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武術傷科代表----少林傷科學派
淺論武術傷科代表----少林傷科學派
王單一 河南中醫學院針推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
摘要:中國嵩山少林寺作為天下聞名的佛教大寺院,曾幾何時少林傷科曾經作為一個醫學流派而著稱於世,少林傷科的形成是在武術傷科的基礎上形成並逐漸變成一棵奇葩,本文旨在利用古代文獻資料對少林傷科學派的形成發展和技術特點進行一個簡單的論述,以乞從中找出規律性,從而在臨床實踐中做出貢獻。
1. 少林傷科學派學術淵源基本闡述
唐藺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傷科學的第一部專著。此後傷科專著鳳毛麟角,一直到宋元年間,針灸發展迅速,經絡學說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各學科,元·滑壽《十四經發揮》,倡導經絡氣血傳注,才對後世跌打穴傷的診治發展產生影響。元·危亦林發展了隋唐時期的傷科治療方法,著《世醫得效方》,總結了有關治傷手法與方劑,為中醫傷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進而上述祖國傷科經驗被少林傷科醫者吸收變成少林傷科的主要特點。
明清時期,是我國骨傷科發展的鼎盛階段。其時,傷科著述甚多,逐漸形成我國傷科史上兩大學術流派。一派受薛已影響,強調八綱、臟腑辨證,倡導補氣血、益肝腎,稱為薛已平補派。一派從異遠真人之說,以經絡穴位為診療依據,循穴治傷,稱為少林傷科學派。其中以明嘉靖異遠真人《跌損妙方》為代表,開始形成了按經絡辯證,按穴位治傷的理論體系。填補了「跌打穴傷」在傷科學中的空白,也為後世穴傷診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強調人體周身氣血的運行,賴於經絡穴道,不同經穴部位的傷損而引起氣血凝滯,必然出現不同的癥狀,因此應選用相應的藥物。「血頭論」首次將經絡子午流注學說引進到傷科臨床當中。異遠真人用藥十分靈活,不拘一格。將治療方法分為內治和外治法兩大類。遣方用藥中善用藥引,全書175首方中,用藥引者70餘首,所用藥引種類繁多。且無論內外用藥,均善於使用酒作輔助劑,以酒行藥力,成為真人用藥的一大特色,而且這種特點還被其後的少林傷科學家較好的繼承下來。異遠真人首創按穴論治的先河,標誌著少林傷科學派的形成,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對骨傷科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少林傷科學派的開山鼻祖。
清咸豐年間(1851年),趙廷海繼承明異遠真人和劉伯溫先生及清·江考卿等人關於以經絡學位學說及學術觀點,並以此為理論根據,進行治傷療疾,著成《救傷秘旨》書中載有「十二時氣血流注表」,「三十六大穴圖說」,並有按不同穴位傷的治療方葯。「十二時氣血流注歌」,是將氣血按時辰注入某一經絡,而異遠真人是將氣血按時辰運行到該經絡或與之交匯的相應的具體穴位,可見,趙氏與真人是一脈相承。
附表:
《救傷秘旨·損傷用藥論》 |
《正體類要·主治大法》 |
受傷若腸中作痛,按之不能寧者,內有瘀血,用承氣湯下之。 |
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 在內也,用加味承氣湯下之 |
下而仍痛,瘀血猶未盡也,用加味四物湯調之 |
既下而不上,按之仍痛瘀血未盡也,用
加味四物湯補而行之 |
按之不痛,血氣傷也,用四物湯加參芪白朮 |
若腹痛按之不痛,血氣傷也,用四物湯 加參芪、白朮補而和之 |
下而胸脅作痛,肝血傷也,四君子湯加川芎歸 |
若下而胸脅反痛,肝血傷也,用四君、 芎、歸補之 |
下而發熱,氣血俱虛也,用八珍湯加當歸,半夏 |
既下而惡言發熱,氣血俱傷也,用八珍 湯補之 |
胸脅脹滿,飲食不思者肝脾氣滯也,用六君子湯加柴胡、枳殼 |
若胸腹脹滿,飲食少思,肝脾氣滯也, 用六君加柴胡、芎、歸 |
咬牙發搐者,肝盛脾虛也,用蜈公散加川芎山梔鉤藤天麻 |
若咬牙發搐肝旺脾虛也,用小柴胡湯, 川芎,山梔,天麻,鉤藤 |
