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分鐘讀完《哈佛幸福課》,讓你離幸福更近一點

【精讀君曰】

「幸福是什麼?」這是人類社會中被討論了無數次的話題。

常識和滿書架的自助類書籍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工作、積累財富、經營婚姻、養育子女、健康飲食,我們就能擁有幸福的未來。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只是關於幸福的錯覺,你作何感想?

《哈佛幸福課》是一本關於反思和行動的練習冊,如果堅持練習,生活也將有所改變。


十分鐘讀完《哈佛幸福課》

本文已獲授權,來自微信公眾號安吉心:Angles-Soul

《哈佛幸福課》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課程,哈佛大學的泰勒老師的這門課程,在哈佛大學常年霸佔學生滿意度排行榜的第一名,也是在網易公開課上常年霸佔點播量排行榜第一名的課程,如果沒有時間去聽課的人,大約可以通過看這本書了解一下,這門關於幸福的課程到底再講一些什麼內容。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書,如果你僅僅是看一遍,而沒有根據書上的要求做相應的練習的話,這本書對於提升你個人的幸福指數並沒有什麼作用。

只閱讀這本書或者其他任何書籍本身,是無法令你的生活發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的,我們不相信改變生活這麼巨大的工程會有什麼奇蹟。如果想要藉由本書來幫助自己,那你必須把它看作是一本練習冊,練習的內容包括了反思和行動。

書中以漢堡為代表,闡釋了四種不同的生活態度:

第一種口味誘人,但是是標準的垃圾食物,也就是享樂主義型的生活態度,找尋快樂,避免痛苦,注意的是眼前的快樂卻不為任何負面後果的可能性而擔憂。

享樂主義型的人總是尋找快樂而逃避痛苦,他們只是盲目的滿足慾望,而從來不認真的考慮後果,他們認為一個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地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慾望;以前的事只要能讓她開心,就值得一直去做,一直到有更好的路子再說;他們在愛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清醒過後,他們就會開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於享樂主義者只看重眼前短暫的快樂,有時會讓他失去理智,比如吸毒。

如果我們只想著享樂,永遠的逃避挑戰和問題,那和動物有什麼區別呢?但每個人心中多少會有一些享樂主義型的成分,把痛苦和努力等同,只享樂不再追求意義。

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但是裡面全都是蔬菜和健康食物,吃這個漢堡可以確保日後的健康,但在吃的時候很痛苦,作者稱之為忙碌奔波型。這類和享樂主義相反的是:他們犧牲眼前的幸福,追求未來的目標。

對於忙碌奔波型的人來說,有一個巨大矛盾,在成功之前,他們可能不會開心,但他們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就會得到快樂。然而當他們達到目的時卻發現,原來所謂的目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時,他們感到他們的夢想都不多了,有了物質和地位,卻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永久的幸福」,而得了「現在怎麼辦」的病。才發現他們所有的努力和犧牲並不能帶來幸福,他們一個個都掉進了習得性無助的情景。

反思▼▼▼▼▼▼▼▼▼▼▼▼▼▼▼▼▼▼▼▼▼▼▼▼▼▼▼▼▼

你有沒有曾經在達到過一個偉大的目標之後,卻沒有得到你所期望的喜悅?

▲▲▲▲▲▲▲▲▲▲▲▲▲▲▲▲▲▲▲▲▲▲▲▲▲▲▲▲▲

忙碌奔波型所相信的就是成果比情緒上的快樂重要,因為他人會對成果作出讚賞,而情緒只會影響成果,所以最好壓制他,或是根本不要去理會。他們的想法,本身就和感情的智慧相衝突,更不要說快樂又成功的生活了。

無痛無獲的說法,代表我們必須承受極度的壓力,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才能發揮百分百潛力,達到至高的目標。但在水到渠成的研究里指出,痛苦本身並不是巔峰表現的最高境界,在最高境界里,也就是介於過度運用和運用不足之間的地帶,我們不但可以發揮最大的能力,還可以享受過程的快樂。我們如果想要達到這一境界,挑戰性必須得先達到某一種程度,這種程度必須不是太難,也不是太易。

如果任務難度過高,而技能不足時,我們會感到焦慮;相反,如果技能程度高,任務太簡單時,我們會感到乏味。

反思▼▼▼▼▼▼▼▼▼▼▼▼▼▼▼▼▼▼▼▼▼▼▼▼▼▼▼▼▼

你水到渠成的經歷是什麼?

