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的坦克、自行火炮及軍用車輛[上]
一、美軍:
1、美軍M24輕型坦克 美國通用汽車卡迪拉克汽車分公司於1943年3月開始研製M24輕型坦克,當年10月制出首輛樣車-T24坦克。1944年4月試生産了24輛以後,該坦克被正式命名爲M24「霞飛」輕型坦克。到1945年6月,一共生産了4070輛M24輕型坦克。
資料圖: 美軍M24輕型坦克 M24輕型坦克從1944年4月開始試生産,到1945年5月,卡迪拉克汽車分公司和馬塞-哈裏斯公司共生産了4070輛。該坦克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有的輕型坦克,其機動性也可與二戰中的同類坦克媲美。M24輕型坦克從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軍外,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和巴基斯坦等國的軍隊也都使用了M24輕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朝鮮戰爭、印度支那戰爭和印巴沖突等。此外,中國國民黨軍隊中也有過此種坦克。
資料圖:在道路上行駛期間的美軍 M-24「霞飛」輕型坦克 M24坦克爲傳統的炮塔式坦克,它的火力和裝甲防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輕型坦克中最強大的,機動性也可以和二戰中的同類坦克媲美。它安裝一門M6型75mm火炮,發射被帽穿甲彈和榴彈。車體和炮塔爲均質鋼裝甲焊接結構。 M24輕型坦克爲傳統的三人炮塔式坦克,車內由前至後分爲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戰鬥全重18.37噸,乘員5人,即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車長(炮向前)5.486米,車寬2.95米,車高(至指揮塔頂)2.46米。
資料圖:在道路上行駛期間的美軍 M-24「霞飛」輕型坦克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55/n.a.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40/n.a.公裏。
2、美軍的 M4 「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坦克部隊爲了敵人起到威懾作用,特此將戰車前部塗成野獸或是怪獸的形象。 謝爾曼坦克的生産設計大概也是二戰最優秀的。美國研製生産坦克的廠家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廠,採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導的生産線原理,因此能夠大批量生産,並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美國二戰期間總共生産了各種裝甲戰車287,000輛,其中包括將近5萬輛M4謝爾曼坦克。最有趣的是,謝爾曼坦克的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洋運輸。看來美軍對後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徹。
謝爾曼坦克還擁有幾項世界領先技術。首先炮塔轉動裝置是二戰最快的,轉動壹周只需要不足10秒鍾。其次謝爾曼還是二戰唯壹裝備了火炮垂直穩定儀的坦克,能夠在行進當中瞄準目標開炮。謝爾曼的500馬力汽油發動機也是二戰最優秀的坦克引擎之壹,使謝爾曼坦克具有47公裏的最高公路時速。這些優點都很有助於機動作戰。
