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台灣樣本
垃圾焚燒法已成為城市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不過在中國,由於擔心垃圾焚燒會污染空氣以及危害居民的健康而受到部分居民的抵制,垃圾焚燒的發展依然十分緩慢。而與我們一水之隔的台灣,垃圾焚燒佔到處理垃圾的80%左右,他們對垃圾焚燒的處理經驗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鑒?
台灣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中國產生的垃圾佔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每年達到2.5億噸以上。城市固體廢物(MSW)的年增長速度為8%到10%,中國各城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必須引入先進的廢物處理辦法。在目前中國的城市固體廢物中,填埋方法佔到一半,而焚燒的只佔10%。引進垃圾焚燒發電廠無疑是一個處理垃圾的好途徑,將垃圾用焚燒法處理後,垃圾能減量化,節省用地,還可消滅各種病原體,將有毒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現代的垃圾焚燒爐皆配有良好的煙塵凈化裝置,減輕對大氣的污染。不過由於現實的問題,垃圾焚燒處理在中國的發展十分緩慢。
垃圾處理為何選擇焚燒?避免單一填埋!
記者對台灣和澳門兩地觀察發現,無害化焚燒技術的存在,能即時避免生活垃圾靠單一填埋處理。
記者在台北採訪期間,於內湖區基隆河畔看到內湖垃圾填埋場的復綠工程。這座由生活垃圾堆出的「山」,最高時達52.3米。填埋場自1970年啟用後,11年間被市民堆砌了463萬立方的垃圾,因影響景觀及部分垃圾入侵基隆河道,該填埋場於1984年封場。1991年,在距離內湖填埋場不到100米的地方,興建內湖垃圾焚化廠。自此,台北告別了單靠填埋處理垃圾的歷史。「旁邊是堆成山的垃圾,焚燒廠卻沒有這種現象,當時市民較易接受這種處理方式。」台北北投焚化廠廠長傅良枝認為,從污染角度考慮,台北市民較易接受焚燒。
彈丸之地的澳門,最初對垃圾也是單一選擇填埋處理。1987年,時澳葡政府制定「焚化為主,堆填為輔」的垃圾處理方針,1992年澳門垃圾焚化中心落成啟用。「垃圾焚燒,能讓垃圾體積縮小至原尺寸的10%。」在官方介紹澳門垃圾焚化中心時,宣傳片段如此介紹垃圾焚燒的好處。
廣州現有填埋場,分布在白雲、番禺、從化、花都、增城等地。主要處理市區垃圾的白雲興豐填埋場,屢屢爆出容量不足的新聞;番禺火燒崗填埋場因臭味廢水和景觀污染,讓華南板塊居民心驚膽戰。雖然廣州已有李坑生活垃圾焚燒廠一期工程在投產,但1000噸每日的較低處理量,面對每天要進入終處理設施的1.3萬噸垃圾,簡直是九牛一毛。進一步增加焚燒量,成為政府部門必然選擇。
焚燒技術:穗台澳焚燒廠技術差別不大
根據對穗台澳三地焚燒廠走訪,記者發現三地焚燒廠技術大致相同。
記者走訪過的廣州李坑、澳門、台北北投、內湖、台南城西等焚燒廠,處理程序大致相同:生活垃圾在被運到焚燒廠後,都要先倒入暫存池內接受兩到三天的留置,以排出水分;暫存程序過後,垃圾會被抓鬥送進爐膛;爐膛的加熱會使垃圾分解成熱能、爐渣、飛灰;焚燒爐的爐膛內,密布著水冷管,垃圾焚燒後的熱能能加熱水冷管,水冷管中的水受熱後成為蒸汽推動發電機發電;爐渣則可排出後作二次利用或填埋;飛灰則會被拌入石灰水稀釋,之後進入一個叫做「布袋除塵器」的機器作進一步處理;此時,飛灰會被分解為固態飛灰和煙氣兩部分,煙氣經過850攝氏度以上的處理系統,通過煙囪排出,該溫度被認為是可以分解二噁英的溫度;飛灰經布袋除塵後經過固化程序,可二次利用或填埋。
社會回饋:台灣很受重視廣州剛剛起步
2009年廣州番禺垃圾焚燒事件,因最初焚燒廠選址在會江,引起華南板塊居民強烈反彈。通過對台灣的走訪,記者發現當地征地建焚燒廠的社會回饋制度,很被考察團官員受落。
在台北北投焚化廠,煙囪頂部一個戒指般的環狀設施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北投焚化廠別出心裁設計的焚化爐煙囪旋轉餐廳,該餐廳成為台北除101大樓外另一處市民欲登高觀光用餐熱門景點;除了旋轉餐廳,北投焚化廠還有游泳池、幼兒園等設施;早年興建的內湖焚化廠,同樣有游泳池和運動場;在台南城西焚化廠,廠區旁邊是一座水上樂園……上述設施,稱為「回饋設施」。