▲▲▲▲▲▲▲▲▲▲▲▲▲▲▲▲▲▲▲▲▲▲▲▲▲▲▲▲▲

忙碌奔波型所相信的就是成果比情緒上的快樂重要,因為他人會對成果作出讚賞,而情緒只會影響成果,所以最好壓制他,或是根本不要去理會。他們的想法,本身就和感情的智慧相衝突,更不要說快樂又成功的生活了。

無痛無獲的說法,代表我們必須承受極度的壓力,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才能發揮百分百潛力,達到至高的目標。但在水到渠成的研究里指出,痛苦本身並不是巔峰表現的最高境界,在最高境界里,也就是介於過度運用和運用不足之間的地帶。

忙碌奔波型的人堅持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一旦成功後,幸福就會隨之出現。這種幸福其實可以稱作是幸福的假象,他們來自於壓力和焦慮的消除,但這種幸福無法維持長久,因為它本身就是和負面情緒共生的。

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了而高興,但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當痛苦消散,我們很快就會把健康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事,病癒的喜悅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有一種很常見的行為模式,畢業以前是好成績,畢業以後是高薪和升職,就是某些人追求的目標。但是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卻一直都是一樣的,好像他們已經認定了一點——想要成功就必須得經歷痛苦,成功一定是來之不易的。(這難倒不是我們從小接受的觀念嗎?)

如果你對這一點十分認定,你的潛意識就一直會讓自己去經歷痛苦。

反思▼▼▼▼▼▼▼▼▼▼▼▼▼▼▼▼▼▼▼▼▼▼▼▼▼▼▼▼▼

某些事或某個時段,你是否曾經忙碌奔波的生活過?

▲▲▲▲▲▲▲▲▲▲▲▲▲▲▲▲▲▲▲▲▲▲▲▲▲▲▲▲▲

人的動機有兩種模式,溺水模式與性愛模式。溺水模式有兩個特點,第一,從痛苦中解脫的強烈願望;第二,一旦解脫,我們常會感到舒適,我認為那是幸福感。

想像一下,如果把一個人的頭壓進水裡,他會感到很痛苦,並且會不斷掙扎著出來,如果他在最後一刻得到解放,他第一件事就是拚命地呼吸,接著便是那醉人的解脫。這時在這種時刻里,這種感覺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幸福。

這類事從兒時就被印刻在我們的腦子裡:先苦後甘模式。同時由於對其他方式不熟悉,忙碌奔波型就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有吸引力的模式了。但是性愛模式卻提供了一些不同的學習方式,一些可以得到目前與未來的幸福的模式。

在家長當中,由於把奮鬥和痛苦錯誤的同化,為了保護孩子,所犯的通病有兩種:一是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二是把它們和所有的挑戰隔離,在給孩子製造舒適生活的過程里,這些父母們剝奪了孩子奮鬥的機會,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去體驗水到渠成的經歷,以及克服困難的經驗,最終也就是剝奪了至高的財富。

作者將這種情況稱作恩典中的貧困。

恩典中的貧困可以解釋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中,壓力指數會不停的上漲,以及為什麼壓力所影響的人的年紀越來越輕,因為他們的生活實在是太過簡單了。

另外一個有錢人經常不開心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於有錢就應該開心的壓力。他們會覺得我怎麼可能會不開心呢?他們會因為不開心而感到內疚,會覺得如果不開心就是對不起自己所擁有的巨富,還有他們找不到不開心的合適理由,最終就怕不實在的錯誤怪到了自己頭上,變成了幸福的壓力。由於覺得自己無法克服負面情緒,從而導致更多的不幸福。

