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鄉土古韻兩夾弦 誰人不思「半碗蜜」

「聽兩夾弦,就像喝蜜,甜!」定陶兩夾弦因唱腔清新、流暢、優美,被群眾親昵地稱為「半碗蜜」,備受各界喜愛。民間有俚語:「二夾弦哼一哼,不穿棉襖能過冬」、「不吃、不穿、不過年,也要去聽二夾弦」。

二夾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曲劇種,因主弦樂器四胡每兩根弦分別夾一股馬尾拉奏而得名「兩夾弦」。在定陶唱了百十年,這兒的百姓也聽了百十年,但而今娛樂形式花樣百出,傳統戲劇面臨的困境不可否認,也無法忽視。2008年,定陶兩夾弦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兩夾弦這一地方傳統戲曲的發展注入了更多的支撐力。

朝花夕拾百年曲 民間藝人傳衣缽

無論是「二夾弦」這個名字,還是其主要伴奏樂器,都與「弦樂」分不開,但它卻是起源於與弦樂無關的「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是魯西南民間流行的一種演唱形式,因經常演唱《休丁香》而得名。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頭」或「打地攤」。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挎在腰側的凸肚花鼓,無絲弦樂器伴奏,兩三人即可在集市廟會之上演出。

後來,人們漸覺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擊節伴唱顯得乏味,便加入了四根弦的四胡來伴奏,四胡逐漸成為主弦。通過不斷豐富提高,這種唱法逐漸成了獨具風格的地方戲劇種,人們稱之為「兩夾弦」。

農閑唱、農忙散,機動自由,兩夾弦自形成初期就具備了這種特點,加之沒有嚴格的科班制度,且唱腔委婉、細膩,易於表達各種感情,表演體裁也多為民間愛情故事,這些優勢讓兩夾弦擁有了更好的發展條件。而藝人們要把自己的俗俚小曲變成「大戲」的強烈慾望,也使得兩夾弦大量吸收了其他藝術的優點,並得以迅速發展。

隨著一批批優秀演員的努力,兩夾弦這個植根於魯西南一帶的年輕劇種,日益廣泛流行起來。其活動範圍,在20世紀初北到河北省的大名、廣平、館陶;東到濟寧,南到安徽省蚌埠,江蘇省的浦口,西南流傳到河南省的開封、民權、蘭考、扶溝,以及安徽省的亳縣、阜陽等地。

三十年國慶獻大禮 一曲絕響傳美名

隨著不斷豐富發展,唱腔清新、流暢、優美、樸實的兩夾弦,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1959年10月,毛澤東在濟南觀看了時為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著名演員黃雲芝演唱的《三拉房》等劇目,同年11月,山東省柳子戲、兩夾弦、柳腔聯合演出團進京彙報演出,受到劉少奇、朱德、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79年,定陶縣兩夾弦劇團創作排演了現代戲《相女婿》,參加山東省戲劇匯演後,又進京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定陶縣兩夾弦劇團獲文化部演出三等獎。

在民間兩夾弦的受歡迎程度亦深,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定陶縣兩夾弦劇團幾乎天天都開場演戲,不論是鄉下還是城裡,場場觀眾爆滿,有的觀眾甚至輾轉幾十里地來趕場。

木板搭建的舞台設在村口空地,沒有燈光沒有音效,中間用幕布隔開,前台演出,後台化妝休息。前後的戲,都看在百姓眼裡,這再簡陋不過、卻吸引了眾多老戲迷一早趕去,搶佔優越位置。

「特別是逢年過節村裡請戲的時候,周邊村子裡的人都會趕到有演出的村子,距離遠的人就會借住在附近村子裡的親戚朋友家。」演出結束之後,人們仍會議論數日。

但兩夾弦的「輝煌」之景並沒有延續太長時間。定陶縣文化局有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由於老演員退休、新生力量培養條件差等諸多因素以及觀眾數量急劇減少等原因,定陶縣兩夾弦劇團步履維艱,兩夾弦演出也越來越少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弦未斷,卻要面臨很少人聽的局面,兩夾弦如何前行?

求新求變迎眾生 復活古曲圖傳承

若要生存、傳承,兩夾弦必須謀變。對此,甚至有人說出:不謀變,毋寧死。「步履維艱,但一直艱難的往前走。」提及困境之下的定陶縣兩夾弦劇團,有成員給出的這樣的評價。兩夾弦謀變的背景是傳統藝術艱難而又執著的行進之程,境況與每個地域文化面臨發展窘迫的現狀相似,邁出的腳步蹣跚搖晃,有辛酸更有奮鬥。

為了讓兩夾弦這一地方傳統劇種能夠得以保護,得以傳承,2006年定陶縣兩夾弦劇團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兩夾弦劇種保護管理單位。2008年,定陶縣兩夾弦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遺」名錄。在國家一級演員、定陶縣兩夾弦劇團團長、兩夾弦第十代傳承人侯彥麗看來,這對兩夾弦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此外,定陶縣政府還對劇團給予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有了外部扶持,劇團舞台設備得以提高,也有了更多的演員和劇目創新。

事實上,隨著現代與外來文化的衝擊,對傳統戲曲感興趣的年輕人並不多,因此,兩夾弦若要持續發展,改變的絕不可僅僅是硬體,也不能只靠扶持。為了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兩夾弦,定陶縣兩夾弦劇團在保存、發展看家劇目的基礎上,還進行了創新,舊曲新唱,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賦予時代內涵,且更貼近百姓生活。 在演出古裝戲的同時,劇團演員還結合當地現實故事,創作了《情暖萬家》、《皆大歡喜》等時代戲、小品戲曲,演身邊的人,唱身邊的事。侯彥麗、楚翠華、周長遷等有情有趣、有血有肉的表演,也深受群眾喜愛。


推薦閱讀:

賈平凹《極花》/ 鄉土的持久煎熬
回鄉偶書 —— 鄉土依舊,誰來傳承?
大河鄉土
王躍文和他的鄉土之作

TAG:鄉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