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藏青銅器精品展
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錯銀銅牛燈 漢 國寶級文物錯銀銅牛燈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當方便。燈座是一俯首站立、雙角上聳、四足矮而敦實、尾捲曲向上、雄渾壯碩的黃牛。牛腹中空,背負圓形燈盤,燈盤一側設置扁平把手,便於轉動燈盤,盤上飾兩片可以靈活轉動的燈罩,其中的一片刻鏤空菱形斜方格形紋,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燈罩上緊扣穹頂形罩蓋,蓋頂之上均勻彎曲的煙管與牛頭頂上方凸出的短管緊密套接。當燈火點燃時,所產生的煙塵通過煙管導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從而確保室內空氣的清新。揚州古稱廣陵,西漢設廣陵國,東漢改為廣陵郡,與錯銀銅牛燈同出土的還有「廣陵王璽」龜鈕金印、虎鈕瑪瑙印、以及鐫刻「山陽邸」、「建武二十八年造」等銘文的雁足燈等,這足以證明錯銀銅牛燈應屬於王室器物。
楚王升鼎 春秋 國家一級文物徵集
錯金銀盤龍紋銅鼎 戰國 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漣水三里墩西漢墓出土通高15.5厘米,為子母口、鼓腹、矮蹄足,上有方形附耳。有蓋,蓋上有三個對稱的卧獸形鈕。蓋腹均飾以錯金銀紋飾,腹部紋飾可分為兩組,中有凸棱一周,凸棱以上包括附耳飾以錯銀雲紋和三角紋, 凸棱以下有六組錯銀垂花捲雲紋,蓋飾錯銀的有鱗甲的盤龍紋,在每兩獸形鈕之間有兩龍之向軀體交纏,共六龍,首尾相銜;蓋中心為一錯金漩渦紋。出土時基本完整,鼎腹底部殘留有香瓜子兩粒。
獸首和盉 西周早期
青銅 通高30. 5厘米
1954年丹徒煙墩山出土
錯金銀銅犧尊 東漢 國家一級文物
青銅禮器具有標誌等級和權利的特殊意義。尊為盛酒的容器,以犧牛為造型的尊被稱為「犧尊」。犧尊設計精巧,蓋為一大雁呈棲憩回首狀,雁頭頂鑲嵌菱形綠松石,頭、頸部均鑄刻羽毛紋。
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走向了衰落,然而錯金銀的鑲嵌工藝水平卻已達到了頂峰。錯金銀工藝是指將水銀和重金屬一起塗在有凹槽的青銅器表面,水銀揮發之後,重金屬就留在了上面。這種製作工藝使金屬不容易脫落。
兕觥 西周早期通長25.5厘米1954年丹徒煙墩山出土器呈牛角狀,身飾雲雷紋
神人騎辟邪銅燈 東漢末期至三國早期 國家一級文物
青銅器發展到戰國以後漸漸淡出了歷史舞台的主心位置,但仍在各個時期出現一些精品這件東漢末期的銅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銅燈的形象是一隻威猛的辟邪,辟邪背上坐有一個張開雙臂的方士,辟邪是漢代開始流行的怪獸形象,有著鎮宅驅穢的說法,而方士則是道士在當時的稱呼,當時道號為「張天師」的張陵統一了道教中的兩個分支——「太平教」和「五斗米教」,使得道教成為了東漢的至尊大教,僅從這個側面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道教的盛行程度了。
錯金銀獸面雲紋銅犧尊 戰國
雲紋銅油燈 東漢 國家一級文物1975年江蘇睢寧劉樓出土由牛身、燈座、燈蓋三部分組成。牛造型渾圓,背負燈座,可任意轉向,燈罩頂部有雲紋穹隆形蓋,內有圓管狀煙道連於牛身,導煙炱於牛腹。
嵌綠松石銅鹿 戰國 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漣水三里墩西漢墓出土整體作伏卧狀,頭頸直立,豎耳瞪目,犄角槎丫,各分四叉,形象逼真。脊、臂、脛、耳等部分鑲有綠松石,通角高52厘米,身長26厘米。
立鳥鑲嵌幾何紋銅壺 戰國 國家一級文物
1965年漣水三里墩西漢墓出土
高76厘米,口徑20厘米
是戰國時代的一件容酒器,蓋鈕上立一飛鳥,蓋周飾三飛鳥。侈口、束頸、扁圓腹、圈足,下承三翅立鷹。肩飾垂環獸首耳,通體飾幾何紋,紋飾錯銀並鑲嵌綠松石。
編鐘 春秋
1984年江蘇丹徒北山頂出土
編鈕鍾 春秋
1984年江蘇丹徒北山頂出土
編鐘 春秋
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出土
石編磬 春秋
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出土
青銅提梁卣 商代 國家一級文物
通高24.5厘米
徵集
扁足銅鼎 商代晚期口徑21.4厘米 高27.3厘米直耳、淺腹、團底、獸形扁足、腹飾獸面紋,腹內壁有「亞行父父庚」銘文五字。
環蓋雲紋鼎 春秋
1984江蘇丹徒北山頂出土
饕餮紋大鼎 商代
1975年江蘇連雲港大村水庫出土
獨耳尊 西周
1982年江蘇丹徒磨盤墩出土口徑34.5 底徑24.1厘米口沿下有一半環耳, 腹飾雲雷紋及四組乳釘
魚龍紋雙耳盤 西周
1930年江蘇儀征破山口出土
夔紋匜 西周
1983年江蘇丹徒磨盤墩出土
羽紋缶 春秋
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出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