上表主要闡述跌打損傷後一些併發症的辨證論治法。從上表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主要內容是引自《正體類要》一書。《正體類要》一書是明代著名醫家薛已撰寫的一部對傷損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探討較為全面的傷科專著。在該書之前,歷代醫學文獻對傷損論治的記載多較為零散,且缺乏理論上的闡發。所以明清以後的傷科名著,有關內治法的基本原則,以致具體立方用藥幾乎皆沿襲於此書。所以直至今日,該書仍被傷科界推崇為經典。認為肢體傷於外,則氣血損於內。故傷損以血為先,攻瘀合度往往藥到病除。書中用於損傷早期的活血理氣方劑不下二十餘首,對於傷後積瘀而又體實者,薛已是贊同攻下的。但薛已主張攻瘀當有法度,要有的放矢。因此,在更多的情況下,其主張損傷的調治應以氣為主,宜取溫補脾胃之法,且應重視腎命功能,兼以治腎。薛已私淑東垣,對易水學派的理論頗為推崇。認為傷損在血,耗精在氣,而脾胃為生化之本,是以將東垣的脾胃論與傷損的調治結合起來,形成了治傷以氣為主的學術思想,推崇錢乙的補腎學說,對六味地黃丸有獨到的見解,認為「諸虛之不足之證,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可盡述。」腎主骨,傷損及骨者,其強調以補腎為要。臨診時將治腎與治脾胃綜合應用,或肝腎雙補,或溫補脾胃為主,兼及腎命。從上表我們看出《救傷秘旨》的作者對薛已的學術思想是贊同的,並且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但是筆者通過分析也看出少林傷科學派在領悟薛氏思想時對脾胃注意較多,而對腎命較少注意。
2.少林傷科的形成是多因素的產物
中醫傷科是祖國醫學的一個部份。但是少林傷科卻是多因素的產兒。除了中醫學理論之外,針灸經絡、道教思想、氣功和武術等也促進了它的形成和發展。
2.1宋朝骨傷解剖和法醫學的貢獻
宋朝醫學分科漸趨精細,設太醫局。北宋慶曆年間杜杞等的《歐希范五臟圖》、宋崇寧年間楊介的《存真環中圖》,都是以實踐為主,親歷解剖,修訂的解剖學,也促進了骨傷科的發展。宋慈著《洗冤錄》法醫專書,較詳細的記錄人體骨骼結構,統一了骨骼名稱,列舉了許多驗傷方法,對骨傷科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聖濟總錄》將骨傷科疾病分載於「金瘡門」、「傷折門」、「打撲損傷門」,如「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上述影響在少林傷科專著分門別類和少林三十六致命大穴中都可以得到驗證,由於篇幅原因,此處不在贅述,可以參看筆者其它文章和專著。
2.2引經葯的使用
子午流注針法是在一定時辰針刺某一特定穴位以達到開穴等目的的。與此目的適應,少林傷科一是採用手法點穴開穴解救,二是應用引經報使葯以震激氣血受阻之經絡,疏通氣血,提高療效。較早對傷科引經葯有影響的是金代的張元素,他在《醫學啟源》一書中對十二經脈氣血的引經報使葯都作了記載,如太陽經,羌活;在下者黃柏,小腸、膀胱也。少陽經,柴胡;在下者青皮,膽三焦也。……厥陰經,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絡也。已上十二經的葯也」,之後,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的「二十五味葯」、以及危氏治傷驗方「清心藥方」、「大紫金皮散」、《活法機要》按上、中、下三焦三部治傷法等等,都按部位、經絡不同而選用相應的歸經葯治傷」。異遠真人《跌損妙方》中的「用藥歌」就是在此基礎上總結髮展的。明代藥物學進一步發展,藥物歸經以及引經葯的使用更加盛行,這在相當程度上溝通了子午流注針法與少林傷科之間的有機聯繫,對後者的藥物學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
2. 3子午流注針法的興盛
古典中醫時間治療學的應用目前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針灸子午流注針法和靈龜八法等;二是傷科氣血穴道流注及時辰引經葯;三是《傷寒論》和其它內科雜病方書中有關記載。其中前二者是主幹,而子午流注針法的興盛對少林傷科學派的形成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現有資料來看,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異遠真人所著的《跌損妙方》是少林傷科第一部相對較完整的作品。書中以「血頭行走穴道歌」說明氣血流注周身的時辰方位與傷科的關係,第一次記載了子午流注理論在中醫傷科領域中的應用。血頭行走的十二個穴道,除蟾宮外,都是處於任督二脈上。「血頭行走穴道」論,就是根據手足三陽經和足少陰經皆會於督脈,以及足三陰經和手少陽、手太陽、足陽明經都交會於任脈經絡的內在聯繫,再依據十二經氣血傳注時辰不同經絡與任督脈聯繫密切的穴位,選擇作為血頭行走的穴道,由此與十二經脈保持密切的聯繫。同時,書中引用了許多針灸穴位,有些穴道名稱甚至與某些針灸穴位同名同位,如百會、曲池、中脘、期門、章門、氣海、關元以及腎俞等等。這些情況表明原始的少林傷科帶有濃厚的子午流注針法的脫胎痕迹。
