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名家||許淵沖

從心所欲的、狂而不妄的「翻譯頑童」  ——許淵沖  自信於「譯文勝傅雷」,說著「我應該比楊振寧好一點」的「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是個在人格魅力和翻譯能力上都讓人折服之人。  1921年出生,江西南昌人,194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赴歐留學。回國後在北京等地外國語學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學國際文化教授。許淵沖被稱為將中國古典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中文專著《文學翻譯六十年》提出了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中國不朽詩三百首》由英國企鵝圖書公司出版,英文回憶錄《追憶逝水年華》被《紐約時報》評為「融詩情哲理於往事」。其他重要作品還包括《中詩英韻探勝》(英文)、《中國古詩詞三百首》(法文)等,翻譯了《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眾多名著。2010年被評為全國翻譯行業最高榮譽獎「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許淵沖一生經歷較為坎坷,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三反」運動中,許淵沖被說成是「個人英雄主義」和「名利思想嚴重」,前後做了7次檢討才勉強過關。接踵而來的肅反運動差點被打成國民黨特務,被停職反省,批判檢討,被軟禁達半年之久。在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中也被批判為思想右傾,罪名是他主張學**外語要「少而精」,被認為是反對「多快好省」的總路線。他也曾被污衊歪曲毛澤東思想,被造反派狠狠地抽了一百鞭子。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兼英語系教授,從此筆耕不輟。  許老爺子是個可以用「可愛」兩個字才形容的老人,他著作等身,90多歲仍然筆耕不輟。在生活中,他是個喜歡喝可樂、吃巧克力的老小孩,這麼大年紀,還會堅持每天出門騎車遛一個小時。而在翻譯上,卻是一步都不肯退卻的執著較真之人。而讓許老爺子的固執勁發揮到極致的,一定是他最在意的「翻譯理論」問題。  中國許多翻譯家都提出過翻譯理論。嚴復提出了「信達雅」;魯迅有關於中國文學的「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錢鍾書有「化境」說;朱光潛有詩論(「從心所欲,不逾矩」);郭沫若有「再創論」;傅雷有「神似說」。而他提出了「優化論」,用「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十字加以概括,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以下三論:「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是譯詩的本體論。「三化論」(深化、等化、淺化)是譯詩的方法論。「三之論」(知之、好之、樂之)是譯詩的目的論。  在中國翻譯界,關於直譯與意譯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而在許老爺子看來,翻譯應該注重意譯而非直譯。他對這個翻譯理論執著到了一定的地步,為此和許多翻譯家如王佐良、陸谷孫、馮亦代等都有過爭論,但他從沒有退卻過,不管受到多少的批評,他從不放棄翻譯在不違反「真」的情況下應該盡量「美」的想法。例如在「譯詩是否要押運」這一點上,他就反對直譯,反對將詩歌最後翻譯成了散文,他認為如果譯文只是達意了,卻沒有通過押韻來表達原詩的音韻之美、格調之美,翻譯的再精確也是違背了「忠實」這一翻譯的首要原則。翻譯或許本就是將不同語言之間的「美」進行轉化,翻譯就是解決因為語言的障礙,而無法達到的全世界「美」的流通的問題。  許老爺子在古詩文譯文方面,確實有著相當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翻譯功底。《詩經》中有這樣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它是一句詩,也是一幅畫。當初出門遠行時,仍然是楊柳依依隨風飄揚的季節;如今我再次回來,卻是雨雪交加大雪紛飛之時。他將其翻譯成「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將這句詩翻譯的既押韻又有「意」之美。而柳宗元的名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許淵沖翻譯成「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還有李清照《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他將其譯成「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在許淵沖看來,文學翻譯應該是應該深深紮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中,要真正做好一名好的翻譯,一定要將自己的語言基礎打紮實,了解自己的優秀文化。因為翻譯就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樑,這座橋樑夠不夠穩固,夠不夠讓人賞心悅目,一切都取決於譯者。 摘 要:許淵沖教授是漢語古體詩英譯的大家,他提出了譯詩的「三美」翻譯理論,主張從意、音、形三個層面上盡量保持  和傳遞原詩的神韻。「三美論」對詩歌翻譯理論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本文試從許英譯杜甫的《登高》一詩來分析說明其「三美論」在具體翻譯實踐中的體現。  許淵沖教授在譯界出類拔萃,不僅是因為他有豐富優美的譯作,還因其對翻譯理論的突出貢獻。他的譯學思想大都來源於他豐富的翻譯實踐。對文學翻譯,特別是詩歌翻譯,他提出的思想在譯界產生了重大反響,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美論」、「三之論」和「三化論」。在此「三論」基礎上,許淵沖還提出了「優勢論」和「競賽論」。不僅如此,他在翻譯實踐中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他將《追憶似水年華》、《約翰?克里斯托夫》、《紅與黑》、《包法利夫人》等世界名著譯成了中文;將《詩經》、《楚辭》、《西廂記》以及《唐詩三百首》(ofI法文。其中他的《中國不朽詩三百首mmortals)還於1994,詩譯英法惟一人」。的確,,還是在翻譯理1 「三美」理論簡介  所謂「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三美」是根據魯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說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不過魯迅先生說的是寫文章,而許先生則把此理論應用到文學翻譯中。許先生在《毛主席詩詞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體譯文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詩詞翻譯的「三美論」:「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還要儘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接著後來又在《外國語》1979年第1期補充說明「三美」之間的關係:「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說,要在傳達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儘可能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儘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三美」缺一不可,三者相輔相成,互相制約;許先生積極提倡用「三美」原則來指導譯詩,並在翻譯實踐中也努力貫徹自己的翻譯標準。  關於意美,許先生是這樣闡述的,「意美有時是歷史的原因或者是聯想的緣故造成的,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沒有相同的歷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聯想,也就不容易傳達原詩的意美。」因此,在表達原文的意思時,不僅要表達出其表面意思,還要表達出其深層含義,不僅要表達出原作的字間之意,還要傳達出言外之意;在翻  譯中應該選擇跟原文意似的絕妙好詞,借用英美人喜聞樂見的辭彙,有時還可以藉助音美和形美來表達原文的意美。  關於音美,譯文可以借用譯入語讀者喜聞樂見的格律,選擇和原文音似的韻腳,還可以藉助於雙聲、疊韻、重複等方法來傳達。許先生自己在翻譯實踐中也很講,」。他在翻譯,讀許淵沖的作品可以發現,幾乎,音步整齊,句數與原詩都基本相當。  關於形美,許先生認為,這主要是在詩句長短和對仗工整方面,應盡量做到形似。在其所著的《翻譯的藝術》以及許多關於翻譯研究的論文中,許先生反覆強調音美和形美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堅持韻詩的翻譯應保持原詩的韻律和結構。許先生說:「關於詩詞的形美,還有長短和對稱兩個方面,最好也能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體整齊。」一般說來,要求譯文和原文形似或音似,是很難做到的,但許先生卻一直不畏艱難,勇於嘗試,翻譯了令人讚歎的無數優秀作品。  許淵沖深諳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語言,因此他在翻譯詩歌時自然是「隨心所欲」。這首由他翻譯的《登高》三美齊備,很好地體現了他所提出的「三美論」。
推薦閱讀:

百家姓|歷代名家單字字帖|丘
百家姓|歷代名家單字字帖| 滿(mǎn)
陳少梅(現代名家)《春遊載酒圖》
書畫名家:黃秋園
書畫名家曹福泉工筆花鳥畫作品欣賞

TAG:翻譯 | 名家 | 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