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夕陽之九、皇帝又讓我們內鬥了
皇帝最喜歡看手下人內鬥,只有這樣,才對皇權沒有威脅。 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朔方軍居功至偉,為了壓制朔方軍,皇帝力拱河東軍與朔方軍內鬥,最終逼得僕固懷恩造反。根據《通鑒》所記天寶初唐諸鎮情況:范陽、河西、隴右最為雄厚;平盧為范陽之偏師,安西、北庭為河西、隴右之偏師,實力不強,統帥上亦不獨立;朔方、河東實力不及范陽、河西、隴右,但遠強於平盧、安西、北庭,基本上處於一個量級,朔方多從河西行動,河東多從范陽行動,但並不從屬於彼。安祿山起兵前,雖號稱身兼三鎮,但並沒有真正控制河東。所以才會有叛變發動第二天的劫持北京副留守楊光翙事件。 《通鑒》: 祿山先遣將軍何千年、高邈將奚騎二十,聲言獻射生手,乘驛詣太原。乙丑,北京副留守楊光翙出迎,因劫之以去。……甲戌,祿山至博陵南,何千年等執楊光翙見祿山,責光翙以附楊國忠,斬之以徇。 楊光翙為楊國忠黨,當時作為北京副留守、太原尹,實際掌握著河東鎮的領導權,安祿山雖掛河東節度使銜,但手中只有一小部分河東軍權,即「別將、大同軍使高秀岩」所部。所以他這才不惜提前暴露其反叛意圖,而冒險派人劫持楊光翙。 楊光翙既為易與之輩,而河東此時又陷於此群龍無首之混亂分裂之中,對唐廷是極為不利的。河東攝河北叛軍之後,太原出土門即可直搗幽州老巢,此為安祿山之最心腹大患。故其起兵後第一站,即是恆州常山郡,「使其將安忠志將精兵軍土門,忠志,奚人,祿山養為假子」。 天寶十四載末叛軍橫掃河北時,河東軍不可思議的沒有任何動作,在顏杲卿舉義常山之後,王承業之流仍是救援不利,錯失良機,這時的河東軍恐怕已是土崩瓦解、不戰自亂了。《舊李光弼傳》:「十五載正月,以光弼為雲中太守,攝御史大夫,充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二月,轉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使,以朔方兵五千會郭子儀軍,東下井陘,收常山郡。」可知李光弼初來河東,靠的只是「朔方兵五千」。河東軍人根本就不接受這位朔方將領。 接下來《舊李光弼傳》記其整肅河東的過程: 肅宗理兵於靈武,遣中使劉智達追光弼、子儀赴行在,授光弼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景城、河間之卒五千赴太原。時節度王承業軍政不修,詔御史崔眾交兵於河東。眾侮易承業,或裹甲持槍,突入承業8572;事玩謔之。光弼聞之素不平。至是,交眾兵於光弼。眾以麾下來,光弼出迎,旌旗相接而不避。光弼怒其無禮,又不即次兵,令收系之。頃中使至,除眾御史中丞,懷其敕問眾所在。光弼曰:「眾有罪,系之矣!」中使以敕示光弼,光弼曰:「今只斬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中使懼,遂寢之而還。翌日,以兵仗圍眾,至碑堂下斬之,威震三軍。命其親屬吊之。 李光弼重建的河東軍,不久其主力又因朝廷急於收復西京而被調離。在頂住了叛軍主力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的進攻後,光弼才終於在河東站穩了腳跟,並率河東主力參與了相州會戰。應該說明的是,一旦平叛主戰場移出了關中,則朔方對軍事的壟斷地位就必然相對下降。(肅宗朝廷在靈武、鳳翔期間,靠的不僅僅是朔方武裝,還有六城轉運使為中心的財賦和鹽業、朔方行營的官吏資源等因素,收復長安以後這些因素就都不重要了。)而河東鎮作為開元天寶時代與朔方齊名的藩鎮,其地位自然也會有相對上升。從這個角度理解安史之亂中期以後李光弼和朔方、河東之間的恩怨,我們可能會有新的認識。 朔方軍於戰敗後退據河陽,河東帥李光弼取代郭子儀入主朔方,從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這主要並不是因為郭子儀在朔方軍中的實際威望有多高,而是因為郭素以寬忍治軍,朔方將校在其統率下過得比較自在(僕固懷恩之所以敢臨陣擅殺同僚,恐怕也有不懼怕主帥懲處的原因在),而李光弼則以鐵腕治軍而聞名。