但是謝爾曼坦克還是有其十分突出的缺點: 一、火力不足以對抗德軍新式坦克。 二、汽油爲動力的發動機被命中後極易起火燃燒。 三、車體高大,增加了中彈的面積。
資料圖:停在美軍軍營的 M4A3E8「謝爾曼」中型坦克 和一般人想像不同,謝爾曼並非一直弱不禁風。謝爾曼坦克的後期型也是很兇悍的。有英國改型的螢火蟲(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正面對抗虎豹),據說有壹輛曾經壹次擊毀3輛虎式。美國的M4A3E2 JUMBO(巨獸,巨無霸)這種謝爾曼坦克裝甲防護很不錯,車體正面裝甲102毫米(前期型謝爾曼是50毫米),炮塔152毫米,防盾178毫米,連差速器齒輪箱都有148毫米。裝甲最厚處比德軍虎式(最厚裝甲110毫米)、美軍潘興(最厚裝甲114毫米)、英軍慧星(最厚裝甲102毫米)、蘇軍IS-2(最厚裝甲120毫米)都要厚。不愧爲巨無霸。在戰鬥中很難被擊毀,是德軍在M26出現前最不願看到的盟軍坦克。由於美軍准備裝備M26坦克,JUMBO在生産了254輛後早早停産。
後來又誕生了一種謝爾曼坦克,M4A3E8。爲最後一型的謝爾曼,可以說是其當時傑出之作,各項能力平衡度很好,它在火力、裝甲、機動性的平衡提升,完全可以與俄國的T-34/85及德國的豹式比擬。M4A3E8使用了新式的HVSS(這是區分其與普通謝爾曼的顯著特徵)懸掛系統(水平懸掛系統)。因此M4A3E8又被稱爲M4A3(76W)(76炮) HVSS。M4A3E8的重量使原本的VVSS懸掛裝置(垂直懸掛系統)不堪重負,但新型的HVSS可以讓由於增加裝甲和改進火炮而變重的M4A3E8在行進間減少晃動,而增寬的履帶減輕了對地壓強。
資料圖:美軍的謝爾曼噴火坦克 除了懸掛系統的差別外,M4A3E8還強化了防禦力以及製造的生産性,而且E8更採用濕式彈藥庫,減少引發彈藥庫誘爆的危險。M4A3E8搭載了76.2毫米炮,爲了抵擋76毫米炮的後座力,美軍也換裝新型的制退器。M4A3E8的主炮76毫米54.5倍徑火炮使用高速穿甲彈時可以在2200公尺打穿110毫米以上的垂直裝甲。M4A3E8的前方裝甲采一體成型,有著很高的防禦。它的裝甲達到107毫米厚且有一定角度。經過以上改裝後,E8總重量達30多噸,不過時速仍然達到45公裏。
資料圖:隨坦克作戰美軍步兵 並且美軍具有強大的空中力量,隨時准備像狂風一樣橫掃摧毀地面上的壹切,令德軍吃盡苦頭。制空權可以極大的抵消德軍坦克在質量上的優勢並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傷亡。再加上謝爾曼坦克擁有出色機動性經常繞到敵軍側後實施攻擊,基本可以勝任工作,對替換謝爾曼坦克的需求也就不那麽迫切了。
資料圖:M4A3 「謝爾曼」中型坦克 (配清障推土鏟) 只是由於換裝程序與先後的問題,許多部隊只能使用中期型甚至初期型謝爾曼直到戰爭結束,巨大的損失自然不可避免。但後期型的謝爾曼和蘇軍坦克一樣可以給敵人帶來巨大的麻煩,並不比其他中型坦克要差。螢火蟲最出色的一戰是魏特曼隕命之戰中,GORDON軍士單車擊毀了三輛虎式,是否擊毀第四輛魏特曼的座車仍在爭議中。此外44年6.11,第4禁衛龍騎兵團的哈裏斯中尉一輛螢火蟲殲滅了5輛豹式。而且在二戰後的朝鮮戰爭和中東戰爭中,謝爾曼面對其他中型坦克戰鬥從不居於下風,甚至略有優勢。
