」,如乾薑附子湯、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人蔘湯、茯苓四逆湯等方,視病情之危險程度而定。炮用多用於陽虛及風寒濕痹。大劑量為三枚,一般為一枚。治陽虛宜輕用,治風寒濕痹、鎮痛宜重用。如桂枝加附子湯治發汗後陽虛、漏汗不止,真武湯治陽虛來夾水,芍藥甘草附子湯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痛,用炮附子二枚。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痛煩,用炮附子三枚。
除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瀉心湯等少數方外,仲景用附子,多與乾薑、生薑相配伍。筆者體會:附子與生薑或乾薑同用,有減少其毒性的作用。生薑散而不守,凡宜溫經、散寒、發汗、行水之劑,宜生薑伍炮附子,如桂枝附子湯治風寒濕痹,真武湯治陽虛夾水之症。乾薑守而不走,無泄邪、發汗、行水作用,故治亡陽者,多用於乾薑伍生附子(汗漏,自汗)。
乾薑:仲景用乾薑與生附子相配伍之方有乾薑附子湯、四逆湯類等方。乾薑與炙甘草相伍之方,除上述之甘草乾薑湯外,還有治中陽不足,脾失健運,症見腹痛、便溏、嘔吐等的太陰病主方理中湯。又如《金匱要略》甘姜苓術湯、為甘草、乾薑加茯苓、白朮,旨在暖脾燥濕祛寒水,治腎著病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如纏帶重物。另外,乾薑與苦寒之芩、連相配伍,如黃連湯之乾薑、黃連並用,再加桂枝、參草、棗,治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如半夏、生薑、甘草瀉心湯三方,既用乾薑,亦用生薑,復用苦寒之芩、連,辛開苦降並用,治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腹中雷鳴、下利者。此類證候,皆宜健胃、導熱、開結、安中,寒熱補瀉並用。
炙甘草:仲景用炙甘草之方甚多,約言之:與桂枝相伍,通利血脈,平沖制悸,如桂枝甘草湯治發汗後,心下悸、欲得按者;炙甘草湯治心動悸、脈結代者。與芍藥相伍,舒攣緩急,如芍藥甘草湯。與其他峻劑相伍,緩和峻葯之性,如在調胃承氣湯中緩和瀉下之力;在麻黃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中,緩和麻黃髮汗之力。與參、姜、棗相伍,有和胃健脾生津作用。
諸此說明,探討《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所論述的證、方、葯三者之間及方中藥物配伍、藥量大小與療效之關係,積極開展中醫臨床藥理、葯化的研究,對闡明並豐富中醫藥的內容,推動中醫藥理研究均有重大意義。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肺痿虛熱症)
麥門冬湯方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蔘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本方所治虛熱肺痿乃肺胃陰虛,氣火上逆所致。病雖在肺,其源在胃,蓋土為金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則肺之陰津亦虧,終成肺胃陰虛之證。肺虛而肅降失職,則咳逆上氣;肺傷而不布津,加之虛火灼津,則脾津不能上歸於肺而聚生濁唾涎沫,隨肺氣上逆而咳出,且咳唾涎沫愈甚,則肺津損傷愈重,日久不止,終致肺痿。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陰傷,津不上承,則口乾咽燥;虛熱內盛,故手足心熱。胃陰不足,失和氣逆則嘔吐;舌紅少苔、脈虛數為陰虛內熱之佐證。治宜清養肺胃,降逆下氣。方中重用麥冬為君,甘寒清潤,既養肺胃之陰,又清肺胃虛熱。人蔘益氣生津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棗益氣養胃,合人蔘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歸於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陰虛,虛火上炎,不僅氣機逆上,而且進一步灼津為涎,故又佐以半夏降逆下氣,化其痰涎,雖屬溫燥之品,但用量很輕,與大劑麥門冬配伍,則其燥性減而降逆之用存,且能開胃行津以潤肺,又使麥門冬滋而不膩,相反相成。甘草並能潤肺利咽,調和諸葯,兼作使葯
加減變化摺疊若津傷甚者,可加沙參、玉竹以養陰液;若陰虛胃痛、脘腹灼熱者,可加石斛、白芍以增加養陰益胃止痛之功。
日沒於西,故古人以西方為潛降之位,以像於金,人體上對應於肺。故彭子對肺的生理狀態做了很好的概括:「收斂清涼下降」。凡是與此六字不一致的,肺就肯定會出問題。
麥門冬湯就是治療肺金清降不利的妙方,載自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之中,歷來為治肺之主方。下面是彭子對其的分析:
一、方劑組成:
麥門冬六錢 人蔘三錢 炙草三錢 粳米三錢 大棗三錢(劈) 半夏三錢
棗有大小不同,故用以輕重為準。不劈開煮不透。故用棗必劈開。
彭子的用藥經驗,大棗要劈開,其目的是取棗肉之功,如果不劈開,難收棗肉甘溫之氣。
二、主治:
治火逆、咳嗽上氣、咽喉不利者、脈象虛而濇。
火逆,即是相火刑金,為其因。咳嗽上氣,咽喉不利,都是其結果。脈象為右關寸虛而濇,為陰不足之像。這裡的咳嗽一般體現為無痰乾咳,相火刑金,肺津受創所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相火刑金的同時,土氣亦是上逆,土氣上逆,則脾胃也受損,所以土不能生金,而至肺金受傷。所以治肺之時,這裡也關注到了胃津的問題。
在應用中,比如經常抽煙,經常近火的,都容易使肺金收到影響,該方用藥平和,都可以適應平時之用。
