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渾金璞玉之《嵩高靈廟碑》拓片鑒賞

2012-04-17 11:07 渾金璞玉之《嵩高靈廟碑》拓片鑒賞

一、概述  中嶽廟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築,位於今河南登封縣城東4公里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東漢班固《白虎通》記載:「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嵩山在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中嶽廟建於秦代,原名太室祠,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漢書·武帝記》已有元封元年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記載。北魏時祠址經過了三次遷移後,正式定名為中嶽廟。唐開元18年(公元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增建太室祠,奠定今日廟址。唐宋時期,道教十分興盛,中嶽大帝作為道教崇拜神之一,在帝王奉祀下正式定型,被後世崇拜。除中嶽廟之外,還建有崇福宮、嵩陽觀等眾多道教宮觀,但保存至今的只有中嶽廟。北宋、金、明、清四代都對該廟進行了大規模整修,現有廟制保留清代規模,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  《嵩高靈廟碑》又名《寇君碑》,北魏太安2年(公元456年)立,相傳是為寇謙之撰書。寇氏為著名道學家,曾因向魏太武帝獻道經而受寵幸。碑文內容為寇謙之修祀中嶽廟並宣揚道教的事迹,不僅對了解中嶽廟變遷有參考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此碑書體自隸經楷,隸正相雜,尚無定法,許多地方還不成熟,有無以倫比的拙樸天趣。該碑用筆以方筆及中鋒為主,筆畫方棱,雄強奇古,與《張遷碑》一脈相承。其結構錯落有致、真率古拙、大小不拘、富於變化,頗見自然之趣,旁與《爨寶子》、《爨龍顏》神理相通,然更富野逸天趣,歷來為後世所推重。康南海將其碑陰列為「神品」,稱碑陽書法「奇古」,碑陰書法「峻整」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評道:「《靈廟碑陰》如渾金璞玉,寶采難名。……如入收藏家,舉目盡奇古之器。」他甚至說:「得其指甲,可無唐宋人矣。」該碑現存拓本殘存文字及諸家釋文均未見有關鐫刻年月及撰書者姓名。  《嵩高靈廟碑》碑石風化嚴重,字跡駁落幾及全碑之半。原碑現藏河南登封嵩山中嶽廟內,碑額有篆書陽文「中嶽嵩高靈廟之碑」八字,碑陽7列23行,行50字,碑陰7列,上兩列字較大,計22行,下五列16行,字較小,各行列數不等。此碑有白麻紙明拓本,第11行至18行較清初拓本多5~11字。全部拓本共19開,每半開8行,行7字。每頁縱27.5厘米,橫15.5厘米,封面有郭沫若題籤,後有潘承弼、邵銳等題跋,鈐有「於繼襄印」、「崧甫」等多方印章。此拓本曾為陳叔通所藏;1968年,陳叔通家屬將其捐獻給國家,現藏故宮博物院,為存世的最早拓本。


推薦閱讀:

網路楹聯鑒賞大典(續卷)詠物十一
對 雪 注釋譯文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辛棄疾《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鑒賞
宋詞鑒賞100題(2)(有題有答案)
嚴蕊《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鑒賞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