3、M-26 「潘興」系列重型坦克 M26「潘興」坦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美國陸軍的重型坦克,專爲對付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而設計,美國人於1943年4月開始改造搭載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後來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這種車型勉強在二戰結束前服役,1945年1月投入實戰20輛。同時,爲了抵抗德軍神秘的「虎王」重型坦克,又急忙試制出在T26E3的基礎上搭配長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並於1945年3月投入了實戰。比起高大的M4「謝爾曼」系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彈車形更具現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裝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國坦克,都有飛躍性提高。M26「潘興」由於服役晚,在二戰中未發揮其作用,真正的活躍表現卻是在朝鮮戰爭與我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較量中。
資料圖:M-26 「潘興」系列重型坦克 M26坦克爲傳統的炮塔式坦克,車內由前至後分爲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該車有乘員5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副駕駛員(兼前機槍手)位於右側,他們的上方各有壹扇可向外開啓的艙門,門上有一具潛望鏡。炮塔位於車體中部稍靠前,爲了使火炮身管保持平衡,炮塔尾部向後突出。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手和裝填手在左側。指揮塔位於炮塔頂部右側。炮塔頂部裝有一挺高射機槍,炮塔正面中央裝有一門火炮,火炮左側有一挺並列機槍。
資料圖:朝鮮戰爭期間,通過鐵路運輸的美軍M-26「潘興」重型坦克
資料圖:在行軍道路上的美軍 M-26「潘興」重型坦克
資料圖:釜山船塢,韓國。第73重坦克營的人員裝備,美軍的 M-26「潘興」重型坦克 M26坦克的車體爲焊接結構,其側面、頂部和底部都是軋制鋼板的,而前面、後面及炮塔則是鑄造的。車體前上裝甲板厚120mm,前下裝甲板厚76mm;側裝甲板前部厚76mm,後部厚51mm;後面上裝甲板厚51mm,下裝甲板厚19mm。炮塔前裝甲板厚102mm,側面和後部裝甲板厚76mm,防盾厚114mm。車內設有專用加溫器,供駕駛室和戰鬥室的乘員取暖。
4、M-46 「巴頓」重型坦克 戰後由於美蘇對抗日益緊張,面對蘇軍強大的裝甲力量,美國在1949年決定研製T41輕型坦克(即後來的M41 Bulldog「鬥牛犬」式坦克)、T42中型坦克和T43重型坦克(即後來的M103重型坦克)3種新的車型,同時對M26坦克進行改進,陸續安裝了新的發動機、傳動裝置和新型火炮。1948年7月30日把改進的M26 Pershing「潘興」坦克即M26E2,改稱爲M46 Patton「巴頓」坦克。
資料圖:一輛美軍M-26「暴龍」坦克運載車(掛車)正在牽引一輛被觸雷的美軍M-46「巴頓」重型坦克 M46和M26的主要區別是火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不同。火炮是壹門M3A1型90毫米加農炮,帶有引射排煙裝置,但取消了火炮穩定器。發動機爲「大陸」AV-1790-5型V形12缸風冷汽油機,在轉速2600轉/分時功率爲595千瓦。由於該發動機兩排氣缸的夾角爲90度,因而高度降低,給風扇提供了安裝位置,進而保障了冷卻的可靠性。此外,發動機還採用了兩套獨立的點火與供給系統,保證了發動機的可靠性。