三、方劑原理:
本方君葯為麥冬,以麥冬收斂清火降肺,甘草粳米大棗養胃陰兼養肺陰,以土生金,人蔘壯胃鼓氣,半夏祛痰下氣。臣使之配全在中焦著目,強調中焦脾胃土之重要。其中搭配得當,無有贅葯。極得五行之妙。
四、關注點:
1、治肺氣之病,彭子這裡強調必用收斂之法,清涼之法,下降之法,因肺為金像。
2、本方主治火逆,肺金不降之症。
慢性咽炎專方咳嗽,總覺得嗓子里有東西,有時疼有時不疼,聲音經常嘶啞,有的時候,特別是早上會出現噁心的癥狀。並告訴我她對很多消炎藥過敏,比如頭孢類,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要我最好給她開中藥吃。此病人身高體胖,脈隱約能試到,但無異常,(舌苔倒忘了,)開方;麥冬30克 半夏10克 党參10克 生甘草15克 大棗6個 玄參20克 桔梗10克 石斛20克 5副,囑咐吃完再回來看看。5天之後病人並沒如期而至,又過了20天,其丈夫來買葯,特意提起,問她怎麼吃完葯沒回來?她丈夫吃完就好了,還回來幹什麼?臨床上我用麥門冬湯治慢性咽炎喜歡加玄參和石斛,疼就加桔梗,其中玄參是咽炎的專葯,石斛是咽炎的特效藥。至於原因另不多述。《外台》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見虛勞中)。《千金》甘草湯異名】溫液湯(《千金翼方》卷十五)。甘草二兩右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功用】清熱解毒。主治】少陰咽痛,兼治舌腫。涌吐痰涎,清少陰客熱。傷寒少陰病,咽喉乾燥,疼痛灼熱;肺痿涎唾;小兒撮口;癰疽熱毒;羸劣老弱,體性少熱,因服石散,而寒氣盛,葯伏胸膈,冷熱不調,煩悶短氣欲死,葯既不行,又不能大便;中蠱欲死;熱毒腫,身生瘭漿;舌卒腫起,滿口塞喉,氣息不通,頃刻殺人;豌豆瘡欲出。臨床應用1.少陰咽痛:昔在山東時,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曾用西藥未效,細察咽喉,局部不紅不腫,診斷為少陰咽痛,病由少陰經氣不能舒展所致。予服《傷寒論》甘草湯。生炙甘草並用,以舒其痙攣。飲後2日,其痛若失。2.毒蕈中毒:蘇某某,男,42歲。炒食山上採取野蕈約250g,5小時後出現腹痛,噁心頭暈,出冷汗,全身無力,嘔吐,於發病後2小時就診。取甘草1500g,濃煎。第1次葯後10分鐘嘔吐1次;30分鐘後服第2次葯,2小時後腹痛、噁心逐漸減輕;再服第2煎藥液100毫升,2小時後,腹痛消失,但仍感全身乏力,頭暈。4小時後腹瀉1次,為黃褐色爛便,再服餘下的藥液100毫升,6小時後諸症消失而痊癒。論述1.《法律》:本方用甘草1味,乃從長桑君以後相傳之神方也。歷代內府御院莫不珍之。蓋和其偏,緩其急,化其毒,卓然奉之為先務,然後以他葯匡輔其不逮。2.《金匱要略論注》:甘草1味單行,最能和陰而清沖任之熱。每見生便癰者,驟煎4兩頓服立愈,則其能清少陰客熱可知,所以為咽痛專方也。3.《傷寒論集注》:案本論湯方,甘草俱炙,炙則助脾土而守中。惟此生用,生則和經脈而流通,學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薑五兩人蔘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功效)補脾益肺,散寒化飲。(主治)肺痿,咳吐痰涎,唾沫不止,咽燥不渴,苔白津潤,舌質淡紅,.脈緩滑。暑熱病後期咳嗽是很常見的。這次我也不例外,我沒有用溫熱病咳嗽的常用方「桑菊飲」,而是用了《金匱要略》的生薑甘草湯加二陳湯。因為暑熱最容易傷人的陽氣,汗大出,氣隨汗泄,後期當然津傷的很厲害。我的癥狀是痰多,特別是晚上躺下來的時候,血液循環減慢,痰塊聚在喉嚨,必須排之而後快。由於不停的吐痰,咽干而渴。這樣的重複吐痰嚴重影響睡眠。生薑甘草湯健胃生津布液,二陳湯化痰祛濕,效果很好。我服藥後咳嗽就安靜下來了。
方葯如下
生薑甘草湯:生薑 甘草 花旗參(党參、白參也可以) 大棗
二陳湯:陳皮 茯苓 半夏 (甘草)
還加了一位杏仁
生薑甘草湯 讓孩子不再流口水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生薑3片,甘草8克,煎煮15分鐘,晾溫,取湯汁給孩子喝。每日白天服用即可。一直到好轉為止。《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枚皂莢二枚(去皮子炙焦)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方解】皂莢辛溫,有通關竅排癰膿的作用,故此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者。【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附方(四):《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註解:肺痿病名,《金匱》謂「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為肺痿之病。」若上述的肺痿,吐涎沫多者,可以本方治之。【辨證要點】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者。:本條所述當屬肺冷的一類,若虛熱的肺結核,皂莢辛燥不可輕試。
功效:通調營衛,平喘滌痰。
主治:胸膈痞滿,咳吐濁唾涎沫,咳喘不得平卧,舌淡苔白膩,脈數或緩滑。
推薦閱讀:
※一碗小小生薑水,對付5種身體不適!
※生薑藥用驗方
※生薑納米顆粒有望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病
※告別虛寒 生薑調出春日美人
※五代中醫救命養生帖4——生薑冰糖 治療胃痛;地瓜蜂蜜膏改善便秘(相關鏈接每日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