無論我們的收入或社會地位是怎樣的,都需要給自己權力去全然為人。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又不健康,這叫做虛無主義型。他們對生命喪失了希望和慾望,既不享受眼前的食物,也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其實都是生活在過去。他們被過去的陰影所纏繞,這種心態被稱作習得性無助。

反思▼▼▼▼▼▼▼▼▼▼▼▼▼▼▼▼▼▼▼▼▼▼▼▼▼▼▼▼▼

某件事情,或是某段時期,你是否曾經也感到虛無主義的存在?那種除了不幸福就什麼也看不到的日子。

▲▲▲▲▲▲▲▲▲▲▲▲▲▲▲▲▲▲▲▲▲▲▲▲▲▲▲▲▲

第四種漢堡既好吃又健康,就是幸福型。他的所作所為不但給他帶來眼前的快樂,也能引導他走向成功的目標,就好像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很美味。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我們對行為和意義觀念上的一致。

理想主義的深層根本就是現實主義,如果沒有更高的目的,真我呼喚或是理想,我們是無法充分地發揮那種對幸福的追求,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去體驗其中的一些細節,好像今天明天或是下星期看得到的意義。

意義和快樂有相互協助的功能,當我們對自己所做的抱著使命感,我們的快樂感自然的就提高了。而在我們從事的事情上找尋快樂也可以為其帶來利益。

反思▼▼▼▼▼▼▼▼▼▼▼▼▼▼▼▼▼▼▼▼▼▼▼▼▼▼▼▼▼

那些對你有意義的事,什麼可以為你帶來使命感?什麼樣的日常習慣為你帶來的意義?

▲▲▲▲▲▲▲▲▲▲▲▲▲▲▲▲▲▲▲▲▲▲▲▲▲▲▲▲▲

我愛吃手抓餅,每次回家媽媽都會準備很多,我會把它們一掃而光,但並不表示我每天每餐都要吃手抓餅。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其他的事情上,比如寫作和看電影以及我喜愛的人,雖然家人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但每天和他們相處八小時並不代表是最幸福的;相反的,有時不和他們在一起也不代表我就不愛他們了;雖然和朋友相聚,既有快樂也有意義,但我還是需要獨處的時間,只有知道內在感覺和想法的人才能清楚什麼是可以為她帶來幸福,才能清楚什麼是適量什麼是過量,從而識別正確的活動,適量的享受才是生活的至高境界。

真正對幸福的滿意是基於充分地發揮的才能,以及確切地了解我們的世界。

幸福的人不會去接受「無痛無獲」這種想法,他不但享受著他所做的一切,同時也為這目標而努力,而他們的成果通常都是更好的。

只有快樂是不足以達到幸福的境界的,同樣,只有目標感也不夠。

首先,你的目標再怎麼偉大,長期的進行一件事都是非常難的,如果在過程中沒有快樂,我們對目標的進取心往往就不會太堅定。其次,有些人也許可以忍受,但絕對不是在開心的情況下。

反思▼▼▼▼▼▼▼▼▼▼▼▼▼▼▼▼▼▼▼▼▼▼▼▼▼▼▼▼▼

你曾經碰到的困難,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呢?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學到的呢?

▲▲▲▲▲▲▲▲▲▲▲▲▲▲▲▲▲▲▲▲▲▲▲▲▲▲▲▲▲

用一個圖表來解說四種類型,包括他們現在和未來的關係:直線代表未來,正面向上負面向下,橫線代表現在,正面向右負面向左。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在這樣一個四象限當中,你最經常活在哪個部分呢?