光弼亦很清楚自己在朔方軍的處境,所以下車伊始就果斷的斬張用濟,逼誘僕固懷恩等將領,通過先發制人的手段暫時威懾住了朔方諸將。從而保證了隨後與史思明的洛陽周圍諸戰役的勝利。但是這種威懾力畢竟是暫時的,到了邙山決戰時,僕固懷恩等將領的反抗終於爆發了。通鑒》記邙山戰役經過為: 或言:「洛中將士皆燕人,久戍思歸,上下離心,急擊之,可破也。」陝州觀軍容使魚朝恩以為信然,屢言於上,上敕李光弼等進取東京。光弼奏稱:「賊鋒尚銳,未可輕進。」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勇而愎,麾下皆蕃、漢勁卒,恃功,多不法,郭子儀寬厚曲容之,每用兵臨敵,倚以集事;李光弼性嚴,一裁之以法,無所假貸。懷恩憚光弼而心惡之,乃附朝恩,言東都可取。由是中使相繼,督光弼使出師,光弼不得已,使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河陽,與懷恩將兵會朝恩及神策節度使衛伯玉攻洛陽。戊寅,陳於邙山。光弼命依險而陳,懷恩陳於平原,光弼曰:「依險則可以進,可以退;若平原,戰而不利則盡矣。思明不可忽也。」命移於險,懷恩復止之。史思明乘其陳未定,進兵薄之,官軍大敗,死者數千人,軍資器械盡棄之。光弼、懷恩渡河走保聞喜,朝恩、伯玉奔還陝,抱玉亦棄河陽走,河陽、懷州皆沒於賊。朝廷聞之,大懼,益兵屯陝。 暫不論魚朝恩所主戰略是否正確,李光弼令依險而陳,本身就是對朝廷主動出擊決策的消極執行。懷恩陳於平原,除了對抗主帥外,也是為了發揮其所部蕃漢騎兵的優勢,希圖實現與叛軍主力的決戰,如果取勝的話就可以獨自包攬平叛大功。李光弼堅持移兵險處,二人爭執不下,結果導致官軍陣列遲遲不能完成,「史思明乘其陳未定,進兵薄之,官軍大敗」。應該說,從戰略本身的執行來看,光弼、懷恩對戰敗都有直接責任。 邙山之戰後,李光弼既不能懲處僕固懷恩,奪取朔方實際軍權,自然只好堅決辭去元帥之職了。朝廷暫時任命李國貞為帥(頭銜為「朔方、鎮西、北庭、興平、陳鄭等節度行營及河中節度使」),但李國貞作為文官,根本統率不了朔方官兵,不到半年就因故在兵變中被殺了。朝廷再次任命郭子儀入主朔方(頭銜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後改為「都知朔方、河東、北庭、潞、儀、澤、沁、陳、鄭等節度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兵變平息後子儀即被調回。待到戰事重起時,已經控制了朔方軍權(相州戰役後已領朔方行營節度)的懷恩如願以償成為新任元帥(頭銜為「朔方節度使、同平章事兼絳州刺史,領諸軍節度行營」)。 但是,邙山之戰實際上已經標誌著官軍兩大主力朔方軍與河東軍的完全決裂。懷恩說到底只是朔方軍的領袖,雖然李光弼辭職後出鎮臨淮,退出了平叛行動的中心,而由於史朝義殺父引發的叛軍內訌使其實力大減,使朔方軍能夠在第二次收復洛陽會戰勝利後獨自出擊河北(只使用了「其子右廂兵馬使瑒、北庭朔方兵馬使高輔成以步軍萬餘眾」,即朔方軍中懷恩的嫡系部隊,以及立功心切的原平盧侯希逸部),消滅了史朝義的叛軍核心,從而結束了安史之亂。但是朔方與河東矛盾的後遺症仍然存在,並且嚴重的影響到了戰後唐朝的政治和軍事局面。從前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 李光弼引退後,河東軍主要由他提拔的兩個將領李抱玉和辛雲京統領。 舊傳: 李抱玉,武德功臣安興貴之裔。代居河西,善養名馬,為時所稱。群從兄弟,或徙居京華,習文儒,與士人通婚者,稍染士風。抱玉少長西州,好騎射,常從軍幕,沉毅有謀,小心忠謹。乾元初,太尉李光弼引為偏裨,屢建勛績,由是知名。二年,自特進、右羽林軍大將軍、知軍事,遷鴻臚卿員外置同正員,持節鄭州諸軍事兼鄭州刺史、攝御史中丞、鄭陳潁亳四州節度。 辛雲京者,河西之大族也。代掌戎旅,兄弟數人,並以將帥知名。雲京有膽略,志氣剛決,不畏強御,每在戎行,以擒生斬馘為務。累建勛勞,官至北京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鄧景山統馭失所,為軍士所殺,請雲京為節度使,因授兼太原尹,以北門委之。