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姐姐給弟弟買房:是家庭互助,還是「扶弟魔」?
知乎上有一個熱帖講述了有一個「扶弟魔」老婆是怎樣一種體驗,真是叫人看得心驚。
與姐弟互助不同的是,「扶弟魔」指涉的是弟弟一味地索取,姐姐一味地付出,並且雙方都覺得沒有什麼不妥。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11個姐姐給弟弟買房:是家庭互助,還是「扶弟魔」?
最近,一個新聞在網路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據媒體報道稱,山西呂梁的高家有12個子女,最小的兒子是高家唯一的男丁,為了給家中唯一的男丁娶媳婦,11個姐姐集資贊助32萬,其中23萬用來給弟弟買房。婚禮當天為了給弟弟送去祝福,11個姐姐穿著標註有1-11數字的紅色T恤,按家中排行從大到小逐一上台,對結婚的弟弟說祝福語。
這個視頻戲劇張力十足,很快就走紅互聯網,並引發了兩極爭議。有人從這個視頻看到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看到的是家的「愛和團結」;有人則認為,這個家庭是「重男輕女」「扶弟魔」的典型,不僅不值得美化,還應該引起反思。
究竟孰是孰非?
值得讚許的家庭互助?
該視頻走紅之後,率先發聲的某主流媒體認為,這是值得讚許的家庭成員互助。
評論認為,很多獨生子女無法理解姐弟之間的這種感情,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個人面對殘酷的競爭,並且要學會面對一切有可能到來的結果」。這種極端化的個人主義,導向的是「冷漠,甚至是對親情的冷漠,不應該『剝削』他人(針對弟弟),也盡量不要幫助他人(針對姐姐)」。
該評論說出某部分事實。如今我們的社會的確越來越原子化,太多自媒體告訴我們應「個人至上」:我們的情緒、感覺、想法是最重要的,即便在面對某些家庭糾紛時,也應該勇敢地斷舍離,親情該割捨就割捨。
比如某個百萬級別的微信號大V鼓吹的哲學就是「極端化的個人主義」。許多讀者會寫信求助面對家庭糾紛怎麼辦,該大V給出的答案從來都是:你是你自己,不是你父母的兒子,不是你丈夫的妻子,如果他們干涉你或者讓你有不快,勇敢地「拋下」他們,你只需為自己而活,不必背負任何情感負擔——這樣的論調收穫了無數受眾。
傳統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呈現出差序格局,在這樣的情境下,適當的團體格局的倡議,當然是必須的。不過時下的社會語境,我們又感覺到,很多人似乎從差序格局的極端走向團體格局的極端,極端個人主義泛濫。許多年輕人推崇「個人至上」「他人即禍害」,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和同情,缺乏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他們獨來獨往,誰都不要來干涉我,誰都不要來要求我。
英國《衛報》在一篇文章指出,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模式中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導致了人們的孤立狀態。而在日本,「無緣社會」正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很多人「活著,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不回故鄉,也沒人和他們聯繫;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無人認領他們的屍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骨灰認領布告,他們被稱為『無緣死者』,他們所在的社會也會漸漸從『有緣社會』變成『無緣社會』」。有學者擔憂,日趨少子化和老齡化的中國社會,有朝一日也會演變成這樣。
正是在這一層面上,有評論認為11個姐姐湊錢給弟弟結婚、幫弟弟買房,是值得讚許的家庭互助,它體現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上正在緩慢流失的一種情感模式:人人相親相愛,互幫互助;雖然這可能是種負擔,但也是一種甜蜜的彼此牽連。並且在老齡化社會當下,11個姐姐+1個弟弟的家庭模式,反倒是養老負擔沉重的無數獨生子女該羨慕的。