資料圖:M-46 重型坦克的隨車乘員補充炮彈 傳動裝置爲「阿裏遜」CD-850-4型液力機械傳動裝置,由於採用了液力變矩器和雙功率流轉向機構,使坦克起步平穩,加速性能好,操縱輕便。操縱裝置是單桿式的,無論變速或轉向,均使用1根操縱桿,同時操縱裝置是複式的,駕駛員或其助手均可操縱。行動裝置與M26坦克的基本相同,在主動輪和後負重輪之間裝有1個履帶張緊輪。另外,在前負重輪處增加了2個減振器。
資料圖:M-46 「巴頓」重型坦克 在朝鮮戰場上,盡管美軍投盡其精銳坦克,妄圖憑借其鋼鐵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美軍認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軍隊缺乏坦克和重型反坦克武器,於是在M26和M46坦克上塗有醒目的虎紋圖案,裝扮成嚇唬人的鐵老虎,妄圖震懾中朝軍隊士兵。
5、LVT-4 「水櫃」兩棲運兵車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就開展了履帶式登陸車的研製。1935~1937年研製出LVT1履帶式登陸車,稱爲「鱷魚」。加有裝甲防護的,稱爲LVT(A)1,戰鬥全重14.6噸,主要武器爲1門37毫米火炮,最大陸上速度40千米/小時,最大水上速度11千米/小時。1942年生産出LVT2履帶式登陸車,稱爲「水牛」。有裝甲的稱爲LVT(A)2,戰鬥全重約13噸,武器爲3挺7.62毫米機槍,最大陸上速度32千米/小時,最大水上速度12千米/小時。1943年研製出LVT3履帶式登陸車,稱爲「大毒蛇」,戰鬥全重17噸,最大陸上速度27千米/小時,最大水上速度11千米/小時。
資料圖:朝鮮戰爭期間,在河面上行駛的美軍的LVT-4 兩棲突裝甲運兵車
資料圖:在海面登陸作戰中行進間的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 LVT-4 兩棲突裝甲運兵車 1943年研製出LVT4履帶式登陸車。有裝甲的稱爲LVT(A)4,戰鬥全重17.9噸,武器爲1門75毫米榴彈炮,最大陸上速度32千米/小時,最大水上速度12千米/小時。這些登陸車提高了登陸部隊作戰中從艦到岸的推進速度,從而保證了從艦到岸作戰行動的連續性。
6、M-3 半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M-3半履帶裝甲車是1937年美國採用M-2非裝甲半履帶式車底盤,匹配M-3A1偵查車體製成T-7型原型車。M-2/3半履帶裝甲車採用傳統的總體布置,發動機在前,3名成員居中,載員室在後。爲了方便越過壕溝,車前裝有一個圓輥。
資料圖:M-3 半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成員室是由12.7毫米厚的不碎玻璃製成的擋風玻璃窗,作戰時可以去掉。 各型車裝備不同。M-3和M-5僅有1挺7.62毫米機槍,而M-3A1和M-5A1則裝7.62毫米和12.7毫米機槍各一挺。
資料圖:M-3 半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各種半履帶式車均無水上浮渡能力,也無三防裝置。 戰鬥全重:7.8噸 發動機功率:134馬力 最大公路速度:47千米 最大越野速度:25千米 最大公路行程:240千米 最大越野行程:140千米 武器:1挺7.62毫米機槍或1挺12.7毫米機槍 裝甲:5~15毫米
7、M16 自行高炮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的 M-16 自行高炮車進行對空射擊(由於朝鮮戰爭期間,美軍爲主首的聯合國軍掌握了制空權,該型自行高炮很少用於對空防禦,很多時候用於對敵射擊,其火力非常的猛烈!)
資料圖:美軍的 M-16 自行高炮