「北投廠興建時,反對聲音很大。」傅良枝稱,北投原先並沒有填埋場,周邊風景秀麗。焚燒廠遭到選址地區洲美里的一千多戶居民反對。廠方增加旋轉餐廳和游泳池、幼兒園等設施,承諾對周邊居民全免費或優惠服務;北投廠還從每噸垃圾焚燒費中拿出200元新台幣作為「回饋基金」,讓當地居民有資金辦活動和修建公共設施;對於堅持要走及擔心地價貶值的原住民,台北還推出「以地換地」項目,原住民將價值較低面積較大的農用地售予政府後,可獲得周邊面積較小但價值更高的工業用地產權。多種回饋制度下,北投廠得以順利投產。
和台北相比,澳門沒有如此多樣的回饋設施。據澳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澳門垃圾焚化中心所處的氹仔島,在1989年建廠之初處於荒郊狀態。至今焚燒廠距離常住民居仍有一定距離。
對於社會回饋,廣州剛剛起步。2012年起,沒有終處理設施的行政區要向有終處理設施行政區運輸垃圾處理,需要以區財政方式繳納生態補償費。不過,這筆錢目前僅以政府財政方式劃撥,並沒有直接給市民。對於即將投產的李坑二期,記者了解到,受最初設計所限,暫無如台灣般的大型回饋設施,但廠區內會設有一個環保園地,日後李坑周邊亦會規劃成環保產業園區。在接受記者於台灣採訪時,李坑二期投資運營方廣環投董事長潘勝燊表示,將會根據當地居民需求進行回饋。
焚燒看似美麗:風險仍然存在
技術成熟、回饋得體,垃圾焚燒看似美麗,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風險仍然存在。風險主要有兩類——
不分類風險:
台灣對於垃圾減量的另一個法寶,是垃圾分類。對於含水較多的有機餐廚垃圾,台北和台南焚燒廠現在都不予進爐,對於可能含有重金屬的廢棄物也不予進爐,焚燒廠會派專人在進料口檢查進廠垃圾情況;澳門雖然沒有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但廢舊輪胎、固態及液態危險廢物,不能送到普通焚化爐處理,而要送到一旁溫度更高的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處理。
記者向廣環投相關人員了解到,廣州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禁入焚化爐名單,由於廣州未有徹底垃圾分類,且垃圾收運工作仍由城管部門管理,故混燒垃圾情況會在一段時間內存在。
台南城西焚化廠一名去過廣州李坑焚燒廠的技術員詳細解釋了不分類的風險:塑料製品焚化後的氣體呈酸性,會腐蝕水冷管,李坑一期經常出現的爆管事故,可能和垃圾未分類有關;有機濕垃圾因含水量大,需要加大火力才能燒透,不僅浪費能源還容易出現垃圾燒不透的現象,這種情況李坑一期以前也曾被周邊村民投訴;由於未分類,導致飛灰和煙氣偏酸,煙氣飛灰處理時需要加入更多的石灰水以及防潮性能更好的布袋除塵,降低產生二噁英的風險。
管理風險:
好的技術,也要有好的管理。廣州李坑一期投產時,選擇了法國威立雅來運營。但李坑一期頻出爆管事故,還被村民揭發垃圾燒不透。今天試運營的李坑二期,運營方改為廣州國企廣環投,但具體到運營細節,卻體現不少「台灣風味」:廠長為台灣人;為運營提供技術支持的,為廣環投和台灣中鼎集團合資的股份公司廣鼎公司。
為什麼要選擇中鼎?記者發現,中鼎集團在台灣運營不少焚燒廠,澳門的垃圾焚化中心也由中鼎運營。潘勝燊早前接受採訪,曾表示中鼎管理有方;在本次赴台考察中,廣州市政府部門還專門拜會了中鼎集團總部;李坑二期台灣廠長,為原澳門廠廠長。
記者在查閱資料中發現,其實中鼎集團有「黑歷史」:2010年11月18日,澳門媒體報稱,當年5月曾有危險廢物從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轉至焚化中心處理,後經員工抗議方作罷;2010年11月27日,澳門當地媒體再揭發,焚化中心飛灰在無特別預處理、現場又無壓抑措施下傾倒於堆填區。
推薦閱讀:
※台灣女日益青睞大陸男 港女「北嫁」也成風潮
※台灣掠影(36)
※台灣邦交大翻盤 與哥斯達黎斷交已迫在眉睫
※台灣的光復和接收
※台灣農業環保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