「扶弟魔」不該被讚美與之相對的聲音則認為,這是赤裸裸的重男輕女,雖然姐姐們在採訪中表示,父母沒有重男輕女,她們也是心甘情願,但這並不能抹滅重男輕女這一事實。
反對者注意到這個家庭透露出的諸多重男輕女的信息:
——之所以生了12個孩子,是因為一直想要生個兒子。
——家中11個姐姐,大多初中畢業,有1個姐姐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因為家庭困難而作罷,還有兩個姐姐甚至從來都沒上過學;而弟弟即便不是讀書的料,還是讀到了高中。
——11個姐姐吃苦最多,弟弟則是在寵愛中長大,一直以來都是姐姐在幫襯弟弟,比如這次結婚,除了彩禮錢外,還出資22萬幫弟弟買了房。當地人均月工資只有3000餘元,平均房價也是3000餘元,因此每個姐姐要拿出3萬餘元,並不輕鬆……
總而言之,從個人層面看,如果姐姐們的主觀意願是心甘情願,也感到由衷快樂,他人的確沒什麼可置喙的。可是當這個新聞作為一個公共事件,它就超越了個人層面,而是嵌入我們的社會背景和認識經驗中,不能再以當事人的主觀意願進行評價。如果將這個新聞放置社會大背景下考量,它就成了「重男輕女」「扶弟魔」的典型,倘若還以家庭互助的名義美化它,簡直是「助紂為虐」,因為它以美化的形式,遮蔽了對「重男輕女」「扶弟魔」等問題的檢討。
比如重男輕女這一老生常談的議題,它直接導向的是,對無數女性合法權益的損害和剝奪,甚至許多女孩因此「消失」了。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翟振武教授曾指出,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基本正常,大概在1985年以前基本是在106、107左右。從1985年以後出生性別比就逐漸地上升,到了2000年左右,出生性別比就很高了,能達到120,到2004年更高達121.18。雖然近些年來仍有所下降,但2016年出生性別比仍高達113。
而國家衛計委公示的《「十三五」全國計劃生育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總人口在14.2億人左右,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到112以下。這個目標數值仍舊高於107的上限。畸形的性別比背後,是重男輕女思維下的非法的性別鑒定。
再如「扶弟魔」這一稱呼。與姐弟互助不同的是,「扶弟魔」指涉的是弟弟一味地索取,姐姐一味地付出,並且雙方都覺得沒有什麼不妥。知乎上有一個熱帖講述了有一個「扶弟魔」老婆是怎樣一種體驗,真是叫人看得心驚。而筆者身邊也有過這樣一個例子:姐姐偷偷把丈夫的房產抵押了,給弟弟還債,結果錢還不上,房產被收走了,姐姐婆家鬧得雞飛狗跳。
「扶弟魔」並不排除姐姐疼愛弟弟、對付出甘之如飴這一情況,但它可能隱藏的另一個信息是,重男輕女已經內化為姐姐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條件反射,姐姐認為她就是應該為弟弟付出,就是該為弟弟無條件犧牲。如果是這樣,即便姐姐是自願,但這種自願其實也不是一種自由選擇,它反倒折射出姐姐被「奴役」得有多深,也愈發凸顯打破重男輕女桎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後回到這個新聞,無論是家庭互助的讚美,還是重男輕女的擔憂,出發點都是善意的。就這一家人而言,這一切都是個人選擇,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該對他們有過多的苛責,甚至影響到他們的真實生活。但當它作為一個公共事件時,我們更傾向的態度是,在男女不平等的現實語境下,應該對類似事件持謹慎態度,少一些美化,多一些「社會學想像力」,以期以個案推動社會進步,而非為落後的現狀尋找漂亮的遮羞布。
當然,家庭互助的模式很美好,卻不必以這個新聞為正面範本。
推薦閱讀:
※忽悠人的MMM金融互助
※還不知道「互助育兒」大法?難怪你養娃這麼累!
※【互幫互助第二十期】11個徵象助您學習多發性硬化
※五、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抗癌公社是騙人的?騙子?騙局?非法集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