忙碌奔波型,相信的是到達謬論,認為在達成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後,便可以得到幸福;

享樂主義型的癥狀叫做漂浮時刻,認為只要不斷地享受短暫的快樂,就算沒有未來的目標,也可以得到幸福;

至於虛無主義型,其本身就是一種謬論,一種誤讀現實狀況的情形,認為無論自己做什麼,都無法得到幸福。

最後這種最可憐,他們連前兩種謬論中的快樂都得不到。

忙碌奔波型的錯誤觀點在於,以為唯有成功可以為他們帶來快樂,他們感覺不到過程的重要性;

享樂主義型的錯誤則是認為只有過程是重要的;

而虛無主義則同時放棄了過程和結果,他們對生命已經麻木了。

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而虛無主義型則是過去的奴隸。

練習:連續四天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寫下你在四象限中的經歷,無論只是一件事,或是人生中的某一段,如果你對於其中某個象限特別感興趣,就多寫一點,但每天的內容不要超過一個象限的範圍,要記得寫下你在當時的感覺,或是你現在還有的感覺也可以,你在那個時段里的行為,以及你在當時的想法。

忙碌奔波型,寫下你人生中的不停奔波,活得像忙碌奔波的經歷,為什麼曾經是那樣的,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很多,你損失的又是什麼?

享樂主義型,解釋一下你只顧享樂的時刻和經歷,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很多,你損失的又是什麼?

幸福型 ,說明一下你人生中某個特別快樂的時刻,或是某個經歷,用你的想像力讓自己再次回到那個時刻,重新感受一下那種感覺,然後把那個感覺寫下來。

無論你寫什麼都是寫給自己看的,如果你願意和他人分享,當然也可以。寫的時候記得不要感到任何羞澀,你越是放開去寫收益越多。在虛無主義和幸福兩個象限上,至少再多做兩次練習。在第二次練習後,你可以寫一樣的內容或者不同的,然後定期回去看看自己所寫的內容,可以是三個月、一年甚至兩年。

人都會有高和低的時候,我們可以不時地承受一些悲傷,比如工作上的困難,或是失去了所愛的人,她依然活得幸福。

事實上,期盼永遠的幸福只會帶來失望和不足,而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幸福不需要經常的歡樂,也不需要無堅不摧的快樂,雖然一個快樂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高低,但他整體上保持著一種正面的態度,他會經常被歡喜和愛所推動著,卻不會為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面情緒所動。快樂對他來說是定律,而痛苦則是一種意外。

想像一下那些給你帶來快樂的事情,從小事情開始。我並不認同只有自己的感覺才是重要的這種說法,我們除了想經歷快樂之外,還希望快樂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只有那樣才能把幸福放在快樂之上,幸福不只是快感而已,我們需要有意義的情感來源,我們想要知道我們的行為是有實際效用的,而不是感覺上有。

不要問自己何時才能快樂,而要問自己如何才能快樂,回想一下是否曾經有一件事情或是某段時期,你是否同時享受到現在與未來的好處呢!

只需要一根蠟燭,就可以點亮整個屋子,同樣的一個幸福精靈可以感染到我們生活里的許多地方,我將這些雖然小,但有連鎖效應的事情叫做幸福強心劑。無論是現在還是在未來的生活里,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的事都可以為我們帶來意義與快樂。

寫到這裡,想起今天早上我終於下狠心扔掉了非常多已經過期的彩妝,心情變得好好哦,雖然我只是花了五分鐘做的這些事情,但我開心了一整個上午,甚至有可能是一整天。

反思▼▼▼▼▼▼▼▼▼▼▼▼▼▼▼▼▼▼▼▼▼▼▼▼▼▼▼▼▼

你的幸福強心劑是什麼?什麼樣的活動可以使你煥然一新,並且帶來意義和快樂呢?

