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概念是不是純粹的血統論?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漢人」稱謂源於漢朝,在此以前皆稱「華夏」或是「諸夏」。
史料記載,黃帝部落在阪泉之戰中戰勝了炎帝部落,黃帝奪得中原控制權,經過這場戰役兩個部落逐漸融合,在結為聯盟以後,黃帝又繼續對周邊部落發動戰爭,以此吞併了許多小部落,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也在涿鹿之戰中戰敗。在吸收與融合了諸多部落以後,華夏族也由此誕生。
《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皮,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時間推到春秋戰國,當時華夏是指由周天子分封的、並且實行周禮的中原諸侯國,周朝周邊的部落則被稱作四夷,甚至燕國也曾被視作蠻夷。事實上,曾經的山東半島就是屬於東夷,在成為齊魯的一部分以後,山東半島才得以去掉東夷之名,融入諸夏,魯國更是被稱作「周禮盡在魯矣」,孔子即是魯國人,極是推崇周禮。秦國吞併西戎,楚國「大啟群蠻」收服南蠻,西戎和南蠻也由此融入了諸夏。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山海經·大荒北經》: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北史》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
漢人概念自產生以後,便不能純粹以血統看待,文化概念也佔有很大比重。
秦國在嬴政的領導下,橫掃中原,統一四海後,當然也收服了很多所謂的蠻夷,比如趙陀兵臨嶺南,置桂林、南海及象三郡。到漢朝取代秦朝,在繼承秦朝版圖的基礎上繼續拓土開疆,那些受到漢朝政府直接統治的百姓開始有了統一的稱呼——漢人。羈縻地的百姓中則是只有從中原遷過去的那部分人才能稱作漢人。
可見,漢人包括了曾經黃炎部落產生的諸夏,也包括曾經被中原諸侯國瞧不上眼的蠻夷。
漢朝時期有南匈奴內附,到五胡亂華時期,匈奴人劉淵也曾經稱王建國,而且剛開始的國號是「漢」,南匈奴最後消失,融入漢族。羯族被滅,鮮卑族融入漢族,羌族和氐族則是大部分融入漢族。五胡亂華的五胡只是五個代表性民族,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時期,在戰火的燃燒下,必然不止這五個民族融入漢族,還有很多人數很少的民族為了求生肯定也融入了漢族。
漢人這個概念在我們這片土地上衍生出來後,由華夏族和諸多曾經的「蠻夷」融合而成(比如苗族,是九黎族後裔,倘若他們沒有南遷,或許今天也是漢族而不是苗族),所以不能純粹地用血統來說漢人,還必須加入「華夏文明」這個文化概念的認同感與使用率。
最後還要說的是,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應當保持足夠的理性去看待民族問題。同時我還要強調的是,我們中國境內不同勢力的角逐所導致的朝代更迭,歐美帝國主義和日本的入侵是不能等同視之的,有些人不應該混淆視聽。
推薦閱讀:
※新概念每日一句76-100
※風水中的虛、實、空、滿、山、水、來、去的基本概念
※GIS重要概念與術語
※京山輕機疊加多重概念,你造嗎?
※干支兩條線路概念的實際應用