資料圖:美軍的 M-16 自行高炮 美軍的M16半履帶防空車在朝鮮幾乎沒有飛機可打,變成了美軍最喜愛的反步兵武器,它的4管12.7毫米機槍的發射的彈雨對於志願軍威脅極大,可以把800米內集群沖鋒的步兵成排的攔腰打斷,綽號聯合收割機。
8、M 8 「灰狗」輪式裝甲偵察車 M8裝甲車重7.89噸,結構緊湊,長度比現在的皮卡長不了多少,十分有利於隱蔽。同時在因爲車內空間十分狹窄,除了作戰必須品外幾乎裝不下其他東西,乘員不得不將很多隨身物品用布袋子掛在車輛外面。駕駛員座位位於車身前部左側,右邊是副駕駛座位,兩個座位前方和頂部都有倉蓋可以向外放倒,上面裝有小型潛望鏡,在後期的型號中還配有帶雨刮器的擋風玻璃。頂布的倉蓋也向外開啓,因爲沒有防水密封膠圈,所以經常出現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情況。M8有一個雙人炮塔,左側爲炮手座位,右側爲車長/裝填手座位。
資料圖:M 8 「灰狗」輪式裝甲偵察車 因爲沒有吊藍和可以轉動的炮塔地板,座椅被安放在炮塔座圈後部可調整高度的支架上(座椅前方下面有踏板用來放腳,以保證乘員可以隨炮塔一起轉動)。炮塔頂部敞開,但前部有壹部分被鋼板覆蓋,以保護瞄準鏡,機槍彈藥。同其他美製坦克殲擊車一樣,M8如果遇上雨雪天氣只好用防水布遮蓋,但戰鬥中又不得不把它拿開,不過頂部敞開的優點是可以爲車組提供良好的視野。M8的炮塔四周裝甲厚度爲19毫米,可以抵擋爆炸破片和普通槍彈的攻擊。車體爲焊接結構,前方上部裝甲16毫米,下部19毫米;車身後部側面裝甲9毫米,頂部6毫米,底部爲3-6毫米。
資料圖:M 8 「灰狗」輪式裝甲偵察車
資料圖:M8 「灰狗」輪式裝甲偵察車在進行巡邏任務 M8輪式裝甲車的主要武器爲1門37毫米57倍口徑的M6坦克炮。他由M5坦克炮改進而來,將M5的手動閉鎖塊改爲自動滑動閉鎖塊,使射速在理論上達到了30發/分。而實際使用中因爲裝填手需要把炮彈從不同的地方取出,能達到20發/分的射速就很不錯了。M8總共可以邪道80枚37毫米炮彈,其中有16枚放置在炮塔中,包括M63爆破榴彈,M51B1/M51B2被帽穿甲彈和M74穿甲彈。
9、M-19 40 毫米自行高炮 由於美國陸軍的機械化程度較高,M-1 型高炮(由克萊斯勒公司仿製的瑞典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牽引式機動能力難以滿足其要求,美國陸軍由此提出需要在其基礎上改進出自行高炮。最初的嘗試是將 M-1 型高炮安裝於 M-3 和 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底盤以及大量半履帶式車輛上進行測試,但效果均不理想。最終,美國陸軍對利用 T-24 輕型坦克(即 M-24「霞飛」輕型坦克試驗型號)底盤安裝 M-1 型高炮改進而成的 T65E1 型 40 毫米雙聯試驗高炮表示滿意。T65E1 型被進一步改進並定型爲 M-19 型 40 毫米自行高炮。 M-19 型自行高炮安裝有雙聯裝 40 毫米 M-1 型高炮,炮架爲敞開式結構,僅在高炮前部兩側安裝有防盾。乘員6人,戰鬥全重16.8噸。裝甲厚度12.7~19毫米,最大速度56千米/時,發動機功率220馬力。與 M-24 相比,M-19 的底盤結構有所變動,主要是發動機和傳動機構被前置,從而爲後部底盤留出足夠空間安裝 M-1 型高炮的炮架及旋轉部件。整個高炮的旋轉與升降均採用電力驅動,高炮最大仰角爲 85 度。M-19 型 40 毫米自行高炮總共生産了 285 輛,被美國陸軍廣泛地應用於二戰後期及朝鮮戰爭。在很多情況下,M-19 除了執行防空任務外,還常常利用強大的火力壓制敵方地面目標,爲己方部隊提供有力的火力支援。
資料圖:美軍的M19式40毫米自行高炮 美軍的M19式40毫米自行高炮,因爲沒什麽飛機可打一般被美軍用來支援地面部隊,對志願軍步兵威脅極大,志願軍的回憶錄中經常提到這種它,因爲不知道M19是自行高炮,都稱它爲「雙管坦克」,說它的每一發炮彈威力都相當於一發手榴彈。
