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網路傳播加劇知識溝擴散【內容摘要】網路本身並無擴大或合攏知識溝的傾向,但由於眾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優勢將傳統大眾媒介影響下業已形成的知識溝數倍放大。首先,經濟水平的差異造成網路接觸率各不相同其次,網路在受眾的閱讀、語言、專業技術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受眾攝取的信息也與自身的知識結構相吻合。而且,網路作為一個多元化社區,信源、信宿分散,很難具備合攏知識溝的能力。【關鍵詞】網路傳播知識溝擴散所謂的知識溝Knowledgegap有的文章也稱為信息溝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系統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群體或個人之間所形成的知識差距。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大眾媒介的發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長成為可能,但這並未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如預期般地等同受益。相反,一些研究者指出信息流的增長往往產生負效果,即在某些群體知識的增長遠遠超過其他群體信息溝將會出現並擴大一個社會群體與另一個社會群體之間在某一特定問題上的知識距離。①最早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的是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Tichenor、多諾霍Donohue和奧利恩Olien,他們指出,當一個社會體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長時,那些受過較好教育,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們比教育較少、地位較低的人們更好地吸收信息。這樣,信息增長導致了知識網路的出現曾使傳統大眾傳播時代長期處於信息匱乏,信息接受不均,形成嚴重知識差距的人們充滿了憧憬傳播技術的改進將會縮減傳播成本與費用,節省資源,實現信息與知識的均化傳播速度的加快與信息流量的增大使受眾面臨著一個更易接受與豐富的界面,從而提高個人的知識與信息總量國外一些學者甚至勾畫出網路大學、虛擬教育、知識超文檔、模擬系統、自動然而,令人遣憾的是,現實並未如人們想像的那般理想。也許在某些特定知識方面,網路確實縮小了人們的知識差距但從知識總量來看,不得不悲哀地承認網路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優勢進一步加劇了傳統大眾媒介下業已形成的知識分布的不均衡。進入網路的經濟和文化壁壘當一種新的傳播技術產生並試圖普及時,面臨最嚴峻也是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經濟水平的制約。報業如此,廣播如此,電視如此,網路更不會例外。信息與知識傳播的民主與自由常常只是針對那些能掙脫經濟束縛的進入者而言。這樣,在媒介可進入者與不可進入者之間便形成了和媒介接觸程度及幾率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可避免地導致知識溝的形成。顯然,與傳統大眾媒介相比,網路所面臨的經濟壁壘要堅固厚實得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網路成為有經濟能力者享有的特權。據了解,目前網路的普及率僅約為1,現實的社會經濟狀況成為網路普及的瓶頸70以上的農村人口造成了中國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他們甚至不知電腦為何物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地區性網路接觸程度的差異即使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由於上網費用仍較高,用戶也不得不考慮其有限的經濟支付能力。正如美國舊金山一位諮詢專家所言我們很難想像不花很高代價就能普遍訪問計算機服務。對於計算機行業的人來說,每月支付17美元的服務費不算一回事,但對於收入較低的人來說,可能成為負擔。據2002年1月第九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統計報告顯示,在中國,網路用戶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分別為10.4、9.8、9.2,而在經濟落後的西藏、青海、寧夏等地分布極少,分別為0.1、0.2、0.3。③特別是在某些貧困山區,教育經費的投入量與實際需要還有相當一段差距,計算機普及難以提上教學日程。因而,這種媒介分布率與接觸度的強烈反差,引起知識、信息接近程度的差別,從而形成地區間的知識溝擴散。除去上網費用,地區性經濟差別因素之外,額外服務費用的支付對於一般用戶而言也是一個難以攻破的經濟壁壘。隨著技術革新的日益發展,新的網路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價值將逐漸為受眾所接受。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建立在這些基礎設施上的軟體內容、服務成本使人望而卻步,某些網站在接納新用戶時以高昂的進入費用作為條件,從而設置了又一道經濟關卡。為此,美國傳播學者馬克利維如此悲嘆我常常為傳播與技術正日益冷酷無情地把世界隔離成兩個營壘而深感憂慮。一座營壘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極具經濟實力的信息貴族把持據守,他們是計算機系統的經營者,控制著傳播工具與條件。另一座營壘則屬於傳播圈的下層階級,這裡成員文化水平有限,他們在巨大的傳播機器的擺布下過著物質與從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的角度來看,網路傳播中知識溝擴散的趨勢也在所難免。前文已述,中國農村仍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仍相當低,而網路作為一種新技術,較之於傳統大眾媒介,在使用與操作方面,對用戶的要求更高,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閱讀能力。網路雖然具備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文字、聲音、畫面、圖像、音樂等,但總的說來,文字是基礎,其他手段是輔助,很難想像一個大字不識的人僅從畫面中能領悟出某些東西,更何況文字往往又是搜索網站、資料的必然途徑。