繼異遠真人之後,趙廷海發展了「血頭行走穴道」理論,於《救傷秘旨》一書中詳細記載了「十二時氣血流注歌」,闡明了不同時辰氣血流注的不同臟腑經絡。歌訣中「寅時氣血流注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子膽丑肝各定位」,是按照十二地支與臟腑經脈相配合的,其搭配順序與《針灸大全》的十二經納地支歌幾乎完全相同。此外,書中論及穴道與經脈臟腑的相關聯繫,如「腦後兩邊屬太陽、藏血穴;近耳後又屬肝膽,有厥陰穴……」、「臍上水分穴屬小腸胃二經……」、「左乳下一寸六分為乳根穴,屬肝經」等等,這些都比異遠真人更明確,帶有針灸經絡的色彩更加濃厚,可見是受到針灸學的極深影響。
此外,自從金代何若愚在《子午流注針經》中首次提出並系統論述子午流注理論在針灸中的應用之後,明代有關這方面的著作愈來愈多,如徐鳳撰寫的《針灸大全》,高武匯的《針灸節要》、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以及明末張介賓的《類經圖翼》等,都涉及到子午流注針法的問題,標誌著諸家對子午流注針法的研究已趨成熟,子午流注應用理論已經較豐富,已經具備有向其它醫學領域滲透擴展的基礎。從時間印記對比,少林傷科的形成時期大致在明末時期,這個時期恰好是子午流注針法應用的成熟階段,這從一個側面為我們推測前者是後者跨學科發展的結果提供了依據。
由此可見,少林傷科的形成受到了子午流注針法的影響。隨著少林傷科自身的發展和針灸學的繼續滲透,前者汲取後者內容的比重和份量愈來愈大,像胡廷光《陳氏秘方》中的「十二經氣血流注時辰」歌訣,其經脈走向、氣血流注時辰以及穴位名稱,與針灸子午流注針法幾無兩樣,足見針灸學對少林傷科的形成起到了相當的奠基作用。
2. 4歷代僧醫對少林傷科的形成功不可抹
古代對人們養生影響最深的宗教流派莫過於道教和佛教,其寺院之僧人常多為氣功養生家。偌如武僧眾多,平時練武,難免被拳、械所傷,故僧人又多兼學推拿技藝,這樣,就逐漸產生了「僧醫」,如異遠真人、少林寺的智正和尚、了改、湛舉、淳智、貞俊、貞緒以及德禪法師等。正是這些僧醫在少林傷科的形成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4.1通過「禪定」氣功加深了解
如上所述,「血頭行走穴道論」是少林傷科的最早期成果,其各時辰的氣血流注基本上沿著任督脈的軌跡,與十二經氣血流注略有不同。這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除受到子午流注針法的影響外,異遠真人又是如何發覺時辰氣血流注方向的呢?目前解釋比較趨向於通過氣功養生「內求」而知。「內求」現象系指練功者能夠觀察到部分經絡臟腑,它已被練功者大量印證和重複,如李時珍《奇經八脈考》中就指出:「……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觀察之」。這裡「內景隧道」指經絡,「反觀」則是靜坐守神之意。佛家的「禪定」比其它功法更容易實現「內求」。禪定十分講求任督二脈在全身經脈中的作用,練功時常注意掌握意守丹田、通督及通小周天等環節。異遠真人將「血氣行走」的穴道統屬於任、督二脈與十二經脈有聯絡的穴位上,以任督脈作為經絡氣血流注之交會。因此說異遠真人可能是通過「禪定」養生功法體悟到時辰氣血的流注變化而創立「血頭行走穴道論」的。
2.4.2配合少林武術進行實踐
自從唐初少林武僧協助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之後,「少林寺」及其武術得到統治者的保護,寺曾廣收學徒,全國許多地方紛紛建成相應的「少林寺」,少林武功成為我國早期最強大的武術流派。這不僅為僧醫提供了大量的傷病對象,而且也為這些既是養生家又是氣功家,既精於武術又擅長治傷的僧醫創造了一個極為有利的實踐和體驗環境,他們練功時間充裕,醫療實踐也得到保護。因此,當少林傷科形成創立之後,他們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應用,進行驗證,並使其得到了發展,如明代智正和尚不僅武藝高強,而且還收集武僧驗方,寫成少林寺第一部醫著《少林寺秘方》,民國的貞俊寫成了《少林醫秘珠囊》,德禪法師編寫了《少林寺秘方集錦》等,使少林傷科得到傳播,故狹義上可以稱之為「少林寺」派。