10、M-36 坦克殲擊車 二戰後期,一種新型的坦克殲擊車深受美國大兵的喜愛。它就是著名的M36坦克殲擊車。1944年下半年,M36開始裝備歐洲戰場上的美、英和加拿大軍隊。不過,開始時的裝備數量很少。一位歐洲前線的美軍裝甲兵部隊司令官曾緊急請求:「請火速裝備M36,哪怕是只裝備一輛也行」,迫切的心情溢於言表。美軍裝甲部隊之所以急需M36,是由於M36具有強大的穿甲威力和出色的機動性能。
資料圖:美軍的M-36 坦克殲擊車 M36坦克殲擊車的戰鬥全重爲28.4噸,比M10Al略輕,車長7.465米,車體長5.972米,車寬3.048米,車高(含高射機槍)3.277米,乘員仍爲5人: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機電員。但乘員的位置和M10Al的有所不同,炮長的座位移至火炮的右側,車長席在炮長席之後,裝填手則移至火炮的左側,駕駛員和機電員仍在車體前部。
資料圖:美軍的M-36 坦克殲擊車 主要武器爲M3式90毫米坦克炮,身管長爲52.5倍口徑,彈藥基數47發,主要存放在炮塔後部的彈艙內,發射的彈種有:穿甲彈、超速穿甲彈和榴彈等。發射普通穿甲彈時,在600米射擊距離上,可擊穿「黑豹」坦克的主裝甲;在2000米射擊距離上,可擊穿「黑豹」坦克的側面和後部裝甲。而在二戰期間,坦克的交戰距離多在500~1000米。也就是說,用M36來對付「黑豹」坦克綽綽有餘。在914米射擊距離上,發射超速穿甲彈時,可擊穿30度傾角的199毫米厚的裝甲,因此,對付「虎」式重型坦克威力足夠。炮口處有雙隔板式炮口制退器。火炮的俯仰角爲-10~+20度,利用炮塔液壓驅動裝置,可以在15秒內使炮塔旋轉360度,必要時可以手動操縱旋轉炮塔。由於有了旋轉炮塔,使得M36在外觀上和坦克沒什麽兩樣。
資料圖:美軍的M-36 坦克殲擊車 M36坦克殲擊車的底盤大部分是以M4A3中型坦克爲基礎的,發動機位於車體後部,其動力通過壹根很長的傳動軸傳至車體前部的變速箱,然後再傳至差速器和主動輪。和M10坦克殲擊車不同的是,戰鬥室內有炮塔吊籃,炮塔尾艙明顯加大。
資料圖:美軍的M-36 坦克殲擊車 M36坦克殲擊車的車體部分的裝甲厚度與M4坦克相同;炮塔裝甲厚度爲,正面和防盾處76毫米,側面及後部爲38毫米;炮塔頂部敞開,是它防護上的最大弱點。當初是爲了追求射擊操作上的方便性,後來生産的M36上加裝了裝甲蓋板。
11、M-8 75毫米 自行榴彈炮 M8自行榴彈炮原型編號爲T47。使用的是M3斯圖亞特車身,但是後來量産時使用的是和M3斯圖亞特幾乎相同M5斯圖亞特車身。而在1942年的秋天,M8自行榴彈炮通過其現在的名稱,並委託由凱迪拉克生産,在1942年秋第壹輛車從生産線開下後,便在1943年投入了戰場,但後來戰爭的生産中對該自行榴彈炮的改進卻很少。而該自行榴彈炮於1944年2月前取消生産,截止至1944年1月共生産了1778輛。
資料圖:戰場上美軍 M-8 75毫米 自行榴彈炮 M8自行榴彈炮使用M5輕型坦克的底盤,並以頂部開放型炮塔取代M5輕型坦克的炮塔。發動機爲凱迪拉克系列42串聯發動機,發動機輸出功率爲220馬力,坦克最大速度可達58公裏/小時。 其337升的油箱,可以使坦克最大行程達160公裏。武器也由原來M5斯圖亞特的37mm火炮變爲75mm短管M2/M3榴彈炮 而炮塔也增加挺勃朗甯M2 12.7mm槍用於自衛,其炮塔旋轉角度可達360°,火炮仰角及俯角爲-20°?40°,火炮最大射程爲8687米。火炮可以發射高爆彈(HE),及破甲彈(HEAT),和煙霧彈。.整車可攜帶46發炮彈和400發M2機槍子彈。
12、M-7 「牧師」 自行榴彈炮 M7自行榴彈炮開始時以M3中型坦克爲底盤,後來改用M4A3中型坦克爲底盤,稱爲M7B1自行榴彈炮。其戰鬥全重近23噸,乘員7人,主要武器是1門M2型105毫米榴彈炮,最大射程約11千米;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機槍;車輛最大速度爲42千米/小時,越野速度爲24千米/小時。M7自行榴彈炮爲頂部敞開式結構,頂部的防護性差。