雲京質性沉毅,部下有犯令者,不貸絲毫,其賞功效亦如之,故三軍整肅。回紇恃舊勛,每入漢界,必肆狼貪。至太原,雲京以戎狄之道待之,虜畏雲京,不敢惕息。數年間,太原大理,無烽警之虞。 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這兩個人充分繼承了李光弼時期河東與朔方兩軍的敵視情緒。 廣德元年一月,河朔三鎮叛將反正,史朝義被逼自殺,安史之亂宣告結束。二月,懷恩陪同回紇出塞時,兩軍的矛盾就開始激化了。其起因則是對回紇軍的態度問題。 在第三次向回紇借兵時,朝廷為了保證關中不受前兩次回紇的蹂躪,採取了犧牲河東地區的策略。提出的三條行軍路線「自土門略邢、洺、懷、衛而南,得其資財以充軍裝」,「自太行南下據河陰,扼賊咽喉」;「自陝州大陽津渡河,食太原倉粟,與諸道俱進」,都是經過山西。代表朝廷的葯子昂和代表朔方的僕固懷恩與回紇談判時,雙方對此都是心中自明的。回紇根據前兩次援唐的經驗,自然把這一出一進的沿途劫掠看作是理所應當的賞賜。朝廷和懷恩對這一點恐怕暗地裡也沒有什麼異議。 然而對於代表河東地區利益的辛雲京、李抱玉、馬燧等人來說可就不同了。 據《通鑒》:初,僕固懷恩受詔與回紇可汗相見於太原;河東節度使辛雲京以可汗乃懷恩婿,恐其合謀襲軍府,閉城自守,亦不犒師。及史朝義既平,詔懷恩送可汗出塞,往來過太原,雲京亦閉城不與相聞。懷恩怒,具表其狀,不報。懷恩將朔方兵數萬屯汾州,使其子御史大夫瑒將萬人屯榆次,裨將李光逸等屯祈縣,李懷光等屯晉州,張維岳等屯沁州。 這是太原辛雲京的情況。 回紇登里可汗歸國,其部眾所過抄掠,廩給小不如意,輒殺人,無所忌憚。陳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欲遣官屬置頓,人人辭憚,趙城尉馬燧獨請行。比回紇將至,燧先遣人賂其渠帥,約毋暴掠,帥遣之旗曰:「有犯令者,君處戮之。」燧取死囚為左右,小有違令,立斬之。回紇相顧失色,涉其境者皆拱手遵約束。抱玉奇之,燧因說抱玉曰:「燧與回紇言,頗得其情。僕固懷恩恃功驕蹇,其子瑒好勇而輕,今內樹四帥,外交回紇,必有窺河東、澤潞之志,宜深備之。」抱玉然之。 這是澤潞李抱玉的情況。 這種問題的出現,與其說是回紇和懷恩的驕橫不法造成的,毋寧說是由於朝廷、朔方、河東三方在對待回紇問題上既有的爭議公開化而引起的。懷恩及其朔方嫡系乃是安史之亂的終結者,於唐可謂有再造之功,杜甫所謂「獨任朔方無限功」於此並不為過。然而朝廷卻以其功高難賞,借河東勢力對朔方勛旅予以牽制,實際上是違背了事前與回紇人達成的不成文協定。作為唐與回紇中間人的懷恩,自然因此會感到雙重的壓力。懷恩後來上表稱「臣葉和回紇,戡定兇徒,天下削平,蕃夷歸國,使其永為鄰好。義著急難,萬姓安寧,干戈止息,二聖山陵事畢,陛下忠孝兩全。是臣不忠於國,其罪六也。」即是揭露唐廷這種兩面手法的激憤之詞。 早在寶應元年,他就已經受到猜疑。當時窮途末路的史朝義對登里可汗聲稱唐朝已經分崩離析,企圖引誘回紇犯邊,於是登里可汗親率十萬勁騎進逼關中,大唐朝野震動。唐代宗趕緊派人勞軍,與登里可汗接洽,登里可汗提出要見見自己的老丈人僕固懷恩和懷恩的老母親,僕固懷恩深知交結胡人的利害,不敢前往。唐代宗特賜免死鐵券,並下手詔促行。僕固懷恩深明大義,赴虎穴,說可汗,史載「可汗大悅,遂請和,助討朝義」,立下了挽狂瀾於既倒的砥柱之功。但不出僕固懷恩所料,這件事後來也成為他被人猜忌詆毀的開始。那躲在背後的冷冷的眼神讓僕固懷恩不寒而慄,這不但讓他委屈萬分,更令他悲憤不已 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奉命護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兒(即是回紇的登里可汗和光親可敦)回漠北,宦官、監軍駱奉先誤信辛雲京的謠言,竟向朝廷誣告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僕固懷恩無法自明。代宗遣宰相裴遵慶慰問,僕固懷恩見到裴遵慶之後,抱著他的腳大哭,裴遵慶讓他入朝,但將行之時,副將范志誠勸他說:「大帥您已經被朝廷嫌忌,為什麼還要去不測之地呢?難道沒看見李光弼、來瑱的下場嗎?這兩個人功高不賞,李光弼被奪權,來瑱被殺,您不為自己著想嗎?」聽聞此言,僕固懷恩便不肯入朝,決定派一個兒子進京,又被范志誠勸止。