綜上所述,少林傷科是在子午流注針法已趨成熟,引經報使葯頗為盛行的明代,僧醫通過氣功反覆體驗,並以少林寺為主要實踐場所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它不僅僅是傷科學自身發展的一個結果,而是法醫學、針灸子午流注、藥物學、養生氣功學以及少林武術等發展的一個共同產物。
3. 少林傷科發展沿革
少林傷科發展的歷史並不很長,從異遠真人寫出少林傷科的第一部代表作《跌損妙方》至今,前後大約四百多年,其中主要經歷了初期的異遠真人先導階段,早期的少林寺傷科學派興盛階段,以及後期的散在發展階段,這三個時期都有其各自發展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面充實豐富了傷科子午流注學術體系的實踐和理論。
3. 1異遠真人先導時期
這主要指明朝中期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506~1565年),異遠真人總結了唐、宋、元時期一些道人、僧人或者被稱為「異人」、「下甲人」的治傷良方,將那些秘傳的接骨治傷經驗於《跌損妙方》中公諸於世,創立了少林傷科最早期的學術思想。異遠真人主要從三方面對子午流注傷科做出貢獻。第一是於書中記載了「血頭行走穴道歌」,首先將子午流注的思想應用傷科學,同時闡述氣血流注源頭的時辰方位,間接強調了針灸經絡系統,尤其是任督二脈,對傷科子午流注學術思想的影響。第二是在治法中有「穴位論治」,記載出長期經驗摸索而得的全身57個傷科穴道,並根據穴道不同載方葯102葯。穴道論治與針灸穴位有著比較相近的治療思維,它不但使傷科治療趨向標準化,同時也開始對局部受傷與經絡臟腑的關係有所認識,為後來的引經藥用於傷科中作了準備。第三是異遠真人對跌打損傷都主張用行氣活血散瘀法治療,他在《跌損妙方》中說:「夫跌打損傷,氣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半月後方,淤血已固,水道不通,難為力矣」。所以書中藥方多為辛、微溫、辛平或甘涼等行氣活血之葯,如丹皮、柴胡、乳香、沒藥之類,正像孫應科在摹刻序中所說:「性皆平和,無遠厲之品」。所有這些,都是後來的少林寺派按穴治傷、平和用藥之準繩。因此異遠真人被認為是子午流注傷科或少林寺派的開山祖師。
3.2少林寺傷科學派興盛時期
明末至清中晚期,一些拳術技擊家相承異遠真人的按穴治傷、依穴位而加減用藥的治療法而自成傷科派系,這些人既是技擊家,又是僧醫或跌打正骨醫生。他們倚少林傷科而獨具一家,又頗有著作,因此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其中,由於首先是明末清初的《陳氏秘傳》載錄了少林寺僧以異遠真人方治傷的經驗,而後江考卿、趙廷海等人的著作均尊其說,人們稱之為「少林寺派」。少林寺派既然宗於異遠真人,那麼它也是在時辰血頭流注、穴位論治和方葯三方面,對子午流注傷科有所發展的,具體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3.2.1以十二時辰配十二臟腑經絡
與異遠真人「血頭行走穴道」不同,少林寺派接受了更完整的針灸經絡理論,對氣血在十二經絡臟腑中的情況作了更多的研究,如胡廷光的《傷科彙纂》輯錄其祖傳《陳氏秘傳》中的「點穴秘要」經穴歌,不僅指出各經絡氣血分配的多少,同時表現十二時辰氣血所流注的十二條不同經絡。如前所述,趙廷海也在《救傷秘旨》中的「十二時氣血流注歌」提到時辰與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
3.2.2提出「致命大穴論」
在穴位論治的基礎上,少林寺派不僅進一步對針灸各穴位加以掌握,而且清·道光庚子年(1840)江考卿在《江氏傷科方書》中,將原異遠真人的57個傷科穴道增至108個,其中分致命大穴36個,不致命小穴72個,又在三十六大穴中給出十二時所主穴位。後來趙廷海又在《救傷秘旨》中載有36大穴圖說和救治方葯,使「致命大穴」論更加完善。
3.2.3藥物學上有所進步