▲▲▲▲▲▲▲▲▲▲▲▲▲▲▲▲▲▲▲▲▲▲▲▲▲▲▲▲▲

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把自己的日常作息記錄下來,在每天結束前寫下你是怎麼使用的時間?從花十五分鐘在儀錶上、看兩個小時的電視等都可以。在每個星期結束時畫成一個圖表,上面包括所做的事情以及他們帶來了多少的意義和快樂,以及你所花的時間,在所有時間旁邊註明,你希望以後有更多還是較少的時間用在它上面,如果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就寫上一個加號,很多時間的話就寫上兩個加號,減少就寫上減號,保持就用等於號。

我們可能得從列表下面的項目開始篩選,對一些事情說不。這樣,我們才可以對有價值的事情說好。

反思▼▼▼▼▼▼▼▼▼▼▼▼▼▼▼▼▼▼▼▼▼▼▼▼▼▼▼▼▼

你會怎麼解釋幸福?你覺得在生活中你能做些什麼去加強你的生活質量?

▲▲▲▲▲▲▲▲▲▲▲▲▲▲▲▲▲▲▲▲▲▲▲▲▲▲▲▲▲

自我和諧的目標乃是發自於內心最堅定的意識,或是最感興趣的事情,這些目標既可以整合自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選擇,這些目標必須是被選擇的,而不是被加附在我們身上的,是產生於想散發自我光輝的心態,而不是去秀給誰看。

反思▼▼▼▼▼▼▼▼▼▼▼▼▼▼▼▼▼▼▼▼▼▼▼▼▼▼▼▼▼

你的自我和諧目標是什麼?對於這些目標的追求,你有沒有碰到任何外來或是內在的障礙?

▲▲▲▲▲▲▲▲▲▲▲▲▲▲▲▲▲▲▲▲▲▲▲▲▲▲▲▲▲

自我和諧目標的前提是:目標乃是由自己在自由的情況下所選擇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自由國家的人們,活得要比在壓迫下的人們幸福,但是很多在民主制度下卻仍然感到自己被奴役了,不是任何政黨,而是被外來的因素,比如聲望,慾望責任或是恐懼,他們感到生活里充滿了必須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但必須做的事通常不是缺乏意義,就是沒有快樂,甚至兩者都沒有。

一個增強我們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和減少必須做的事,無論是從人生,或許日常角度都應該這樣。

我們的挑戰不是要完全的刪除必須做的,而是儘可能的減少它們,然後將你想要做的取而代之,必須做和想要做的比例可以決定我的幸福感。

是感到充實和有成就感的入睡,還是感到「哦,今天終於結束了」?

反思▼▼▼▼▼▼▼▼▼▼▼▼▼▼▼▼▼▼▼▼▼▼▼▼▼▼▼▼▼

想像一個平常的日子你是必須做的多呢,還是想要做得多?整體來說,你會不會對新的一天,或是一星期都抱著期望去迎接它?

▲▲▲▲▲▲▲▲▲▲▲▲▲▲▲▲▲▲▲▲▲▲▲▲▲▲▲▲▲

目標感其實比設定目標更重要。

當然有目標感代表必須得要有目標,我們可以設置不同的目標,得到好成績,買大房子,仍然可能感到空虛。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其目標必須是自發的,同時它的重要性必須是為了自我,而不是為了去滿足社會標準或是他人的期望。

同樣是爬山,山頂就是目標,有些人也向著目標,但爬到山頂並不是第一要務,他們一旦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正確之後,就輕鬆愉快地享受著他們的路途,而不會被前頭的山路所困擾。

所以只有當我們確認目標之後,我們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旅程本身。

我理論里的重點是:要有目標,是不是達成他則在其次;追求目標,而不是達成目標,才是帶來幸福和積極情感中的因素;長期目標是為了讓我們能享受眼前,長期目標是意義,而不是結局。當目標被認可為意義時,它會幫助我們去規劃旅途上的每一步,而不像被認可為結局時,它所給我們的感受只是無數的困難和挑戰。

正確的目標認知給我們的是一種安寧的感覺。

整體來說,有目標的人成功率要比沒有的人大。有一個具有挑戰性和明確的目標,具有時限和成果的限定,通常會帶來更好的表現。設定目標就是給自己的一種承諾,而承諾通常會為自己帶來更好的未來。

心理學證明了目標和成功之間的關係。一個目標,一個明確的承諾,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幫助我們找到路線。

反思▼▼▼▼▼▼▼▼▼▼▼▼▼▼▼▼▼▼▼▼▼▼▼▼▼▼▼▼▼

什麼樣的目標曾經在你的生命中帶給你幸福,你認為什麼樣的目標可以在未來帶給你幸福呢!你是否曾經全心投入過的去做某一件事?你當時的承諾帶來的後果是什麼?你目前對自己的承諾是什麼?