這時,朝廷無法平息各方的爭議,而僕固懷恩也派齣兒子仆固瑒與辛雲京開戰。唐代宗派顏真卿去召僕固懷恩,顏真卿說:「當初陛下避狄入陝的時候,我去找僕固懷恩曉以『春秋』大義,他肯定會來的。可現在,僕固懷恩進沒有勤王之名不能來京,退又無法解除眾人的猜疑,進退無據,怎麼會來呢?現在聲稱僕固懷恩謀反的只有辛雲京、駱奉先、李抱玉、魚朝恩四個人罷了,其他人都認為他是被冤枉的。僕固懷恩所部朔方將士都是郭子儀的舊部,不如派郭子儀去收其部眾,消弭兵亂。」 顏魯公此策不愧是一招妙棋,不費一兵一卒就平息了兵亂,可惜他沒有進一步為僕固懷恩謀劃一下,導致僕固懷恩走投無路而反叛。果然,郭子儀一去眾將紛紛來歸,最後僕固懷恩因害怕被殺,不敢上朝明志。遂遣仆固瑒去攻打辛雲京,雲京大敗,又攻榆次,仆固瑒攻打榆次不利、暴打士卒被部下殺害。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僕固懷恩聲稱唐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總共數十萬人來犯,郭子儀率兵抵禦。僕固懷恩的母親責怪他不該造反,提刀追著要殺他,「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二年(764年)十月勾結吐蕃、回紇,三十萬大軍兵犯晞州、奉天,震驚長安,郭子儀率兵抵禦。 丁酉(初八)日,懷恩暴死於軍中。一代名將就這樣結束了自己悲喜的一生。後來吐蕃、回紇大軍為郭子儀所平定。代宗聽到消息後,遺憾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 僕固懷恩全家有46人為國殉難,三個女兒犧牲個人幸福為國遠嫁和親,可謂滿門忠烈。可惜這樣一個忠勇之人卻不被朝廷信任,最終被太監所逼迫而謀反,被史學家記入「叛臣傳」,真是令人感慨和同情! 舊史家多以為僕固懷恩從一開始就心懷叵測,意圖謀反,這是不公正的。黃永年《安史之亂》已辨之。從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來看,懷恩對於叛亂根本沒有任何成熟的打算,完全是被朝廷和河東將領的敵視態度逼反的。顏真卿一語道破其實質:「且言懷恩反者,獨辛雲京、駱奉仙、李抱玉、魚朝恩四人耳,自外群臣皆言其枉。」 真卿忠直,世所公認,他的話反映的完全是實情。四人中,駱、魚既為宦官,自然以誣陷外臣為能事,這是其本職,代宗皇帝對此不可能不明白。所以真正起作用的,是辛、李兩個節度使。如果拋開舊史字裡行間對叛亂者的詆毀之詞,懷恩最終走上大逆之路,辛、李為首的河東軍人功不可沒。 一方面,僕固懷恩率領平叛功勛朔方軍的叛變給唐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但另一方面,卻也客觀上給解決朔方軍問題製造了最好的借口。我們知道,自從肅宗駕幸靈武以後,朔方軍就一直是中興朝廷的支柱力量,發展到現在,朔方軍的權勢和實力已經膨脹到了朝廷完全不能容忍的地步了。朝廷必欲削之,卻苦於無從下手。現在,由於懷恩公開叛變,朔方軍內部各部之間、蕃漢士兵之間也爆發了衝突。於是朝廷在起用郭子儀收拾完殘局之後,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分割這支龐大的武裝了。郭子儀作為朔方軍領袖,與僕固懷恩不同,是一個政治協調能力很強的將領。所以他入主朔方軍,不但朔方軍內部多數人能接受,李抱玉、辛雲京等河東軍人也能接受(與子儀資格同樣老的河東帥李光弼已去世,否則還難說)。更重要的是僕固懷恩在軍中並沒有認真的做過叛亂的準備,並在起兵後帶走了那些不忠於唐廷的部隊,仆固瑒等則死於內訌,所以子儀一到,很快就解決了留存下來的朔方軍的危機。
推薦閱讀:
※盛世粉彩瓷
※劉宇 歐陽斌:印尼的盛世危言(新世紀周刊 2010-3-22)
※清代茶事(一)康雍盛世
※開元盛世有多盛?
※他要復興大唐盛世, 稱帝後卻昏庸無能, 沒過幾年就死於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