少林寺派在異遠真人按穴治傷、平和用藥的基礎上,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薛已派學術的影響,如趙廷海《救傷秘旨》中輯有《王瑞伯損傷用藥論》,內附有氣血辨症用藥13首,強調治傷要根據機體氣血情況,分別採取補氣、養血、活血等不同治療方法。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對三十六個致命大穴的損傷廣泛使用了引經葯,可見在藥物學發展方面,少林寺派進一步豐富了子午流注傷科的內容。
3.3後期散在的小流派發展中、晚清以後,戰事紛亂,武術氣功門派日益繁多,少林寺門徒有流散各地之趨勢,再加上江考卿《江氏傷科方書》和趙廷海《救傷秘旨》的問世,使子午流注技法逐漸流傳於江湖跌打正骨醫生手中。但是,正如《救傷秘旨》序中所說,「跌打損傷諸方,從古為技擊家所秘」。它們在被交換和傳遞的過程中往往有失完整,或互相混亂。另一方面,經過實踐這些跌打正骨醫生對子午流注傷科也有所再認識,這樣不少人都提出自己的「走穴歌」、「流注歌」,時辰流注的穴道也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少林傷科的小流派,如福建的太姥山僧人流派等。從民間流傳的《少林寺十二時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軍陣傷科秘傳》以及台港有關方面的資料來看,後期少林傷科沒有很顯著的發展,其理、法、方、葯與少林寺派一脈相承,大同小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小流派多能將引經葯與時辰臟腑統一聯繫起來,如太姥山僧人和台灣中醫傷科流派等。一些小流派還有所創新,如林如高成功地運用八卦理論於子午流注傷科之中,不但精選地應用了「致命大穴」,而且將引經葯更靈活地與臟腑氣血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這些都反映了各地的實踐有了進一步的積累和提高。
4. 少林傷科學派學術思想淺述少林傷科學派具有顯著的特色,主要表現為內傷診斷、穴道論、傷科辨證等方面。少林傷科擅長內傷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以異遠真人創立之望眼治傷法最有特色。此外,尚有望指甲、腳趾、足底等辨傷輕重的經驗。少林傷科倡導氣血學說,以經絡學說、子午流注為理論基礎,創立了「血頭行走穴位論」和「致命大穴論」。這種以經絡氣血傳輸為理論依據,以臟腑經絡、穴道部位為辨傷基礎,以獨特的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方、點穴療法及正骨夾縛為治療方法,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少林寺傷科治療體系。少林傷科注重對穴道、臟腑、氣血、部位、脈象、生死等辯證診斷。少林傷科認為氣血循行經絡中,穴道是內部組織器官之間互相輸通的一些特定部位,全身共有108穴,大穴36,小穴72,血頭在十二時辰行走十二穴道。傷患部位與臟腑密切相關,通過經絡相互溝通,各部位的傷患反映特定臟腑的內傷。少林傷科注重脈學,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變化來判定傷勢,推斷預後,判別輕重,辨證施藥。少林傷科學派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形成一套以氣血學說,經絡學說為依據,按穴治傷,按穴加減用藥的獨特療法。少林點穴治傷法是在經絡學說,子午流注指導下,依據「血頭行走穴道」的時辰、穴道,「就其穴而點之」以致敵傷殘或療傷治病的一種獨特方法。少林傷科在遣方用藥方面獨具特色,以異遠真人「用藥歌」為少林傷科治傷方葯基礎,歌訣中善用引經葯,以使葯達病所,這種以主方加引經葯的配位方法,幾百年來一直是少林傷科療傷常用方法,至今仍指導臨床用藥。少林傷科的代表方主要有「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主方」;及在此基礎上化裁而來的「十三味總方」,後者為君方,用藥精鍊,主理氣活血,疏肝祛瘀;少林內傷急救方葯有「七厘散」用於頭部及損傷早期,「飛龍奪命丹」用於損傷重症,「地鱉紫金丹」用於下焦損傷及損傷後期。
推薦閱讀:
※少林拳譜精要(二)
※少林勁道述真
※真正的武林舊事——重提嶺南少林舊事
※少林拳 秘傳正宗五行拳之龍拳*
※fengyicost的文件夾【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