資料圖:M-7 「牧師」 自行榴彈炮。因爲初期志願軍缺乏反坦克武器,美軍甚至把它當做坦克來使用 M7自行榴彈炮的總生産量達4267輛,是盟軍中的第壹種重要的自行火炮。它首先提供給英軍,在阿拉曼戰役中,英軍用它來對付德軍掩體中的88毫米火炮,佔有明顯優勢,深得英軍士兵的喜愛。其後,M7自行榴彈炮參加了義大利戰役和諾曼底登陸戰役。不過,英國人更喜歡換裝25磅火炮(口徑爲88毫米)的自行榴彈炮。諾曼底戰役後,M7的性能已顯落後,爲此,盟軍往往把M7自行榴彈炮的火炮去掉,改裝成裝甲輸送車,稱爲「牧師·袋鼠」裝甲輸送車。它和「謝爾曼·袋鼠」、「丘吉爾·袋鼠」壹道,構成了二戰後期的不大不小的「袋鼠」群。顯然,這是戰爭中的壹種應急的措施,也是「物盡其用」的具體體現。
13、美軍 M41 155 毫米自行榴彈炮 M41自行榴彈炮,英文稱「Gorillas」,採用M24「霞飛」坦克底盤,全重19.18噸,車上配有1門155毫米榴彈炮,還有12.7毫米、7.62毫米機槍各1挺,最大速度48千米/時,是朝鮮戰場上美軍廣泛使用的火力最強的機械化榴彈炮。
資料圖:M40 155 毫米自行榴彈炮 M40 155mm自行加農炮(自行「長腳湯姆」 美國陸軍M40式155毫米自行火炮) 二戰期間,幾乎在研製M12 155mm自行火炮的同時,美國軍方另一個計劃即T83式155火炮運載車計劃也開始實施。這就是後來的M40「遠程湯姆(Long Tom)」,也有人稱之爲「大肖特(Big Shot)」。它是美國「普波斯特」裝甲車公司用M4A3E8底盤上安裝一門M1A1式155毫米加農炮製成的,火炮靠後,火炮及其炮手均無防護。該炮的方向機和高低機的傳動部分不能固定火炮,所以行軍時有專門的制動器固定火炮。
資料圖:M43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
資料圖:T92型240mm自行榴彈炮。有資料顯示曾被運到了朝鮮,但沒有它參戰的文字記載 同M12一樣,車後都有可以折疊的助鋤,射擊時放下起支撐作用。彈藥量爲M12的2倍,20發。也比較少,所以當時研製的還有T30彈藥運輸車。
14、美軍在朝鮮裝備的被稱爲「汽笛風琴」的火箭發射車 也稱爲T34火箭發射車。「汽笛風琴」的英文名爲Calliope,故也有人音譯爲「卡裏歐波」自行火箭炮。Calliope是美國人製造的以蒸汽汽笛發出刺耳聲音的器具,吹響時幾英裏外都能聽見,用於馬戲團打場子時招攬觀衆。用這個名字來命名自行火箭炮倒挺形象。
資料圖:美軍在朝鮮裝備的被稱爲「汽笛風琴」的火箭發射車 「汽笛風琴」自行火箭炮以M4「謝爾曼」中型坦克爲底盤,有趣的是,它不是將M4坦克的炮塔去掉,而是在炮塔頂部再加上4排60個火箭發射管,這樣壹來,整車顯得特別高大,不過在戰時不用大的改裝便能製成,再說在二戰時主要用於二線作爲火力支援武器,目標高大些問題也不太突出。可以認爲,這是一種權宜之計。火箭炮的口徑爲114.3毫米,發射筒長度爲2286毫米,發射總成的重量爲834.6千克。發射M8型火箭彈時的最大射程爲3840米,到了大戰後期改用旋轉穩定式的M16火箭彈,最大射程達到4800米。在諾曼底登陸戰役後,這種自行火箭炮廣泛用於戰場,取得相當大的戰果。《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推薦閱讀:
※金港提車,白色捷豹xjl3.0尊享商務版中配,提車用車作業!
※坐在民用車裡談性能
※揭秘在華領事大使用車 F0到G55差價百萬
※新一輪跨國車廠搏殺開始 誰是中國乘用車老大
※中汽協:1-9月商用車銷324萬輛 同比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