▲▲▲▲▲▲▲▲▲▲▲▲▲▲▲▲▲▲▲▲▲▲▲▲▲▲▲▲▲

衡量一個人的成就,所有的標準是幸福,金錢和聲望在幸福面前沒有固定的價值,但為什麼金錢和聲望的魔力這麼大呢?這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它們可以帶來幸福,金錢和聲望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如果無法帶來任何幸福,沒有人會去追求她。

心理學家示範了彩票得主,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已經回到了他們之前的幸福感,如果他們在中獎前是不開心的,那麼他們就會回到不開心的狀況;同樣因為車禍而殘廢的人在短短一年內,就可以回到之前的快樂心態。

可見,金錢和幸福沒有因果關係,甚至連相關關係也沒有;甚至連健康與幸福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幸福,只是一種心態。

金錢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住宿以外,只是一種向目標進發的方法,有趣的是,我們經常搞不清楚目標和方法的區別,而犧牲幸福(目標)來換取金錢(方法)。

書中提到了很多練習,在本文的最後,我選取了最具操作性,同時對提升各位的幸福底最有實際意義的三個練習——

練習一:創造新規律

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刷兩次牙是一種規律,不需要什麼強大的意志力就能堅持。所以只要能培養好習慣,剩下的其實並不難。建立規律需要做的是在一定時間上有一定的舉動,而它的原動力則是價值觀。

通常我們對於承諾的自制力並不是很強,包括那些我們知道有用的承諾,這也是為什麼新年新希望經常都是會失敗的。

而每次創造新規律,就不一樣了,當你對這個規律習慣以後,你就會自然的去做這件事情,而不需要堅持。

每次創造新規律時不要太多,1到2個就夠了,另外在新規律成為規律之前不需要額外再增加。

當你做不同的練習創造不同的規律時,他們會慢慢使你過得更幸福。

比如運動的規律、早睡早起的規律等等。

練習二,感恩日記。

整體來說,直接去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是困難的,除非使用制定規律的形式。那些把感激的事情做成日記的人、每天至少寫下五件值得感激的事情的人,確實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更高的安寧感。創造感的規律,可以快速的建立一個人的幸福感,轉變人們的生活。每晚在入睡前寫下五件讓你感到快樂的事,一些你感激的事。這些事情可大可小,從一頓飯到一個好友的暢談,從工作到你的信仰都可以,除了重複這個舉動外,在你把它們寫下來的同時,還要去回顧每件事的感受,習以為常的做感恩回顧可以讓我們去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會把它們當成是理所當然。

練習三:冥想練習。

每天早上起來,午飯時間後用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做冥想,在冥想成為日常規律後,你可能只需要1到2分鐘的時間就夠了。每當你感到有壓力、憤怒或者想開心一點時,只需要來幾下深呼吸,就可以帶出積極情緒,安靜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但是坐火車,計程車或者辦公室,其實都可以。

不要告訴自己說,我要堅持去做這三個練習,需要堅持去做的事最後都是做不下去,而習慣一旦養成也就無所謂堅持了,一切都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三個看似簡單的小練習,只要真的能變成你的習慣,生活就會看到改變。

↓點擊直達200人共學的成長日課


推薦閱讀:

幸福的尺子
愛情幸福的語錄 有些人註定是等待別人的,有些人是註定被人等的 - 第六層(語錄類)
女人要幸福,絕不能做錯這三件事
北歐人為什麼如此幸福
早上好!一首《太湖美》人美歌甜,送給每一位朋友,願健康、幸福、快樂!

TAG:幸福 | 幸福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