2語言能力。網路90的信息使用的是英語,雖然在中國,英語被作為一個重點科目加以普及,然而由於教學方式的不到位和學習目的偏差等多種因素,到底有多少人能通暢流利、毫不費力地閱讀英文網站並獲取信息還得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即使一部分大學生在進入英文網站時也會顯得手足無措,更何況尚未接觸過英語的人不計其數。3專業技術操作能力。簡單地打開機器,閱讀新聞,收發郵件,這是每一個接觸過網路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做到的事,然而如何高效、快速、準確地從網上獲取特定資料就不會顯得那麼輕鬆,勢必要求使用者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對網路的充分認識。同時,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接受新技術也較快,且他們有一種主動獲取知識的慾望和積極性而文化水平低者囿於自身能力所限,無法充分利用或有效利用網路來獲取資源。然而,文化水平的高低與網路使用有效與否並不是一個全然正比的關係,實證經驗告訴我們,由於年齡、學習狀況等原因,最善於使用網路的是高中、大專與本科生,而具有博士學歷的用戶僅為0.4。⑤在這裡,知識的專業化成為知識總量增長的阻礙。進入者的錯識與迷途正如一位傳播學者所說網路可以提供平等機會和民主傳播,但僅限於那些可進入者。那是否意味著所有的進入者在相同的硬體設備、社會條件下獲取同質同量的信息與知識呢當然不是。這裡的平等、民主僅是指可能性意義上的平等、民主,而不是必然的平等、民主。也就是說,即使在進入者中,由於對網路不同的態度、觀念及使用方式同樣會形成知識與信息攝取的不均衡,這時,知識溝就會產生或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散。眾所周知,傳統大眾媒介具有信息供應、娛樂休閑、文化教育、輿論監督等多項功能,但網路的出現將媒介功能的形式多樣性發揮到極致,並擴展出許多新內容。這種功能選擇空間的擴大為用戶接觸媒介的興趣、動機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用戶的注意力不再局限於知識的學習或信息的獲取,而是被分散到其他諸如時尚流行、娛樂等更具吸引力的功能上去。據了解,在中國相當一部分擁有電腦的家庭,其主要用途不是用來幫助學習,獲取信息或處理文件,而是用來玩電腦遊戲和看影碟。台灣學者在網路個案研究中發現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網蟲,他們連續20個小時在線而樂此不疲,然而並非在閱讀或查詢資料,而是晝夜不分地玩遊戲或網上聊天。與此對照,那些非網蟲的學生則主要通過信息檢索系統和萬維網來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料。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這種在線時間的過度和網路使用方式的後果是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⑥於是一條橫亘在網蟲與非網蟲,非理性者與理性者之間的知識溝便形成了。前者非但未能獲取有效的知識或信息,而且放棄了通過其他途徑或媒介獲得信息以縮邪知識溝的機會。而能正確使用網路並充分發揮其功能的正是那部分理性而有節信息需求的差別與網路的反合攏力網路的出現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播的無遠弗屆、信息暢通、受傳同步,信息量正以指數函數速度急劇增加。然而信息的極度膨脹並不預示著知識、信息的均衡分布,受眾的信息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其信息需求的層次也與自身的知識結構相吻合,文化水平高者攝取的信息知識含量相對較高,而文化水平低者則易於為娛樂性、刺激性信息所吸引。據統計,美國著名的史密斯學會陳列館的網址7周才接待可憐的190次訪問,而花花公子網站一周就接收470次訪問。而在力圖合攏知識溝而做出種種嘗試後,美國傳播學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合攏溝,一種同一、有限且受到廣泛信任的消息來源更有潛力。⑦顯然,網路不具有同一和有限的消息來源,每個受者也可以是傳者,在這裡,受傳分界已不再那麼清晰、明朗,信源多元化使得網路缺少促使知識溝合攏的明確意識和強有力的推動力量網路也不是一種受到廣泛信任的消息來源。網上信息的準確度、可信度較差是其劣根性,更多不負責任的信息的傳播對受眾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網路的受眾是孤立、分散且個性迥異,興趣有別的個體,他們往往只憑某一共同的話題而偶然相遇,並沒有共同的社會基礎,如同一個臨時集結的隊伍。在這個話題之後,他們便自行散開,毫無關係。蒂奇納認為在多元化社區里,由於存在各色各樣的信源,因而,知識溝有擴大的趨向在同質性的社區里,人們的信息渠道雖不正式但相同,因此知識溝擴大的可能性較校⑧而網路正是這樣一個具有知識溝反合攏力的多元化社區。綜上所述,在目前社會條件下,網路傳播加劇知識溝擴散的事實是無庸置疑的,而且由於網路傳播環境的多變,發生條件的複雜,影響因素的多樣,因而整個社會形成的不僅是一條溝,而是幾條,乃至幾十條更為繁複的溝。因此,知識溝的擴散既是指程度、縱深的加深,也是指數量、廣度的增大。注釋①[英]丹尼斯麥克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第95②同①第9596③http//www.cnnic.net.cn/develst/cnnic20021/4,shtml④馬克利維新聞傳播走向網路空間的時代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1月⑥Chenchou,MingchunhsiaoInternetaddition,usage,gratificationandpleasureexperiencetheTaiwancollegestudentscasesComputerEducation3520006580⑦[美]沃納賽佛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00⑧同⑦,第280頁。
推薦閱讀:

榜樣、偶像與網紅:我們滿足的其實是自己
憤怒過後,我才知道原來人可以無恥到這種程度
《偶像練習生》中的傳播學原理 | 熱點分析09
作業向:網紅問題分析
【傳播學思想家小傳】查爾斯·H.庫利 | 真正的傳播學奠基人之一

TAG:論文 | 新聞 | 傳播學 | 傳播 | 新聞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